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治危拆違”:保護古建守護鄉愁

建築 文物 社會 浙江新聞 2017-06-17

“趁著前幾天的天氣好,村裡的幹部幫我一同把住了十幾年的危房拆除了,這下我心裡的疙瘩終於結了。”居住在東陽市江北街道王戶口村臨時安置房內的王兆龍說。

王兆龍之前住的是祖輩留下來的一間土坯房,破舊不堪、昏暗狹小,不得已在土坯房外搭了一間,用來居住。如今,兒子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建一幢新房迫在眉睫。為了能滿足危房戶的宅基地安置需求,王戶口村打破常規,對原規劃進行調整,在不新增用地指標的基礎上,合理壓縮房屋間距,讓符合審批條件的百姓人人有新房可住。

東陽“治危拆違”:保護古建守護鄉愁

處理好“拆”和保護鄉愁

今年以來,東陽市各鎮鄉街道紛紛探索新方法和新模式,全面推進“治危拆違”工作。巍山鎮出臺“三顧茅廬”工作法;六石街道成功探索出了一條“夏溪潭經驗”;東陽江鎮念好“九字經”;馬宅鎮“治危拆違”戰果上牆;南馬鎮“先鋒隊”打頭陣;千祥鎮利用“階梯式”工作法;佐村鎮發揮“佐村鋪蓋團”精神。

“在‘治危拆違’工作勢如破竹推進的同時,我們也要辨證處理好‘拆’和保護鄉愁的關係。”東陽市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相關負責人介紹,東陽市在“治危拆違”工作中要做好“守住鄉愁”和“拆後建設”兩大工作。

為此,東陽市於5月18日製訂出臺了《關於在“治危拆違”行動中加強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在“治危拆違”工作中,文物保護單位(點)一律不得拆除;“三普點”原則上要保留,如果鑑定為D級危房,必須經專家組審查同意後才能拆除。對年代久遠、工藝精美、特色明顯、基本完整或局部損毀的古建築,建議先作保留,暫緩拆除。對於將要連片拆除的區域,必須請專家組到現場作出評估後再行拆除。在拆後建設上,規劃和國土等其他職能部門要密切跟進,在對東陽農村存量建設用地進行調查摸底基礎上,做好新的安置地塊和農房集聚地塊的選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和用地的報批,多措並舉加快農房審核速度,配合東陽市出臺農房集聚和貨幣補償的相關政策,全力為拆後建設“提速”。

截至目前,東陽市已拆除D級危房25540戶拆除面積150萬餘方;已有62個自然村初步完成了設計規劃;有7個自然村準備進行規劃公示;已丈量農戶13402戶,已完成4752戶拆後初審。

東陽“治危拆違”:保護古建守護鄉愁

治危中新發現120餘幢古建

6月10日,全國首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東陽市公佈了新增的118處東陽市級文物保護點。

這些新增文保建築,約半數是近1個月來從各類危舊房中發現的。這也是東陽市治危拆違工作中以文物保護為抓手,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實現破立結合的一大亮點。 截至6月13日,東陽市在被列入“危房”的東陽傳統民居中,共新發現120餘幢具有較高價值的歷史文化建築,佔地面積約計5萬平方米。這差不多是可容納百餘戶人家的小型村落規模。

筆者從東陽市文物辦獲悉,在東陽市治危拆違工作啟動後,東陽市文物辦向各鎮鄉、街道下發了各文物保護單位(點)和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登錄點(簡稱“三普點”)的名單,要求做好保護工作。隨著治危拆違工作深入推進,根據金華市副市長、東陽市委書記黃敏“對古建築能保盡保,保護古建築就是保護鄉愁”的指示,東陽市文化部門起草了《關於在治危拆違工作中做好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工作的方案》,並由東陽市府辦於5月17日下發。

與此同時,根據東陽市領導指示,5月13日,東陽市文化和文物管理部門專門成立了4個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專家小組,分赴各鎮鄉街道調查,對各鎮鄉街道的古建築出具治理意見。

近1個月時間,專家組成員走訪了東陽800多個村莊,查看了1000多幢古建築,新發現了120餘幢具有較高價值的古建築,並出具了保護治理意見,多措並舉保護歷史文化建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