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交通 經濟 豐田坦途 工程師 志誠勝遠 2017-05-08

貴州,山高谷深,溝壑縱橫,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亦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

大自然在造就貴州山川秀美的同時,貴州曾因交通發展滯後阻礙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水平提高。如何破解貴州經濟欠發達、欠開發,改善落後的交通面貌,一直以來是貴州公路人破解的難題。

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未改造前的“天險”之路——原冊三公路平塘平裡河沙坪埡口路段全景。

而在黔南州平塘縣就曾經有這麼一個難題,不是筆者親眼目睹還不敢相信這段道路的險要和橋樑修建的艱辛。一條公路從半山腰蜿蜒盤旋而上下,右邊是懸崖峭壁、左邊是通向河底的萬丈深淵,公路和橋樑從中穿越而過,很是險峻!

創造這項工程奇蹟的是一群勤勞樸實的黔南公路人。半過多世紀過去了,他們用愚公般的精神和鋼鐵般的意志,用鮮血和汗水築就了一條讓世人肅然起敬的“天路”,也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動人的路與橋的故事······


啃下天險“硬骨頭”

“築路意志堅、扛起大道上青天、踏碎了雲朵、踢到了山尖、任你車馬來多快、總在我後邊。”這是在 1958年8月修建貴州省冊亨至廣西省三江公路時,打通貴州獨山縣至平塘縣通州路段的時候,築路工人為紀念工程通車和施工艱鉅,在平塘縣平裡河沙坪埡口公路旁的崖壁上刻下豪邁詩句。從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當時公路建設的艱辛和築路人崇高的意志力,誓把天塹變通途的勇氣和決心。

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1958年修建冊三公路平塘平裡河沙坪埡口路段時在崖壁上留下的石刻詩句。

筆者懷著對公路建設者的無限思念和敬仰,走進了對“冊三”公路的採訪,去聆聽築路人對那段“天路”鍛造坦途的光輝歲月;去感受公路人那特有的精神魅力與歷史文化延承······

“冊三”公路起於貴州省冊亨縣,經過望謨、羅甸、平塘、獨山、從江至廣西的三江,全長600餘公里,有五分之四是貴州境。1956年交通部公路總局派員勘察設計;1957年貴州省政府批准成立冊三線公路工程指揮部,組織測繪施工相關事宜;1958年部分路段陸續施工。

平塘縣平裡河沙坪埡口是冊三公路必經之地,當我們走進此處的村寨,公路兩旁已經是各種樓房和超市,人來人往好一片熱鬧景象。村裡有個耄耋老人叫向傳國,他是這裡土生土長的農民,曾經還當過民兵連長,見證過這條公路修築歷史。

“我們這邊的坡高得很,從山腳的平裡河走出去,都要爬上10多公里的山路,其中沙坪埡口更是懸崖絕壁,人都爬不上去。修建冊三公路,當時全國上下正處於大躍進時期,經濟生活極為困難,但是大家修路熱情高漲,附近好多個縣的民工都來支援這裡的公路建設。那些修路的工人個個不怕苦不怕犧牲,硬是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大路,啃下了這條天險公路‘硬骨頭’。”向傳國激動地說道。

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筆者採訪向傳國老人(右)。

50年代,國家正處在建設的轉型時期,人力物力財力都比較困難薄弱,公路建設是一項巨大浩瀚的工程。冊三公路大部分穿越在少數民族聚集區域,加上地理環境陡峭,公路建設極為艱難。

為了及早完成幾乎難以完成的任務,不耽擱公路全程打通的計劃,黔南筑路人忘我工作,起早貪黑。特別是在平塘的平裡河沙坪埡口,兩岸山勢險峻,地理環境及其惡劣,要打通一條公路,可謂比登天還難。

接受此項光榮而艱鉅的任務是原貴州省交通廳公路總局第一處第四工程隊,他們認真勘察,組織工人開挖,對多個崖壁進行鑽柱炮眼。

在懸崖絕壁上修路,危險性是不可預料的。那時打炮眼,大多都是人工腰繫麻繩,手拿大錘,吊在半山腰,一個人一天最少要打3米深的炮眼。要鑽出一個洞,鞋底壞了幾雙不說,長時間的強烈撞擊摩擦導致雙手磨破,鮮血直流,染紅了石頭。同時,還有可能跌入河底的生命危險。

修築路面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程,當路開挖出來了怎麼辦呢?就用洋鎬(十字鎬)、鋤頭、撮箕等簡陋工具用人工鋪平。為使路面更加平實穩固,工人們集思廣益,想辦法出點子,就地取材將一大塊石頭不斷敲打,打磨成一個大石碾子,築路人都戲稱它叫“石牛”。後來石牛的工藝得到了改進,在沒有大石料的情況下,就在公路旁邊挖個坑,做個石牛的模子,澆灌上水泥和砂石,有時還拌合石灰和米漿,做成水泥石牛,以供築路使用。

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過去修路時所用的“石牛”。

石牛做好後,並固定上木架子,人推馬拉,用於路面的壓平。其實,石牛壓路是一項相當危險的工作,因為在平裡河沙坪埡口修路比起一般的修路有著天壤之別。由於修築的公路是在半山腰,山高坡陡,要是不小心石牛稍有傾斜就會連人滾下坡去,造成安全事故。

當年,參加修建冊三公路的黃通明老人這樣說:那個時候我是個毛頭小子,家裡很窮,生產隊就動員我去參加修路。冊三公路平塘段施工基本是全線鋪開,一路上都是人山人海的修路人,大夥兒築路情緒高昂,工程進度也比較快。雖然修路的設備差、條件艱苦,但大家靠的就是堅定理想信念和辛勤雙手,將天險變成坦途。

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原“冊三”公路平塘段泥路養護。

“工人們每天的幹勁都很足,白天晚上都願幹,晚上沒有電燈照亮,白天就會在山上砍了樹枝和草以備晚上燒火堆照亮。我們住的是茅草房,中午吃飯都在工地上,晚上才回茅草房睡覺,我們這些築路工人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裡,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為的是把路修通後襬脫我們祖祖輩輩肩挑背馱的苦日子,早日修通路是我們唯一的想法。”黃通明深情地回憶道。

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曾參與冊三公路修建年輕時的黃通明。

90年代末,原交通部公路司司長張之強來到平塘縣通州道班檢查指導工作,在與黃通明聊起當年冊三公路的建制工作和築路情景時,回想當年大家仍記憶猶新,激動不已!

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原交通部公路司張之強司長(右1)與黃通明(左2)親切交談。

隨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公路建設發展的突飛猛進,國省幹線公路建設逐步走向了機械化、信息化、科學化管理和養護,修路作業已告別了過去肩挑馬馱的日子,用上了工程車、壓路機、平地機、挖掘機等等。

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如今改造好的省道312線二級公路平塘平裡河沙坪埡口路段。

由於歷史和公路建設編制需要,“冊三”公路歷經多次改造和更名,該線路屬戰備公路,後被取消。如今,原“冊三”公路在貴州境內已更名為省道312線,起點從黔南州荔波至黔西南州八渡。現在的平塘平裡河沙坪埡口路段已經升級為二級柏油路,路面更加寬暢了、更加平整了,群眾生活也因交通的便捷一天過得比一天好了起來······


架橋犧牲鑄英魂

每一段路、每一座橋,就是一個歷史豐碑。每一個豐碑抒寫著許許多多公路人的智慧和傳奇。

在“冊三”公路貴州段修建期間,就有不少施工員、技術員長眠於此。他們抱著“劈山架橋”的決勝信心和勇氣,為了公路早日完工,背景離鄉修路,卻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不僅貢獻了自己的青春,還奉獻出寶貴的生命。

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1974年“冊三”公路線上的平塘大橋。

平塘縣,山清水秀,縣城有玉水金盆之美稱。槽渡河、平舟河、霸王河是平塘的三大河流,在1958年修建“冊三公路”以前,平塘的這三大河流上均沒有固定的橋樑。冊三公路的修建跨越了平塘其中的兩大河流——縣城的平舟河、中部的槽渡河。

槽渡河位於平塘平裡河沙坪埡口下方,該河水深澈不見底,水流湍急,河面寬,沿著懸崖峭壁的天險之路往下,橫跨在槽渡河上的是平裡河大橋。這是一座3孔的石拱橋,橋高26米,長70米,寬7米,大橋是1958年修建冊三公路時由原四川省交通廳第二橋工隊進行施工修建。

平裡河大橋下游平裡村的譚庭相老人這樣說,當年河兩岸只有1戶人家居住,這裡植被稠密,樹木參天。那時來參加建橋的大部分是從康藏公路建設後輾轉支援冊三公路建設的,橋工隊大約有200多人,並在河西岸搭建工棚,我也參加了橋工隊一起砍樹建工棚,只要說是為國家建設,大夥的積極性都是無比的高。當時修建大橋的料石、水泥、木料等都從外地上百公里的獨山、三都、都勻調集過來,由民工負責儲備和運輸。

1958年3月,由於通往平塘平裡河的公路正在修建之中,道路不通,怎麼辦呢?修建大橋所需的170噸水泥從獨山運至平塘車站後,平塘縣政府組織了8個鄉鎮的1500多個勞力,人挑馬馱,自帶乾糧和柴叉(一種肩扛貨物的木架子,用兩根丫字形的木叉組合製成),從平塘縣城每人用柴叉肩扛一包100斤的水泥,行走50餘公里的小路,運到平裡河大橋工地。

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當地農民運送物品使用的柴叉。

現在想來,不知道當時將一包水泥運到工地會需要多長時間,但可以想象那時扛水泥在路上如螞蟻搬家一樣行走的情景會是多麼的感人和震撼。

“當年在大橋建拱前,先架設一座鋼絲繩便橋,橋工隊的工人經常是兩個人抬著幾百斤的條石,喊著有節奏的“號子”——嗨喲、嗨喲!將一塊塊料石通過搖晃的鋼絲繩橋運到河對岸。有一天,有個姓譚的工程師在鋼絲繩橋上查看大橋時,不小心從橋上摔了下去,此時正在橋下河邊洗衣服的群眾聽到叫聲,便急忙伸手去接,結果兩人都順勢掉入河水中,所幸都沒有嚴重受傷,經過幾天的休息,又繼續投入了工作。”譚庭相老人又回憶道。

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1958年修建的冊三公路平塘平裡河大橋。

原平塘公路管理段老會計鍾立輔這樣說,1958年修冊三公路時,在架橋中有一個湖南籍工人叫李興勝,施工前期在一次爆破作業中,因躲閃速度不及,不幸犧牲。申開明是來自四川的一名公路技術員,也是在一次修橋合龍時發生意外犧牲,後來被平塘縣政府追認為烈士······

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架橋犧牲的李興勝烈士墓。

為了紀念英勇犧牲的建橋人,當年在大橋竣工時還傳唱著這樣一首歌:平塘大橋寬又平,過橋想起申開明,不怕困難和危險,犧牲自己為人民。

2015年底,省道312線二級公路升級改造建設已基本完工,1958年修建“冊三”公路時平塘縣境內的大橋將全面迎來“橋遷之喜”。新建的下梭壩大橋、平裡河新橋等將全面代替原來的舊式橋樑,承擔起新“冊三公路”的新使命。


築路精神永流傳

路在緩慢延伸,夢想逐漸變成現實……

向傳國老人說,1958年,四川省橋工隊來到我們平裡河修橋,那時候沒有路,河的兩岸就只有1家住戶,過河要劃小木船,趕場靠雙腿走羊腸小路,真是做夢也沒想到,是冊三公路的修建,改變了我們這裡。

“我們平裡河因氣候好,水果、蔬菜新鮮味美,由此形成了集貿市場,變得熱鬧了起來。現在省道312線二級公路修好了,交通更便利了,好的農副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出去賣,好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嘍!”向傳國又笑眯眯地說著。

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如今的平裡河大橋。

如今,貴州正乘著彎道取直、後發趕超、同步小康的夢想,在公路大建設、大發展的今天,實現了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國省幹線公路為支撐、縣鄉公路為脈絡、小康公路為基礎的四級公路路網,公路人正昂首闊步前行!

隨著中央對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逐步深入,以及歷代公路人的不懈努力和砥礪攻堅,在經過平塘縣省道312線(原冊三公路)的這條天險之路上,發生了翻天腹地的變化,從泥路、碎石路、瀝青四級路到二級公路的一次次蝶變,公路發展煥發出新的春天!貴州平塘“天路”,如今變坦途!

如今改造好的省道312線二級公路平塘段。

當您愜意地開車行駛在省道312線平塘平裡河沙坪埡口時,冥冥之中又聽到了築路人的吆喝聲、鐵錘敲打崖壁的撞擊聲,這種聲音是那樣的熟悉、悅耳和響亮,彷彿在耳邊一直縈繞著······

光陰荏苒,在原冊三公路平塘平裡河沙坪埡口巖壁上分別刻下的“築路意志堅、扛起大道上青天…”詩句和“冊三公路”修建簡介依然清晰顯現,它詳實生動地記錄了一代代公路人誓把天塹變通途的意志和決心,更記錄了築路人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是財富、是歷史,更是一段公路文化文明的傳承。(韋志勝 何小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