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迴武家花園

建築 楠木 傅山 竹子 看晉中 2017-05-09

武廼純

武家花園,是舊時太谷南關西莊武氏家族的一處私家花園。他位於西莊武家巷(即武氏宅院)的東隅,與武家住宅院僅一條甬道之隔,是典型的院中圓。從花園的正門看,坐東向西,南北長,東西窄,平面呈2:1的矩形,佔地約2500平方米,是武炳灃(字注東)為祝武母楊恭人八十大壽,民國初年修飾完工。園內花廳、戲樓、假山、亭榭、樹木、花圃樣樣俱有,集北國風光與江南秀色於一體,被譽為一邑之盛。

武氏家族乃太谷商業富戶,向以儒商文化獨樹一幟,其宅園的建造也極賦新的創意,精、巧、新的建築特點,就是其獨到之處。“精”是建築的精細。園子的面積不大,可鋪陳卻很別緻,氣韻靈動,不落俗套,所有的建築物和花木,都經過精雕細琢,以精取勝。“巧”是設計佈局的巧妙。武家花園處在深宅大院之內,四壁緊臨高牆,既不開闊也無活水,又無景可借,只能另闢蹊徑,採取移土建高臺,堆石造假山,搭臺修戲樓,使院內景物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富有變化韻律和美感,突破了平板呆滯的佈局。在封閉的空間內,突破種種限制,照樣造出宜人的精緻,這是它的特色之一。“新”就是園內景物新穎。不論建築工藝和花木栽培都追求新意,比如花廳和遊廊的窗戶都高大,做成燈籠框窗櫺,裝上玻璃,既保持了傳統的古建風格,又有時代氣息;在栽植的花木中引進了四川的竹子、大連的蘋果樹,這是當時還是絕無僅有的。

如果時空能倒轉,讓我們一起走進這裡,領略它昔日的風采。

沿著武家大院一條幽而不深的甬道,由西向東走出院門,再橫跨一條甬道,便是當時的武家花園了。進入院們往前10多米,是用鑿刻過的條石疊砌而成兩米多高的臺座。踏著9層石階而上,是十分寬敞的月臺,方磚鋪地,平整光潔。月臺四周圍著欄杆,是用當地盛產的青白砂石,欄杆四角和欄心間都刻以裝圖案,刀法洗煉,色澤素雅。

月臺中央建一東西寬五間、南北進深四間,前後報廈的大廳。大廳前簷,是歇山頂式的門樓一間,明柱託樑,斗拱挑簷,氣勢不凡。簷頭下匾額高懸,有書法大家傅山先生寫的:“近市一區”,筆力老辣雄健。還有“寄情物外”和“食舊堂”等,此類匾額楹聯園內隨處可見,大廳巍峨壯觀,是院中建築的主體。大廳分前後兩廳,中間是穿堂過道,直通後月臺。

前廳一堂兩屋稱北花廳,後廳通堂五間叫南花廳,兩廳之間倚立著一座工藝精細的鏤刻大屏風,南北花廳由此隔開。南花廳靠牆是卷式條几,楠木帶靠背方形椅子,圓形坐凳,條几上陳列著撣瓶、座鏡、絹人等擺設,牆上懸掛著大幅玻璃鏡框蘇繡《百子圖》,這曾是為祝賀曾祖母楊恭人專門佈置的壽堂。

北花廳內兩側以木製隔扇為牆,隔扇不彩繪,扇心間全部雕刻《紅樓夢》人物,刀法嫻熟,造型凝重,人物傳神,景色生動。“元春省親”、“黛玉葬花”等膾炙人口的紅樓故事,躍然壁上。廳內陳設脫俗超凡,左側依次放著書架、條几、方桌和靠椅,桌上擺著文房四寶、名人法帖。右側是茶几、方桌、圓形木凳,牆上是古今楹聯,條幅字畫,這就是祖父注東公、五祖父堯卿公,經常邀約名人賢士,吟詩作畫、談書論文的地方。當時他們的摯友、書法大家趙鐵山、常贊春等就是這裡的常客。

走出北花廳,一溜栽植著四顆柏樹,園形的枝蔓,像天然的大傘,遮住偏西的太陽,樹影斑駁,撒佈在平整的月臺上,風移影動。樹影間安放這兩張圓形石桌,周圍是鼓形石凳,夏日時祖父們和他們的朋友常在此品茶納涼。沿著石欄杆,繞過大廳兩側,便是南花廳前的月臺,臺上擺滿了石榴、鐵樹、美人蕉、萬年青、桂花、月季、迎春、海棠、茉莉、天竺……花繁葉茂,蜂來蝶往。這裡是花園中的一個小院,內有書齋,也叫書齋院,是花園中重點佈景的區域。小院開闊平坦,中間是圓形、方形、多邊形的花池、花壇、花圃和草坪。盛夏時節,花樣繁多,花團錦簇,奼紫嫣紅。鮮嫩翠綠的草坪,與其交相輝映。小園周圍是各種樹木,高大的松樹,枝繁葉茂、枝梢交錯;柔柳絲絲,慢舞綠波;大槐樹濃綠的樹葉間,綴著串串白中透黃的小花,散發著幽香。園子一側是一架藤蘿棚,牽藤引蔓,垂簷繞柱,綠蔭沉沉,繁花點點,幾串淡紫色的紫藤花掛在棚架下。整個小院點綴的像一副精描細畫的工筆重彩。

花園北隅建有書齋,分別是藏書屋、先生起居間和學生讀書寫字的書房。武氏家族發跡以來,十分重視子弟的教育,許多宅院都有孩子們的書房,花園修建時又在地形最好,環境幽雅的園內,闢出九間房建成功能齊全的新書房,可見武氏長輩眼光深遠,對教育的重視,已非一般。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下,使得武氏數代優秀人才,走出深宅大院,成為世人矚目的商賈鉅子精英和學界中的淳儒名流。

書齋一下東側,有三間建在高臺上的平房,成為東花亭。往南腰牆上有一道小門,是花園的旁門。

順著藤蘿架的甬道往東,石階下是北花廳臺基前的一條磚鋪甬道,甬道南北兩側有兩口築有井臺備有井蓋的水井。跨過這條甬道,便是戲樓院了。戲樓坐南向北,臺口七間,精巧別緻。戲臺兩側和對面都是面寬五間的遊廊,正面修成通透式的看廊,高出地面一米,除留出通道外擺放著茶几椅凳,是主人一家喝茶、賞戲的“包廂”。兩側是半封閉的遊廊,內側裝玻璃門窗,中間隔牆封閉,是內眷和冬天時主人一家賞戲的地方。靠外一側是明柱欄杆,三面遊廊相連,與戲臺形成方方正正的四合小戲場。院內鋪青磚,能容納200多人。每到唱戲時,院內坐滿了街坊鄰居。迴廊外的甬道與南北花廳相接,甬道邊是栽培精細的花木,蒼松翠柏,虯槐柔柳,花木扶疏,綠茵依依與遊廊間的朱欄畫柱交相映襯,更顯古典園林的特色。

經過狹長的遊廊,轉出戲樓後院,又有一處小景,雖然地面不大,佈置卻十分精心:一座長6米寬4米的假山,建在小院正中,奇巖怪石,層層疊疊,石頭多竅,造勢奇特,真像移來的一截渾然天成的山岩。山上有一山洞,可以前後穿越,山石間有崎嶇不平的踏道,石縫中擠著密匝匝的山花野草,兒時常攀登而上,尋蝸牛,逮蟈蟈,是孩子們的遊樂天堂。假山後面有七八顆高大的白楊,緊靠假山一側,是一叢茂密的竹林,婷婷玉立,竹影婆娑,一經如此點綴,小院立現南國風光。

位於戲樓院西側,建有平房五間,成為西花廳,實際為賓客接待室,每到唱戲時這裡賓客盈門。後來三伯父賀年公行行醫時,在此看病。南大門旁還有五間房,內設藥房,是當年武家經營藥材的地方。在西花廳不遠處是一座有門樓的大門,這便是花園的後門,早年唱戲時遠道而來的賓客,是多在此停車下馬。

武家花園在二十世紀50年代時,由一些單位在此佔用,園子還很款整,我們曾多次尋訪攝影留念。70年代因建銀行宿舍全部拆毀,今已遺蹟無存。

有意思的是,隨著歷史的演進,儘管花園已無舊跡,但在太古縣城,“武家花園”的招聘還在。在武家巷,我們看到各處印製規整的門牌上,都赫然寫著“武家花園 號”,它已演化為包涵當年武家那處住宅院和花園的共同稱謂,成為正式的戶籍標誌。這也許是緣於太谷人對花園的鐘愛之情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