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

相較而言,乾隆選擇接班人的範圍實在太窄,在他十七個兒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在乾隆三是半年都相繼離世。除去這些,十二阿哥由於被乾隆厭惡根本沒有資格列為人選,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過繼給人,因而最終乾隆選擇的範圍只有四個孩子。經過比較皇十五子顒琰,終於全面走入了乾隆的視野。

"

相較而言,乾隆選擇接班人的範圍實在太窄,在他十七個兒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在乾隆三是半年都相繼離世。除去這些,十二阿哥由於被乾隆厭惡根本沒有資格列為人選,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過繼給人,因而最終乾隆選擇的範圍只有四個孩子。經過比較皇十五子顒琰,終於全面走入了乾隆的視野。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嘉慶皇帝畫像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十五子顒琰被乾隆祕密立儲,這年他剛滿十三歲。在乾隆眼裡,這個兒子幾乎找不出來明顯缺點,但又讓乾隆找不到十分突出的地方。顒琰學習努力成績好,“英詞炳蔚,援筆立就,動成典則”《 十二朝東華錄》。 年長後,尤喜讀諸史、通鑑,居然達到“上下三千年,治跡目瞭然”的程度。他自己清醒認識到資質平常,所以加倍努力。史載他“以不學為戒,故三冬甲夜,孜孜於退食之時,遊情於聖賢之籍”。他自己形容這段感受說:“夜讀挑燈座右銘,每因嗜學下重帷”。不僅如此他一直在砥礪自己學習和修身的品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的老師朱珪赴福建學政任前夕,上五箴於顒琰,“曰養心、曰敬身、曰勤業、曰虛己、曰致誠”,顒琰“力行之”,甚至在親政後,亦“嘗置左右”。《清史稿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

相較而言,乾隆選擇接班人的範圍實在太窄,在他十七個兒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在乾隆三是半年都相繼離世。除去這些,十二阿哥由於被乾隆厭惡根本沒有資格列為人選,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過繼給人,因而最終乾隆選擇的範圍只有四個孩子。經過比較皇十五子顒琰,終於全面走入了乾隆的視野。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嘉慶皇帝畫像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十五子顒琰被乾隆祕密立儲,這年他剛滿十三歲。在乾隆眼裡,這個兒子幾乎找不出來明顯缺點,但又讓乾隆找不到十分突出的地方。顒琰學習努力成績好,“英詞炳蔚,援筆立就,動成典則”《 十二朝東華錄》。 年長後,尤喜讀諸史、通鑑,居然達到“上下三千年,治跡目瞭然”的程度。他自己清醒認識到資質平常,所以加倍努力。史載他“以不學為戒,故三冬甲夜,孜孜於退食之時,遊情於聖賢之籍”。他自己形容這段感受說:“夜讀挑燈座右銘,每因嗜學下重帷”。不僅如此他一直在砥礪自己學習和修身的品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的老師朱珪赴福建學政任前夕,上五箴於顒琰,“曰養心、曰敬身、曰勤業、曰虛己、曰致誠”,顒琰“力行之”,甚至在親政後,亦“嘗置左右”。《清史稿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影視形象

其次道德品質端方口碑好,顒琰自制能力極強,天性的厚道加上自學以及宮廷巨大的成長壓力,讓他不斷謹小慎微,絲毫不敢犯一點錯誤。帝王式的教育,儒家的修身辦法,都讓他辦事不敢逾矩,凡事力求“中正平和”,“克己去欲”。也由此正史絕少關於他的負面記載。朝鮮使臣回國向國王彙報時說:“第十五子嘉親王永琰,聰明力學,頗有人望。”“皇子見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倶無令名,唯十五王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於禁中,聲譽頗多”。《朝鮮李朝實錄》

\t最後從形象上看,嘉慶皇帝是清代歷代皇帝中長得最端正、最有風度的一位。他身材中等,皮膚白皙,五官端正,舉止有度。說話時,有條不紊,思路清晰,聲音不緩不慢,邏輯性非常強,這些都給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顒琰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乾隆曾在天壇圜丘向天禱告,這個孩子如果有能力繼承國家大業,則祈求上天保佑他諸事有成,如果並非賢能之人,則願上天讓他短命而死,不至於繼承大統,貽害社稷。《清高宗實錄》與皇權政治相比,親情永遠被排在第二位。

這年顒琰十三歲,在乾隆用了22年的觀察考驗後,終於讓他在乾隆六十年開始帝位實習期,用乾隆的解釋是:“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統治六十年,一定會在八十有五歲時傳位皇子,自己退休下臺”。《清高宗實錄》

"

相較而言,乾隆選擇接班人的範圍實在太窄,在他十七個兒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在乾隆三是半年都相繼離世。除去這些,十二阿哥由於被乾隆厭惡根本沒有資格列為人選,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過繼給人,因而最終乾隆選擇的範圍只有四個孩子。經過比較皇十五子顒琰,終於全面走入了乾隆的視野。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嘉慶皇帝畫像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十五子顒琰被乾隆祕密立儲,這年他剛滿十三歲。在乾隆眼裡,這個兒子幾乎找不出來明顯缺點,但又讓乾隆找不到十分突出的地方。顒琰學習努力成績好,“英詞炳蔚,援筆立就,動成典則”《 十二朝東華錄》。 年長後,尤喜讀諸史、通鑑,居然達到“上下三千年,治跡目瞭然”的程度。他自己清醒認識到資質平常,所以加倍努力。史載他“以不學為戒,故三冬甲夜,孜孜於退食之時,遊情於聖賢之籍”。他自己形容這段感受說:“夜讀挑燈座右銘,每因嗜學下重帷”。不僅如此他一直在砥礪自己學習和修身的品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的老師朱珪赴福建學政任前夕,上五箴於顒琰,“曰養心、曰敬身、曰勤業、曰虛己、曰致誠”,顒琰“力行之”,甚至在親政後,亦“嘗置左右”。《清史稿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影視形象

其次道德品質端方口碑好,顒琰自制能力極強,天性的厚道加上自學以及宮廷巨大的成長壓力,讓他不斷謹小慎微,絲毫不敢犯一點錯誤。帝王式的教育,儒家的修身辦法,都讓他辦事不敢逾矩,凡事力求“中正平和”,“克己去欲”。也由此正史絕少關於他的負面記載。朝鮮使臣回國向國王彙報時說:“第十五子嘉親王永琰,聰明力學,頗有人望。”“皇子見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倶無令名,唯十五王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於禁中,聲譽頗多”。《朝鮮李朝實錄》

\t最後從形象上看,嘉慶皇帝是清代歷代皇帝中長得最端正、最有風度的一位。他身材中等,皮膚白皙,五官端正,舉止有度。說話時,有條不紊,思路清晰,聲音不緩不慢,邏輯性非常強,這些都給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顒琰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乾隆曾在天壇圜丘向天禱告,這個孩子如果有能力繼承國家大業,則祈求上天保佑他諸事有成,如果並非賢能之人,則願上天讓他短命而死,不至於繼承大統,貽害社稷。《清高宗實錄》與皇權政治相比,親情永遠被排在第二位。

這年顒琰十三歲,在乾隆用了22年的觀察考驗後,終於讓他在乾隆六十年開始帝位實習期,用乾隆的解釋是:“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統治六十年,一定會在八十有五歲時傳位皇子,自己退休下臺”。《清高宗實錄》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乾隆晚年畫像

三十五歲的顒琰終於成了嘉慶皇帝,雖然只負責接待、開會、祭祀、禮儀之類的日常務虛工作嘉慶卻還是感到終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乾隆自稱太上皇,在接見朝鮮使臣的時候,他明確向各國表示:“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我辦。”《朝鮮實錄》只不過此時乾隆早已經不是昔日情商絕倫的英明之主,歲月早已將他變成一個專門喜歡吹捧,自己陶醉在自己編織的“十全皇帝”的大夢裡,身邊盡是圍繞著以和珅為首的一系列奸猾狡詐的利益集團。朝鮮使臣曾這樣描述乾隆晚年風貌:“太上皇帝容貌氣力,不甚衰耄,而但善忘比劇。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故侍御左右,眩於舉行,而和珅之專擅,甚於前日,人皆側目,莫敢誰何雲。”

以智商和情商為自詡的乾隆一天比一天糊塗,和珅就在這種情況下逐步控制朝政權力,在老皇帝和新皇帝鑽了一個大空子。

"

相較而言,乾隆選擇接班人的範圍實在太窄,在他十七個兒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在乾隆三是半年都相繼離世。除去這些,十二阿哥由於被乾隆厭惡根本沒有資格列為人選,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過繼給人,因而最終乾隆選擇的範圍只有四個孩子。經過比較皇十五子顒琰,終於全面走入了乾隆的視野。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嘉慶皇帝畫像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十五子顒琰被乾隆祕密立儲,這年他剛滿十三歲。在乾隆眼裡,這個兒子幾乎找不出來明顯缺點,但又讓乾隆找不到十分突出的地方。顒琰學習努力成績好,“英詞炳蔚,援筆立就,動成典則”《 十二朝東華錄》。 年長後,尤喜讀諸史、通鑑,居然達到“上下三千年,治跡目瞭然”的程度。他自己清醒認識到資質平常,所以加倍努力。史載他“以不學為戒,故三冬甲夜,孜孜於退食之時,遊情於聖賢之籍”。他自己形容這段感受說:“夜讀挑燈座右銘,每因嗜學下重帷”。不僅如此他一直在砥礪自己學習和修身的品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的老師朱珪赴福建學政任前夕,上五箴於顒琰,“曰養心、曰敬身、曰勤業、曰虛己、曰致誠”,顒琰“力行之”,甚至在親政後,亦“嘗置左右”。《清史稿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影視形象

其次道德品質端方口碑好,顒琰自制能力極強,天性的厚道加上自學以及宮廷巨大的成長壓力,讓他不斷謹小慎微,絲毫不敢犯一點錯誤。帝王式的教育,儒家的修身辦法,都讓他辦事不敢逾矩,凡事力求“中正平和”,“克己去欲”。也由此正史絕少關於他的負面記載。朝鮮使臣回國向國王彙報時說:“第十五子嘉親王永琰,聰明力學,頗有人望。”“皇子見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倶無令名,唯十五王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於禁中,聲譽頗多”。《朝鮮李朝實錄》

\t最後從形象上看,嘉慶皇帝是清代歷代皇帝中長得最端正、最有風度的一位。他身材中等,皮膚白皙,五官端正,舉止有度。說話時,有條不紊,思路清晰,聲音不緩不慢,邏輯性非常強,這些都給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顒琰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乾隆曾在天壇圜丘向天禱告,這個孩子如果有能力繼承國家大業,則祈求上天保佑他諸事有成,如果並非賢能之人,則願上天讓他短命而死,不至於繼承大統,貽害社稷。《清高宗實錄》與皇權政治相比,親情永遠被排在第二位。

這年顒琰十三歲,在乾隆用了22年的觀察考驗後,終於讓他在乾隆六十年開始帝位實習期,用乾隆的解釋是:“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統治六十年,一定會在八十有五歲時傳位皇子,自己退休下臺”。《清高宗實錄》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乾隆晚年畫像

三十五歲的顒琰終於成了嘉慶皇帝,雖然只負責接待、開會、祭祀、禮儀之類的日常務虛工作嘉慶卻還是感到終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乾隆自稱太上皇,在接見朝鮮使臣的時候,他明確向各國表示:“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我辦。”《朝鮮實錄》只不過此時乾隆早已經不是昔日情商絕倫的英明之主,歲月早已將他變成一個專門喜歡吹捧,自己陶醉在自己編織的“十全皇帝”的大夢裡,身邊盡是圍繞著以和珅為首的一系列奸猾狡詐的利益集團。朝鮮使臣曾這樣描述乾隆晚年風貌:“太上皇帝容貌氣力,不甚衰耄,而但善忘比劇。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故侍御左右,眩於舉行,而和珅之專擅,甚於前日,人皆側目,莫敢誰何雲。”

以智商和情商為自詡的乾隆一天比一天糊塗,和珅就在這種情況下逐步控制朝政權力,在老皇帝和新皇帝鑽了一個大空子。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影視形象

這種情況到乾隆駕崩終於得到了全面糾正,而以誅和珅開始作為新皇帝正式全面收回執政權利。和珅的問題並不複雜,鉅額貪汙,染指皇權,大肆培植黨羽,嚴重衝擊了嘉慶的自尊,侵犯了他的政治利益,讓他在這段做新皇帝的時間感到極端尷尬和羞辱。動心忍性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裡承受能力,一旦形勢轉變,這種清算必將疾風暴雨般的傾瀉下來。

嘉慶打掉和珅,更是基於對大清王朝的責任感。打掉和珅後,看著查抄和珅的賬本,嘉慶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這個帝國已經成了這個人的囊中牟利工具。“和珅一日不除,則綱紀一日不肅”、“若不立除元惡,無以肅清庶政、整飭官方”《清仁宗實錄》

"

相較而言,乾隆選擇接班人的範圍實在太窄,在他十七個兒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在乾隆三是半年都相繼離世。除去這些,十二阿哥由於被乾隆厭惡根本沒有資格列為人選,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過繼給人,因而最終乾隆選擇的範圍只有四個孩子。經過比較皇十五子顒琰,終於全面走入了乾隆的視野。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嘉慶皇帝畫像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十五子顒琰被乾隆祕密立儲,這年他剛滿十三歲。在乾隆眼裡,這個兒子幾乎找不出來明顯缺點,但又讓乾隆找不到十分突出的地方。顒琰學習努力成績好,“英詞炳蔚,援筆立就,動成典則”《 十二朝東華錄》。 年長後,尤喜讀諸史、通鑑,居然達到“上下三千年,治跡目瞭然”的程度。他自己清醒認識到資質平常,所以加倍努力。史載他“以不學為戒,故三冬甲夜,孜孜於退食之時,遊情於聖賢之籍”。他自己形容這段感受說:“夜讀挑燈座右銘,每因嗜學下重帷”。不僅如此他一直在砥礪自己學習和修身的品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的老師朱珪赴福建學政任前夕,上五箴於顒琰,“曰養心、曰敬身、曰勤業、曰虛己、曰致誠”,顒琰“力行之”,甚至在親政後,亦“嘗置左右”。《清史稿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影視形象

其次道德品質端方口碑好,顒琰自制能力極強,天性的厚道加上自學以及宮廷巨大的成長壓力,讓他不斷謹小慎微,絲毫不敢犯一點錯誤。帝王式的教育,儒家的修身辦法,都讓他辦事不敢逾矩,凡事力求“中正平和”,“克己去欲”。也由此正史絕少關於他的負面記載。朝鮮使臣回國向國王彙報時說:“第十五子嘉親王永琰,聰明力學,頗有人望。”“皇子見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倶無令名,唯十五王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於禁中,聲譽頗多”。《朝鮮李朝實錄》

\t最後從形象上看,嘉慶皇帝是清代歷代皇帝中長得最端正、最有風度的一位。他身材中等,皮膚白皙,五官端正,舉止有度。說話時,有條不紊,思路清晰,聲音不緩不慢,邏輯性非常強,這些都給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顒琰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乾隆曾在天壇圜丘向天禱告,這個孩子如果有能力繼承國家大業,則祈求上天保佑他諸事有成,如果並非賢能之人,則願上天讓他短命而死,不至於繼承大統,貽害社稷。《清高宗實錄》與皇權政治相比,親情永遠被排在第二位。

這年顒琰十三歲,在乾隆用了22年的觀察考驗後,終於讓他在乾隆六十年開始帝位實習期,用乾隆的解釋是:“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統治六十年,一定會在八十有五歲時傳位皇子,自己退休下臺”。《清高宗實錄》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乾隆晚年畫像

三十五歲的顒琰終於成了嘉慶皇帝,雖然只負責接待、開會、祭祀、禮儀之類的日常務虛工作嘉慶卻還是感到終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乾隆自稱太上皇,在接見朝鮮使臣的時候,他明確向各國表示:“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我辦。”《朝鮮實錄》只不過此時乾隆早已經不是昔日情商絕倫的英明之主,歲月早已將他變成一個專門喜歡吹捧,自己陶醉在自己編織的“十全皇帝”的大夢裡,身邊盡是圍繞著以和珅為首的一系列奸猾狡詐的利益集團。朝鮮使臣曾這樣描述乾隆晚年風貌:“太上皇帝容貌氣力,不甚衰耄,而但善忘比劇。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故侍御左右,眩於舉行,而和珅之專擅,甚於前日,人皆側目,莫敢誰何雲。”

以智商和情商為自詡的乾隆一天比一天糊塗,和珅就在這種情況下逐步控制朝政權力,在老皇帝和新皇帝鑽了一個大空子。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影視形象

這種情況到乾隆駕崩終於得到了全面糾正,而以誅和珅開始作為新皇帝正式全面收回執政權利。和珅的問題並不複雜,鉅額貪汙,染指皇權,大肆培植黨羽,嚴重衝擊了嘉慶的自尊,侵犯了他的政治利益,讓他在這段做新皇帝的時間感到極端尷尬和羞辱。動心忍性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裡承受能力,一旦形勢轉變,這種清算必將疾風暴雨般的傾瀉下來。

嘉慶打掉和珅,更是基於對大清王朝的責任感。打掉和珅後,看著查抄和珅的賬本,嘉慶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這個帝國已經成了這個人的囊中牟利工具。“和珅一日不除,則綱紀一日不肅”、“若不立除元惡,無以肅清庶政、整飭官方”《清仁宗實錄》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和珅畫像

帶著這樣大的狠勁和氣魄,嘉慶皇帝在三十八歲這年開始了他的新政。早在嘉慶元年時白蓮教起義這時起義已經席捲五省,經過幾年的籌措,終於將這次重大動亂平息下來。嘉慶帝難得給這次起義有一個清醒的評價:“官逼民反”,正是官吏們的搜刮地皮,攫取民脂民膏,引起激變。面對腐敗,嘉慶決心從高處著手,迅速撤換和珅時代大部分高層官員,南京總督、陝甘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以及漕運總督,次年又撤換了河道總督。《劍橋中國晚清史》

湖南布政使鄭源璹早在乾隆時期貪名卓著,《清史稿》載:“乾隆季年,諸貪吏首(王)覃望,次則鄭源璹。”在清查鄭案後,“收發庫項,加扣平餘數逾八萬,署內眷屬幾三百人,自蓄優伶,服官奢侈”。嘉慶下令將鄭斬首,並在諭旨裡憤恨指出:“近年各省督撫兩司署內教演優人及宴會酒食之費,並不出自己資,多系首縣承辦,首縣復斂之於各州縣,率皆朘小民之脂膏,供大吏之娛樂,輾轉苛派,受害仍在吾民”。《清仁宗實錄》

緊接著新皇帝加大軍事力度,重點集中優勢資源和兵力平定白蓮教起義。在軍隊反腐中把負責前線作戰的統帥經略大臣勒保撤職查辦。在抓獲白蓮教頭目時,嘉慶深沉地下了一道諭旨:“剿匪滋事,以官逼民反為詞。昨冬賊首王三槐解到訊供亦有此語,聞之惻然,是以暫停正法……”《清史講義》於是他在總結這些根源時,善良的天性和富於同情心的他竟然免除了一些人的死罪。 嘉慶七年(1802年)額勒登保、德楞泰與四川總督、陝甘總督、湖廣總督聯名加急上奏:“大功初定,川、陝、楚等逆首全部肅清。”捷報來傳,嘉慶感慨萬千,終於完成了父親乾隆沒完成的任務。

然而這種運動反腐成果卻十分可疑,反腐越到最後往往是重拿輕放,不痛不癢。首先嘉慶在反腐戰略上高度不夠。早在處理和珅時,他就明確表示“只罪和珅一人”,不欲株連本來無可厚非,然而對於其他重大貪汙案件比如吳省蘭、吳省欽等性質惡劣卻旋即“辯冤起用”終發展到邪正莫辨,自損政治威信的惡劣地步。

"

相較而言,乾隆選擇接班人的範圍實在太窄,在他十七個兒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在乾隆三是半年都相繼離世。除去這些,十二阿哥由於被乾隆厭惡根本沒有資格列為人選,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過繼給人,因而最終乾隆選擇的範圍只有四個孩子。經過比較皇十五子顒琰,終於全面走入了乾隆的視野。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嘉慶皇帝畫像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十五子顒琰被乾隆祕密立儲,這年他剛滿十三歲。在乾隆眼裡,這個兒子幾乎找不出來明顯缺點,但又讓乾隆找不到十分突出的地方。顒琰學習努力成績好,“英詞炳蔚,援筆立就,動成典則”《 十二朝東華錄》。 年長後,尤喜讀諸史、通鑑,居然達到“上下三千年,治跡目瞭然”的程度。他自己清醒認識到資質平常,所以加倍努力。史載他“以不學為戒,故三冬甲夜,孜孜於退食之時,遊情於聖賢之籍”。他自己形容這段感受說:“夜讀挑燈座右銘,每因嗜學下重帷”。不僅如此他一直在砥礪自己學習和修身的品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的老師朱珪赴福建學政任前夕,上五箴於顒琰,“曰養心、曰敬身、曰勤業、曰虛己、曰致誠”,顒琰“力行之”,甚至在親政後,亦“嘗置左右”。《清史稿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影視形象

其次道德品質端方口碑好,顒琰自制能力極強,天性的厚道加上自學以及宮廷巨大的成長壓力,讓他不斷謹小慎微,絲毫不敢犯一點錯誤。帝王式的教育,儒家的修身辦法,都讓他辦事不敢逾矩,凡事力求“中正平和”,“克己去欲”。也由此正史絕少關於他的負面記載。朝鮮使臣回國向國王彙報時說:“第十五子嘉親王永琰,聰明力學,頗有人望。”“皇子見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倶無令名,唯十五王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於禁中,聲譽頗多”。《朝鮮李朝實錄》

\t最後從形象上看,嘉慶皇帝是清代歷代皇帝中長得最端正、最有風度的一位。他身材中等,皮膚白皙,五官端正,舉止有度。說話時,有條不紊,思路清晰,聲音不緩不慢,邏輯性非常強,這些都給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顒琰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乾隆曾在天壇圜丘向天禱告,這個孩子如果有能力繼承國家大業,則祈求上天保佑他諸事有成,如果並非賢能之人,則願上天讓他短命而死,不至於繼承大統,貽害社稷。《清高宗實錄》與皇權政治相比,親情永遠被排在第二位。

這年顒琰十三歲,在乾隆用了22年的觀察考驗後,終於讓他在乾隆六十年開始帝位實習期,用乾隆的解釋是:“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統治六十年,一定會在八十有五歲時傳位皇子,自己退休下臺”。《清高宗實錄》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乾隆晚年畫像

三十五歲的顒琰終於成了嘉慶皇帝,雖然只負責接待、開會、祭祀、禮儀之類的日常務虛工作嘉慶卻還是感到終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乾隆自稱太上皇,在接見朝鮮使臣的時候,他明確向各國表示:“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我辦。”《朝鮮實錄》只不過此時乾隆早已經不是昔日情商絕倫的英明之主,歲月早已將他變成一個專門喜歡吹捧,自己陶醉在自己編織的“十全皇帝”的大夢裡,身邊盡是圍繞著以和珅為首的一系列奸猾狡詐的利益集團。朝鮮使臣曾這樣描述乾隆晚年風貌:“太上皇帝容貌氣力,不甚衰耄,而但善忘比劇。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故侍御左右,眩於舉行,而和珅之專擅,甚於前日,人皆側目,莫敢誰何雲。”

以智商和情商為自詡的乾隆一天比一天糊塗,和珅就在這種情況下逐步控制朝政權力,在老皇帝和新皇帝鑽了一個大空子。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影視形象

這種情況到乾隆駕崩終於得到了全面糾正,而以誅和珅開始作為新皇帝正式全面收回執政權利。和珅的問題並不複雜,鉅額貪汙,染指皇權,大肆培植黨羽,嚴重衝擊了嘉慶的自尊,侵犯了他的政治利益,讓他在這段做新皇帝的時間感到極端尷尬和羞辱。動心忍性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裡承受能力,一旦形勢轉變,這種清算必將疾風暴雨般的傾瀉下來。

嘉慶打掉和珅,更是基於對大清王朝的責任感。打掉和珅後,看著查抄和珅的賬本,嘉慶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這個帝國已經成了這個人的囊中牟利工具。“和珅一日不除,則綱紀一日不肅”、“若不立除元惡,無以肅清庶政、整飭官方”《清仁宗實錄》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和珅畫像

帶著這樣大的狠勁和氣魄,嘉慶皇帝在三十八歲這年開始了他的新政。早在嘉慶元年時白蓮教起義這時起義已經席捲五省,經過幾年的籌措,終於將這次重大動亂平息下來。嘉慶帝難得給這次起義有一個清醒的評價:“官逼民反”,正是官吏們的搜刮地皮,攫取民脂民膏,引起激變。面對腐敗,嘉慶決心從高處著手,迅速撤換和珅時代大部分高層官員,南京總督、陝甘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以及漕運總督,次年又撤換了河道總督。《劍橋中國晚清史》

湖南布政使鄭源璹早在乾隆時期貪名卓著,《清史稿》載:“乾隆季年,諸貪吏首(王)覃望,次則鄭源璹。”在清查鄭案後,“收發庫項,加扣平餘數逾八萬,署內眷屬幾三百人,自蓄優伶,服官奢侈”。嘉慶下令將鄭斬首,並在諭旨裡憤恨指出:“近年各省督撫兩司署內教演優人及宴會酒食之費,並不出自己資,多系首縣承辦,首縣復斂之於各州縣,率皆朘小民之脂膏,供大吏之娛樂,輾轉苛派,受害仍在吾民”。《清仁宗實錄》

緊接著新皇帝加大軍事力度,重點集中優勢資源和兵力平定白蓮教起義。在軍隊反腐中把負責前線作戰的統帥經略大臣勒保撤職查辦。在抓獲白蓮教頭目時,嘉慶深沉地下了一道諭旨:“剿匪滋事,以官逼民反為詞。昨冬賊首王三槐解到訊供亦有此語,聞之惻然,是以暫停正法……”《清史講義》於是他在總結這些根源時,善良的天性和富於同情心的他竟然免除了一些人的死罪。 嘉慶七年(1802年)額勒登保、德楞泰與四川總督、陝甘總督、湖廣總督聯名加急上奏:“大功初定,川、陝、楚等逆首全部肅清。”捷報來傳,嘉慶感慨萬千,終於完成了父親乾隆沒完成的任務。

然而這種運動反腐成果卻十分可疑,反腐越到最後往往是重拿輕放,不痛不癢。首先嘉慶在反腐戰略上高度不夠。早在處理和珅時,他就明確表示“只罪和珅一人”,不欲株連本來無可厚非,然而對於其他重大貪汙案件比如吳省蘭、吳省欽等性質惡劣卻旋即“辯冤起用”終發展到邪正莫辨,自損政治威信的惡劣地步。

嘉慶是清代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沒能挽回清朝盛世?晚年含淚痛哭

嘉慶題寫的匾額

眾所周知,乾隆晚年時期的貪腐早已是集團化,嘉慶把這些歸咎於和珅一人,顯然是認識不足或是不敢真正觸及反腐核心問題,和珅只是那個時期貪腐最大、最多的一個人。乾隆四十六年到四十九年(1781年——1784年)都是“辦一案,淺一串;查一個,帶一窩”,這種極端嚴重腐敗卻被嘉慶低估,沒能進一步鞏固反腐成果。

嘉慶在御製罵廷臣詩:“滿朝文武著錦袍,閭閻與朕無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數碗肥羹萬姓膏。人淚落時天淚落,笑聲高處哭聲高;牛羊付與豺狼牧,負盡皇恩為爾曹”。但他卻拿不出治貪的辦法,他的治貪方式僅針對和珅一人,不肯擴大掃蕩層級,以致於收效有限,更無以改變朝廷全面性的腐化。

從嘉慶登基的第七個年頭開始,這個朝廷遺留的和新發展的問題集中爆發出來,連最基本的政治安全都保障不了。在神武門遇刺,這種罕見的事情發生,幸虧定親王緊要關頭用袖子纏住利刃,護衛才緩過神來。刺客的招供更是讓人瞠目結舌,原來這個叫陳德的凶手因為失業,妻子去世,上有癱瘓老母,下有兩個小孩子,由於受到社會欺凌,突然產生仇恨,突發奇想,要死得驚天動地,於是帶著一把刀,直奔皇宮,讓他都沒想到,進入神武門如此輕而易舉。

最底層的悲劇事件卻最能反應這個朝廷的統治水平,這種自殺式的底層控訴,在嘉慶心裡引起巨大震顫。

然而吏治發展道路中期卻越來越敗壞,執政的九年查處吏部書吏舞弊讓嘉慶非常惱怒而震驚:“臣全身保位者多,為國除弊者少,苟且塞責……自言堂官不如司官,司官不如書吏……自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百司庶尹維諾成風,皆聽命於書吏,若堂司如此庸碌,書吏如此狡猾,上無道揆,下無守法,太阿倒持,群小放恣,國事尚可問乎?”

兩年後,他發現二十四州縣共侵盜銀三十一萬六百餘兩。而讓嘉慶憤怒的是“歷任總督潘司懵然不知,竟同木偶”,終於使得他“不得不從嚴加重辦理”,除將相關二十餘人抄家外,直隸總督以失察革職發配烏魯木齊,歷任總督姜晟、陳大文、熊枚均降職四品,這是嘉慶對地方大員懲治人數較多的一次。然而,一切都來得太晚官員懈怠和集體沉淪已經深入骨髓,靠著他一個人懲治,已經沒有太大意義。自從乾隆執政後期,朝廷再也沒能出現如同雍正時期的有力領導班子,到了嘉慶時期,有能力、有作為、有擔當的名臣幾乎鮮有。

四年後的九月,嘉慶帝從避暑山莊返回京城途中,收到兩百多名天理教徒聯合太監攻打進皇宮的震驚消息,幸好二兒子綿寧帶領守兵鎮壓這次起義,對於這件意外,給嘉慶強烈的精神刺激,回到皇宮的第二天他就帶著極端沉重的心情向全國進行檢討和情況說明:

“我做了18年皇帝,從不偷懶。剛即位的時候,白蓮教鬧了8年才平息……今天導致這麼大的事情發生,漢唐宋明都未曾有過。 說到這裡,再不忍說下去,惟有自我反思,改正錯誤,上報蒼天,對下平息民怨。眾大臣如果還是大清國的忠臣,就應該赤心報國,幫我改正錯誤。如果還是自甘墮落,你們還是辭職算了,不要佔著位置,增添我的罪過。”

“筆隨淚灑,通諭知之”這是嘉慶最後一句話,包含著無奈、委屈、悲涼,甚至曾在詩文中寫道: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嘉慶皇帝雖然有心整治國家,接連發布整飭吏治的諭旨,但性情優柔寡斷,對弊政多是懲而不殺,戒而不絕,最後政令不出紫禁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