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建築是世界的年鑑,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只有它還在訴說。』

•••

1923年,葉聖陶在《客語》中寫:“倉前山差不多一座花園,一條路,一叢花,一所房屋,一個車伕,都有詩意。尤其可愛的是晚陽淡淡的時候,禮拜堂裡送出一聲鐘響,綠蔭下走過幾個張著花紙傘的女郎。”

說起老倉山,這段話最為符合我們的想象。古樹森森,繁花似錦,藤蘿繞牆,曲徑通幽,中西合璧間,瓊花玉島的詩意,盡在其中了。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老倉山沾染的西方文化氣息,在教會學校之中可見一斑。無論是學校的建築,還是學校的教育,都是百年倉山史話的重要註腳。

曾經的陶淑女子學校,是福州地區教會中學中建築保存最為完好的建築群落。她如今靜靜掩藏於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的一角,就像行坐深閨裡的少女,等待著有緣人的探訪。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1903年的陶淑女子學校,圖源:福州老建築百科

隨著福建師範大學主要教學地點的轉移,倉山校區大多數時候都十分靜謐,只有在附近的學校借用運動場,或是作為各色英語考試和資格考試的考場時,才會有人流如織的景象。

從上三路的正門進入師大,短短的大路盡頭,就是文科樓。大概十年前的高考前夕,我和同學偶爾會來到文科樓自習,現在想起,不掰著指頭數,都想不起那是多少年前的事兒,流光容易把人拋呀。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文科樓,圖源:福建師範大學官網

在文科樓前右轉,沿著一小段長安山的坡道往上,在綜合教學樓前,遇上了兩條岔路。恍惚間,思緒走錯片場,想起了羅伯特·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中寫的:“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去往陶淑女子學校舊址的,恰是右邊那人跡更少的一條。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不長的路走到盡頭,就是師大音樂學院。迎著院門的是幾幢現代教學樓,往裡走,地勢逐漸增高。踏上一層層臺階舉目後望,就能看到一片清幽的老洋房。

地面上,四處落著黃色的大葉榕落葉,腳踩上去沙沙作響,依稀像是寥廓的秋天傳來的回聲,四處鬱鬱蔥蔥甚至遮蔽了天色的綠植,卻又滿流著春日午後的朗潤。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樹蔭下的陶淑女校,在此已逾百年。

一直以為,“陶淑”二字,是“陶淑之真,關乎風俗”中“陶冶使之美好”的意思。非常驚訝地發現,在女校成立之初,“陶淑”是羅馬拼音“Do-seuk”的音譯,而這一羅馬拼音,正是指福州話中的“讀書”。這種命名方式在近代教會創辦的機構中極為罕見。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1864年,英國聖公會(也即安立間教會)在英國領事協助下,租用烏山彌陀寺部分房間創辦女子小學,通稱“安立間女學堂”。這個學校幾經遷移,最終於1903年,在如今師大後山的嶺後路11號安家,學校正式定名為“陶淑女子學校”,並慢慢發展成為囊括小學到高中各年齡段的學校。

陶淑女校早期收費較低,或直接減免學費,同時供給膳食,主要生源是羅源、長樂、福清一帶貧寒人家的女兒。校訓是“以善勝惡”,目標是培養德才兼備的女學生。校園管理十分嚴格,學生不僅要每日勞動,學習上更是被嚴加督促。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攝影/池志海

為了方便在福州傳教,傳教士們用羅馬字母給福州方言標註拼音,進行宗教教學。因女學生們衣裳破舊,安立間會用英國商行捐贈的布料,給學生統一製作了校服——上身為月白色衣衫,下身為桃紅色褲子。

一首民謠就此傳開:“安息間,毛兀邦(意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炫耀),紅紅褲,月白衫;美以美(指美以美教會所辦女校,如華南女中),金邊眼鏡,金手指(金戒指)”。

隨著辦學質量的提高和女子教育逐步被大眾所重視,上個世紀30年代後,逐漸有家境殷實的女學生入讀陶淑女校。

1954年後,陶淑女校舊址歸福建師範大學所有,為師大藝術系(今音樂學院)使用。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陶淑女校的體操團在運動場列隊表演,圖源:福州老建築百科

陶淑女校的面積約10餘畝,正門是嶺後路上的一個小門,常年關閉。從師大音樂學院進入,到達的是學校的背面。校園中的建築依山勢而建,大都是磚木結構,用材較為考究,許多木料都是進口的紅木和楠木,門閂、把手等都為銅製,有統一的建築風格。

圍著遇到的第一幢建築繞了一圈,發現它是個建築綜合體,分為教學樓、宿舍樓、教堂,通過半地下通道及走廊相連接。到達每一部分的正面,都以為它們是一個獨立的部分,頗為神奇。

面對學校正門的是這座建築綜合體中的羅馬風基督教堂,立於一片下沉的平面上,步下的臺階兩側各植兩棵古樹,亭亭如蓋。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教堂門窗風格一致,都是哥特式尖券窗夾圓形玫瑰窗,樣式較為簡單,卻也很符合學校的氣質。一些窗戶玻璃雖已破碎,但整體建築仍保持得十分完好。

尤有中國特色的是,教堂屋頂由青瓦鋪就,簷邊的紋理,也像中國古建築般,層層堆疊向裡收進。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有別於西方建築的青瓦頂和屋簷邊的紋理

1928年,女作家袁昌英在參觀金陵大學後,曾這樣寫道:“這裡不是明明白白站著一個著西服的西洋男子,頭上卻戴上一頂中國式的青緞瓜皮小帽嗎?”這樣看來,中西合璧的建築是不是頗為有趣呢?

教堂現在已經無法進入,只能在老照片中想象舊日師生虔誠禱告、學習教義的場景。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民國時期拍攝的巴西利卡式禮拜堂內部,圖源:福州老建築百科

走到側面,發現教堂背面的空間是一座禮堂。從破碎的窗戶向裡望去,禮堂天花板的許多地方都已剝落,大廳中堆著許多課桌椅。據說禮堂的聲學效果極佳,甚至表演時不需要使用麥克風。

舞臺上,還掛著繁體字的橫幅,看起來像是“華南醫科大學戲劇社”,學校的詳細資料已不可考。

看到這幾個字,不禁開始想象,一個世紀以前,風華正茂的學生們站在臺上,會演哪些戲劇呢?是沉鬱頓挫的莎翁經典悲劇《哈姆雷特》,還是充滿中國古典韻味的本土閩劇?是不是也會出於拳拳愛國之心,上演一出政治反諷劇呢?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時光的腳步已隨著思緒漸漸遠去了,側身一看,禮堂邊的大樹慢悠悠地垂下綠葉,微風浮動之中能聽到樹葉間摩擦的聲音,彷彿在相互致意,加上鳥兒啁啾,蒼老的建築也染上了一絲生機。

午後的陽光穿過樹葉,在禮堂一個世紀前的窗戶玻璃上留下一層碎金,風過耳時又在表面漾起一陣陣粼粼波光,安靜中帶著一種舒緩人心的力量。

禮堂後側,有一扇高高的花窗,是在陶淑女中裡看到的最大的一面窗戶。曾經色澤瑰麗的窗戶玻璃,已經在歲月的沖刷下顯得有些黯淡,但仍能想見當時的美麗。因為形狀和大小,它依舊顯得有些肅穆。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旁邊,連著一幢長方體形狀的老房子。牆上掛著空調外機,窗沿上擺著一些水杯,安的是防盜門,現在依舊有人住。門外的舊式照明燈,還是從前的樣子。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轉向教堂西面,看到一幢矮長的磚砌房,像是二三十年前最簡單的宿舍樓樣式,可能是陶淑女子學校校舍為師大藝術系所用後蓋起的。透過窗戶向裡看,宿舍已無人居住,但住客們也留下了各自的印記。

有的房間窗戶上糊著各色海報和當年的時尚雜誌,雜誌頁面上寫著“MO音樂頻道”、“無線音樂排行榜”、“移動夢網”等等消失在我們記憶中的詞彙;一扇門中央,畫著一個形狀有點“詭異”的小人,莫非畫下它的學生是為了嚇人或是辟邪?門側的牆上,也刻下了一個個歪歪扭扭的“正”字,不知當年的他們,是像魯迅刻“早”字一樣在鞭策自己嗎?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轉到背面,一部分牆面已經被藤蔓爬滿,連著學校的矮牆,和牆外已不再多見的老式電線杆,不免有些頹喪的氣息。不知道這樣的建築,以後會被如何處理呢?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教堂正門東側,是一個寬闊的長廊,將宿舍與教堂相連。

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副教授片意欣曾回憶自己在音樂學院學習時的場景:教堂和禮堂連著一排的建築,那時候上課時,不管颳風下雨,從宿舍到教室都可以不用帶傘。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長廊上,羅馬式的拱門,淺紅色的地磚,復古綠花瓶狀的欄杆,在夕陽的照射下,讓人差點忽略斑駁的牆面和略顯雜亂的電線。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長廊內側,是一扇扇高大的百葉門。從前做禮拜的時分,姑娘們應該會從這些門內蜂擁而出,進入教堂吧。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長廊上的教堂側門上,貼著一張被撕下零星部分的危房通告。垂下的電線被拉到欄杆之外,一起打了個結,防止意外。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從走廊旁邊的窗戶朝裡看,寢室裡還留著師大學生的上下鋪床和書架,辦公區也堆著許多書籍和設備,牆面上貼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紅底字,彷彿師生們剛搬離不久的樣子。(老實說,我每次朝老房子裡面望的時候都挺害怕……)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繞到宿舍樓正面,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兩層樓的西式建築,一樓長廊和樓背面的長廊相同,二樓的拱門被定製的窗戶全部封閉,窗上的紅色木條都已十分老舊。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宿舍樓一層正中,掛著一個倒扣的圓盤,上面寫著數字1,說明這是1號樓。數字1的下半部分已經在長期的風吹日晒下剝落。下面有掛牌寫明“倉山區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點”,上有手寫“一八八五年”。

陶淑女校所有建築的排水管都設計為中式的竹節樣式,許多處都長著青苔,一些綠植更是從牆縫中找到了一絲生機,繞著排水道盤旋而上,春日裡尤其顯得靈巧活潑。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旁邊,是2號學生宿舍,現在也已無人居住,和其他校舍比起來,更偏向中式。2號樓以石塊為底,砌起了一幢兩層小樓,門窗都是我們小時候熟悉的樣子。

2號樓一側,有學生坐在臺階上捧著卷子做題。旁邊他的朋友走來,微微有點抱怨道:“我要回寢室了,這裡小蚊蟲好多。”他輕輕點了點頭,繼續著自己的功課。所謂“寧靜致遠”,這樣安靜的環境,應該能夠讓他心無旁騖吧。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2號樓

最後一棟樓,是背對著1號樓的一座高大建築,背面帶水泥露臺、數個窗戶和一扇後門。

要找到正門,須得拾級而下,一直往前走至建築的外廊。外廊的臺階是拍婚紗照的夫婦最經常打卡的地方,以石板鋪就,欄杆的樣式和材質都與1號樓相同,充滿中西合璧的古典氣息。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走上臺階,發現大門上方的柱子被白漆重新上了一層,和周邊景物有些格格不入。透過大門的窗戶向裡望,可以看到裡面空曠的大廳,還有貼著“物品存放處”打印紙的指示。這裡曾被作為藝考考場和教室。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映襯著高大的建築和一扇扇圓拱形窗戶,外廊一側有一棵參天大樹,撐起了片片陰涼。

它紮根在石塊下的泥土中,令人驚奇地沿著石塊攀援而上,許多根系都裸露在泥土和石塊表面,盤根錯節,一時竟分不清是一棵樹木,還是相生的幾棵緊密糾纏在一起。

校園中,許多古樹的樹幹上都有不知名的寄生植物,不知與它們相伴了多少年?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旁邊的新教學樓裡,不時傳來學生們練聲的唱腔。想象中,若是音樂學院的大部分師生還在此教學,琴聲歌聲飄在如此靈動的環境中,是何等美妙。

俄羅斯作家果戈裡說過,建築是世界的年鑑,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只有它還在訴說。這些民國老建築,是木石寫就的史書,承載著一個學校和一個時代的故事和氣韻。

鴉片戰爭後,福州開埠。西方傳教士在福州的傳教過程中,遇到了極大的阻礙,曾出現多年裡只有一個教徒受洗的尷尬情況。創辦教會學校和醫院,是當時西方人傳教的輔助手段。據1920年統計,駐榕的外國傳教士有154人。

雖然許多人至今懷抱著西方入侵的隱痛,對教會學校注重傳教也頗有微詞,但教會學校在傳播西方先進文化、改善女性教育風氣、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依舊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福州的教育事業在短時間內得以長足發展。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19世紀初,福州教會學校的課堂,圖源網絡

華南女中、陶淑女中、文山女中曾被譽為“福州女校三鼎甲”,許多教會學校不僅培養出一大批名垂青史的優秀人才,也成為一些知名初高中的前身。例如陶淑女中,就與私立英華中學、華南女中共同成為福建師大附中的前身。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陶淑女中的舊址已在長安山默默佇立了百年,一個世紀前的文化流動與融合,都藏在這些老建築的角落裡,等著你來慢慢探尋。

*文中部分資料和圖片來自池志海、福州老建築百科及網絡,特此致謝。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END-

漫步陶淑女校舊址,聽老建築訴說過去的故事 | 暴走福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