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古村如畫詩醉人——走進始興縣太平鎮塘頭下村

建築 三農 歐內斯特·肖鬆 文物 韶關新聞網 2017-04-01
「古建築」古村如畫詩醉人——走進始興縣太平鎮塘頭下村「古建築」古村如畫詩醉人——走進始興縣太平鎮塘頭下村

滿是青苔與野草的古巷。

在始興縣的太平鎮,有這樣一座古村落,歷史悠久,曾盛極一時,但隨著歲月流逝,它的輝煌已不再,現在眼前所見的彷彿是寂寞和蒼涼,這就是塘頭下村。它始建於明末時期,依山傍水,雖歷經數百年風雨,但村內建築依舊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如今,它更像一方“世外桃源”,躲藏在青山綠水間,等待人們去發現、去欣賞。是日,記者一行就來到這個古村,一條條幽巷、一幢幢舊祠、一排排老屋,讓人穿越時空的隧道,依稀看見了昔日的輝煌。

古村幽巷“畫中游”

「古建築」古村如畫詩醉人——走進始興縣太平鎮塘頭下村

古村裡房屋的屋頂全部是“歇山式”。

塘頭下村,可以說是一處被遺忘的古村落,因為在任何搜索引擎中也找不到對它隻言片語的介紹,但它確實是值得一去,它雖然名氣不大,但其建築的精美以及保存完好程度,足以讓任何一位到過這裡的人都大為驚歎。

記者一行來到塘頭下村的時候正好雨過天晴。在綠樹的環繞下,古村落顯得十分幽靜、漂亮,至今想起來,心中仍然久久不能平靜。“塘頭下村是我見過的最美的一座古村落,尤其是下雨天走在它結滿青苔的小巷裡,反覆就像走入了戴望舒筆下的‘雨巷’。”2012年騎行至此的始興縣實驗小學教師肖鬆華,無意中“闖入”了這座沉睡數百年的古村,自此結下了緣分,並通過實地走訪,寫下了不少關於古村落的文章。

在肖鬆華的帶領下,我們來到塘頭下村,該村子的村口有一座年代久遠的小橋,溪流清澈,在雨後初晴之際,走過它,有一種步入“世外桃源”之感。

來到村子的入口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在村口的一口池塘旁樹立著數個長形條石,雖然歷經歲月,但依舊生輝。據肖鬆華介紹,這就是“功名石”,是古村歷代書香的見證。塘頭下村自古以來的學習風氣就相當濃厚,積極向學、認真讀書的子弟比比皆是,而且這些子弟中還有不少考取功名,留下了“功名石”。“塘頭下大門坪上的‘功名石’,最多時達到了8對桅。”

除了百年書香值得稱頌,古村還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建築瑰寶。跟隨著肖鬆華,記者在村中一棟棟房子、一條條巷道轉悠了近一個小時,幾乎沒有看見一點裸露的土地,地面全部用青磚、石頭鋪好,平整如鏡,而村裡的建築更是做工精細,正廳裡均開有天窗,每戶人家還在天窗處用石灰和彩色塗料灰塑繪出具有鮮明主題的立體圖案,雕樑畫鳳,十分講究。

尤其是它的古巷,恰如肖鬆華所感嘆的那樣,在其間行走,別有一番滋味,巷道的鵝卵石路面,歷經歲月打磨,已經十分光滑,且在石與石之間的凹陷處,雜草叢生,猶如一位滿臉風霜的老人,在訴說著他的過往,走在這樣的古巷,不由得讓人想一窺它過去的滄桑。

塘頭下就是這樣一座古村,飄有書香、如詩如畫,在經過了數百年之後,它雖已沉睡在一隅,但通過它的一磚一瓦、一街一巷,不僅能夠觸碰到古老的記憶,更能感受到其散發出來的人文氣息。

“龜形”佈局有講究

「古建築」古村如畫詩醉人——走進始興縣太平鎮塘頭下村

房屋走勢步步高。

除了擁有令人流連忘返的古屋古巷,塘頭下古村明清建築群整個佈局也令人拍案叫絕。從高處看,不僅整體的外形如同龜背,就連村裡房屋的走勢也嚴格按照龜的裂紋來建。

在肖鬆華的指引下,記者看到,塘頭下古村的房屋是依坡而建,從村口看過去,一層層逐步增高,村子裡的房屋屋頂更是全部採用“歇山式”建築風格,氣勢宏偉,牆面用青磚砌成,所有的房屋均以廳為中軸,依照“龜背”的裂紋連成一排,並向兩邊發展延伸。

“‘塘頭下村’原名是叫‘塘坎下村’,後來因為‘塘坎下’不好聽,就改了現在的名字,‘塘坎下’,顧名思義就是位於塘坎下的一塊地,當時,這裡是一片沼澤地,並不適宜建房,但古時候的人信‘風水’,而風水先生卻看出了塘坎下那塊沼澤地是龜形,而龜不僅象徵‘長壽’,還代表‘富貴’,因此,朱氏祖先就選擇在這裡開枝散葉。”肖鬆華稱。

在沼澤地建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積水問題,在村子的周邊,記者見到了不少池塘。據肖鬆華介紹,這些就是為了排水開挖的,“當時為了排掉沼澤地裡面的水,朱氏祖先就在村莊的東、南、西三面挖了十八口魚塘,且為了做到進一步防潮,村裡房屋的地面都是先鋪一層青磚,再在上面鋪一層木板。”

不僅如此,為了不破壞村子的“龜形”,在建村之初,朱氏祖先就找風水先生畫了一個村子的“規劃圖”,就這樣,一排排、一棟棟的房子就按這個規劃圖建起來了,最後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塘頭下村莊的規模。

“由於村子至今沒有被正式開發,因此到底有多少棟房屋,有多少座廳,至今沒人統計,但從村子的整體規模來看,肯定少不了。”肖鬆華說,這座村子在鼎盛時期,曾有180多戶近千人口居住。

也許是塘頭下村人自己努力的結果,或許真的是他們的虔誠打動了龜神,若干年之後,塘頭下的村民正如他們建村是所期望的那樣,後來他們盛極一時,果真富裕,當時流傳著這麼一段話:“總甫塘頭下,璣珠吊蓮化,銀子卸壁睿,金子蓋瓦背。”

斗轉星移,儘管古村落中的大多數房子已人去屋空,但這處古村落依然守候在歲月深處,彷彿一個精神故里,等待一代又一代的村民迴歸追尋鄉情鄉味。

“谷王”一時成佳話

「古建築」古村如畫詩醉人——走進始興縣太平鎮塘頭下村

大廳是家族舉辦紅白事的場所。

說起塘頭下的“大富大貴”,就不得不說說它的“谷王”,也正是他們的聰明能幹,才帶領族人實現致富,富甲一方。

至今,在始興縣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新村的魚塘、楊公嶺的禾場、石下的屋場、羅所的排行、東湖坪的錢王、總甫的谷王。而“總甫的谷王”說的就是塘頭下的朱氏族人。自古以來,塘頭下就田肥水美,很適合種水稻,產量非常高,因此,塘頭下村民的財富也主要來源於稻穀。

“與現在的無人問津不同,塘頭下在明清時期,是處在交通要道,不僅有水路可以直通韶關,從江西過來的官道也經過這裡,交通的發展,也成就了他們曾一度的輝煌。”肖鬆華告訴記者,在清朝中期,塘頭下村族人朱大貞看到村裡稻穀產量高,但積壓太多,就依託便利的交通,帶領大家做起了賣稻穀的生意,並且越做越大,使塘頭下成為了當時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而“谷王”稱呼的由來,還得從一個小故事說起。據肖鬆華介紹,隨著穀物生意的壯大,總甫其他自然村以及周邊村民也把他們的穀子轉手給朱大貞他們一起賣,就這樣,朱大貞的谷船常常往返於韶關、總甫,他很快就成賣穀子的老大了。古時湞江河上設有關卡,過往的船需要交營運稅,因朱大貞是領頭人,每交一次稅都留下了他的名字,這樣,每當朱大貞的谷船來了,收稅的人就會大聲喊:“總甫的谷王來了!”由此,“總甫谷王”的名聲雀起,最後響遍始興每個角落。

肖鬆華說,後來,朱大貞年紀大了,他的業務全部由塘頭下的朱必良接著繼續開展,朱必良一直跟著朱大貞做生意,所以他對稻穀的徵收和販賣非常熟練,在他接手之後,塘頭下自然村很快就成了稻穀貿易的中轉站,而朱必良也很快成為稻穀生意場上的成功人士。

“與朱大貞不同,朱必良是真正的生意人,他也通過稻穀場上的生意真正實現了致富,並在發家後就從塘頭下村的老宅裡搬了出來,在旁邊自成一脈,建造了豪華住宅,所以他才是真正的‘總甫谷王’。但他遷出後,發展並不順利,自此,‘谷王’也就慢慢成為了傳說。”肖鬆華感嘆道。

至今,在村口處的地面上依舊保留有用石子精心拼湊成的一個圓形圖案。據肖鬆華介紹,這個是“停轎石”,是古時候官宦富貴人家上下轎的地方。“這樣的‘停轎石’並不是任何一個村子都有,達官顯貴經常出入這個村子,在當時的富裕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精彩不斷 驚喜不斷

更多內容請關注

「古建築」古村如畫詩醉人——走進始興縣太平鎮塘頭下村

韶關發佈|瞭解韶關大動向

微信ID:shaoguanfabu
(長按二維碼關注)

韶關新聞網|瞭解韶關身邊事

微信ID:sgxwcn
(長按二維碼關注)

韶關文明網|文明韶關與你同行

微信ID:sgwmw001
(長按二維碼關注)

韶關廉信|瞭解韶關廉政信息

微信ID:shaoguanlianxin
(長按二維碼關注)

作者:韶關日報記者 許張龍 特約記者 吳婷

圖片:韶關日報記者 吳夢雁 攝

編輯:橙非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