'歷史上最悲哀的皇帝,勤政愛民,卻被群臣背叛,國家被滅'

"

“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崇禎十七年的早春,春寒料峭,不過對於朱由檢來說,天氣再寒卻敵不過自己心中的寒冷——他的帝國已經到了最後一刻,城外是龐大的農民軍,而他身邊卻連一個可以信任的臣子都沒有!

大明養士三百年,竟然養出了一堆反骨仔!

"

“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崇禎十七年的早春,春寒料峭,不過對於朱由檢來說,天氣再寒卻敵不過自己心中的寒冷——他的帝國已經到了最後一刻,城外是龐大的農民軍,而他身邊卻連一個可以信任的臣子都沒有!

大明養士三百年,竟然養出了一堆反骨仔!

歷史上最悲哀的皇帝,勤政愛民,卻被群臣背叛,國家被滅

即使跨越百年,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這個年輕皇帝的憤怒,聲嘶力竭,卻無濟於事!

這一年的早春,他終究無力迴天——以發覆面,自縊煤山。

一個富有四海的帝王最後只能用最卑微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守住祖宗的那一句“天子守國門”的誓言!何等的悲哀!!!

“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他是滿身怨恨離去的,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還在埋怨自己的臣子,奸臣誤國!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倒是認為:君未必不是亡國之君,甚至明朝的敗亡有很大的概率是與他自己有關,與他自身的性格有關!

一、盲目躁進的年輕皇帝

公元1627年,年輕的大明皇帝朱由校因為落水受寒而死,這應該是歷史上最脆弱的皇帝。他沒有子嗣,只留下了傳位給了五弟朱由檢的遺詔。

也許是因為得不到的才是最想要的的緣故,被皇位這個大餡餅砸中的崇禎皇帝,像剛剛收穫新奇玩具的小孩,爆發出了極大地熱情,初嘗權力這杯美酒的迷人後,他的動力更足了——迥異於前代帝王,大明的帝王似乎在1627年終於出現了返祖的情形。

大明王朝277年的統治中,崇禎恐怕是最類其先祖朱元璋的,尤其在經歷了萬曆、嘉靖、天啟等連續六代不理朝政、專注於吃喝玩樂的帝王后,朱由檢的繼位讓臣民有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大明似乎迎來了一個極其優秀的中興之主。

可惜人無完人——年輕人的通病往往在於迫切的希望展示、證明自己,總希望幹一番大事業——17歲的年輕的帝王更是如此,他急切的希望做出一番功蓋三皇、業超五帝的偉業,他希望有足夠的功績證明皇兄的選擇沒有錯,證明自己是最合適的。

想法沒有錯,可是,現實遠比理想要複雜的多——政治永遠是一個平衡的遊戲,一個習慣了非黑即白的毛頭小子真的能夠駕馭了這個龐大帝國麼?

尤其是:很多時候,當我們執著於一個目標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一些其他的東西。

崇禎即是如此,他希望用一場狂飆猛進的改革洗刷朱明百餘年來積攢的腌臢,然而卻沒有想過這種疾風驟雨式的改變是否適合大明這個孱弱的“老人”,是否適合那些習慣了文恬武嬉的文武官吏。

他最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勤政成為王朝的催命符,他的銳意進取成為帝國的掘墓之舉。

在他的帶領下,大明向著終點一路狂奔!

帝國淪喪,只用了短短17年。

二、焦躁多疑、自毀長城

往事越千年,我們回過頭來看崇禎會發現,他有的時候確實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對於喜歡的人,他永遠可以付出極大地真心,敢於去信任,如袁崇煥;而對於厭惡的他,他會粗暴的反對,不加分辨的反對,像魏忠賢。

這種政治上任性的非黑即白,對於一個政治人物來說是極為不成熟的,也是極其危險的。而對於崇禎來說,更可怕的是在皇權時代,帝王個人喜好被極度放大,上行下效、黨爭不斷同樣成為壓垮帝國的稻草。

不可否認,繼位初年,他著力清理了魏忠賢的閹黨,盪滌了朝堂風氣,這在當時算得上政治正確,但是凡和閹黨掛鉤的即加以懲處驅逐出朝堂,卻顯得矯枉過正。更嚴重的是幼年時代深宮中的殘酷政治鬥爭讓他的性格變得極其敏感,他無法容忍一絲的忤逆、一絲的背叛——既信任又猜忌,近乎分裂的性格下,崇禎釀造了晚明最大的冤案。

"

“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崇禎十七年的早春,春寒料峭,不過對於朱由檢來說,天氣再寒卻敵不過自己心中的寒冷——他的帝國已經到了最後一刻,城外是龐大的農民軍,而他身邊卻連一個可以信任的臣子都沒有!

大明養士三百年,竟然養出了一堆反骨仔!

歷史上最悲哀的皇帝,勤政愛民,卻被群臣背叛,國家被滅

即使跨越百年,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這個年輕皇帝的憤怒,聲嘶力竭,卻無濟於事!

這一年的早春,他終究無力迴天——以發覆面,自縊煤山。

一個富有四海的帝王最後只能用最卑微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守住祖宗的那一句“天子守國門”的誓言!何等的悲哀!!!

“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他是滿身怨恨離去的,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還在埋怨自己的臣子,奸臣誤國!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倒是認為:君未必不是亡國之君,甚至明朝的敗亡有很大的概率是與他自己有關,與他自身的性格有關!

一、盲目躁進的年輕皇帝

公元1627年,年輕的大明皇帝朱由校因為落水受寒而死,這應該是歷史上最脆弱的皇帝。他沒有子嗣,只留下了傳位給了五弟朱由檢的遺詔。

也許是因為得不到的才是最想要的的緣故,被皇位這個大餡餅砸中的崇禎皇帝,像剛剛收穫新奇玩具的小孩,爆發出了極大地熱情,初嘗權力這杯美酒的迷人後,他的動力更足了——迥異於前代帝王,大明的帝王似乎在1627年終於出現了返祖的情形。

大明王朝277年的統治中,崇禎恐怕是最類其先祖朱元璋的,尤其在經歷了萬曆、嘉靖、天啟等連續六代不理朝政、專注於吃喝玩樂的帝王后,朱由檢的繼位讓臣民有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大明似乎迎來了一個極其優秀的中興之主。

可惜人無完人——年輕人的通病往往在於迫切的希望展示、證明自己,總希望幹一番大事業——17歲的年輕的帝王更是如此,他急切的希望做出一番功蓋三皇、業超五帝的偉業,他希望有足夠的功績證明皇兄的選擇沒有錯,證明自己是最合適的。

想法沒有錯,可是,現實遠比理想要複雜的多——政治永遠是一個平衡的遊戲,一個習慣了非黑即白的毛頭小子真的能夠駕馭了這個龐大帝國麼?

尤其是:很多時候,當我們執著於一個目標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一些其他的東西。

崇禎即是如此,他希望用一場狂飆猛進的改革洗刷朱明百餘年來積攢的腌臢,然而卻沒有想過這種疾風驟雨式的改變是否適合大明這個孱弱的“老人”,是否適合那些習慣了文恬武嬉的文武官吏。

他最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勤政成為王朝的催命符,他的銳意進取成為帝國的掘墓之舉。

在他的帶領下,大明向著終點一路狂奔!

帝國淪喪,只用了短短17年。

二、焦躁多疑、自毀長城

往事越千年,我們回過頭來看崇禎會發現,他有的時候確實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對於喜歡的人,他永遠可以付出極大地真心,敢於去信任,如袁崇煥;而對於厭惡的他,他會粗暴的反對,不加分辨的反對,像魏忠賢。

這種政治上任性的非黑即白,對於一個政治人物來說是極為不成熟的,也是極其危險的。而對於崇禎來說,更可怕的是在皇權時代,帝王個人喜好被極度放大,上行下效、黨爭不斷同樣成為壓垮帝國的稻草。

不可否認,繼位初年,他著力清理了魏忠賢的閹黨,盪滌了朝堂風氣,這在當時算得上政治正確,但是凡和閹黨掛鉤的即加以懲處驅逐出朝堂,卻顯得矯枉過正。更嚴重的是幼年時代深宮中的殘酷政治鬥爭讓他的性格變得極其敏感,他無法容忍一絲的忤逆、一絲的背叛——既信任又猜忌,近乎分裂的性格下,崇禎釀造了晚明最大的冤案。

歷史上最悲哀的皇帝,勤政愛民,卻被群臣背叛,國家被滅

“五年平遼”這是袁崇煥在崇禎繼位初年立下的豪言壯語,

“遼事恢復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此皆臣與在邊文武諸臣所能為而無煩聖慮者。至用人之人與為人用之人,俱於皇上司其鑰。”

初時他給予了袁崇煥極大的信任,然而激進焦躁的性格卻讓他無法忍受漫長的等待!

他需要一個立竿見影的結果。尤其是明軍在接連丟城失地後,年輕的天子迫切的需要一場勝利!

可是這是戰爭啊!

尤其是明軍與後金的戰略態勢尚處於劣勢的情況之下,無謂的一場勝利甚至會毀掉幾代人積攢的微弱優勢。

可剛愎自用的皇帝不願意相信,他認為袁崇煥在消極避戰,在怯懦!

有句話叫做“你贏得了每一場戰鬥,卻輸掉了整個戰爭”

說的就是,戰略目光遠近對於局勢的意義,歷史上最典型的應該是丘吉爾的那番演講,那番在節節敗退即將亡國的英倫三島民眾面前的演講——即使我們失敗了一千次,但我們終將取得勝利!

這種勝利不在於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於最後的戰略決勝!

幸運的是邱胖子的話有人信了,袁崇煥卻沒能這麼幸運!

己巳之變時,後金兵臨北平城下,袁崇煥未等詔書即急率遼軍勤王,“君父有急,何惶他恤?苟得濟事,雖死無憾!”這是袁崇煥內心的想法。

他卻不知道——在皇帝眼中他已經是背叛者的樣子。

違規領兵入關放在其他人身上也許是赤膽忠心,而在已經被劃到叛逆的袁崇煥身上卻顯得愈發忤逆不堪,更可怕的是落井下石——溫體仁等輔臣、閹黨餘孽的合力誣陷下這個邊地良將竟然不到一週內完成了下獄、審訊、處斬的流程。

“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三、剛愎自用、喜怒無常

生長在深宮中見慣了波詭雲譎,尤其是目睹了“紅丸案”和“移宮案”的殘酷,讓這個年輕天子的性格變得多疑而又喜怒無常。這種性子下,他對於臣子的態度也同樣是苛待多於寬厚。

“臨御以來,明罰敕法,自小臣以至大臣,與眾推舉或自簡拔,亡論為故為誤,俱褫奪戍配不少貸,甚則下獄拷追,幾乎刑亂國用重典矣。”

據不完全統計,明思宗在位十七年,處死一品督撫以上的大臣就有17人之多:有薊遼總督劉策,漕運總督楊一鵬,督師熊文燦,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薊州總督範志完、趙光等,計“誅總督七人”,“巡撫被戮者十有一人”。

尤其是崇禎十二年(1639年)三月,崇禎皇帝先後以失地之罪,一次性斬殺了薊鎮總監鄧希詔、分監孫茂霖,順天巡撫陳祖苞、保定巡撫張其平、山東巡撫顏繼祖,薊鎮總兵吳國俊、陳國威,援剿總兵祖寬、李重鎮等三十六名地方高級官員。

甚至就連“貴極人臣”的內閣輔臣也有兩人被殺,“輔臣戮死,自世廟夏言後,此再見雲”。

多疑的性格下,崇禎治下的官員幾乎像走馬燈一般輪換,如薊鎮總督“半載更五人”、“易中樞(兵部尚書)十四人”、“刑部易尚書十七人”。

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如此酷烈的踐踏臣子的肉體與精神所造成的的恐怖氛圍也遠超歷代。

如此暴虐的政治生態下,忠誠變成了奢望!

這樣想來,“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並非沒有原因!

"

“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崇禎十七年的早春,春寒料峭,不過對於朱由檢來說,天氣再寒卻敵不過自己心中的寒冷——他的帝國已經到了最後一刻,城外是龐大的農民軍,而他身邊卻連一個可以信任的臣子都沒有!

大明養士三百年,竟然養出了一堆反骨仔!

歷史上最悲哀的皇帝,勤政愛民,卻被群臣背叛,國家被滅

即使跨越百年,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這個年輕皇帝的憤怒,聲嘶力竭,卻無濟於事!

這一年的早春,他終究無力迴天——以發覆面,自縊煤山。

一個富有四海的帝王最後只能用最卑微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守住祖宗的那一句“天子守國門”的誓言!何等的悲哀!!!

“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他是滿身怨恨離去的,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還在埋怨自己的臣子,奸臣誤國!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倒是認為:君未必不是亡國之君,甚至明朝的敗亡有很大的概率是與他自己有關,與他自身的性格有關!

一、盲目躁進的年輕皇帝

公元1627年,年輕的大明皇帝朱由校因為落水受寒而死,這應該是歷史上最脆弱的皇帝。他沒有子嗣,只留下了傳位給了五弟朱由檢的遺詔。

也許是因為得不到的才是最想要的的緣故,被皇位這個大餡餅砸中的崇禎皇帝,像剛剛收穫新奇玩具的小孩,爆發出了極大地熱情,初嘗權力這杯美酒的迷人後,他的動力更足了——迥異於前代帝王,大明的帝王似乎在1627年終於出現了返祖的情形。

大明王朝277年的統治中,崇禎恐怕是最類其先祖朱元璋的,尤其在經歷了萬曆、嘉靖、天啟等連續六代不理朝政、專注於吃喝玩樂的帝王后,朱由檢的繼位讓臣民有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大明似乎迎來了一個極其優秀的中興之主。

可惜人無完人——年輕人的通病往往在於迫切的希望展示、證明自己,總希望幹一番大事業——17歲的年輕的帝王更是如此,他急切的希望做出一番功蓋三皇、業超五帝的偉業,他希望有足夠的功績證明皇兄的選擇沒有錯,證明自己是最合適的。

想法沒有錯,可是,現實遠比理想要複雜的多——政治永遠是一個平衡的遊戲,一個習慣了非黑即白的毛頭小子真的能夠駕馭了這個龐大帝國麼?

尤其是:很多時候,當我們執著於一個目標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一些其他的東西。

崇禎即是如此,他希望用一場狂飆猛進的改革洗刷朱明百餘年來積攢的腌臢,然而卻沒有想過這種疾風驟雨式的改變是否適合大明這個孱弱的“老人”,是否適合那些習慣了文恬武嬉的文武官吏。

他最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勤政成為王朝的催命符,他的銳意進取成為帝國的掘墓之舉。

在他的帶領下,大明向著終點一路狂奔!

帝國淪喪,只用了短短17年。

二、焦躁多疑、自毀長城

往事越千年,我們回過頭來看崇禎會發現,他有的時候確實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對於喜歡的人,他永遠可以付出極大地真心,敢於去信任,如袁崇煥;而對於厭惡的他,他會粗暴的反對,不加分辨的反對,像魏忠賢。

這種政治上任性的非黑即白,對於一個政治人物來說是極為不成熟的,也是極其危險的。而對於崇禎來說,更可怕的是在皇權時代,帝王個人喜好被極度放大,上行下效、黨爭不斷同樣成為壓垮帝國的稻草。

不可否認,繼位初年,他著力清理了魏忠賢的閹黨,盪滌了朝堂風氣,這在當時算得上政治正確,但是凡和閹黨掛鉤的即加以懲處驅逐出朝堂,卻顯得矯枉過正。更嚴重的是幼年時代深宮中的殘酷政治鬥爭讓他的性格變得極其敏感,他無法容忍一絲的忤逆、一絲的背叛——既信任又猜忌,近乎分裂的性格下,崇禎釀造了晚明最大的冤案。

歷史上最悲哀的皇帝,勤政愛民,卻被群臣背叛,國家被滅

“五年平遼”這是袁崇煥在崇禎繼位初年立下的豪言壯語,

“遼事恢復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此皆臣與在邊文武諸臣所能為而無煩聖慮者。至用人之人與為人用之人,俱於皇上司其鑰。”

初時他給予了袁崇煥極大的信任,然而激進焦躁的性格卻讓他無法忍受漫長的等待!

他需要一個立竿見影的結果。尤其是明軍在接連丟城失地後,年輕的天子迫切的需要一場勝利!

可是這是戰爭啊!

尤其是明軍與後金的戰略態勢尚處於劣勢的情況之下,無謂的一場勝利甚至會毀掉幾代人積攢的微弱優勢。

可剛愎自用的皇帝不願意相信,他認為袁崇煥在消極避戰,在怯懦!

有句話叫做“你贏得了每一場戰鬥,卻輸掉了整個戰爭”

說的就是,戰略目光遠近對於局勢的意義,歷史上最典型的應該是丘吉爾的那番演講,那番在節節敗退即將亡國的英倫三島民眾面前的演講——即使我們失敗了一千次,但我們終將取得勝利!

這種勝利不在於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於最後的戰略決勝!

幸運的是邱胖子的話有人信了,袁崇煥卻沒能這麼幸運!

己巳之變時,後金兵臨北平城下,袁崇煥未等詔書即急率遼軍勤王,“君父有急,何惶他恤?苟得濟事,雖死無憾!”這是袁崇煥內心的想法。

他卻不知道——在皇帝眼中他已經是背叛者的樣子。

違規領兵入關放在其他人身上也許是赤膽忠心,而在已經被劃到叛逆的袁崇煥身上卻顯得愈發忤逆不堪,更可怕的是落井下石——溫體仁等輔臣、閹黨餘孽的合力誣陷下這個邊地良將竟然不到一週內完成了下獄、審訊、處斬的流程。

“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三、剛愎自用、喜怒無常

生長在深宮中見慣了波詭雲譎,尤其是目睹了“紅丸案”和“移宮案”的殘酷,讓這個年輕天子的性格變得多疑而又喜怒無常。這種性子下,他對於臣子的態度也同樣是苛待多於寬厚。

“臨御以來,明罰敕法,自小臣以至大臣,與眾推舉或自簡拔,亡論為故為誤,俱褫奪戍配不少貸,甚則下獄拷追,幾乎刑亂國用重典矣。”

據不完全統計,明思宗在位十七年,處死一品督撫以上的大臣就有17人之多:有薊遼總督劉策,漕運總督楊一鵬,督師熊文燦,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薊州總督範志完、趙光等,計“誅總督七人”,“巡撫被戮者十有一人”。

尤其是崇禎十二年(1639年)三月,崇禎皇帝先後以失地之罪,一次性斬殺了薊鎮總監鄧希詔、分監孫茂霖,順天巡撫陳祖苞、保定巡撫張其平、山東巡撫顏繼祖,薊鎮總兵吳國俊、陳國威,援剿總兵祖寬、李重鎮等三十六名地方高級官員。

甚至就連“貴極人臣”的內閣輔臣也有兩人被殺,“輔臣戮死,自世廟夏言後,此再見雲”。

多疑的性格下,崇禎治下的官員幾乎像走馬燈一般輪換,如薊鎮總督“半載更五人”、“易中樞(兵部尚書)十四人”、“刑部易尚書十七人”。

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如此酷烈的踐踏臣子的肉體與精神所造成的的恐怖氛圍也遠超歷代。

如此暴虐的政治生態下,忠誠變成了奢望!

這樣想來,“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並非沒有原因!

歷史上最悲哀的皇帝,勤政愛民,卻被群臣背叛,國家被滅

外臣不堪重用,崇禎轉而信任宦官——這似乎是中國皇帝的通病,總以為身邊人是最值得信任的,殊不知往往禍起蕭牆。

崇禎元年五月,“以司禮監管文書內官監右少監宋尚志提督正陽等九門、永定等七門及皇城等四門,巡城點軍”;崇禎二年冬,以“司禮太監沈良佐、內官太監呂直提督九門及皇城門,司禮太監李鳳翔總督忠勇營,提督京營”;崇禎四年九月,“命太監張彝憲總理戶、工二部錢糧,唐文徵提督京營戎政。王坤往宣府,劉文忠往大同,劉文中往山西,各監視兵餉”;崇禎九年再次大規模起用宦官,不僅賦予監軍之權,有的還擔任總督、分守之職,直接指揮軍隊。

有明一代能入宮的往往都是一些破產的無賴、破落戶,可以說除了撈錢一點東西都不懂,崇禎天真的以為能夠以真心換真心——他高估了這些文盲。

“多侵克軍資,臨敵輒擁精兵先遁,諸將恥為之下,緣是皆無功”

平時撈錢,戰時逃跑,崇禎的監軍唯一的作用就是極大地激怒了將門,雙方互為仇寇,在兩邊你來我往的爭鬥中,大明緩緩向著深淵沉淪!

四、黨爭頻發,親自下場

如果說猜忌群臣、啟用宦官只是小打小鬧,那麼介身黨爭成為擊垮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代歷史簡而化之其實就是文臣、內宦與皇帝的爭鬥史,這一點到了晚明更加顯著。

崇禎皇帝以清算閹黨起家,幼年時代閹黨橫行無道、仗勢欺人的惡行讓他從骨子裡討厭這群人。

於是從繼位開始他就處死魏忠賢,並流放、處理大批附庸者,如果只這樣算不得錯誤,可惜後來對於閹黨的清理竟然被無限擴大,閹黨這個詞竟然成為朝臣排除異己的工具——典型的有:戶科給事中解學龍上疏彈劾薊鎮巡撫王應豸“克餉激變”,疏中有王應豸系“魏璫私人”之語。

對此,明思宗非常反感,當即訓斥說:“應豸克餉虐兵,罪在不赦,何必又引魏黨所私!”

朱由檢很清楚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他也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

可是他卻沒有足夠的政治手腕來結束這場由他開啟的戰爭:

崇禎二年十二月,東林黨人以壓倒性優勢將閹黨逐出朝堂,年底前組成以韓爌為首的東林內閣;

同年冬袁崇煥下獄,閹黨新話事人溫體仁發動復仇之戰——“借崇煥以擠去(韓爌、錢龍鍚)二人”、“謀因崇煥興大獄,可盡傾東林”(他在密疏中攻擊袁崇煥“陰與華亭輔(錢龍鍚)、臨邑罪樞(兵部尚書王洽)密謀款敵,遂引之長驅,以脅城下之盟”)。

崇禎二年十二月錢龍鍚下詔獄,後遣戍定海衛,次年正月,內閣首輔韓爌因遭閹黨分子原抱奇的彈劾而三疏辭職。

朝堂的失利極大的極大的東林書生的鬥志,他們在江南成立了復社,公開宣揚東林主張,同時推選新的領導者入閣……

雙方你來我往,鬥了個旗鼓相當!甚至很多情況下,皇帝自己還會下場幫助自己寵愛的臣子。

於是,在東林黨與閹黨的互相攻訐、揭露檢舉聲中,大明的最後一口元氣被侵蝕的一乾二淨。

五、興亡千古事

有別於古來以酒色、以暴虐、以奢侈、以窮兵黷武而滅亡的皇帝,崇禎亡國竟然源於他的勤政!

我不是反對勤政,我認為這是一個皇帝的基本操守,然而這種用錯方向的勤奮卻遠算不得一件好事,剛愎自用而又猜忌多疑、急功近利而又優柔寡斷、虛榮心強而又缺乏擔當精神、專橫殘暴而又刻薄寡恩,這種性格下他幾乎陷入了多做多錯的怪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