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

其實,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電影,而在青春懵懂時候的觀看,完全是出於一種,與人物感同身受的青春迷茫以及青春躁動,後來,當我跨過青年步入中年,再次回看時,卻是別樣滋味。

到底《陽光燦爛的日子》該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那些走在成長路上的男孩們,無關乎動盪的時代,卻永遠活在自己的夢裡,似真似假,卻純真無比,於是,在姜文這部電影中,永遠充斥著濃濃的男性荷爾蒙,大概,他之後執導的其他電影,這種帶有個性化的標籤,便來源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

其實,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電影,而在青春懵懂時候的觀看,完全是出於一種,與人物感同身受的青春迷茫以及青春躁動,後來,當我跨過青年步入中年,再次回看時,卻是別樣滋味。

到底《陽光燦爛的日子》該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那些走在成長路上的男孩們,無關乎動盪的時代,卻永遠活在自己的夢裡,似真似假,卻純真無比,於是,在姜文這部電影中,永遠充斥著濃濃的男性荷爾蒙,大概,他之後執導的其他電影,這種帶有個性化的標籤,便來源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凶猛》,卻在利用其內容的同時,將標題改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可以說,這個電影名字,與故事內容相得益彰,拋開時代背景中夾雜的政治因素,整部電影純粹就是對於個人成長的直白描述,帶有點黑色幽默,卻並不顯得荒誕。

其實,我想說的是,電影比起原著來說,更為出色,同樣是兩位創作者,王朔更傾向於用成人的目光看馬小軍的成長,而姜文則注重與馬小軍融為一體,用馬小軍的眼光看自己和他人的成長,於是,當文字變成畫面,我們也就不知不覺的成了馬小軍。

"

其實,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電影,而在青春懵懂時候的觀看,完全是出於一種,與人物感同身受的青春迷茫以及青春躁動,後來,當我跨過青年步入中年,再次回看時,卻是別樣滋味。

到底《陽光燦爛的日子》該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那些走在成長路上的男孩們,無關乎動盪的時代,卻永遠活在自己的夢裡,似真似假,卻純真無比,於是,在姜文這部電影中,永遠充斥著濃濃的男性荷爾蒙,大概,他之後執導的其他電影,這種帶有個性化的標籤,便來源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凶猛》,卻在利用其內容的同時,將標題改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可以說,這個電影名字,與故事內容相得益彰,拋開時代背景中夾雜的政治因素,整部電影純粹就是對於個人成長的直白描述,帶有點黑色幽默,卻並不顯得荒誕。

其實,我想說的是,電影比起原著來說,更為出色,同樣是兩位創作者,王朔更傾向於用成人的目光看馬小軍的成長,而姜文則注重與馬小軍融為一體,用馬小軍的眼光看自己和他人的成長,於是,當文字變成畫面,我們也就不知不覺的成了馬小軍。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魅力,你我他皆不再是觀眾,而那個永遠過不去的夏天,和永遠有些刺眼的陽光,彷彿帶我們回到了那個燥熱茫然卻無法忘懷的過去。

個體不能脫離時代,但,姜文偏偏有意無意的弱化那個動盪的時代,而是不斷放大時代中的個體,於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而年少也不再與無知掛鉤,因為,電影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且純真的,如同陽光一般,燦爛無比。

"

其實,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電影,而在青春懵懂時候的觀看,完全是出於一種,與人物感同身受的青春迷茫以及青春躁動,後來,當我跨過青年步入中年,再次回看時,卻是別樣滋味。

到底《陽光燦爛的日子》該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那些走在成長路上的男孩們,無關乎動盪的時代,卻永遠活在自己的夢裡,似真似假,卻純真無比,於是,在姜文這部電影中,永遠充斥著濃濃的男性荷爾蒙,大概,他之後執導的其他電影,這種帶有個性化的標籤,便來源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凶猛》,卻在利用其內容的同時,將標題改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可以說,這個電影名字,與故事內容相得益彰,拋開時代背景中夾雜的政治因素,整部電影純粹就是對於個人成長的直白描述,帶有點黑色幽默,卻並不顯得荒誕。

其實,我想說的是,電影比起原著來說,更為出色,同樣是兩位創作者,王朔更傾向於用成人的目光看馬小軍的成長,而姜文則注重與馬小軍融為一體,用馬小軍的眼光看自己和他人的成長,於是,當文字變成畫面,我們也就不知不覺的成了馬小軍。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魅力,你我他皆不再是觀眾,而那個永遠過不去的夏天,和永遠有些刺眼的陽光,彷彿帶我們回到了那個燥熱茫然卻無法忘懷的過去。

個體不能脫離時代,但,姜文偏偏有意無意的弱化那個動盪的時代,而是不斷放大時代中的個體,於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而年少也不再與無知掛鉤,因為,電影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且純真的,如同陽光一般,燦爛無比。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1

《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於1995年,正好趕上了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能夠從眾多優秀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然後,時至今日,仍舊可以成為影迷口中津津樂道的佳作,充分說明,這部電影的確有其獨特之處。

在這部電影中,到處充斥著朦朧黃的濃濃暖色調,曖昧不清且總能時不時的勾起內心悸動的慾望,這種暖色調中夾雜著的是懵懂與迷茫,當故事的發生時間放在了上個世紀70年代初時,姜文並沒有將鏡頭著重的描繪那個狂熱且動盪的年代,而他最重要的集中點,是以馬小軍為首的大院孩子們。

社會正在重建,人的思想價值也在不斷重建,只是,這種重建卻伴隨著成長的陣痛。

"

其實,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電影,而在青春懵懂時候的觀看,完全是出於一種,與人物感同身受的青春迷茫以及青春躁動,後來,當我跨過青年步入中年,再次回看時,卻是別樣滋味。

到底《陽光燦爛的日子》該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那些走在成長路上的男孩們,無關乎動盪的時代,卻永遠活在自己的夢裡,似真似假,卻純真無比,於是,在姜文這部電影中,永遠充斥著濃濃的男性荷爾蒙,大概,他之後執導的其他電影,這種帶有個性化的標籤,便來源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凶猛》,卻在利用其內容的同時,將標題改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可以說,這個電影名字,與故事內容相得益彰,拋開時代背景中夾雜的政治因素,整部電影純粹就是對於個人成長的直白描述,帶有點黑色幽默,卻並不顯得荒誕。

其實,我想說的是,電影比起原著來說,更為出色,同樣是兩位創作者,王朔更傾向於用成人的目光看馬小軍的成長,而姜文則注重與馬小軍融為一體,用馬小軍的眼光看自己和他人的成長,於是,當文字變成畫面,我們也就不知不覺的成了馬小軍。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魅力,你我他皆不再是觀眾,而那個永遠過不去的夏天,和永遠有些刺眼的陽光,彷彿帶我們回到了那個燥熱茫然卻無法忘懷的過去。

個體不能脫離時代,但,姜文偏偏有意無意的弱化那個動盪的時代,而是不斷放大時代中的個體,於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而年少也不再與無知掛鉤,因為,電影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且純真的,如同陽光一般,燦爛無比。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1

《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於1995年,正好趕上了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能夠從眾多優秀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然後,時至今日,仍舊可以成為影迷口中津津樂道的佳作,充分說明,這部電影的確有其獨特之處。

在這部電影中,到處充斥著朦朧黃的濃濃暖色調,曖昧不清且總能時不時的勾起內心悸動的慾望,這種暖色調中夾雜著的是懵懂與迷茫,當故事的發生時間放在了上個世紀70年代初時,姜文並沒有將鏡頭著重的描繪那個狂熱且動盪的年代,而他最重要的集中點,是以馬小軍為首的大院孩子們。

社會正在重建,人的思想價值也在不斷重建,只是,這種重建卻伴隨著成長的陣痛。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整部電影,馬小軍的眼睛就是鏡頭,用他稚嫩的眼睛窺探著正在悄然發生的一切變化,這種變化中,夾雜著因為躁動而不斷萌生的情慾衝動,當然,這種衝動僅僅是點到為止,如果,沒有最後那場馬小軍試圖佔有米蘭的戲份,那這部電影,純粹就是一份自作多情的暗戀,可是,在電影最後,因為情緒的壓抑過於飽滿,最終,美好被破壞,迎來的便是整個青春時期的結束。

其實,整部電影可以看做是一部泛黃的回憶錄,裡面記載著馬小軍和他的大院兄弟們,其中,有衝動,有迷茫,有暗戀,有成長,只不過,這種茫然不知的成長,可能伴隨著社會重新建構的過程。

"

其實,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電影,而在青春懵懂時候的觀看,完全是出於一種,與人物感同身受的青春迷茫以及青春躁動,後來,當我跨過青年步入中年,再次回看時,卻是別樣滋味。

到底《陽光燦爛的日子》該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那些走在成長路上的男孩們,無關乎動盪的時代,卻永遠活在自己的夢裡,似真似假,卻純真無比,於是,在姜文這部電影中,永遠充斥著濃濃的男性荷爾蒙,大概,他之後執導的其他電影,這種帶有個性化的標籤,便來源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凶猛》,卻在利用其內容的同時,將標題改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可以說,這個電影名字,與故事內容相得益彰,拋開時代背景中夾雜的政治因素,整部電影純粹就是對於個人成長的直白描述,帶有點黑色幽默,卻並不顯得荒誕。

其實,我想說的是,電影比起原著來說,更為出色,同樣是兩位創作者,王朔更傾向於用成人的目光看馬小軍的成長,而姜文則注重與馬小軍融為一體,用馬小軍的眼光看自己和他人的成長,於是,當文字變成畫面,我們也就不知不覺的成了馬小軍。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魅力,你我他皆不再是觀眾,而那個永遠過不去的夏天,和永遠有些刺眼的陽光,彷彿帶我們回到了那個燥熱茫然卻無法忘懷的過去。

個體不能脫離時代,但,姜文偏偏有意無意的弱化那個動盪的時代,而是不斷放大時代中的個體,於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而年少也不再與無知掛鉤,因為,電影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且純真的,如同陽光一般,燦爛無比。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1

《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於1995年,正好趕上了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能夠從眾多優秀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然後,時至今日,仍舊可以成為影迷口中津津樂道的佳作,充分說明,這部電影的確有其獨特之處。

在這部電影中,到處充斥著朦朧黃的濃濃暖色調,曖昧不清且總能時不時的勾起內心悸動的慾望,這種暖色調中夾雜著的是懵懂與迷茫,當故事的發生時間放在了上個世紀70年代初時,姜文並沒有將鏡頭著重的描繪那個狂熱且動盪的年代,而他最重要的集中點,是以馬小軍為首的大院孩子們。

社會正在重建,人的思想價值也在不斷重建,只是,這種重建卻伴隨著成長的陣痛。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整部電影,馬小軍的眼睛就是鏡頭,用他稚嫩的眼睛窺探著正在悄然發生的一切變化,這種變化中,夾雜著因為躁動而不斷萌生的情慾衝動,當然,這種衝動僅僅是點到為止,如果,沒有最後那場馬小軍試圖佔有米蘭的戲份,那這部電影,純粹就是一份自作多情的暗戀,可是,在電影最後,因為情緒的壓抑過於飽滿,最終,美好被破壞,迎來的便是整個青春時期的結束。

其實,整部電影可以看做是一部泛黃的回憶錄,裡面記載著馬小軍和他的大院兄弟們,其中,有衝動,有迷茫,有暗戀,有成長,只不過,這種茫然不知的成長,可能伴隨著社會重新建構的過程。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電影中,馬小軍的有把可以打開別人家門的鑰匙,門外是茫然的生活,門裡是陌生的嚮往,這種門裡門外的暗示,正好體現出處於青春期的馬小軍的複雜性格,經常習慣性的進入別人的家,並不偷東西,只是喜歡這種感受,因為,對於陌生的嚮往,反襯出現實生活中一直被壓抑的情緒。

那個年代很亂,於是,所有的一切都在尋找著可以走向正規的方向,社會如此,人也是如此,當忙於應付各種瑣事的父母,忽略了照顧馬小軍時,那種自由的嚮往得到釋放,可是,卻因為內心太空,而只能把這種自由,發洩在潛入陌生人家中的行為。

"

其實,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電影,而在青春懵懂時候的觀看,完全是出於一種,與人物感同身受的青春迷茫以及青春躁動,後來,當我跨過青年步入中年,再次回看時,卻是別樣滋味。

到底《陽光燦爛的日子》該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那些走在成長路上的男孩們,無關乎動盪的時代,卻永遠活在自己的夢裡,似真似假,卻純真無比,於是,在姜文這部電影中,永遠充斥著濃濃的男性荷爾蒙,大概,他之後執導的其他電影,這種帶有個性化的標籤,便來源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凶猛》,卻在利用其內容的同時,將標題改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可以說,這個電影名字,與故事內容相得益彰,拋開時代背景中夾雜的政治因素,整部電影純粹就是對於個人成長的直白描述,帶有點黑色幽默,卻並不顯得荒誕。

其實,我想說的是,電影比起原著來說,更為出色,同樣是兩位創作者,王朔更傾向於用成人的目光看馬小軍的成長,而姜文則注重與馬小軍融為一體,用馬小軍的眼光看自己和他人的成長,於是,當文字變成畫面,我們也就不知不覺的成了馬小軍。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魅力,你我他皆不再是觀眾,而那個永遠過不去的夏天,和永遠有些刺眼的陽光,彷彿帶我們回到了那個燥熱茫然卻無法忘懷的過去。

個體不能脫離時代,但,姜文偏偏有意無意的弱化那個動盪的時代,而是不斷放大時代中的個體,於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而年少也不再與無知掛鉤,因為,電影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且純真的,如同陽光一般,燦爛無比。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1

《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於1995年,正好趕上了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能夠從眾多優秀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然後,時至今日,仍舊可以成為影迷口中津津樂道的佳作,充分說明,這部電影的確有其獨特之處。

在這部電影中,到處充斥著朦朧黃的濃濃暖色調,曖昧不清且總能時不時的勾起內心悸動的慾望,這種暖色調中夾雜著的是懵懂與迷茫,當故事的發生時間放在了上個世紀70年代初時,姜文並沒有將鏡頭著重的描繪那個狂熱且動盪的年代,而他最重要的集中點,是以馬小軍為首的大院孩子們。

社會正在重建,人的思想價值也在不斷重建,只是,這種重建卻伴隨著成長的陣痛。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整部電影,馬小軍的眼睛就是鏡頭,用他稚嫩的眼睛窺探著正在悄然發生的一切變化,這種變化中,夾雜著因為躁動而不斷萌生的情慾衝動,當然,這種衝動僅僅是點到為止,如果,沒有最後那場馬小軍試圖佔有米蘭的戲份,那這部電影,純粹就是一份自作多情的暗戀,可是,在電影最後,因為情緒的壓抑過於飽滿,最終,美好被破壞,迎來的便是整個青春時期的結束。

其實,整部電影可以看做是一部泛黃的回憶錄,裡面記載著馬小軍和他的大院兄弟們,其中,有衝動,有迷茫,有暗戀,有成長,只不過,這種茫然不知的成長,可能伴隨著社會重新建構的過程。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電影中,馬小軍的有把可以打開別人家門的鑰匙,門外是茫然的生活,門裡是陌生的嚮往,這種門裡門外的暗示,正好體現出處於青春期的馬小軍的複雜性格,經常習慣性的進入別人的家,並不偷東西,只是喜歡這種感受,因為,對於陌生的嚮往,反襯出現實生活中一直被壓抑的情緒。

那個年代很亂,於是,所有的一切都在尋找著可以走向正規的方向,社會如此,人也是如此,當忙於應付各種瑣事的父母,忽略了照顧馬小軍時,那種自由的嚮往得到釋放,可是,卻因為內心太空,而只能把這種自由,發洩在潛入陌生人家中的行為。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故事雖然是發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但是,這種在跨入青春期時的心理,卻是在每個時代都相同的,因為價值觀的模糊以及認識能力的侷限,我們通常會因為太多的選擇而迷失自我。

電影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座城市,是屬於我們的”,的確,當所有的人都在圍繞著那場運動而忙碌時,只有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們,自由的穿梭在大街小巷,不過,看似自由其實卻是變相的情緒壓抑,因為沒有目標的空虛,不斷讓這些人的認知處在摧毀與重建的循環中。

"

其實,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電影,而在青春懵懂時候的觀看,完全是出於一種,與人物感同身受的青春迷茫以及青春躁動,後來,當我跨過青年步入中年,再次回看時,卻是別樣滋味。

到底《陽光燦爛的日子》該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那些走在成長路上的男孩們,無關乎動盪的時代,卻永遠活在自己的夢裡,似真似假,卻純真無比,於是,在姜文這部電影中,永遠充斥著濃濃的男性荷爾蒙,大概,他之後執導的其他電影,這種帶有個性化的標籤,便來源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凶猛》,卻在利用其內容的同時,將標題改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可以說,這個電影名字,與故事內容相得益彰,拋開時代背景中夾雜的政治因素,整部電影純粹就是對於個人成長的直白描述,帶有點黑色幽默,卻並不顯得荒誕。

其實,我想說的是,電影比起原著來說,更為出色,同樣是兩位創作者,王朔更傾向於用成人的目光看馬小軍的成長,而姜文則注重與馬小軍融為一體,用馬小軍的眼光看自己和他人的成長,於是,當文字變成畫面,我們也就不知不覺的成了馬小軍。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魅力,你我他皆不再是觀眾,而那個永遠過不去的夏天,和永遠有些刺眼的陽光,彷彿帶我們回到了那個燥熱茫然卻無法忘懷的過去。

個體不能脫離時代,但,姜文偏偏有意無意的弱化那個動盪的時代,而是不斷放大時代中的個體,於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而年少也不再與無知掛鉤,因為,電影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且純真的,如同陽光一般,燦爛無比。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1

《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於1995年,正好趕上了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能夠從眾多優秀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然後,時至今日,仍舊可以成為影迷口中津津樂道的佳作,充分說明,這部電影的確有其獨特之處。

在這部電影中,到處充斥著朦朧黃的濃濃暖色調,曖昧不清且總能時不時的勾起內心悸動的慾望,這種暖色調中夾雜著的是懵懂與迷茫,當故事的發生時間放在了上個世紀70年代初時,姜文並沒有將鏡頭著重的描繪那個狂熱且動盪的年代,而他最重要的集中點,是以馬小軍為首的大院孩子們。

社會正在重建,人的思想價值也在不斷重建,只是,這種重建卻伴隨著成長的陣痛。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整部電影,馬小軍的眼睛就是鏡頭,用他稚嫩的眼睛窺探著正在悄然發生的一切變化,這種變化中,夾雜著因為躁動而不斷萌生的情慾衝動,當然,這種衝動僅僅是點到為止,如果,沒有最後那場馬小軍試圖佔有米蘭的戲份,那這部電影,純粹就是一份自作多情的暗戀,可是,在電影最後,因為情緒的壓抑過於飽滿,最終,美好被破壞,迎來的便是整個青春時期的結束。

其實,整部電影可以看做是一部泛黃的回憶錄,裡面記載著馬小軍和他的大院兄弟們,其中,有衝動,有迷茫,有暗戀,有成長,只不過,這種茫然不知的成長,可能伴隨著社會重新建構的過程。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電影中,馬小軍的有把可以打開別人家門的鑰匙,門外是茫然的生活,門裡是陌生的嚮往,這種門裡門外的暗示,正好體現出處於青春期的馬小軍的複雜性格,經常習慣性的進入別人的家,並不偷東西,只是喜歡這種感受,因為,對於陌生的嚮往,反襯出現實生活中一直被壓抑的情緒。

那個年代很亂,於是,所有的一切都在尋找著可以走向正規的方向,社會如此,人也是如此,當忙於應付各種瑣事的父母,忽略了照顧馬小軍時,那種自由的嚮往得到釋放,可是,卻因為內心太空,而只能把這種自由,發洩在潛入陌生人家中的行為。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故事雖然是發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但是,這種在跨入青春期時的心理,卻是在每個時代都相同的,因為價值觀的模糊以及認識能力的侷限,我們通常會因為太多的選擇而迷失自我。

電影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座城市,是屬於我們的”,的確,當所有的人都在圍繞著那場運動而忙碌時,只有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們,自由的穿梭在大街小巷,不過,看似自由其實卻是變相的情緒壓抑,因為沒有目標的空虛,不斷讓這些人的認知處在摧毀與重建的循環中。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就如同馬小軍對於米蘭的愛戀,因為過於執著,最後,盡分不清是夢還是現實,因為對於生活的迷茫,所以,馬小軍給自己的生活找了個方向,那就是追求米蘭,只是,在米蘭眼中,馬小軍頂多算是自己的弟弟,而對於劉憶苦,米蘭則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出於愛戀,另一方面也可能出於功利的目的。

最後,那個雨夜的衝動,算是決裂的開始,而那個仰面浸泡在游泳池的畫面,空蕩蕩的水中,只有馬小軍一個人,而之前的暖色調也變成了冷色調,這也就暗示著,懵懂與迷茫迎來告別,那個看似自由卻一直備受壓抑的時代與人,終於迎來了解放。

"

其實,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電影,而在青春懵懂時候的觀看,完全是出於一種,與人物感同身受的青春迷茫以及青春躁動,後來,當我跨過青年步入中年,再次回看時,卻是別樣滋味。

到底《陽光燦爛的日子》該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那些走在成長路上的男孩們,無關乎動盪的時代,卻永遠活在自己的夢裡,似真似假,卻純真無比,於是,在姜文這部電影中,永遠充斥著濃濃的男性荷爾蒙,大概,他之後執導的其他電影,這種帶有個性化的標籤,便來源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凶猛》,卻在利用其內容的同時,將標題改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可以說,這個電影名字,與故事內容相得益彰,拋開時代背景中夾雜的政治因素,整部電影純粹就是對於個人成長的直白描述,帶有點黑色幽默,卻並不顯得荒誕。

其實,我想說的是,電影比起原著來說,更為出色,同樣是兩位創作者,王朔更傾向於用成人的目光看馬小軍的成長,而姜文則注重與馬小軍融為一體,用馬小軍的眼光看自己和他人的成長,於是,當文字變成畫面,我們也就不知不覺的成了馬小軍。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魅力,你我他皆不再是觀眾,而那個永遠過不去的夏天,和永遠有些刺眼的陽光,彷彿帶我們回到了那個燥熱茫然卻無法忘懷的過去。

個體不能脫離時代,但,姜文偏偏有意無意的弱化那個動盪的時代,而是不斷放大時代中的個體,於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而年少也不再與無知掛鉤,因為,電影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且純真的,如同陽光一般,燦爛無比。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1

《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於1995年,正好趕上了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能夠從眾多優秀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然後,時至今日,仍舊可以成為影迷口中津津樂道的佳作,充分說明,這部電影的確有其獨特之處。

在這部電影中,到處充斥著朦朧黃的濃濃暖色調,曖昧不清且總能時不時的勾起內心悸動的慾望,這種暖色調中夾雜著的是懵懂與迷茫,當故事的發生時間放在了上個世紀70年代初時,姜文並沒有將鏡頭著重的描繪那個狂熱且動盪的年代,而他最重要的集中點,是以馬小軍為首的大院孩子們。

社會正在重建,人的思想價值也在不斷重建,只是,這種重建卻伴隨著成長的陣痛。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整部電影,馬小軍的眼睛就是鏡頭,用他稚嫩的眼睛窺探著正在悄然發生的一切變化,這種變化中,夾雜著因為躁動而不斷萌生的情慾衝動,當然,這種衝動僅僅是點到為止,如果,沒有最後那場馬小軍試圖佔有米蘭的戲份,那這部電影,純粹就是一份自作多情的暗戀,可是,在電影最後,因為情緒的壓抑過於飽滿,最終,美好被破壞,迎來的便是整個青春時期的結束。

其實,整部電影可以看做是一部泛黃的回憶錄,裡面記載著馬小軍和他的大院兄弟們,其中,有衝動,有迷茫,有暗戀,有成長,只不過,這種茫然不知的成長,可能伴隨著社會重新建構的過程。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電影中,馬小軍的有把可以打開別人家門的鑰匙,門外是茫然的生活,門裡是陌生的嚮往,這種門裡門外的暗示,正好體現出處於青春期的馬小軍的複雜性格,經常習慣性的進入別人的家,並不偷東西,只是喜歡這種感受,因為,對於陌生的嚮往,反襯出現實生活中一直被壓抑的情緒。

那個年代很亂,於是,所有的一切都在尋找著可以走向正規的方向,社會如此,人也是如此,當忙於應付各種瑣事的父母,忽略了照顧馬小軍時,那種自由的嚮往得到釋放,可是,卻因為內心太空,而只能把這種自由,發洩在潛入陌生人家中的行為。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故事雖然是發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但是,這種在跨入青春期時的心理,卻是在每個時代都相同的,因為價值觀的模糊以及認識能力的侷限,我們通常會因為太多的選擇而迷失自我。

電影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座城市,是屬於我們的”,的確,當所有的人都在圍繞著那場運動而忙碌時,只有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們,自由的穿梭在大街小巷,不過,看似自由其實卻是變相的情緒壓抑,因為沒有目標的空虛,不斷讓這些人的認知處在摧毀與重建的循環中。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就如同馬小軍對於米蘭的愛戀,因為過於執著,最後,盡分不清是夢還是現實,因為對於生活的迷茫,所以,馬小軍給自己的生活找了個方向,那就是追求米蘭,只是,在米蘭眼中,馬小軍頂多算是自己的弟弟,而對於劉憶苦,米蘭則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出於愛戀,另一方面也可能出於功利的目的。

最後,那個雨夜的衝動,算是決裂的開始,而那個仰面浸泡在游泳池的畫面,空蕩蕩的水中,只有馬小軍一個人,而之前的暖色調也變成了冷色調,這也就暗示著,懵懂與迷茫迎來告別,那個看似自由卻一直備受壓抑的時代與人,終於迎來了解放。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迷茫中卻帶著純真,動盪中卻帶著美好,成長總是猝不及防。

2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其實,情慾只是一個引子,時代也只是一個背景,姜文的重點是那個時代中的人,這可能和姜文自身的感受和記憶有關係,整部電影就如同電影名字一樣,總是暖意洋洋,即使,偶爾出現幾個打架的畫面,也是用曖昧的暖色調作為填充,讓人們只是把這些當做是一場遊戲罷了。

"

其實,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電影,而在青春懵懂時候的觀看,完全是出於一種,與人物感同身受的青春迷茫以及青春躁動,後來,當我跨過青年步入中年,再次回看時,卻是別樣滋味。

到底《陽光燦爛的日子》該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那些走在成長路上的男孩們,無關乎動盪的時代,卻永遠活在自己的夢裡,似真似假,卻純真無比,於是,在姜文這部電影中,永遠充斥著濃濃的男性荷爾蒙,大概,他之後執導的其他電影,這種帶有個性化的標籤,便來源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凶猛》,卻在利用其內容的同時,將標題改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可以說,這個電影名字,與故事內容相得益彰,拋開時代背景中夾雜的政治因素,整部電影純粹就是對於個人成長的直白描述,帶有點黑色幽默,卻並不顯得荒誕。

其實,我想說的是,電影比起原著來說,更為出色,同樣是兩位創作者,王朔更傾向於用成人的目光看馬小軍的成長,而姜文則注重與馬小軍融為一體,用馬小軍的眼光看自己和他人的成長,於是,當文字變成畫面,我們也就不知不覺的成了馬小軍。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魅力,你我他皆不再是觀眾,而那個永遠過不去的夏天,和永遠有些刺眼的陽光,彷彿帶我們回到了那個燥熱茫然卻無法忘懷的過去。

個體不能脫離時代,但,姜文偏偏有意無意的弱化那個動盪的時代,而是不斷放大時代中的個體,於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而年少也不再與無知掛鉤,因為,電影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且純真的,如同陽光一般,燦爛無比。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1

《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於1995年,正好趕上了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能夠從眾多優秀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然後,時至今日,仍舊可以成為影迷口中津津樂道的佳作,充分說明,這部電影的確有其獨特之處。

在這部電影中,到處充斥著朦朧黃的濃濃暖色調,曖昧不清且總能時不時的勾起內心悸動的慾望,這種暖色調中夾雜著的是懵懂與迷茫,當故事的發生時間放在了上個世紀70年代初時,姜文並沒有將鏡頭著重的描繪那個狂熱且動盪的年代,而他最重要的集中點,是以馬小軍為首的大院孩子們。

社會正在重建,人的思想價值也在不斷重建,只是,這種重建卻伴隨著成長的陣痛。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整部電影,馬小軍的眼睛就是鏡頭,用他稚嫩的眼睛窺探著正在悄然發生的一切變化,這種變化中,夾雜著因為躁動而不斷萌生的情慾衝動,當然,這種衝動僅僅是點到為止,如果,沒有最後那場馬小軍試圖佔有米蘭的戲份,那這部電影,純粹就是一份自作多情的暗戀,可是,在電影最後,因為情緒的壓抑過於飽滿,最終,美好被破壞,迎來的便是整個青春時期的結束。

其實,整部電影可以看做是一部泛黃的回憶錄,裡面記載著馬小軍和他的大院兄弟們,其中,有衝動,有迷茫,有暗戀,有成長,只不過,這種茫然不知的成長,可能伴隨著社會重新建構的過程。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電影中,馬小軍的有把可以打開別人家門的鑰匙,門外是茫然的生活,門裡是陌生的嚮往,這種門裡門外的暗示,正好體現出處於青春期的馬小軍的複雜性格,經常習慣性的進入別人的家,並不偷東西,只是喜歡這種感受,因為,對於陌生的嚮往,反襯出現實生活中一直被壓抑的情緒。

那個年代很亂,於是,所有的一切都在尋找著可以走向正規的方向,社會如此,人也是如此,當忙於應付各種瑣事的父母,忽略了照顧馬小軍時,那種自由的嚮往得到釋放,可是,卻因為內心太空,而只能把這種自由,發洩在潛入陌生人家中的行為。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故事雖然是發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但是,這種在跨入青春期時的心理,卻是在每個時代都相同的,因為價值觀的模糊以及認識能力的侷限,我們通常會因為太多的選擇而迷失自我。

電影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座城市,是屬於我們的”,的確,當所有的人都在圍繞著那場運動而忙碌時,只有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們,自由的穿梭在大街小巷,不過,看似自由其實卻是變相的情緒壓抑,因為沒有目標的空虛,不斷讓這些人的認知處在摧毀與重建的循環中。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就如同馬小軍對於米蘭的愛戀,因為過於執著,最後,盡分不清是夢還是現實,因為對於生活的迷茫,所以,馬小軍給自己的生活找了個方向,那就是追求米蘭,只是,在米蘭眼中,馬小軍頂多算是自己的弟弟,而對於劉憶苦,米蘭則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出於愛戀,另一方面也可能出於功利的目的。

最後,那個雨夜的衝動,算是決裂的開始,而那個仰面浸泡在游泳池的畫面,空蕩蕩的水中,只有馬小軍一個人,而之前的暖色調也變成了冷色調,這也就暗示著,懵懂與迷茫迎來告別,那個看似自由卻一直備受壓抑的時代與人,終於迎來了解放。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迷茫中卻帶著純真,動盪中卻帶著美好,成長總是猝不及防。

2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其實,情慾只是一個引子,時代也只是一個背景,姜文的重點是那個時代中的人,這可能和姜文自身的感受和記憶有關係,整部電影就如同電影名字一樣,總是暖意洋洋,即使,偶爾出現幾個打架的畫面,也是用曖昧的暖色調作為填充,讓人們只是把這些當做是一場遊戲罷了。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之前,人們總是習慣性的放大那個時代的醜陋,以此來達到徹底否定過去的作用,可是,姜文的這部電影,並沒有選擇摻雜進多麼深刻的現實教育意義,他只是單純的講述著馬小軍們懵懂的成長軌跡,他們個性張揚,他們有趣可愛,他們自由狂躁,他們茫然孤獨,寫實與浪漫的結合,讓我們看到了關於那個時代完全不同的版本

在電影的結尾處,畫面變成了黑白的,從暖色調到冷色調再到最後的沒有色調,我們彷彿看到了導演心情一點一點的變化,當最後畫面中出現了擁有高樓大廈的現代化北京時,那些少年時的玩伴,圍坐在豪華轎車裡,高聲的大笑,可是,笑容再也沒有那時候的放肆。

"

其實,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電影,而在青春懵懂時候的觀看,完全是出於一種,與人物感同身受的青春迷茫以及青春躁動,後來,當我跨過青年步入中年,再次回看時,卻是別樣滋味。

到底《陽光燦爛的日子》該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那些走在成長路上的男孩們,無關乎動盪的時代,卻永遠活在自己的夢裡,似真似假,卻純真無比,於是,在姜文這部電影中,永遠充斥著濃濃的男性荷爾蒙,大概,他之後執導的其他電影,這種帶有個性化的標籤,便來源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凶猛》,卻在利用其內容的同時,將標題改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可以說,這個電影名字,與故事內容相得益彰,拋開時代背景中夾雜的政治因素,整部電影純粹就是對於個人成長的直白描述,帶有點黑色幽默,卻並不顯得荒誕。

其實,我想說的是,電影比起原著來說,更為出色,同樣是兩位創作者,王朔更傾向於用成人的目光看馬小軍的成長,而姜文則注重與馬小軍融為一體,用馬小軍的眼光看自己和他人的成長,於是,當文字變成畫面,我們也就不知不覺的成了馬小軍。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魅力,你我他皆不再是觀眾,而那個永遠過不去的夏天,和永遠有些刺眼的陽光,彷彿帶我們回到了那個燥熱茫然卻無法忘懷的過去。

個體不能脫離時代,但,姜文偏偏有意無意的弱化那個動盪的時代,而是不斷放大時代中的個體,於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而年少也不再與無知掛鉤,因為,電影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且純真的,如同陽光一般,燦爛無比。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1

《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於1995年,正好趕上了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能夠從眾多優秀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然後,時至今日,仍舊可以成為影迷口中津津樂道的佳作,充分說明,這部電影的確有其獨特之處。

在這部電影中,到處充斥著朦朧黃的濃濃暖色調,曖昧不清且總能時不時的勾起內心悸動的慾望,這種暖色調中夾雜著的是懵懂與迷茫,當故事的發生時間放在了上個世紀70年代初時,姜文並沒有將鏡頭著重的描繪那個狂熱且動盪的年代,而他最重要的集中點,是以馬小軍為首的大院孩子們。

社會正在重建,人的思想價值也在不斷重建,只是,這種重建卻伴隨著成長的陣痛。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整部電影,馬小軍的眼睛就是鏡頭,用他稚嫩的眼睛窺探著正在悄然發生的一切變化,這種變化中,夾雜著因為躁動而不斷萌生的情慾衝動,當然,這種衝動僅僅是點到為止,如果,沒有最後那場馬小軍試圖佔有米蘭的戲份,那這部電影,純粹就是一份自作多情的暗戀,可是,在電影最後,因為情緒的壓抑過於飽滿,最終,美好被破壞,迎來的便是整個青春時期的結束。

其實,整部電影可以看做是一部泛黃的回憶錄,裡面記載著馬小軍和他的大院兄弟們,其中,有衝動,有迷茫,有暗戀,有成長,只不過,這種茫然不知的成長,可能伴隨著社會重新建構的過程。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電影中,馬小軍的有把可以打開別人家門的鑰匙,門外是茫然的生活,門裡是陌生的嚮往,這種門裡門外的暗示,正好體現出處於青春期的馬小軍的複雜性格,經常習慣性的進入別人的家,並不偷東西,只是喜歡這種感受,因為,對於陌生的嚮往,反襯出現實生活中一直被壓抑的情緒。

那個年代很亂,於是,所有的一切都在尋找著可以走向正規的方向,社會如此,人也是如此,當忙於應付各種瑣事的父母,忽略了照顧馬小軍時,那種自由的嚮往得到釋放,可是,卻因為內心太空,而只能把這種自由,發洩在潛入陌生人家中的行為。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故事雖然是發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但是,這種在跨入青春期時的心理,卻是在每個時代都相同的,因為價值觀的模糊以及認識能力的侷限,我們通常會因為太多的選擇而迷失自我。

電影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座城市,是屬於我們的”,的確,當所有的人都在圍繞著那場運動而忙碌時,只有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們,自由的穿梭在大街小巷,不過,看似自由其實卻是變相的情緒壓抑,因為沒有目標的空虛,不斷讓這些人的認知處在摧毀與重建的循環中。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就如同馬小軍對於米蘭的愛戀,因為過於執著,最後,盡分不清是夢還是現實,因為對於生活的迷茫,所以,馬小軍給自己的生活找了個方向,那就是追求米蘭,只是,在米蘭眼中,馬小軍頂多算是自己的弟弟,而對於劉憶苦,米蘭則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出於愛戀,另一方面也可能出於功利的目的。

最後,那個雨夜的衝動,算是決裂的開始,而那個仰面浸泡在游泳池的畫面,空蕩蕩的水中,只有馬小軍一個人,而之前的暖色調也變成了冷色調,這也就暗示著,懵懂與迷茫迎來告別,那個看似自由卻一直備受壓抑的時代與人,終於迎來了解放。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迷茫中卻帶著純真,動盪中卻帶著美好,成長總是猝不及防。

2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其實,情慾只是一個引子,時代也只是一個背景,姜文的重點是那個時代中的人,這可能和姜文自身的感受和記憶有關係,整部電影就如同電影名字一樣,總是暖意洋洋,即使,偶爾出現幾個打架的畫面,也是用曖昧的暖色調作為填充,讓人們只是把這些當做是一場遊戲罷了。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之前,人們總是習慣性的放大那個時代的醜陋,以此來達到徹底否定過去的作用,可是,姜文的這部電影,並沒有選擇摻雜進多麼深刻的現實教育意義,他只是單純的講述著馬小軍們懵懂的成長軌跡,他們個性張揚,他們有趣可愛,他們自由狂躁,他們茫然孤獨,寫實與浪漫的結合,讓我們看到了關於那個時代完全不同的版本

在電影的結尾處,畫面變成了黑白的,從暖色調到冷色調再到最後的沒有色調,我們彷彿看到了導演心情一點一點的變化,當最後畫面中出現了擁有高樓大廈的現代化北京時,那些少年時的玩伴,圍坐在豪華轎車裡,高聲的大笑,可是,笑容再也沒有那時候的放肆。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就正如最後大街上狂奔的古倫木,對著他們大喊的那句“傻逼”一樣,既是對電影中人物的喊叫,也像是對電影外觀眾的喊叫,總之,過去的美好稀碎一地,徒留現實生活中毫無生機的我們,或許,那句“傻逼”,是對過去美好做著最後的挽留,因為,“陽光燦爛的日子”才是大家心中一直的嚮往。

"

其實,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電影,而在青春懵懂時候的觀看,完全是出於一種,與人物感同身受的青春迷茫以及青春躁動,後來,當我跨過青年步入中年,再次回看時,卻是別樣滋味。

到底《陽光燦爛的日子》該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那些走在成長路上的男孩們,無關乎動盪的時代,卻永遠活在自己的夢裡,似真似假,卻純真無比,於是,在姜文這部電影中,永遠充斥著濃濃的男性荷爾蒙,大概,他之後執導的其他電影,這種帶有個性化的標籤,便來源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凶猛》,卻在利用其內容的同時,將標題改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可以說,這個電影名字,與故事內容相得益彰,拋開時代背景中夾雜的政治因素,整部電影純粹就是對於個人成長的直白描述,帶有點黑色幽默,卻並不顯得荒誕。

其實,我想說的是,電影比起原著來說,更為出色,同樣是兩位創作者,王朔更傾向於用成人的目光看馬小軍的成長,而姜文則注重與馬小軍融為一體,用馬小軍的眼光看自己和他人的成長,於是,當文字變成畫面,我們也就不知不覺的成了馬小軍。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魅力,你我他皆不再是觀眾,而那個永遠過不去的夏天,和永遠有些刺眼的陽光,彷彿帶我們回到了那個燥熱茫然卻無法忘懷的過去。

個體不能脫離時代,但,姜文偏偏有意無意的弱化那個動盪的時代,而是不斷放大時代中的個體,於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而年少也不再與無知掛鉤,因為,電影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且純真的,如同陽光一般,燦爛無比。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1

《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於1995年,正好趕上了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能夠從眾多優秀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然後,時至今日,仍舊可以成為影迷口中津津樂道的佳作,充分說明,這部電影的確有其獨特之處。

在這部電影中,到處充斥著朦朧黃的濃濃暖色調,曖昧不清且總能時不時的勾起內心悸動的慾望,這種暖色調中夾雜著的是懵懂與迷茫,當故事的發生時間放在了上個世紀70年代初時,姜文並沒有將鏡頭著重的描繪那個狂熱且動盪的年代,而他最重要的集中點,是以馬小軍為首的大院孩子們。

社會正在重建,人的思想價值也在不斷重建,只是,這種重建卻伴隨著成長的陣痛。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整部電影,馬小軍的眼睛就是鏡頭,用他稚嫩的眼睛窺探著正在悄然發生的一切變化,這種變化中,夾雜著因為躁動而不斷萌生的情慾衝動,當然,這種衝動僅僅是點到為止,如果,沒有最後那場馬小軍試圖佔有米蘭的戲份,那這部電影,純粹就是一份自作多情的暗戀,可是,在電影最後,因為情緒的壓抑過於飽滿,最終,美好被破壞,迎來的便是整個青春時期的結束。

其實,整部電影可以看做是一部泛黃的回憶錄,裡面記載著馬小軍和他的大院兄弟們,其中,有衝動,有迷茫,有暗戀,有成長,只不過,這種茫然不知的成長,可能伴隨著社會重新建構的過程。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電影中,馬小軍的有把可以打開別人家門的鑰匙,門外是茫然的生活,門裡是陌生的嚮往,這種門裡門外的暗示,正好體現出處於青春期的馬小軍的複雜性格,經常習慣性的進入別人的家,並不偷東西,只是喜歡這種感受,因為,對於陌生的嚮往,反襯出現實生活中一直被壓抑的情緒。

那個年代很亂,於是,所有的一切都在尋找著可以走向正規的方向,社會如此,人也是如此,當忙於應付各種瑣事的父母,忽略了照顧馬小軍時,那種自由的嚮往得到釋放,可是,卻因為內心太空,而只能把這種自由,發洩在潛入陌生人家中的行為。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故事雖然是發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但是,這種在跨入青春期時的心理,卻是在每個時代都相同的,因為價值觀的模糊以及認識能力的侷限,我們通常會因為太多的選擇而迷失自我。

電影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座城市,是屬於我們的”,的確,當所有的人都在圍繞著那場運動而忙碌時,只有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們,自由的穿梭在大街小巷,不過,看似自由其實卻是變相的情緒壓抑,因為沒有目標的空虛,不斷讓這些人的認知處在摧毀與重建的循環中。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就如同馬小軍對於米蘭的愛戀,因為過於執著,最後,盡分不清是夢還是現實,因為對於生活的迷茫,所以,馬小軍給自己的生活找了個方向,那就是追求米蘭,只是,在米蘭眼中,馬小軍頂多算是自己的弟弟,而對於劉憶苦,米蘭則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出於愛戀,另一方面也可能出於功利的目的。

最後,那個雨夜的衝動,算是決裂的開始,而那個仰面浸泡在游泳池的畫面,空蕩蕩的水中,只有馬小軍一個人,而之前的暖色調也變成了冷色調,這也就暗示著,懵懂與迷茫迎來告別,那個看似自由卻一直備受壓抑的時代與人,終於迎來了解放。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迷茫中卻帶著純真,動盪中卻帶著美好,成長總是猝不及防。

2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其實,情慾只是一個引子,時代也只是一個背景,姜文的重點是那個時代中的人,這可能和姜文自身的感受和記憶有關係,整部電影就如同電影名字一樣,總是暖意洋洋,即使,偶爾出現幾個打架的畫面,也是用曖昧的暖色調作為填充,讓人們只是把這些當做是一場遊戲罷了。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之前,人們總是習慣性的放大那個時代的醜陋,以此來達到徹底否定過去的作用,可是,姜文的這部電影,並沒有選擇摻雜進多麼深刻的現實教育意義,他只是單純的講述著馬小軍們懵懂的成長軌跡,他們個性張揚,他們有趣可愛,他們自由狂躁,他們茫然孤獨,寫實與浪漫的結合,讓我們看到了關於那個時代完全不同的版本

在電影的結尾處,畫面變成了黑白的,從暖色調到冷色調再到最後的沒有色調,我們彷彿看到了導演心情一點一點的變化,當最後畫面中出現了擁有高樓大廈的現代化北京時,那些少年時的玩伴,圍坐在豪華轎車裡,高聲的大笑,可是,笑容再也沒有那時候的放肆。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就正如最後大街上狂奔的古倫木,對著他們大喊的那句“傻逼”一樣,既是對電影中人物的喊叫,也像是對電影外觀眾的喊叫,總之,過去的美好稀碎一地,徒留現實生活中毫無生機的我們,或許,那句“傻逼”,是對過去美好做著最後的挽留,因為,“陽光燦爛的日子”才是大家心中一直的嚮往。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講述的年代,雖然距離我們很遠,可是,70後,80後甚至90後,在看完這部電影后,或多或少的,會對自己逝去的過往有一絲共鳴。

這種共鳴,不是來源於電影內容本身,而是來源於電影若隱若現傳遞出的感受,那個陪著我們成長過一段時間的玩伴,那個一直暗戀卻不敢開口表白的女生,那個屋頂亂竄的少年,那個在自由與迷茫中掙扎的青春。

"

其實,很早以前就看過這部電影,而在青春懵懂時候的觀看,完全是出於一種,與人物感同身受的青春迷茫以及青春躁動,後來,當我跨過青年步入中年,再次回看時,卻是別樣滋味。

到底《陽光燦爛的日子》該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那些走在成長路上的男孩們,無關乎動盪的時代,卻永遠活在自己的夢裡,似真似假,卻純真無比,於是,在姜文這部電影中,永遠充斥著濃濃的男性荷爾蒙,大概,他之後執導的其他電影,這種帶有個性化的標籤,便來源於《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改編自王朔的《動物凶猛》,卻在利用其內容的同時,將標題改為《陽光燦爛的日子》,可以說,這個電影名字,與故事內容相得益彰,拋開時代背景中夾雜的政治因素,整部電影純粹就是對於個人成長的直白描述,帶有點黑色幽默,卻並不顯得荒誕。

其實,我想說的是,電影比起原著來說,更為出色,同樣是兩位創作者,王朔更傾向於用成人的目光看馬小軍的成長,而姜文則注重與馬小軍融為一體,用馬小軍的眼光看自己和他人的成長,於是,當文字變成畫面,我們也就不知不覺的成了馬小軍。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這就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魅力,你我他皆不再是觀眾,而那個永遠過不去的夏天,和永遠有些刺眼的陽光,彷彿帶我們回到了那個燥熱茫然卻無法忘懷的過去。

個體不能脫離時代,但,姜文偏偏有意無意的弱化那個動盪的時代,而是不斷放大時代中的個體,於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而年少也不再與無知掛鉤,因為,電影裡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且純真的,如同陽光一般,燦爛無比。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1

《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於1995年,正好趕上了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能夠從眾多優秀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然後,時至今日,仍舊可以成為影迷口中津津樂道的佳作,充分說明,這部電影的確有其獨特之處。

在這部電影中,到處充斥著朦朧黃的濃濃暖色調,曖昧不清且總能時不時的勾起內心悸動的慾望,這種暖色調中夾雜著的是懵懂與迷茫,當故事的發生時間放在了上個世紀70年代初時,姜文並沒有將鏡頭著重的描繪那個狂熱且動盪的年代,而他最重要的集中點,是以馬小軍為首的大院孩子們。

社會正在重建,人的思想價值也在不斷重建,只是,這種重建卻伴隨著成長的陣痛。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整部電影,馬小軍的眼睛就是鏡頭,用他稚嫩的眼睛窺探著正在悄然發生的一切變化,這種變化中,夾雜著因為躁動而不斷萌生的情慾衝動,當然,這種衝動僅僅是點到為止,如果,沒有最後那場馬小軍試圖佔有米蘭的戲份,那這部電影,純粹就是一份自作多情的暗戀,可是,在電影最後,因為情緒的壓抑過於飽滿,最終,美好被破壞,迎來的便是整個青春時期的結束。

其實,整部電影可以看做是一部泛黃的回憶錄,裡面記載著馬小軍和他的大院兄弟們,其中,有衝動,有迷茫,有暗戀,有成長,只不過,這種茫然不知的成長,可能伴隨著社會重新建構的過程。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電影中,馬小軍的有把可以打開別人家門的鑰匙,門外是茫然的生活,門裡是陌生的嚮往,這種門裡門外的暗示,正好體現出處於青春期的馬小軍的複雜性格,經常習慣性的進入別人的家,並不偷東西,只是喜歡這種感受,因為,對於陌生的嚮往,反襯出現實生活中一直被壓抑的情緒。

那個年代很亂,於是,所有的一切都在尋找著可以走向正規的方向,社會如此,人也是如此,當忙於應付各種瑣事的父母,忽略了照顧馬小軍時,那種自由的嚮往得到釋放,可是,卻因為內心太空,而只能把這種自由,發洩在潛入陌生人家中的行為。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故事雖然是發生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但是,這種在跨入青春期時的心理,卻是在每個時代都相同的,因為價值觀的模糊以及認識能力的侷限,我們通常會因為太多的選擇而迷失自我。

電影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座城市,是屬於我們的”,的確,當所有的人都在圍繞著那場運動而忙碌時,只有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們,自由的穿梭在大街小巷,不過,看似自由其實卻是變相的情緒壓抑,因為沒有目標的空虛,不斷讓這些人的認知處在摧毀與重建的循環中。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就如同馬小軍對於米蘭的愛戀,因為過於執著,最後,盡分不清是夢還是現實,因為對於生活的迷茫,所以,馬小軍給自己的生活找了個方向,那就是追求米蘭,只是,在米蘭眼中,馬小軍頂多算是自己的弟弟,而對於劉憶苦,米蘭則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出於愛戀,另一方面也可能出於功利的目的。

最後,那個雨夜的衝動,算是決裂的開始,而那個仰面浸泡在游泳池的畫面,空蕩蕩的水中,只有馬小軍一個人,而之前的暖色調也變成了冷色調,這也就暗示著,懵懂與迷茫迎來告別,那個看似自由卻一直備受壓抑的時代與人,終於迎來了解放。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迷茫中卻帶著純真,動盪中卻帶著美好,成長總是猝不及防。

2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其實,情慾只是一個引子,時代也只是一個背景,姜文的重點是那個時代中的人,這可能和姜文自身的感受和記憶有關係,整部電影就如同電影名字一樣,總是暖意洋洋,即使,偶爾出現幾個打架的畫面,也是用曖昧的暖色調作為填充,讓人們只是把這些當做是一場遊戲罷了。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之前,人們總是習慣性的放大那個時代的醜陋,以此來達到徹底否定過去的作用,可是,姜文的這部電影,並沒有選擇摻雜進多麼深刻的現實教育意義,他只是單純的講述著馬小軍們懵懂的成長軌跡,他們個性張揚,他們有趣可愛,他們自由狂躁,他們茫然孤獨,寫實與浪漫的結合,讓我們看到了關於那個時代完全不同的版本

在電影的結尾處,畫面變成了黑白的,從暖色調到冷色調再到最後的沒有色調,我們彷彿看到了導演心情一點一點的變化,當最後畫面中出現了擁有高樓大廈的現代化北京時,那些少年時的玩伴,圍坐在豪華轎車裡,高聲的大笑,可是,笑容再也沒有那時候的放肆。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就正如最後大街上狂奔的古倫木,對著他們大喊的那句“傻逼”一樣,既是對電影中人物的喊叫,也像是對電影外觀眾的喊叫,總之,過去的美好稀碎一地,徒留現實生活中毫無生機的我們,或許,那句“傻逼”,是對過去美好做著最後的挽留,因為,“陽光燦爛的日子”才是大家心中一直的嚮往。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講述的年代,雖然距離我們很遠,可是,70後,80後甚至90後,在看完這部電影后,或多或少的,會對自己逝去的過往有一絲共鳴。

這種共鳴,不是來源於電影內容本身,而是來源於電影若隱若現傳遞出的感受,那個陪著我們成長過一段時間的玩伴,那個一直暗戀卻不敢開口表白的女生,那個屋頂亂竄的少年,那個在自由與迷茫中掙扎的青春。

那時候的姜文,只是單純的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

所以,回憶有時候不是指的事情,而是指的感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