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打罵不是教育,不聽話的孩子應該怎麼教?

家庭教育 抑鬱症 婚姻 學課教育 2019-04-25


(家庭教育)打罵不是教育,不聽話的孩子應該怎麼教?


打孩子的後果是家長不可想象的:

以暴制暴

“再鬧,我就打你”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導致孩子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進行報復。

恐懼

打孩子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恐懼,而這恐懼的製造者又是自己最親近的父母,這使得孩子喪失對父母的信任,繼而喪失對整個環境和他人的信任,這是抑鬱症的緣由之一。這種恐懼可能導致他們即便成年後也不敢跟任何人提出反對意見。這種心理陰影使得他們無法建立和維持健康良好的人際關係,也難以維護自己的各種權益。

粗暴

由於孩子模仿性很強,在家裡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別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實際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別的孩子的壞榜樣作用。而且家長你一定不知道,打孩子的習慣是可以遺傳的,孩子有這方面的經歷,將來會一代代沿襲這樣的教育方式。

固執

有的家長動不動就打孩子,損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對立情緒,逆反心理。於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搗亂來表示反抗。也有的孩子越打越不認錯,常常用離家出走、逃學逃夜來與家長對抗,變得越來越固執。

孤獨

經常捱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認為老師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頭來。於是這種孩子往往不願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獨。

撒謊

有的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做錯事就打。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瞞得過就瞞,騙得過就騙,騙過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災難”。為了逃避捱打,孩子一做錯事就要說謊,這樣就構成了惡性循環。二,懦弱。如果孩子經常挨家長的拳打腳踢,時間一久,孩子一見到家長,就會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麼,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得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這種孩子往往會唯命是從,精神壓抑,學習被動。


為什麼孩子會越打越犟呢?

國外行為學專家研究發現:一見孩子犯錯誤就大發雷霆,大聲訓斥,甚至打罵,這樣重複下去,孩子對訓斥的適應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天長日久,孩子就會對一般的訓斥持無所謂的態度。許多父母這時候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當,而是對越來越犟的孩子採取更嚴厲的訓斥,收效結果仍是甚微。久遭打罵的孩子不僅會表現得越來越犟,而且還會表現出好說謊、具有攻擊性等不良行為,由於這些孩子內心覺得在家庭內得不到溫暖,因此遇到挫折就會離家出走,甚至被壞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行為醫學專家們通過調查發現,這樣的兒童長大後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諧者較多,他們也不能很好地養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視了自己的下一代。如此惡性循環,將會造成不可忽視的家庭和社會問題。

“糾正”孩子是一種誤解?

實際上,孩子的很多“搗亂”行為,都是因為他有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甚至是因為父母行為的不當而引起的。只要耐心傾聽孩子,找到行為背後隱藏的心理需求,並且恰當地滿足這些需求,孩子就不會跟你搗亂了。被充分傾聽和理解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尊嚴和價值,是不會把跟父母較勁當作一門武器來使用的。父母怎樣尊重他,他也會同樣尊重父母和他人。

另外,很多時候,父母看孩子的行為不順眼,不一定是孩子真的做了錯事,而是父母懷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和要求,是孩子達不到的。父母跟孩子產生矛盾,往往不是孩子跟父母較勁,大部分時間是父母跟孩子較勁,一定要孩子服從自己,否則就感覺沒有尊嚴。說不服就動手打,總之是要求孩子遵從成年人的意願,而不是尊重孩子的生命,平等地與孩子溝通和交流。

如果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

父母一定要記住:反抗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只有通過父母的幫助,孩子才能順利度過反抗期

獎勵和讚許良好的行為

孩子不聽話時,常常是為了要引起成人的注意(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因此,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聽話)或其它不聽話的方式(大喊大叫),使大人滿足他的願望。父母對孩子這種不良行為,首先態度要沉著冷靜、不慌張,最好的方法是暫時讓孩子單獨一個人,直到這樣胡鬧的行為停止或是態度好轉才去處理。這是弱化不良行為的方法,利用不響應壞行為的方式,讓孩子瞭解父母的態度。但成人要積極做的是,稱讚、獎勵好的行為,讓孩子區別好與壞、容許與禁止。

所以當孩子不聽話時,可以用讚許的話來轉移他的行為:“我記得你是一個熱心的小孩,記得嗎,上次你幫我做了......”在獎勵和讚許孩子時,最好讓孩子能具體瞭解自己的行為,不要只一味的稱讚孩子:“你好棒”,“你好乖“而是選用一些具有美德的語句,譬如:“你很慷慨”,“你很有禮貌”,“很熱心”,使孩子的行為更具體性。

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

舉例告訴孩子,詢問與命令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把書拿給我,好嗎?”和“把書拿給我!”。還有,告訴孩子做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點,你可以說“輕輕地拿起那個杯子”,不要說“不要把杯子打壞!”

父母的要求應合理

對小孩子來說,讓他跟小朋友交換玩具比讓他無償地把自己的玩具給小朋友更容易。讓孩子用語言表達要求,但不能縱容他的不良習慣。如果你遇到孩子在超市裡大吵大鬧地要蛋糕,不要因為周圍人的目光讓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帶出來,用平靜的語言告訴他:“因為你的表現很差,所以媽媽不能給你買蛋糕。如果你想吃蛋糕應該對媽媽說。”慢慢地孩子就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細心和耐性的糾正與教育

我們常常發現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大多是由於成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下一些不同類型的錯誤,長期下來,造成孩子不良的行為。例如,一些父母認為孩子小,任性、胡鬧、不聽從吩咐是一種自然現象,長大就會變好或變聽話,而沒有細心糾正他。事實上,孩子的行為是累積的,長期下來就更加的不聽話,甚至出現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為是累積而來的,好的行為累積就變成好的習慣、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為的養成和教育都是長期性的.所以不聽話的行為也需要長時間的糾正與教育。孩子對人不禮貌或有其它不聽話的行為,父母不能“充耳不聞”,要隨時負起糾正的責任,如果我們缺乏這個耐心,實際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禮貌、更不聽話。 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讓牴觸情緒控制自己,特別是在孩子面前。

針對不同年齡和個性使用不同方法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不同年齡的心理特點,還有屬於孩子自己本身的氣質,例如:對於動作遲緩的孩子,要利用機會給他容易達到的成就,對於年齡小的孩子需要示範引導,年齡大一點的則需要激勵。

引導不聽話的孩子聽話,並不是把一個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需求,在他們的身上找到力量,從而創造孩子能夠自覺聽話的先決條件.

出現問題後怎麼辦?

比如易怒、情緒低落都是孩子不可避免出現的一種狀態,但孩子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就屬於不正常的現象了。因此,當發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的確發生問題時,最好的方法是及時尋求醫生和專業人士的幫助,千萬不能聽之任之。

為人父母的,敢說自己沒有打過孩子的恐怕不多.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因為種種原因做一些後悔,自責的事,這種經歷過後是不願意多多回味的,太多的無奈.....逃避終歸不是辦法,那樣只會帶來更多的可怕的後果.讓我們冷靜下來,我們的孩子需要家長關注的是孩子的心靈的成長,性格的培養.為了孩子,需要提升我們和孩子的溝通技巧和能力。

(家庭教育)打罵不是教育,不聽話的孩子應該怎麼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