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鄧小平曾為其姻緣作詩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鄧小平曾為其姻緣作詩

于若木

于若木,原名於陸華,1919年4月15日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著名營養學家,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是我國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陳雲同志的夫人。1986年,于若木同志先後被聘為中國營養學會榮譽理事、微量元素與健康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顧問等。

2006年2月28日,于若木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進步青年奔赴革命聖地

于若木出生于山東省濟南市一個有名的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於明信是中國清朝派往日本的第一批留學生之一,回國後出任山東第一師範學校校長。被稱民國初年山東省四大教育家之一。因為父輩是教授、學者,于若木在開明、寬鬆、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以優秀成績小學畢業之後,于若木進入山東省立第一女子中學學習。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鄧小平曾為其姻緣作詩

于若木早年在北京

1933年9月,于若木到北平投奔其兄長,先後在北平兩吉女子中學、市立第一女子中學讀初中和高中。1935年初中畢業後,于若木考入北平女子第一中學。受進步同學影響,年僅16歲的于若木在北京參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學生運動。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加入新成立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擔任分隊長,並協助黨組織從事地下交通工作。後經北平地下黨組織批准,於1936年9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鄧小平曾為其姻緣作詩

于若木在北京就讀的學校——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學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全面侵華,一時間北平的氣氛顯得非常緊張。在這種情況下,于若木與其他同學一道南下回到了老家濟南,不久和妹妹於式坤(後改名於路琳)一起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先被派往延安陝北公學學習,後來擔任了時任中央組織部部長陳雲的私人看護。

“鼻痛帶來美姻緣”

陳雲與于若木相識、相知、相愛於革命聖地延安。他們在共同走過的57年革命生涯裡,風雨同舟,相濡以沫,互助互愛,堪稱革命伴侶中的楷模。

1937年11月29日,陳雲同志從新疆到延安,不久即出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陳雲從小就有出鼻血的毛病。這時,他的舊病復發,不得不休息。組織上考慮陳雲同志需要人照料。於是,在陝北公學五隊選中了于若木。這樣,于若木很快就到陳雲那裡報了到。

那時,陳雲住在延安城裡的一個窯洞裡。于若木去了之後,就在窯洞門口擺了張辦公桌,值個班。陳雲有什麼話,就替他傳達一下。需要找醫生,她就跑去喊。調到陳雲身邊,于若木有時一面對他進行滴鼻子藥水一類的護理工作,一面幫他處理雜事。不到1個月的精心護理,陳雲病癒了。

在這不到1個月的時間裡,陳雲和于若木之間漸漸產生了感情。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鄧小平曾為其姻緣作詩

陳雲與于若木

一次,陳雲問起于若木有沒有愛人,談過戀愛沒有。于若木羞澀地回答:“我還不懂。”陳雲便小心地說,他現在也沒有愛人,問她願不願意交個朋友。

相處久了,陳雲向于若木傾訴了他的肺腑之言,他說:“我是個老實人,做事情從來老老實實,你也是個老實人。老實人跟老實人一起能夠合得來。”

不久,于若木的二哥於道源專程趕到延安。陳雲認真、坦誠地向於道源講述了他和于若木相識的經過,並鄭重地徵求於道源對兩人婚事的意見。於道源久聞陳雲之名,深知他是一位踏實、穩重、立場堅定的革命者,對他們的結合表示完全贊成。

1938年3月,陳雲和于若木在延安結婚。

在陳雲的支持下,還在新婚中的于若木就進入中央黨校學習了5個月,緊接著陳雲又支持她進入剛剛成立的馬列學院深造。“陳雲在窯洞裡給於若木上黨課”的故事一時被中央組織部的幹部傳為佳話。

1939年5月28日,于若木在信中向大哥于道泉報告了她和陳雲的婚戀情形:“你問我們小家庭的生活狀況麼?這裡無所謂‘家庭’。陳雲同志在工作,我在學習。他住在機關裡,我住在學校裡,每星期六我到他那裡住一天,這是延安所謂‘住禮拜六’。”“雖然他大了我14歲,但是我對自己的婚姻很滿意。他是一個非常可靠的忠實的人,做事負責任,從不隨便,脾氣很好,用理性處理問題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不痛快的是兩人能力地位相差太遠,在他面前愈顯得自己的幼稚無能。”

在於若木寫這封信的前一個星期,陳雲早給於若木的大哥寫過一封信。信的一開頭,陳雲寫道:“昨天接到由甘肅轉來您(于道泉)從倫敦來的信,很高興。”在介紹了當時的抗日形勢之後,陳雲才向這位未曾謀面的大舅子作如下自我介紹:“說了半天,也想介紹一下我自己是怎樣一個人。我是江蘇人,出身於貧苦的家庭,5歲時父母均去世,依舅父而生。自高小卒業而後,無力繼續學業,即在上海書店為學徒有7年餘,此後10餘年東奔西走直至如今。前年冬由歐返國,病中與陸華(于若木原名)認識,於去年3月結婚。我們在政治與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適,惟年齡相差太遠,今年我已35歲。”

陳雲和于若木結婚不久,鄧小平從太行山回到延安,他知道這個事情後,馬上就作了一首打油詩:“千里姻緣一線牽,鼻痛帶來美姻緣,中山政策女祕書,先生路線看護員。”這首詩非常形象地概括了陳於二人相識相戀的經過。其中,後兩句是說孫中山跟宋慶齡的結合最初緣起於宋慶齡擔任孫中山的祕書,而陳雲尋找醫療看護結果也促成姻緣。

1941年,于若木因為懷孕妊娠反應大,不得不暫時中斷學習,以後又在馬列學院研究室學習。1944年3月,陳雲根據黨中央的安排調離中組部,擔任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協助賀龍處理邊區經濟事務。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鄧小平曾為其姻緣作詩

陳雲與于若木

這時于若木也調到陳雲身邊工作,擔任機要祕書,幫助處理來往公文。也是從這以後,于若木有了更多的機會見證丈夫陳雲的不凡經濟才幹,以及他“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做人做事原則。從此,于若木隨陳雲轉戰南北,從關內到關外、從地方到中央,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建設、“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等各個歷史時期,成為陳雲同志的得力助手,始終沒有分離。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鄧小平曾為其姻緣作詩

全家福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1950年5月,于若木調中央財經委員會專家聯絡室從事翻譯工作。1961年擔任陳雲同志祕書。1964年後,調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香山植物園工作,任黨總支書記。在那裡,她一方面認真學習植物學知識,一方面做好全園幹部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她頂住壓力,竭力維護陳雲同志的聲譽,與“四人幫”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即使受到嚴重迫害,仍不放棄原則。1975年5月,于若木恢復工作。1977年1月,擔任中國科學院政治部審幹辦公室主任,她認真開展撥亂反正工作,落實黨的幹部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1979年9月,調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祕書局辦公室主任。1981年1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科技組顧問。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鄧小平曾為其姻緣作詩

1985年,營養學家于若木(右二)參加全國臨床營養工作座談會。

80年代初,于若木同志傾心祖國的營養事業,深入營養學領域探索研究,關心民族營養事業的發展。她組織各領域、各方力量,為幼兒、青少年、老年人的健康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措施,並不遺餘力地宣傳、推廣,如創造性地提出了學生營養餐、學生奶、培訓營養師等工作,為我國營養事業發展、提高我國人民身體素質做出了重要貢獻。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鄧小平曾為其姻緣作詩

1989年,于若木親自到小學教室察看小學生就餐情況。

於老編撰並出版了《于若木文集》、《于若木論學生營養》、《于若木與中國營養促進文集》等專著,積極倡導並參與實施了“護苗工程”、大豆行動計劃、學生營養餐及學生飲用奶計劃、三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創立“現代營養學”、疑難雜症的治療和對老少邊窮地區的扶助。為了更好地開展公益慈善事業,向社會募集資金,她組織發起並指導創立了北京市于若木慈善基金會等重要工程,為我國營養食品的發展,為開展全民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鄧小平曾為其姻緣作詩

1999年8月,于若木(右三)在吉林省臨江市樺樹鎮視察人蔘栽培項目

由於在營養、食品學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績,1986年她先後被聘為中國營養學會榮譽理事、微量元素與健康學會名譽會長、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顧問等,1987年7月被評為研究員。

于若木同志還非常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為了更好的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助老少邊窮地區脫貧致富、提高教育、醫療水平、發掘老同志以革命傳統為目的的公益、慈善事業,2005年1月,她與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周鐵農、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王丙乾,以及軍事科學院原院長劉精鬆上將等同志聯合發起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于若木慈善基金會。

她出生教育世家,其父、兄、夫、子均是名人,鄧小平曾為其姻緣作詩

陳雲與于若木

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于若木同志一貫忠於黨,忠於人民,對共產主義事業忠貞不渝。由於孜孜不倦地學習和鑽研,她成為了我國現代營養保健事業的開拓者,在營養學、食品學研究領域頗有建樹。她一生熱愛學習,追求進步,堅持活到老、學到老,具有較深的政治理論修養和文化知識基礎。她嚴格要求自己,襟懷坦蕩,勇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她為人正直,謙虛謹慎,德高望重,平易近人,被廣大幹部群眾尊敬地稱為“老大姐”。

本文系祖國網據歷史資料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