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公寓”往事

“黑石公寓”往事

復興公寓今貌,上兩圖為大樓北側,最下圖為大樓南側。(圖片由徐彙區文化局、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提供)

現坐落於徐彙區復興中路1331號的復興公寓,即上海市民俗稱的“黑石公寓”。該樓建成至今,已歷百年。在這百年間,上海的城市面貌儘管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得益於相關部門的精心修繕與保護,這幢大樓不僅依舊堅固,而且日益煥發生機。然而,儘管目前我們對它的結構、材料、工藝與風格已經相當瞭解,但對居住在大樓中的人,發生在大樓中的事,卻知之甚少。事實上,這些“人”和“事”或許才是歷史建築的靈魂所在。

“黑石公寓”往事

現坐落於上海市徐彙區復興中路1331號的復興公寓,以其宏大的規模、精巧的設計和豐厚的歷史積澱,成為上海近代城市建築的經典之作與重要研究對象。該樓始建於1924年,為6層高鋼筋混凝土建築。折衷主義風格,主立面左右對稱,底層建有超大門廊,由簡化的科林斯雙柱支撐,並帶有豐富的古典主義裝飾。門廊頂部構成一個大型露臺,外形由三段弧線構成。大樓立面中部牆體採用弧線形,加之屋頂中部弧形山牆及裝飾,顯示出巴洛克特徵。在民國時期,這幢大樓曾被稱作“花旗公寓”,1949年後改稱“復興公寓”,但現在的上海市民更喜歡把它稱為“黑石公寓”。作為上海近代建築文化的重要代表,復興公寓深受市民喜愛。但長期以來,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和相關研究的不足,許多有待解答的歷史疑雲,仍籠罩在這幢大樓之上。

“黑石公寓”往事

“花旗公寓”、“黑石公寓”與“復興公寓”

儘管復興公寓是現在復興中路1331號大樓的正式名稱,但很多市民和歷史愛好者還是喜歡把這座大樓稱為黑石公寓,以至於後者的知名度遠遠超過前者。如果說復興公寓的得名是由於這座大樓坐落於復興中路之上,那黑石公寓的得名,又典出何處呢?

“黑石公寓”這一名稱的來源,最常見和最流行的說法是“由於建築填充牆體和部分構件採用黑色石材,便被稱為黑石公寓”。顯而易見,這種說法在直觀的視覺層面很難令人信服,同時在文獻層面也難以找到有力的證據為之佐證。由於該樓為美僑投資興建,因此要梳理它的命名史,追根溯源首先需要弄清大樓的英文名稱是什麼。

要解決這一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上世紀20年代出版的上海西文報刊中,查找辣斐德路(即今復興中路)1331號相關信息。通過查詢,可以確定該處地址確實存在一幢名為“Blackstone Apartments”的建築。如果直譯過來,即是黑石公寓。兩相對照,可見將復興中路1331號大樓稱作黑石公寓的確不存在太大疑義,這一問題似乎已迎刃而解了。但黑石公寓是否就是1331號大樓正式的中文名稱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顯然還需要得到更多文獻資料的證明。

按同樣的方法,檢諸中文史料,我們意外發現黑石公寓這一名稱的出現,竟遠遠晚於復興中路1331號大樓的落成。它在中文出版物中的首次出現,是在1951年大公報編輯出版的《新上海便覽》中。此後,在1956年再版的 《上海——冒險家樂園》一書中,也出現了黑石公寓。這是目前我們找到的兩個黑石公寓最早的出處。此時距離復興中路1331號大樓的落成,已有近30年之久。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1938年和1946年版的《上海——冒險家樂園》一書中,作者並未使用黑石公寓的譯法,而是採用“BS公寓”進行指代。由此推測,黑石公寓可能並非Blackstone Apartments在民國時期的標準漢譯,而是一個1949年之後直譯而得的名稱。

那麼1949年前的上海人究竟如何稱呼這座大樓呢?要解決這一問題,還是須要繼續從地址信息入手。通過在中西文獻中檢索“辣斐德路一三三一號”和“1331 Lafayette”等相關信息,可以發現此處的中文名稱為“花旗公寓”和“白司東公寓”。此外,在《申報》等報刊中,還存在另一種常見稱呼方式,即“辣斐德路一三三一號”。至於復興公寓這個名稱,則是在更晚近才出現的。

由此可以推斷,與民國時期法租界內很多西式公寓、洋房類似,復興中路1331號大樓可能並不存在標準漢譯名稱。它的命名史經歷了從花旗公寓到黑石公寓再到復興公寓的過程。黑石公寓儘管不是一個正式的名稱,但卻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

神祕的“黑石先生”

復興公寓的另一個未解之謎,是它的創建者究竟是誰?由於資料匱乏,現有的上海建築史研究對這一問題基本沒有提及或語焉不詳。就筆者目力所見,《上海——冒險家的樂園》一書是少有的、對這一問題進行過介紹的著作。通過該書,可知復興公寓的創建者,是一位叫做“黑石”的美國傳教士。作者還披露,藉助傳教,“黑石”從美國聚斂了大量財富,並將這些財富通過在滬投資的形式,轉化成自己的私產。在這本書中,“黑石”完全是個負面的人物。

另一條有關“黑石”的信息,則來自1924年6月出版的一份《北華捷報》。通過這則珍

貴的報道,我們得知“黑石”先生的英文名字為“J.H.Blackstone”。有 關“黑 石”最詳細的信息,來自法租界警務處的一份內部調查報告。這份生成於1942年的檔案,對復興公寓和“黑石”的情況進行了簡短的描述,“Blackstone Apartments建 於1924年,業主為J.H.Blackstone,美國百萬富翁,並積極從事美國美以美會(Missions Methodistes American)傳教活動”。

隨著歷史資料的不斷增多,“黑石”的形象也越發豐滿起來,但一系列謎團仍未解開:這位J.H.Blackstone先生究竟是誰?他來自哪裡?他與近代上海有著怎樣的關係?事實上,將J.H.Blackstone直譯為“黑石”並不確切,他另有漢文姓名,不僅是復興公寓的始建者,同時也是一位在近代傳教史上頗具聲名的人物。

J.H.Blackstone全名James Harry Blackstone,漢 名“宋 合 理”,1879年 出 生,美國美以美會傳教士。他的父親也是一名傳教士,名為WilliamsEugene Blackstone。

宋合理的父親被視為美國“司 徒 基 金”(Milton Stewart Evangelistic)的創始人和首任監管人。該基金旨在推動與資助猶太群體中的傳教活動。宋合理於1906年來華傳教,長期在南京和上海一帶活動。

1917年,宋合理成為“司徒基金”在華負責人。同年,他向南京的金陵神學院提議,雙方聯合創建聖經學院,資金由 “司徒基金”提供,日常運營則由雙方互派5人成立董事會進行管理。宋合理還承諾 “司徒基金”將向新成立的學院投入10年至15年的經費,不過由於種種原因這一合作在1920年就終止了。

“司徒基金”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推動與資助基督教在猶太人群體中的傳播。1919年,宋合理前往河南開封,在那裡尋找和會見猶太后裔。這一事件引起了當時上海西文報紙的廣泛關注。據報道,當時開封一地尚有猶太遺民200餘戶,不過最終與宋合理見面的只有40家,包括所謂七姓頭目。在見面會上,每人獲贈一冊《聖經》。然而,由於缺乏組織和相互聯繫,加之參加者熱情不足,宋合理在開封的活動並未獲得成功。

1924年,宋合理在上海法租界辣斐德路1331號投資新建了Blackstone Apartments。由於資料缺乏,目前無法確定他於何時離開中國。不過可以確定的是,1938年時宋合理已返回美國,此後再未發現返回上海的記錄。1965年,宋合理在美國逝世,葬於加州洛杉磯。

打造“最豪華的酒店”

1920年前後,上海的高層公寓數量還很稀少。在這一階段,此類建築主要集中於公共租界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愚園路和法租界的海格路(今華山路)、辣斐德路等地廣人稀、空間開闊的城郊地帶。上世紀30年代後,隨著地價不斷上漲,技術條件不斷成熟,上海的高層公寓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在法租界西部及公共租界滬西越界築路區一帶,高層公寓如雨後春筍一般拔地而起。就法租界而言,主要集中在今天的衡山路、淮海中路、建國西路、復興中路和南昌路等幾條主幹道上。較為著名者,如畢卡地公寓(今衡山賓館)、集雅公寓、皇家公寓(今淮海大樓)、光明公寓、道斐南公寓(今建國公寓)、自由公寓、麥琪公寓等。

1924年,當宋合理打算興建Blackstone Apartments的時候,他的目的可能不僅僅是在法租界修建一座高層公寓,而是要打造一座上海甚至是中國最大、最豪華的酒店。早在這座公寓建成之前,《北華捷報》的一些先期報道,就已詳細披露了正在建設中的復興公寓的種種先進設施與奢華之處。按照設計方案,該樓將包含31間套房,其中大型套房20間,內設4個房間、廚房及儲藏室;中型套房3間,內有3個房間,同樣也設有廚房和儲藏室。除此之外,還有8個小型套房,內設起居室、臥室、浴室和廚房。所有臥室都將建有提供冷熱水的浴室。廚房內均配有冰箱、煤氣灶及小型洗衣設備。為滿足住客的種種需求,公寓內還設有四季恆溫泳池、餐廳和舞廳。大樓的頂層是一座屋頂花園,可以俯瞰附近大部分街區。在戶外,還設有3座網球場及12個停車庫。在服務方面,如果客人需要,公寓還可提供餐食服務。

“黑石公寓”往事

黑石公寓招租廣告,《大陸報》1925年10月17日第8版

事實上,復興公寓建成之後,其先進和奢華程度甚至超出了《北華捷報》的報道。除了已經披露的設備與服務之外,公寓還提供了電梯、中央供暖和傭人服務,宋合理甚至還聘請了一位外籍管家。由於環境優雅,設施先進,Blackstone Apartments在1925年的招租廣告中乾脆直接打出了“中國最好的公寓”這樣的旗號:

中國最好的公寓。拎包入住或空屋租用均可,網球場、游泳池、舞廳免費開放。還可提供宴席服務、無線電服務等。租金適中,地址坐落於法租界黃金地段。

由於條件過於奢華,法租界公董局在確定稅率的時候,並沒有把復興公寓放在 “公寓”一類,而是將其歸為“酒店”類,由此帶來的稅費增加,引發了該公寓與公董局一場長達20年的反覆博弈。

1938年,宋合理已返回美國。此時公寓的管理由一名叫做阿道夫·古斯塔夫·安德 森 (Andersson Gustaff Adolf)的瑞典外僑負責。儘管不是美國人,但他早已皈依美國基督教組織,並積極投 身 到“Assembly of God”的活動當中。現存資料反映,1938年至1942年間安德森一直管理著公寓,他的職責包括:負責公寓的日常運作;收取租金;將房租寄給身在美國帕薩迪納(Pasadena)的宋合理。

抗戰爆發後,復興公寓無論設施還是服務都已大不如前。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一半以上的房間都缺乏傢俱,租客不得不自備傢俱才能入住。公寓之前引以為傲的種種優質服務,也被一點點取消了,餐廳被改作他用,傭人們也都遭到遣散。餐飲服務的缺失,使得幾乎每個租客都不得不自行聘請傭人。1942年,法租界警務處調查後認為,復興公寓已不再為租客提供除居住以外的任何服務,它已從一座豪華酒店(儘管業主從不承認),變成了一座真正的公寓,甚至就是一幢普通出租屋。公董局因此給它降低了10%的稅額,從而結束了雙方的長期博弈。

多元化的功能

毫無疑問,如此奢華的公寓,租金肯定不菲。檔案顯示,1925年時復興公寓的價格共分九等,從每月50兩到152兩不等。其中租金最廉者為51號房間,每月50兩,但整個公寓只此一間。最昂貴的要數23、25、33、35、43、52及53號房,租金均為每月152兩。

雖然價格高昂,但公寓卻並不缺乏住客,旅居上海的大量外僑構成了它的主要客戶群體,其中既有美國人、英國人,也有荷蘭人、俄國人、法國人、瑞士人和德國人等。此外,由於其美國背景和教會背景,該樓又成了美國僑民和宗教人士的主要聚居地。1927年6月,美國駐南京領事戴偉士(J.K.Davis)由寧來滬,就下榻在這座公寓。1930年8月,來滬接掌美國長江巡邏艦 “圖圖伊拉”號(Tutuilla)的Bischoff艦 長 與夫人及三個孩子也入住在這座公寓。美國教會成員,尤其是衛理公會的成員更是這裡的常客。

作為一個規模宏大、功能齊備的酒店或公寓,復興公寓除了基本的居住功能外,還承擔著諸如展覽、會議、慶典等現代酒店都具備的社交功能。在該樓建成不久的1925年,就迎來了一場藝術展覽,舉辦者是年輕的美國畫家郎特利(Ralph S.Rowntree)。

作為一名畫家,郎特利似乎並不出名,但在東西方藝術交流層面,他確是個不折不扣的先驅人物。1899年,他出生在美國田納西州,大學就讀於達拉斯的南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獲歷史與政治科學學士學位。此後轉向繪畫,分別在芝加哥藝術學校、達拉斯藝術學院等機構求學。1924年,他踏上遠東之旅,來中國和日本學習東方繪畫。作為南衛理公會大學的畢業生,郎特利在上海順理成章地入住復興公寓。他的畫展在1925年11月11日至11月14日舉行,地點就設在公寓的25號房間,展覽時間是每天下午的3點至6點。這場畫展或許是該樓建成後的第一次藝術展覽,頗受當時上海媒體的關注,不僅西文媒體《大陸報》進行了報道,就連很少關注法租界西區的《申報》也刊佈了這次畫展的消息。

1926年2月23日“美國大學婦女聯合會”討論會合影,《大陸報》1923年2月28日第4版

除展覽以外,舉辦會議也是這一公寓的重要功能。1926年2月23日,在大樓的會議廳內,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討論會。這次會議由 “美國大學婦女聯合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 Women)發 起,旨在討論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內的男女平權問題。但在當日下午,會議舉辦方邀請阿樂滿(Norwood Francis Allman)和李錦綸分別就“中國的條約體系”和“為什麼中國認為條約體系是不平等的”兩個主題發表演講。當日李錦綸因病未能出席,由他在滬江大學的同事夏晉麟代為發言。這次討論頗受西僑社區關注,當時上海的主要英文媒體 《大陸報》《北華捷報》和《密勒氏評論報》都進行了報道。

熊毛聯姻與黑石公寓

“黑石公寓”往事

《上海泰晤士報》關於宋合理前往開封的報道,《上海泰晤士報》1919年12月15日第8版

作為上海規模較大、設施優良的大型公寓,復興公寓的住客不乏各界要人。除了前文已經提到的各國外僑之外,該公寓也頗受國人喜愛。在眾多中國住客當中,名氣最大,也最具故事性的當屬北洋時期的國務總理熊希齡。

“黑石公寓”往事

熊希齡毛彥文結婚週年照,毛彥文:《往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頁

熊希齡,字秉三,湖南鳳凰人。同治九年(1870年)生人,光緒朝進士。辛亥革命後,歷任財政總長、內閣總理等職,後脫離政壇投身慈善活動,創辦香山慈幼院。熊希齡一生經歷了三次婚姻,第二任夫人逝世後,熊希齡於1935年迎娶才女毛彥文為第三任妻子。熊毛聯姻本屬私事,但一則由於二人皆為社會名人,熊曾出任國務總理,而毛則是復旦、暨大雙料教授;二則由於毛彥文的情路頗為坎坷,與朱君毅、吳宓均有情感糾葛;三則由於熊毛二人的戀情頗具故事性,據說熊希齡為贏得毛彥文的芳心,竟將蓄了幾十年的長鬚剃去,所以,在報紙的推波助瀾之下,他們的戀情逐漸演化為一個被 “吃瓜群眾”反覆消費的熱點話題。

熊毛二人的婚禮,於1935年2月9日在公共租界西藏路上的慕爾堂舉行。當天的觀禮來賓有500人之多,黨政軍學,黑白兩道的“聞人大亨”悉數到場。據《申報》記載,來賓包括黃郛、李石曾、吳鐵城、潘公展、賀耀祖、劉鴻生、虞洽卿、錢新之、陳光甫、王曉籟、林康侯、章士釗、董顯光、張壽鏞、唐壽民、梅蘭芳、杜月笙、張嘯林等人。婚禮結束後,兩人在北四川路新亞酒樓設宴答謝。為避免鬧新房時可能遭遇的窘態,新婚當晚兩人借住於外灘惠中飯店。新房則設在今復興公寓內,當時該公寓被稱作花旗公寓。

“黑石公寓”往事

《申報》關於熊希齡毛彥文婚禮的報道,《申報》1932年2月10日第14版

新婚第二天,熊希齡與毛彥文即搬回花旗公寓居住。兩人的新房設在3樓36號,《申報》曾派遣記者專門探訪。該房每月租金148兩,為二等客房。內有會客室2間、臥室2間,同時附設廚房和浴室,並配有一名男僕。除酒店配備的設施之外,新房內還掛有馬相伯所贈對聯,以及一些中西名畫。

儘管年齡差距較大,但這並未妨礙兩人的恩愛。在新婚滿月當天,熊希齡提筆繪了一副《蓮湖雙鷺圖》贈與新婚妻子,並題詞:

縞衣搖曳綠波中,不染些兒泥垢。玉立亭亭飄白羽,同占人間未有。兩小無猜,雙飛不倦,好是忘年友。粉靨香腮,天然生就佳偶。

但覺得萬種柔情,一般純潔,豔福容消受。輕語嬌頻沉醉裡,甜蜜光陰何驟?縱與長期,年年如此,也若時非久,一生花下,朝朝暮暮相守。

兩人在花旗公寓度過了甜蜜的兩個月後,遷往同在法租界的呂班路巴黎新村19號居住。大概是懷念新婚的美好歲月,兩人在結婚週年紀念日,又短暫搬回花旗公寓居住,熊希齡照例又贈給毛彥文一首詞:

念奴嬌

丙子二月九日為餘與彥文結婚週年,仍移居花旗公寓以紀念之。

花旗翻處,記那時,衣香幃暖人醉。玉鏡臺前燈影下,波轉幾回偷視。欲語還羞,將眠復坐,低問宵深未。一年容易,重溫猶有餘味。

昨日剛過元宵,千門萬戶,燈月迎春意。依舊歸來雙燕子,共把香巢回憶。玉種因緣,泥摶你我,便是年來謎。幾生修到,雨情長此相慰。

然而,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兩人婚後的幸福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便被盧溝橋畔燃起的抗日烽火打斷。抗戰全面爆發之後,身為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的熊希齡,便全力投入難民救濟工作當中。在上海、南京相繼淪陷以後,熊希齡攜毛彥文南下香港,打算轉往長沙主持香山慈幼院分院工作。1937年12月25日凌晨,熊希齡在香港突發中風,不幸逝世,享年68歲。此時,熊毛聯姻還未滿三年。此後,毛彥文孑然一身,直至終老。

復興公寓建成至今,已歷百年。在這百年間,上海的城市面貌儘管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得益於相關部門的精心修繕與保護,這幢大樓不僅依舊堅固,而且日益煥發生機。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針對這幢大樓的“非物質”層面保護,似乎還難以令人滿意。儘管目前我們對它的結構、材料、工藝與風格已經相當瞭解,但對居住在大樓中的人,發生在大樓中的事,卻知之甚少。事實上,這些“人”和“事”或許才是歷史建築的靈魂所在。因為,它們不僅構成了城市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是歷史建築獨一無二的身份標識。畢竟,就“建築作為可閱讀的歷史”而言,人們更看重的可能還是發生在當中的故事,而不僅僅是鋼筋和水泥。

本文寫作得到徐彙區文化局、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協助,謹致謝忱

作者:蔣傑(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編輯:範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