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沒用的3種教育方法,卻是許多家長最熱衷的……

著名教育家聶聖哲先生曾說過:優秀是教出來的,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其實,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將來能否立足社會的根本。從人生的教育總量來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佔80%的比重。

思想家盧梭說過: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三種方法恰恰是現在許多家長和教師最熱衷的。

世上最沒用的3種教育方法,卻是許多家長最熱衷的……


1,講道理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

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髒磨壞。

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髒髒的。

陳述完事情後,家長用失望的口氣加一句:

“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我對家長說:

“你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現不對,就應該立即停止。”

家長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牴觸地問我:

“講道理不對嗎?那該怎麼教育她呢? ”

我說:

“很簡單,能保證孩子安全的話,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乾淨,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家長一聽,恍然大悟!我怎麼就光想著給她講道理呢?

這位家長之所以沒想到,應該在於她一直以來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多麼沒道理。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這就是教育的道理。

世上最沒用的3種教育方法,卻是許多家長最熱衷的……

2,發脾氣

記得有一次在坐地鐵一號線去故宮的時候,上來母女兩人,可以說是“罵罵咧咧”上來的。我以為是那位媽媽上車的時候被別人擠了一下產生了口角,後來發現旁邊的女兒衝著她嚷嚷。

原來是母女二人吵架了,火藥味瞬間遍佈整節車廂。

“你就是覺得我學不好!”女孩大聲嚷嚷。

“你上課要是認真聽講,能考成這樣嗎?”媽媽衝著女兒大喊,聲音特別大,車廂裡的乘客都將目光轉移到母女二人身上。

女兒也毫不示弱,更大聲地吵:“你能好好說嗎?在地鐵上你喊什麼!”

媽媽繼續喊著:“我就是生氣!你為什麼不好好聽講!你還能好好學習嗎?!”

看這架勢,孩子應該是上初中的樣子,應該正處在叛逆期。這位媽媽可能本身脾氣就不好,也可能是被孩子氣壞了才這樣吵起來。

看過這對母女,我想到一句話,也是之前一篇很火的文章的標題:教育的死敵,是父母的脾氣。

孩子讓你失望了或是犯錯了。你馬上就要火冒三丈,指著孩子一通教訓。罵完了,你心理舒服了,孩子呢?

每次發完火,你都回去問孩子知道錯了嗎?下次還犯嗎?其實孩子可能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怎麼才能保證下次不犯錯。

他只是不想再聽你吼一遍剛才那些話了,才小聲說:“知道了”。教育孩子,是細水長流,你要耐心,要知道給孩子更好的言傳身教。

世上最沒用的3種教育方法,卻是許多家長最熱衷的……

3,刻意感動

作家劉繼榮說,曾經聽到兒子和同學打電話聊天:“我沒有幸福感,哪裡能笑得出來,人生真正苦……”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她打了個寒顫,不曉得兒子怎麼會變得如此消極悲觀。

於是,她對著老公大發牢騷,抱怨老公常年在外,什麼也幫不到她。老公卻笑著說,兒子的這些壞情緒都是從她身上學來的。

劉繼榮這才反應過來:兒子說的那些話,正是她的口頭禪啊!每天下班後,她都是苦著一張臉回家。晚飯後,就與朋友通電話,從小職員的難,說到兼職主婦的累。訴夠了苦,這一日也算交代完畢。

天天年年,一成不變的怨婦聯播,不經意間,還把抑鬱傳染給了兒子。沒有幸福感的父母,怎麼會培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相比於講道理和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一種由此產生的升級版的不良教育方式,讓孩子在內心產生負罪感,這種感覺會在孩子心裡長期隱藏、蔓延,並慢慢剝奪孩子的快樂。

起初孩子會特別聽話,顯得乖巧懂事,但是孩子的情緒總有一個出口,長期壓抑之後,一定會尋找時機爆發。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做了大錯事,甚至犯罪的人,經常看起來很乖巧聽話。

長期的心裡壓抑真的會毀了一個人。

世上最沒用的3種教育方法,卻是許多家長最熱衷的……

4.正確的家庭教育

小時候聽過一個“手端銀碗討飯吃”的故事。

有三位父親經常到廟裡為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有一天他們同時被菩薩請去,允許他們從眾多的寶物中每人挑一樣,回去送給兒子。

第一位父親挑了一隻鑲嵌著寶石的銀碗,第二位父親挑了一輛包滿黃金的馬車,第三位父親挑了一把鐵鑄的弓箭。

得了銀碗的兒子每天熱衷於吃喝,得了金馬車的兒子喜歡在街市上招搖,得了弓箭的兒子整天在山野間狩獵。

多年後,三位父親去世,愛吃喝的兒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寶石摳下來變賣完,最後不得不手端銀碗討飯吃。

愛招搖的兒子失去了招搖的資本,每天從金馬車上剝一小片金子,換點糧食辛苦度日;會打獵的兒子練就了一身狩獵好功夫,經常扛著獵物回來,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

這個樸素的民間故事其寓意是深刻的,作為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性的財富,才是真正對他們一生負責。

時代發展到今天,金銀的概念還基本停留在物質財富的層面,沒有本質變化,而“弓箭”的概念則需要重新定義。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種關係,我們願意把世上最好的東西送給孩子。現在大家基本已形成共識,給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給他最可靠的財富。

但在“教育”的概念之下,到底我們給孩子的是什麼,這方面家長和家長的差別經常是巨大的。

這個差別,主要地不是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別,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別。手段的不同,區分出你給孩子的到底是銀碗、金馬車還是一副良弓。

世上最沒用的3種教育方法,卻是許多家長最熱衷的……


所以,無論置身何處,父母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為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這就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最寶貴的財富,是生命中最美的饋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