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代步車”上演“生死時速”,怎麼辦?

“老年代步車”上演“生死時速”,怎麼辦?

資料圖

駕駛事故頻發下,“老頭樂”樂不出來了。

河北張家口市,一輛白色電動代步車將5名成人及6名學生撞倒。北京豐臺區,大爺駕駛代步車,撞向停在路邊的摩托車和私家車後,淡定離開現場。

數據顯示,2013-2018年,因老年代步車引發的交通事故多達83萬起。更殘酷的是,1.8萬人因此喪生,18.6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身體損傷。

出行千萬條,安全第一條。駕駛不合規,路人兩行淚。

老年代步車滿足了方便舒適的駕駛需求,但合規和安全這一關怎麼過,是生產商、監管方乃至全社會,避無可避的問題。

剛需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大量老年人的出行需求亟待滿足。

在中青年人群投入繁忙的工作時,不少退休老人擔起了買菜做飯、帶孫輩的家務重任。除此之外,老年人也有自己的出行需求,比如走親訪友、買藥看病等。

他們出門都靠什麼?是否方便?

《老人出行習慣調查報告》顯示,公交車、地鐵、步行是主要方式;頻繁換乘、大量步行,是出行現狀。

接受調查的老年人中,56.36%主要依靠公交車;20.59%則是自行車及機動車;19.41%坐地鐵;實在沒交通工具可選時,就步行。

聽上去挺無奈的是吧?恰在這時,老年代步車應運而生。

法寶

老年代步車,官方名稱為“低速電動車”。體積小、運轉靈活,堪稱菜市場拼殺利器、接孫子制勝法寶。

這樣一款深得老年人厚愛的車,從誕生之日起,完成了多次更新迭代。起初,它是形似火三輪的摩托車;後來,它變為“敞篷”四輪。

直到今天,它的配套設施愈發完備。自帶倒車雷達、後視鏡、雨刮器,儼然迷你版小汽車。

說得挺熱鬧,但這類車賣得好嗎?市場規模有多大?

數據顯示,自2013年起,低速電動車行業迅速發展,到目前已達年產100萬輛、社會保有量300萬輛、產值300億元。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說,到2020年,預計中國低速電動車的保有量,將擴大到1000萬輛以上,市場規模也將達到千億級別。

市場規模大則大矣,但用戶群體特殊。因此,若不能保證安全生產、合規上路。則市場越大,危險越多。

上路

覆盤“老年代步車”前世今生,它最初只是醫療器械,幫助行動不便的人安全便捷出行。

鑑於駕駛者為老年人,因此,車不能開快了。道理很簡單——預留充足反應時間。有研究顯示,從15歲到75歲以上,人的年齡每增加5歲,制動反應時間就延長2%。

出於安全考慮,老年代步車的車速,基本控制在每小時 10 公里之內。另外,它絕對不能在機動車道上行駛。

不過,如今在全國各地道路上出現的“老年代步車”,不少的速度可達40至50公里每小時,且四輪代步車基本都在機動車道上奔跑著。

速度飆起來了,還跟機動車並駕齊驅,就應該被納入機動車範疇,接受合規管控。可實際情況是,它落在了監管的中空地帶。

根據目前的交通法規,車輛按照機動車、非機動車分別管理。按理說,老年代步車更類似於電動自行車、“殘摩”等非機動車,但它並未被如此劃分。

此外,老年代步車們沒有牌照也不應在機動車道上行駛,似乎也不能算作機動車。

身份無法定義,監管自是難題。

劣質

除了身份成謎和時常上演“生死時速”外,車輛的製造生產,也存在不少隱患。

近日,央視探訪過一家制造商,情況觸目驚心。

“前面一個門面房賣車,後面搭個棚子造車。用鐵皮打造的車身佔據市場主流。用來包裹車身的鐵皮,厚度最多不超過2毫米,且沒有經過任何安全測試。”

廠商稱,“裡面這些電機啥的都一樣,就是殼子不一樣”。只要仿著車殼,就能做出車來。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專家黃永和說,近年來,中國低速電動車生產和市場規模無序擴張,生產企業數量已超過百家,產銷規模已超過百萬輛。

但是多數低速電動車產品,並不符合現行機動車安全的技術標準要求,生產企業也不具備機動車生產資質。

無牌無證無保險的老年代步車們,大搖大擺地上路通行,給道路交通安全和通行秩序,帶來嚴重的衝擊和挑戰。

良方

那該怎麼辦?

不少行業人士建議,老年代步車劃歸什麼領域,要如何監管,一定要明確起來。此外,車輛生產標準、登記管理、駕駛人培訓、制定保險制度等方面,也要下功夫。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工程系的學者們,給了新鮮觀點。他們認為,不妨從老年人駕駛能力和道路設計方面入手。

如果能對反應速度和處置能力進行定期檢測,篩選出合格駕駛人員,那駕駛安全性不就更有保障了嗎?

如何檢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教授劉東等學者說,可以採用模擬駕駛器,進行交通信號辨認試驗。

試驗的主要目的,是檢測老年駕駛員的速度估計、複雜反應判斷誤反應次數、操縱機能誤操作次數、夜視力、動視力、深視力等指標。

要是條件成熟,可以將老年人的醫療記錄,與從事老年駕駛人體檢工作的檢測記錄相關聯。

當發現身體狀況不符合駕駛要求,就及時通報交通管理部門,勸駕駛人暫別駕車生涯。

學者們還建議,不能只盯著老年駕駛人。他們的駕駛能力固然重要,但外部環境的輔助,也必不可少。

美國聯邦公路局有個妙招。它對交通標誌、標線進行了調整,所有標誌和標線都簡單明瞭,而且組成要素間距大。

此外,一律使用形象化符號,且符號、文字與背景色之間保持最大對比度。這樣的交通設施設計,充分照顧到了老年駕駛人的特性,也給了我們很好的借鑑。

隨著中國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加,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 老年人的安全駕駛顯得越來越迫切。

不少歐美國家已將“維護、保障老年人交通安全”提上了政府的議事日程。從亞洲來看,鄰國日本也將“老齡者交通安全對策”列為重要課題。

從這個角度看,“老頭樂”樂不出來,也為我們敲響安全出行的警鐘,提示我們,在交通規劃與設計方面,兼顧效率和公平,需要結合老年人的出行特徵,設身處地進行設計和管理。

這不僅是為老年人的福祉考慮,也必將提升中國道路交通管理能力的升級,讓更多人安全出行、平安回家。

文/木舟子

原題:一個值得關注和討論的社會現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