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包頭這些老建築上的磚瓦這麼有故事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沒有磚瓦,就談不上安居樂業,每當我們看著北樑老包頭古民居的寬宅大院,如北樑的王家大院、郭家大院、楊家大院以及它們各種精美的磚雕,看到造型獨特的妙法寺、龍泉寺、財神廟等古建築,我們都會讚歎那時燒製磚瓦的匠人,一塊青磚平平整整,四角分明,敲擊可以聽到清脆悅耳的聲音,歷經百餘年不腐蝕不變形。如今,這些老磚瓦已經成了炙手可熱的收藏品。


原來,包頭這些老建築上的磚瓦這麼有故事


包頭磚雕上的水果主題


秦漢時期包頭設九原郡,那時就有燒製磚瓦機構和匠人,只不過工藝比較粗糙簡單,在麻池古城附近,就分佈著不少繩紋瓦、波紋瓦和磚塊,可見包頭燒製磚瓦的歷史已經兩千多年,俗稱“秦磚漢瓦”。明代土默特阿拉坦汗為了實現與明朝互市的目的,率軍攻城掠寨,掠奪的不僅僅金銀財寶,更多的能工巧匠,美岱召、歸化城,以及諸多寺廟居民就是靠這些匠人建成的,這其中就有不少的製造磚瓦匠人。

老包頭燒製磚瓦的大窯大多選址在黃河沖積平原而不選靠近山坡地,因為黃河衝擊平原的黏土含沙小,黏性大。另外平原取水飲磚比較方便,再者燒磚瓦會產生大量煙塵,平原風大易於擴散。

那個時候的磚窯全是土窯,就是在土坡下面掏一個大洞,形狀就像一個特大號的缸,裡面是燒磚窯搭火的爐膛,燒磚窯的中間有個偏門,俗稱窯門。燒製磚瓦全部在夏天,要首先整理出一塊籃球場一樣大小的平地,因為在上面要制磚坯,所以要三番五次不厭其煩地平整,最後是看上去坦蕩如砥。和泥的過程很像和麵,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這樣燒出來的磚結實。磚坯經陽光暴晒,乾透後,就把磚坯碼在窯膛裡,碼窯可是一門手藝,要在有限的空間裡即要碼得即有空隙,過火時全能覆蓋,又要儘量的多碼,而且不能發生倒窯事故,這可是全憑經驗和技術,沒有幾年的學徒輕易不敢上手。


原來,包頭這些老建築上的磚瓦這麼有故事


包頭磚雕上的鹿形象


另外一個關鍵技術就是燒窯,磚裝進燒磚窯後,封了偏門和窯頂,開始燒製,大約需要連續的七天七夜才能燒熟。以前燒磚是用木柴,後來才用上了煤炭。老人講,為了找木材,老包頭黃河沿線的自然林幾乎被砍光了。按照老包頭的規矩,燒窯那天要給土地爺、火神爺進香(也有的給太上老君,還有的給關老爺燒香)保佑,還要放一掛鞭炮。開始點炭火燒四天,先是燒碎碳,後三天燒大火,燒成大炭,一人搬著放在鐵把杈上,老師掌著杈將大炭送到窯內火頭上,每次添入在千斤以上,可燃燒一天。

磚的生熟關鍵是看火候,一是看窯頂上三個出氣眼的蓋口磚把握窯內的情況,二是通過窯道內火口,看窯內最後邊的出氣洞中的老君磚,如看到此磚透明發亮的全部白色,全窯內磚完全成熟即可停止燃燒。這七八天,燒磚師傅十分謹慎,過一段時間就要頂著高溫給膛裡添火或者爬上窯頂檢查通風透氣情況,有經驗的師傅通過“望聞問切”就可以判斷火候和磚的過火燒製情況,沒有十年八年的燒製閱歷練不出這火眼金睛。老燒磚師傅也不會把碼窯和燒窯手藝傳給別人,一般都是爺傳父、父傳子,解放前包頭有一位從河北新樂窯上村來的王姓燒窯師傅,由於經驗豐富、被各地窯主爭相聘請,一到開火燒窯的時候,懷揣一塊洋表,戴個大風鏡,騎著一匹馬穿梭於各個窯口,收入不菲。

磚燒好了要飲窯,每天早晚向燒磚窯的窯頂擔十多擔子水,窯頂升騰起熱氣,又是連續七八天。飲過的熟磚是藍色的,沒有飲過的磚是紅色的,藍磚是一個燒窯匠炫耀的資本,燒成紅磚主人和燒窯匠都很尷尬,也許還會互相指責,主人說燒窯匠沒燒好,燒窯匠說主人沒飲好。飲完窯十天半月,可以挖開窯頂和偏門,迫不及待地看看磚是藍的還是紅的。如果是藍的,那實在是要高興好久。晾一段時間後,就可以把燒磚窯裡的磚陸續背出來了,出了窯的磚一層壘二十塊,壘十層,上面再按三二一的次序放五塊,一垛子是二百五十塊。每到建房旺季老包頭的牛馬車、駱駝車來來往往把大批的磚瓦運進城裡,泥瓦匠用起來十分小心,因為他們知道這磚瓦的金貴。


原來,包頭這些老建築上的磚瓦這麼有故事


包頭的老寺院使用的磚瓦最能體現製作工藝


隨著老包頭人口的不斷增加,磚瓦的需求量越來越多,但是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只能望“磚”興嘆,所以清末民初老包頭民居大都是土坯,一些大商號的店鋪和財東的院落才是青磚到底的大瓦房。老包頭的城牆也是夯土的,中間夾些木頭,外面全部是石頭堆砌,只有五個城門使用了一些大磚。

1950年包頭第一磚瓦廠在紅星坡上建成,用的是比較先進的輪窯燒磚,每年產量不過數十萬塊,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國家把六個重點項目放在包頭,包頭急需大量磚瓦,1956年內蒙古最大的磚瓦企業,包頭市長征磚瓦廠建成投產,來自全國各地燒製磚瓦的能工巧匠來到塞外包頭,採用的是當時更為先進的24門輪窯和隧道燒製磚瓦,大批合格的源源不斷運至包鋼、一機、二機,甚至出口蒙古國,為草原鋼城的崛起作出了貢獻。

作者:劉清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