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

陳壽在《三國志》裡評價姜維時說:

原文┃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至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譯文┃姜維粗略具備文武才能,有志於立功名,卻窮兵黷武,對形式不能完全準確的判斷,最終導致身亡。《老子》中有句話說:“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更何況區區小國,怎麼可以屢屢擾動其民呢?

陳壽這句評價,將重點完全落在姜維亡國上面了。他認為姜維之身死,是自己窮兵黷武造成的。我們首先看看,姜維到底有沒有窮兵黷武。

"

陳壽在《三國志》裡評價姜維時說:

原文┃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至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譯文┃姜維粗略具備文武才能,有志於立功名,卻窮兵黷武,對形式不能完全準確的判斷,最終導致身亡。《老子》中有句話說:“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更何況區區小國,怎麼可以屢屢擾動其民呢?

陳壽這句評價,將重點完全落在姜維亡國上面了。他認為姜維之身死,是自己窮兵黷武造成的。我們首先看看,姜維到底有沒有窮兵黷武。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第一次北伐

姜維第一次與魏國大規模作戰,在曹魏正始元年(240)。

正始元年,蜀將姜維出隴西。郭淮遂進軍,追至強中,姜維退。——《郭淮傳》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陳壽作志時,通常會在每個人自己的傳記裡,稍微美化這個人。同一件事,放在別人的傳記裡,尤其是敵對人物的傳記裡,又會稍微貶損一下。這裡也是如此。姜維第一次與魏軍大戰的對手是郭淮,按陳壽記載,好像是因為郭淮進軍,所以姜維退軍,實際情況未必如此。姜維撤退,有很多理由,比如糧草不濟,比如後方出了問題,等等,卻未必是因為郭淮。

第二次北伐

姜維第二次北伐,在蜀漢延熙十年(247)。

姜維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姜維傳》

郭淮策姜維必來攻夏侯霸,遂入渢中,轉南迎夏侯霸。姜維果攻為翅,會郭淮軍適至,姜維遁退。——《郭淮傳》

同樣一件事,在姜維傳裡,只是客觀敘述,姜維在洮西和夏侯霸打了一仗。到了郭淮傳,就成了這樣:郭淮料到了姜維的進軍策略,提前佈置,姜維果然如郭淮所料般進軍,然而郭淮此時已經做好了準備,所以姜維就逃跑了(遁走)。差別就是這麼大。因此,我們只能知道,蜀漢延熙十年,姜維和郭淮、夏侯霸在洮西相遇,但有沒有交戰,戰鬥勝負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

陳壽在《三國志》裡評價姜維時說:

原文┃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至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譯文┃姜維粗略具備文武才能,有志於立功名,卻窮兵黷武,對形式不能完全準確的判斷,最終導致身亡。《老子》中有句話說:“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更何況區區小國,怎麼可以屢屢擾動其民呢?

陳壽這句評價,將重點完全落在姜維亡國上面了。他認為姜維之身死,是自己窮兵黷武造成的。我們首先看看,姜維到底有沒有窮兵黷武。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第一次北伐

姜維第一次與魏國大規模作戰,在曹魏正始元年(240)。

正始元年,蜀將姜維出隴西。郭淮遂進軍,追至強中,姜維退。——《郭淮傳》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陳壽作志時,通常會在每個人自己的傳記裡,稍微美化這個人。同一件事,放在別人的傳記裡,尤其是敵對人物的傳記裡,又會稍微貶損一下。這裡也是如此。姜維第一次與魏軍大戰的對手是郭淮,按陳壽記載,好像是因為郭淮進軍,所以姜維退軍,實際情況未必如此。姜維撤退,有很多理由,比如糧草不濟,比如後方出了問題,等等,卻未必是因為郭淮。

第二次北伐

姜維第二次北伐,在蜀漢延熙十年(247)。

姜維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姜維傳》

郭淮策姜維必來攻夏侯霸,遂入渢中,轉南迎夏侯霸。姜維果攻為翅,會郭淮軍適至,姜維遁退。——《郭淮傳》

同樣一件事,在姜維傳裡,只是客觀敘述,姜維在洮西和夏侯霸打了一仗。到了郭淮傳,就成了這樣:郭淮料到了姜維的進軍策略,提前佈置,姜維果然如郭淮所料般進軍,然而郭淮此時已經做好了準備,所以姜維就逃跑了(遁走)。差別就是這麼大。因此,我們只能知道,蜀漢延熙十年,姜維和郭淮、夏侯霸在洮西相遇,但有沒有交戰,戰鬥勝負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第三次北伐

姜維第三次北伐,在蜀漢延熙十二年(249)。

十二年,假姜維節,復出西平,不克而還。

同樣,沒有具體內容,只四個字:不克而還。連交戰對手也沒有記載。然而,這一次北伐後,蜀漢丞相費禕不行了。費禕在臨死前,曾親口對姜維說出拯救蜀漢的唯一辦法。當時費禕說: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襲擊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大意是說:我們遠遠不如諸葛丞相;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何況我們呢!且不如保衛國家,治理百姓,守護社稷,等待一位強人出現,不要抱著僥倖心理,妄圖在一戰之間決定成敗。如果沒有成功,後悔可就晚了。

"

陳壽在《三國志》裡評價姜維時說:

原文┃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至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譯文┃姜維粗略具備文武才能,有志於立功名,卻窮兵黷武,對形式不能完全準確的判斷,最終導致身亡。《老子》中有句話說:“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更何況區區小國,怎麼可以屢屢擾動其民呢?

陳壽這句評價,將重點完全落在姜維亡國上面了。他認為姜維之身死,是自己窮兵黷武造成的。我們首先看看,姜維到底有沒有窮兵黷武。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第一次北伐

姜維第一次與魏國大規模作戰,在曹魏正始元年(240)。

正始元年,蜀將姜維出隴西。郭淮遂進軍,追至強中,姜維退。——《郭淮傳》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陳壽作志時,通常會在每個人自己的傳記裡,稍微美化這個人。同一件事,放在別人的傳記裡,尤其是敵對人物的傳記裡,又會稍微貶損一下。這裡也是如此。姜維第一次與魏軍大戰的對手是郭淮,按陳壽記載,好像是因為郭淮進軍,所以姜維退軍,實際情況未必如此。姜維撤退,有很多理由,比如糧草不濟,比如後方出了問題,等等,卻未必是因為郭淮。

第二次北伐

姜維第二次北伐,在蜀漢延熙十年(247)。

姜維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姜維傳》

郭淮策姜維必來攻夏侯霸,遂入渢中,轉南迎夏侯霸。姜維果攻為翅,會郭淮軍適至,姜維遁退。——《郭淮傳》

同樣一件事,在姜維傳裡,只是客觀敘述,姜維在洮西和夏侯霸打了一仗。到了郭淮傳,就成了這樣:郭淮料到了姜維的進軍策略,提前佈置,姜維果然如郭淮所料般進軍,然而郭淮此時已經做好了準備,所以姜維就逃跑了(遁走)。差別就是這麼大。因此,我們只能知道,蜀漢延熙十年,姜維和郭淮、夏侯霸在洮西相遇,但有沒有交戰,戰鬥勝負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第三次北伐

姜維第三次北伐,在蜀漢延熙十二年(249)。

十二年,假姜維節,復出西平,不克而還。

同樣,沒有具體內容,只四個字:不克而還。連交戰對手也沒有記載。然而,這一次北伐後,蜀漢丞相費禕不行了。費禕在臨死前,曾親口對姜維說出拯救蜀漢的唯一辦法。當時費禕說: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襲擊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大意是說:我們遠遠不如諸葛丞相;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何況我們呢!且不如保衛國家,治理百姓,守護社稷,等待一位強人出現,不要抱著僥倖心理,妄圖在一戰之間決定成敗。如果沒有成功,後悔可就晚了。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費禕的意思歸結起來,就是。然而姜維卻沒有聽進費禕的話。費禕在延熙十六年(253)去世前,一直在限制姜維用兵: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制裁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可想而知,姜維前三次北伐,每次手裡只有不到一萬人,怎麼可能有什麼實質性的突破。延熙十六年,費禕死後,姜維控制了兵權,就立即(費禕春天死,姜維夏天就傾巢出動)北伐。

第四次北伐

十六年春,費禕卒。夏,姜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姜維糧盡軍還。

姜維這次出軍,聲勢浩大,但雨點小,幾乎沒撈著便宜,而且似乎沒有與魏軍主將交戰。很可能是姜維糧草太少,力求速戰,但志大才疏,不但沒有進展,還被牽制,所以撤退。這一戰,就可以看出姜維有窮兵黷武的傾向了。他在大舉北伐前,連糧草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妥當,還認為自己有能力在短時間內達成目標,這就是自負了。窮兵黷武往往和自負相聯繫。自負者,不客觀準確地評估自己的實力,而是無端誇大自己的水平,貶損對手的水平,最後只能自食其果。

"

陳壽在《三國志》裡評價姜維時說:

原文┃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至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譯文┃姜維粗略具備文武才能,有志於立功名,卻窮兵黷武,對形式不能完全準確的判斷,最終導致身亡。《老子》中有句話說:“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更何況區區小國,怎麼可以屢屢擾動其民呢?

陳壽這句評價,將重點完全落在姜維亡國上面了。他認為姜維之身死,是自己窮兵黷武造成的。我們首先看看,姜維到底有沒有窮兵黷武。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第一次北伐

姜維第一次與魏國大規模作戰,在曹魏正始元年(240)。

正始元年,蜀將姜維出隴西。郭淮遂進軍,追至強中,姜維退。——《郭淮傳》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陳壽作志時,通常會在每個人自己的傳記裡,稍微美化這個人。同一件事,放在別人的傳記裡,尤其是敵對人物的傳記裡,又會稍微貶損一下。這裡也是如此。姜維第一次與魏軍大戰的對手是郭淮,按陳壽記載,好像是因為郭淮進軍,所以姜維退軍,實際情況未必如此。姜維撤退,有很多理由,比如糧草不濟,比如後方出了問題,等等,卻未必是因為郭淮。

第二次北伐

姜維第二次北伐,在蜀漢延熙十年(247)。

姜維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姜維傳》

郭淮策姜維必來攻夏侯霸,遂入渢中,轉南迎夏侯霸。姜維果攻為翅,會郭淮軍適至,姜維遁退。——《郭淮傳》

同樣一件事,在姜維傳裡,只是客觀敘述,姜維在洮西和夏侯霸打了一仗。到了郭淮傳,就成了這樣:郭淮料到了姜維的進軍策略,提前佈置,姜維果然如郭淮所料般進軍,然而郭淮此時已經做好了準備,所以姜維就逃跑了(遁走)。差別就是這麼大。因此,我們只能知道,蜀漢延熙十年,姜維和郭淮、夏侯霸在洮西相遇,但有沒有交戰,戰鬥勝負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第三次北伐

姜維第三次北伐,在蜀漢延熙十二年(249)。

十二年,假姜維節,復出西平,不克而還。

同樣,沒有具體內容,只四個字:不克而還。連交戰對手也沒有記載。然而,這一次北伐後,蜀漢丞相費禕不行了。費禕在臨死前,曾親口對姜維說出拯救蜀漢的唯一辦法。當時費禕說: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襲擊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大意是說:我們遠遠不如諸葛丞相;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何況我們呢!且不如保衛國家,治理百姓,守護社稷,等待一位強人出現,不要抱著僥倖心理,妄圖在一戰之間決定成敗。如果沒有成功,後悔可就晚了。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費禕的意思歸結起來,就是。然而姜維卻沒有聽進費禕的話。費禕在延熙十六年(253)去世前,一直在限制姜維用兵: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制裁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可想而知,姜維前三次北伐,每次手裡只有不到一萬人,怎麼可能有什麼實質性的突破。延熙十六年,費禕死後,姜維控制了兵權,就立即(費禕春天死,姜維夏天就傾巢出動)北伐。

第四次北伐

十六年春,費禕卒。夏,姜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姜維糧盡軍還。

姜維這次出軍,聲勢浩大,但雨點小,幾乎沒撈著便宜,而且似乎沒有與魏軍主將交戰。很可能是姜維糧草太少,力求速戰,但志大才疏,不但沒有進展,還被牽制,所以撤退。這一戰,就可以看出姜維有窮兵黷武的傾向了。他在大舉北伐前,連糧草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妥當,還認為自己有能力在短時間內達成目標,這就是自負了。窮兵黷武往往和自負相聯繫。自負者,不客觀準確地評估自己的實力,而是無端誇大自己的水平,貶損對手的水平,最後只能自食其果。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第五次北伐

明年(延熙十七年-254),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姜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這可能是姜維歷次北伐中最痛快的一次了。他連戰連捷,並開拓了蜀漢的疆土。

第六次北伐

十八年(255),姜維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夏侯霸和曹爽關係好,因擔心被司馬懿誅殺而叛逃蜀國)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與洮西,王經眾死者數萬人。王經退保狄道城,姜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姜維卻住鍾題。

這一次北伐,承接上一次的有利局勢,成為姜維九次北伐中的代表作。但關於這次北伐的記載,卻沒有下文了,姜維開拓了領土,守衛了領土,然而之後的事,完全沒有記載了。

第七次北伐

十九年春(256),姜維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會上邽,胡濟失誓不至,故姜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

這次北伐記載,就不是陳壽能偏袒的了,因為姜維的確是打了場大敗仗,究其緣由,主要是因為姜維沒有很好地估計胡濟的情況。這恐怕也是陳壽在評價姜維時說他“明斷不周”的原因之一。

"

陳壽在《三國志》裡評價姜維時說:

原文┃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至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譯文┃姜維粗略具備文武才能,有志於立功名,卻窮兵黷武,對形式不能完全準確的判斷,最終導致身亡。《老子》中有句話說:“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更何況區區小國,怎麼可以屢屢擾動其民呢?

陳壽這句評價,將重點完全落在姜維亡國上面了。他認為姜維之身死,是自己窮兵黷武造成的。我們首先看看,姜維到底有沒有窮兵黷武。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第一次北伐

姜維第一次與魏國大規模作戰,在曹魏正始元年(240)。

正始元年,蜀將姜維出隴西。郭淮遂進軍,追至強中,姜維退。——《郭淮傳》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陳壽作志時,通常會在每個人自己的傳記裡,稍微美化這個人。同一件事,放在別人的傳記裡,尤其是敵對人物的傳記裡,又會稍微貶損一下。這裡也是如此。姜維第一次與魏軍大戰的對手是郭淮,按陳壽記載,好像是因為郭淮進軍,所以姜維退軍,實際情況未必如此。姜維撤退,有很多理由,比如糧草不濟,比如後方出了問題,等等,卻未必是因為郭淮。

第二次北伐

姜維第二次北伐,在蜀漢延熙十年(247)。

姜維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姜維傳》

郭淮策姜維必來攻夏侯霸,遂入渢中,轉南迎夏侯霸。姜維果攻為翅,會郭淮軍適至,姜維遁退。——《郭淮傳》

同樣一件事,在姜維傳裡,只是客觀敘述,姜維在洮西和夏侯霸打了一仗。到了郭淮傳,就成了這樣:郭淮料到了姜維的進軍策略,提前佈置,姜維果然如郭淮所料般進軍,然而郭淮此時已經做好了準備,所以姜維就逃跑了(遁走)。差別就是這麼大。因此,我們只能知道,蜀漢延熙十年,姜維和郭淮、夏侯霸在洮西相遇,但有沒有交戰,戰鬥勝負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第三次北伐

姜維第三次北伐,在蜀漢延熙十二年(249)。

十二年,假姜維節,復出西平,不克而還。

同樣,沒有具體內容,只四個字:不克而還。連交戰對手也沒有記載。然而,這一次北伐後,蜀漢丞相費禕不行了。費禕在臨死前,曾親口對姜維說出拯救蜀漢的唯一辦法。當時費禕說: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襲擊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大意是說:我們遠遠不如諸葛丞相;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何況我們呢!且不如保衛國家,治理百姓,守護社稷,等待一位強人出現,不要抱著僥倖心理,妄圖在一戰之間決定成敗。如果沒有成功,後悔可就晚了。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費禕的意思歸結起來,就是。然而姜維卻沒有聽進費禕的話。費禕在延熙十六年(253)去世前,一直在限制姜維用兵: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制裁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可想而知,姜維前三次北伐,每次手裡只有不到一萬人,怎麼可能有什麼實質性的突破。延熙十六年,費禕死後,姜維控制了兵權,就立即(費禕春天死,姜維夏天就傾巢出動)北伐。

第四次北伐

十六年春,費禕卒。夏,姜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姜維糧盡軍還。

姜維這次出軍,聲勢浩大,但雨點小,幾乎沒撈著便宜,而且似乎沒有與魏軍主將交戰。很可能是姜維糧草太少,力求速戰,但志大才疏,不但沒有進展,還被牽制,所以撤退。這一戰,就可以看出姜維有窮兵黷武的傾向了。他在大舉北伐前,連糧草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妥當,還認為自己有能力在短時間內達成目標,這就是自負了。窮兵黷武往往和自負相聯繫。自負者,不客觀準確地評估自己的實力,而是無端誇大自己的水平,貶損對手的水平,最後只能自食其果。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第五次北伐

明年(延熙十七年-254),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姜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

這可能是姜維歷次北伐中最痛快的一次了。他連戰連捷,並開拓了蜀漢的疆土。

第六次北伐

十八年(255),姜維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夏侯霸和曹爽關係好,因擔心被司馬懿誅殺而叛逃蜀國)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與洮西,王經眾死者數萬人。王經退保狄道城,姜維圍之。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姜維卻住鍾題。

這一次北伐,承接上一次的有利局勢,成為姜維九次北伐中的代表作。但關於這次北伐的記載,卻沒有下文了,姜維開拓了領土,守衛了領土,然而之後的事,完全沒有記載了。

第七次北伐

十九年春(256),姜維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會上邽,胡濟失誓不至,故姜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

這次北伐記載,就不是陳壽能偏袒的了,因為姜維的確是打了場大敗仗,究其緣由,主要是因為姜維沒有很好地估計胡濟的情況。這恐怕也是陳壽在評價姜維時說他“明斷不周”的原因之一。

費禕曾透露過拯救蜀漢的辦法,姜維卻沒有聽,否則蜀漢未必會亡

第八次北伐

二十年(257),魏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反於淮南,分關中兵東下。姜維欲乘虛向秦川,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時長城積穀甚多而守兵乃少,聞姜維方到,眾皆惶懼。魏大將軍司馬望拒之,鄧艾亦自隴右,皆軍於長城。姜維前住芒水,皆倚山為營。望、艾傍渭堅圍,姜維數下挑戰,望、艾不應。景耀元年(258),姜維聞諸葛誕破敗,乃還成都。

姜維這一次北伐,時機不可謂不好,因為他選擇在曹魏大將諸葛誕反叛時進軍。但魏國鄧艾等將,堅守不出,姜維也沒有辦法,最終只有退軍。

第九次北伐

景耀五年(262),姜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往沓中。

這是蜀漢滅亡前,姜維最後一次北伐。這一次,他敗給了鄧艾。他敗軍後第二年(263),蜀漢就滅亡了。

因此,可以說蜀漢的滅亡步伐和姜維北伐的情況高度合拍,如果姜維聽從費禕的建議,不窮兵黷武,而是守國,那麼蜀漢可能不至於這麼早就敗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