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道里區強力推進\'拆違淨地 拆違惠民 拆違清障\'工作'

哈爾濱市 建築 讓夢發生 跳槽那些事兒 武威 楊宏偉 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 2019-09-07
"
"
哈爾濱市道里區強力推進'拆違淨地 拆違惠民 拆違清障'工作

拆除違建極大改善了安寧街77號院面貌。

安寧街77號院,位於道里區繁華區域中心。雖然是建於七八十年前的樓體,但磚紅色的斜坡屋頂,讓這一帶的房子獨具特色。但擠在庭院內的煤柈棚卻雜亂無序,極不和諧。

在過去十幾年裡,安寧街77號院內的煤柈棚,被陸續改造成了奶站、汽車配件商店、保健品店等具備居住功能的違建房。不僅讓整個小區的環境大打折扣,還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成為影響城市環境的一道“瘡疤”。

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裡,道里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鐵腕拆違,已經拆除50處,完成拆違進度的98%,剩下3處違建也將在近日拆除。

久拖不決的“老大難”,在一個月內基本解決,道里區委副書記、區長肖彬說,這緣於道里區正在推進的“拆違淨地、拆違惠民、拆違清障”工作,以道里速度和道里標準,快速推進拆違控違行動,為全省百大項目、棚改項目等一批省市重點項目保駕護航。不到一個月,一棟棟違法建築紛紛被夷為平地,一片片隨即建起的濃蔭綠地青翠養眼,越來越多的市民共享拆違控違成果。迄今為止,整個城區沒有發生一起因拆違而出現的惡性矛盾糾紛,也沒有因此發生上訪事件。

道里區委書記馮延平說,道里區此次大規模拆違控違之所以能順利推進,初步實現居民生活普遍改善受益、市容市貌日益清爽靚麗、城市發展整體提質加速的多方共贏,關鍵在於始終堅持了“拆違必合法,凡事要有據,程序要到位”的法治思維,堅持了“以拆促建、以拆促管”,淨化、硬化、綠化同步系統化推進的原則,積極創新,走出了一條依法、文明、科學、和諧拆違控違的新路子。

歷史遺留

煤柈棚成了違建“頑疾”

安靜街道辦事處主任魏麗萍告訴記者,由於歷史原因,安寧街77號院沒有供暖設施,居民都靠燒煤取暖,存放煤和柈子的煤柈棚與居民樓相伴而生。

“把煤柈棚拆了,我們怎麼取暖?”一位業主的話,代表了居民的普遍想法。多年以來,煤柈棚的特殊存在價值,讓其在庭院“屹立不倒”。截至去年底,小區內違法搭建的煤柈棚達到了35處、180餘平方米。

“其實,這些年來包括我們在內的很多部門一直在解決這個問題。”道里區城管執法局執法三科科長王宇寧說,社區、物業、城管、執法都參與其中,甚至直接到住戶家裡勸說,要求他們整改自行拆除,但最終都沒能解決。

拆除違建的程序比較複雜,從居民舉報、到城管查處、再到向居民發佈拆除通知書、最後上報區拆違辦等,少說一個多月時間。特別是現場核實查驗階段,如果遇到不配合的業主,閉門不見,約談不來,違建證據就無法查實。此外,還要應對業主們各種各樣反對拆除的訴求。

王宇寧還清楚地記得一次煤柈棚拆違討論會的場景,當時,很多居民情緒非常激動,拍桌子瞪眼。“憑什麼拆呀,冬天供暖怎麼辦,你們來拆,我們就集體抵抗。”各種反對的聲音不絕於耳。

對症下藥

——啃硬骨頭也講人情味

“不同於普通的違法搭建,拆除居民賴以生存的煤柈棚,需要有一個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處置政策。”道里區城管行政執法局局長劉福祿說,群眾是拆遷最重要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只有瞭解清楚群眾在想什麼,充分尊重民意,才能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深入住戶找準問題、掌握第一手資料是保障順利拆遷的突破口。本著“直面矛盾,解決問題”的原則,區城管行政執法局副局長楊宏偉帶領執法隊員開展了進門入戶調查,全面摸清底數,分類鎖定基礎數據,確保了違建房屋信息的準確無誤。

為使居民充分知曉政策,執法三科科長王宇寧組織隊員逐一入戶宣傳拆違有關政策,引導違建房屋內的居民騰出房屋。面對居民最為關心的供暖保障問題,道里區制定了兩套備選解決方案:一是拆除違建後,政府統一加蓋符合安全標準的煤柈棚;二是實現居民騰遷。區城管行政執法局還與居民簽訂了保證書,給居民吃了“定心丸”,免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武威路鐵順街棚改項目是省市重點項目,在政府啟動徵收時,一些不法分子為套取徵收補償金,在自家房屋上面或空閒處建起了房屋。更有一些“房耗子”利用百姓,與政府打起了拉鋸戰。

在棚改區域內的水源地街上,有一處紅磚水泥搭建的簡易房屋,三間不大的小屋,分別住著老兩口和一位身患重病的男子,屋內只有一張床和簡陋的桌椅。兩位老人躺在床上,蓋著厚厚的棉被。執法人員與他們溝通時,老兩口拒不回答。

“大娘,這床太硬了,屋裡又這麼潮溼,蓋著厚棉被多不舒服啊!大爺、大娘你們先起來,有困難你們說出來,咱們一起解決。” 規劃三科科長沈明瀚握著兩位老人的手溫柔地說。“先給我解決房子,讓我有住處,我再離開。”聽到要求後,沈明瀚立即找來轄區街道辦事處及徵收辦的工作人員,協調如何妥善安置兩位老人,並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將兩位老人及身患重病的男子勸離現場。

8月來,降雨一直不斷,一條條僅夠一人通行的小路被雨水和泥沙淹沒。為加速推進棚改項目,沈明瀚帶領全科人員及特勤科增援的同事,每天挨家挨戶走訪,調查瞭解房屋建設情況,摸清楚每一寸房屋的屬性,與徵收辦的工作人員一同瞭解居民的困難和需求,設身處地解決百姓困難。正是執法者們對群眾的關心和愛心,讓拆違工作得以順利推進。啟動拆違工作以來,已經集中三次拆除棚戶區內私建房屋,面積達5萬平方米。

鐵腕拆違

——對違建堅決實行零容忍

面對全省百大項目共樂(安紅福樂灣)小區既有建築節能宜居改造的示範項目的拆違工作,道里區城管行政執法局依法鐵腕拆違。

共樂(安紅福樂灣)小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建築面積約33.61萬平方米,共62棟樓。政府在對新陽路、哈藥路、民安街、安紅街圍合區域的樓體進行改造的同時,也將對該區域內街路上彩鋼門斗、玻璃門斗、鐵藝架塑頂的雨搭等大小不一、參差不齊的私建構築物進行統一拆除。據統計,該小區共有各類建設行為313處,其中門斗120處,棚廈封閉150餘處,塑鋼陽臺60餘處。

在拆除行動啟動前,道里區城管行政執法局向所有私建業主表明了態度:凡屬於拆除範圍之內的,不論面積多少,不管涉及哪個人,都要敢於碰硬、嚴格執法,決不允許出現拆小不拆大、拆民不拆官、拆軟不拆硬、拆明不拆暗的現象。

由區執法局、街道社區等組成的違建處置工作組工作人員,白天駐守社區巡查,傍晚趕回街道交流現場情況、參加討論。幾個月裡,指揮部很少在晚上8點以前熄過燈。“每天神經都繃得緊緊的,大家都很累。”區執法局副局長趙乃強說。

拆違要過的第一關,當然是住戶本身。從一開始,趙乃強牽頭,街道和執法局隊員分工包乾,盡最大力量上門做好違建戶思想工作,動員自拆。平均下來,每戶每人至少上門5次做思想工作。

區執法局規劃一科科長崔建軍幾乎每天下班後就跑到居民家中過一招——聊政府拆違政策、聊樓體安全、聊後續恢復。崔建軍記得,到後來,有的居民開門第一句話已經是,“你們又來跟我談判了”。

當拆遷進入攻堅階段,為保障每位業主有通暢的渠道表達意見,區執法局建立了“拆違控違圓桌會”機制,不定期舉行交流會,邀請拆違各方共同參加,有什麼訴求大家都擺在桌面談。

從誤解到理解,從反感到好感,從爭議到建議,從觀望到期望——不知不覺,業主對拆違的態度有所轉變。

通過調查、梳理,道里區將共樂小區違法搭建歸納為三類情況:一是住房困難或幾代人同住,為了改善居住情況;二是房屋質量出現問題,漏水、裂縫長久,為解決實際困難;三是二手轉讓,違建為上一住戶建造。

區執法局“對症下藥”:住房困難的,向他們介紹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以及低保困難戶的相關政策;漏水問題的,把施工員帶上,為他們介紹如何進行後期修繕工作;二手房的違法建築相對比較繁瑣,就從法律上開展解釋工作。

住戶王明宇家因為房子漏水,多次尋求物業幫助無果,無奈之下在樓頂建造了兩個8平方米左右的簡易棚,社區多次召集房管站、物業等部門研究,最終幫助王明宇重做露臺,徹底解決他家多年來漏水問題,“只要正常生活不受影響,利益不受損害,我們還是願意配合政府拆除的。”

經過半個多月時間,區執法局共拆掉8萬平方米違建,完成全部違建存量的58%,並且實現了“三無”:無一起上訪,無一起衝突,無一起強制拆除。

(來源:哈爾濱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