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命成為完美父母的路上,我們都成了焦慮的爸媽

焦慮症 睡眠 樂器 早期教育 不倒翁小姐 不倒翁小姐 2017-09-24
  • 新一代父母

馬小超參加很多媽媽群,關注了幾十了育嬰公眾號,每天跟上百位媽媽交流育兒心得,學習如何更好得讓孩子得到最好的關愛,在各方面都能得到最科學的養育,在有限的時間提供更優質的母愛,她覺得自己的精力和體力都已經被拉扯到了極限。她為自己三歲的孩子報了舞蹈班、英語班、鋼琴班和繪畫班,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這跟她同事比起來,還遠遠不夠。

2005年-2015年,中國迎來了第四輪“嬰兒潮”,雖然在數量上不那麼引人注目,但走上前線的80後、90後爸媽卻非常特殊。他們比以往任何時期的父母都更關心“如何做好父母”這件事。

在拼命成為完美父母的路上,我們都成了焦慮的爸媽

  • 對成為完美父母的渴望,但現實卻讓人焦慮不堪

我們天生不是父母,卻“見過”我們自己的父母。在討論孩子教育的問題時,爸爸媽媽們最常用的一句話是:“我小時候……”可見,經驗的投射和傳承是多麼地勢不可擋。沒有創傷的童年幾乎是不存在的,或多或少都會給我們造成一些難以忘懷的傷害。於是,當我們有了孩子,我們決定絕不能讓他們再擁有同樣的遺憾和創傷。如果,小時候父母會因為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對你生氣,你很可能會想不論我的孩子高考是700分還是300分,我都一樣接受他,一樣愛他。如果,你小的時候很喜歡某種樂器卻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學,你很可能會希望孩子能學習這種或者其他樂器。如果,一直以來你都是爸媽、長輩心中的乖乖女、乖乖仔,你可能會希望你自己的孩子有勇於做自己的勇氣。

為了避免孩子在童年期遭受創傷,我們都希望成為“完美的父母”,而如何成為“完美父母”由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童年息息相關。這種成為完美父母的期待,在外界客觀環境優質教育資源缺失而帶來的選擇焦慮下逐漸演變成了“育兒焦慮症”。在知識信息化的爆炸時代,每個教育細節都被無限放大,讓這些新一代的父母不知何去何從,他們在渴望成為完美父母的道路上,漸漸變成了焦慮的爸媽。

在拼命成為完美父母的路上,我們都成了焦慮的爸媽

  • 讓不完美接受不完美

讓孩子的成長環境完美無瑕,這是很多新一代父母的主觀臆想,在這種臆想的背後隱藏的是極為可怕的觀念:我要培養完美的孩子。然而事實是,無論我們擁有多麼清晰且堅定的育兒理念,當真正面對孩子時,你還是會有許多手足無措的清醒,兒童心理學家約尼斯.韋伯曾描述過她自己遇到的情景:“晚上11點,她三歲的女兒在自己的房間裡大喊’我不要睡覺!’,我站在房間門口,手已經放在門把手上,大腦飛速地運轉著想我下一步該怎麼辦。……我猶豫不決,如果我現在進去,很可能會鼓勵她為不睡覺而繼續大喊大叫,如果我不進去,她可能會因為感到孤單害怕甚至會留下永久的心理陰影。總之,我不論怎麼做都不對,這兩種做法都會使我產生內疚感”。類似這種“門把手困境”會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出現。因此,我們需要接受這樣的現實:我們無法成為完美的父母,但這並不重要,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變得好一點,再好一點。讓不完美的父母與不完美的孩子相遇吧,共同變得更好。

在拼命成為完美父母的路上,我們都成了焦慮的爸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