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大孔廟|揭陽學宮

建築 孔廟 曲阜孔廟 周恩來 中國歷史 潮汕拾貝 2018-12-01


中國第二大孔廟|揭陽學宮


揭陽學宮現已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省政府命名的“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地級國防教育基地,也是紅色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態,不少學者認為,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態。在潮汕地區,要找到一個城市,較集中地體現儒道佛這三種傳統文化的交叉融合,揭陽無疑是首選。儘管潮汕其它地方或許也能找到相似的名勝佈局,但揭陽三教融合自有其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而享譽內外。

揭陽市區學宮、城隍廟、雙峰寺三處名勝古蹟均始建於宋紹興十年(1140年)。千百年來這三處廟宇道場和諧共存,教化民眾,庇佑揭陽,和其它古色古香的建築群一道為揭陽鑄就“文物名邦”的盛譽。揭陽學宮、城隍廟之建築規模均為嶺南地區同類古建築之最大,雙峰寺與潮州開元寺、潮陽靈山寺並稱“潮郡三大名剎”。值得一提的是,揭陽學宮現存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不僅是全國縣級最大的學宮,也是僅次於曲阜孔廟的全國第二大孔廟,被譽為“嶺東古建築的明珠”。

大隱隱於市。穿越繁華的步行街,繞過錯落有致的民居,來到韓祠路口東側,內嵌花崗石橫匾的巨大照壁靜靜地矗立於喧囂的鬧市,明代兵備道楚人楊芷所書的“太和元氣”四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剎那間,遊客們浮躁驛動的心漸漸平靜下來,肘行膝步,開始感受這座歷經滄桑而又有著厚重人文歷史的古建築。

對於大部分在市區長大的揭陽人來說,學宮是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學宮對面的老市場,學宮門前魚躍龍騰的照壁,大成殿前像滑滑梯的御道石都是孩童流連忘返的地方。對於向來尊師重教的揭陽人來說,記憶中少不了有長輩的耳語:“這是孔廟,拜拜孔子,保佑你學習進步……”鑲嵌在人們記憶的學宮及其流傳於街頭巷尾的故事,總是能把人們帶回到童年時代。而這座濃縮了近千年儒家文化精華的廟宇本身,同樣有著不平凡的過往。

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揭陽設縣治於玉窖村(今榕城區)。當時,縣級以上一般均設立學宮於文廟中作為官學。同年,揭陽學宮開始興建,距今已逾800多年。從宋至清,揭陽學宮歷經規模不同的35次修繕、調整和擴建。清光緒二年至七年(1876-1881年),又經長達6年的修繕、改建和擴建,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高臺基殿堂式結構,廟、學相結合的建築風格,即以中軸線為孔廟、東西為縣學及配套設施的三路五進建築格局。學宮廣場的主格調也採用明清建築風格,同時融合潮汕傳統民居特色,如山牆以及騎樓的外觀,吸收徽派建築的風格,牆線錯落有致,色澤典雅大方,放眼望去,斑駁的紅牆、碧綠的屋簷和凌空的飛桷等一一映入眼簾。此外,設計者還充分運用色彩鮮豔的嵌瓷、精緻的木雕等富於潮汕特色的建築語言來詮釋揭陽的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從總體上營造出一個充滿人文古意的建築氛圍。

學宮的主建築有照壁、櫺星門、泮橋、泮池、大成門、東西廡、大成殿、崇聖祠等。大成殿是整個學宮的核心所在,裡面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左設復聖顏子、宗聖曾子,右設述聖子思、亞聖孟子,聖殿前左右列12尊先哲。由於大成殿正前方的御道石不設踏跺,因此對於先師聖哲只能遠遠瞻仰,這種設計充分展現了對聖賢的崇高敬意。學宮現存21座單體建築高低大小既不同又相同。各座建築有自己的與眾不同的特點,但又和諧地融入整體中,互相映襯,協調一致。從整體望去,整個學宮靜謐中彰顯著莊嚴,古樸中蘊含著博大。

中國第二大孔廟|揭陽學宮


學宮,作為封建社會時期文化教育重地,既是各地祭祀孔子的場所,又是當地儒學教官的衙署和生員學習之所。自宋至清,揭陽學宮培育了眾多的優秀人才,為揭陽贏得“文化之鄉”美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據載,自宋代揭陽開闢學宮為縣學以來,揭陽科舉人才不斷增多。據不完全統計,宋代揭陽中進士14人,元代2人,明代32人,清代文進士10人,武進士14人。明清兩代揭陽中舉人近300人。由此可見,自宋代以來“揭陽多士天下都”的讚譽並非空穴來風。至晚清,全國推行新式教育,廢除尊孔讀經的舊教育,學宮縣學遂被廢止,百年科舉路就此凝固。舊瓶裝新酒。廢止了舊式教育的學宮仍然擔負起教育場所的功能。據介紹,民國時期的縣立簡易師範、縣立第一高級小學、元龍鎮中心國民學校、毓秀高等學校、文華學校等都曾這裡開辦過。

然而,如果僅僅是作為一個教育場所,還不足以讓揭陽學宮具有如此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除了作為封建社會揭陽唯一的官學,揭陽學宮也是省內唯一一處以“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命名的文物保護單位。1925年3月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同志第一次東征到達揭陽,居住和辦公的場所就在揭陽學宮大成殿後的崇聖祠東廂房。周恩來在此主持召開政治部會議,通過了《軍隊經過地方政治工作案》、《組織行營醫院案》兩項決議。11月,第二次東征時,周恩來仍然下榻於崇聖祠。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後,周恩來同志率南昌起義軍葉挺、賀龍部隊5000多人第三次來到揭陽。部隊政治部設於崇聖祠。與此同時,彭湃率領的東江工農自衛軍總指揮部也駐紮在學宮的東廡。周恩來和葉挺在崇聖祠聽取各部的工作彙報,也曾在明倫堂召開軍事會議。在周恩來的關懷和指導下,揭陽縣工農革命委員會在學宮大成殿成立。周恩來同志三次入揭陽都在學宮生活工作過,為揭陽乃至潮汕地區傳播了革命火種,為鞏固和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奠定堅實基礎。隨後,由於兵燹天災,揭陽學宮遭受戰火的破壞,至今崇聖祠前仍留有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飛機轟炸揭陽學宮的痕跡。這是日軍侵華犯下滔天罪惡的又一有力佐證。

正因為有著這麼曲折而輝煌的歷史,早在1957年,揭陽學宮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一身份,成為揭陽學宮的護身符。文革時期全國大部分孔廟被拆毀,而揭陽學宮因這一身份得以躲過洗劫,較好地存留下來,成了榕城鬧市中一處世外桃源。1978年,廣東省革命委員會命名揭陽學宮崇聖祠“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1986年6月至1991年12月,揭陽縣人民政府對學宮進行了局部修繕;2007年底,揭陽市委市政府做出按清光緒年間格局全面修繕、復建學宮決定;2000年10月,揭陽學宮被公佈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佈揭陽學宮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此,聖域得以重光。用揭陽詩人東籬香的《調寄〈江城子〉》來描繪今時的揭陽學宮再貼切不過了:“崇階玉殿煥輝煌,轉廡廊,仰祠堂,瑞靄氤瘟,飛鳳逐翔凰;錦鯉文鰲爭活躍,雲化彩,日升光。海濱鄒魯稱名邦,水共山,氣泱泱,人傑地靈,華國有文章。幾度滄桑都過盡,添綠樹,護紅牆。”

現在的揭陽學宮,還是揭陽市博物館。這裡展出藏品計有陶瓷器及出土文物2000多件,古字畫900多幀,古書籍4000冊。宋刻本的《詩經》、清光緒年間刊行的《易經》、民國時期的《論語》等都是其中的珍品。揭陽學宮曾策劃和展出《孔子·儒學》、《科舉考試》、《揭陽出土文物》、《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等專題陳列。此外,每年還配合有關活動搞專題展,為學齡兒童舉行“開筆禮”。每次來揭陽學宮的遊客,可以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接受一次深刻的人文、歷史、革命教育,獲益匪淺。如今,揭陽學宮滄桑過盡依舊火熱,在時空的交織和人世的流轉中不斷豐富著自己的內涵,在粵東文明的積澱中繼續書寫著自己的不朽傳奇。

來源:時代潮人 作者: 胡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