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鼎立,以蜀漢最弱,曹魏最強。

  • 公元223年,諸葛亮受劉備臨終託孤,整理國政,平定南中,整軍備戰,意圖克定中原,但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
  •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途中,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軍政大權陸續由蔣琬、費禕、姜維掌握。

在姜維掌握軍權後,貫徹了諸葛亮的北伐遺志,連年北伐,雖勝多負少,卻因不能久佔雍涼之地,也多無功,導致了國困民疲。

姜維常年領兵在外,宦官黃皓利用後主劉禪寵信,專權擅政,敗壞朝局,姜維為避禍,領軍出蜀,在沓中屯田。

"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鼎立,以蜀漢最弱,曹魏最強。

  • 公元223年,諸葛亮受劉備臨終託孤,整理國政,平定南中,整軍備戰,意圖克定中原,但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
  •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途中,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軍政大權陸續由蔣琬、費禕、姜維掌握。

在姜維掌握軍權後,貫徹了諸葛亮的北伐遺志,連年北伐,雖勝多負少,卻因不能久佔雍涼之地,也多無功,導致了國困民疲。

姜維常年領兵在外,宦官黃皓利用後主劉禪寵信,專權擅政,敗壞朝局,姜維為避禍,領軍出蜀,在沓中屯田。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公元263年,曹魏反守為攻,分五路大舉伐蜀,

  • 黃皓謊報軍情,導致後主劉禪並未積極調兵備戰,
  • 姜維寡不敵眾,從沓中退守劍閣以阻止鍾會大軍入蜀,
  • 鄧艾偷渡陰平舊道,連克江油、綿竹,進而兵臨成都,
  • 蜀漢後主劉禪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在姜維回兵成都救援之前,開城投降,於是,蜀漢滅亡。

由此看,蜀漢滅亡,與宦官黃皓和光祿大夫譙周有直接關係。

黃皓只是一個宦官,縱然有翻天覆地之能,也僅能使蜀漢朝綱敗壞,而直接導致蜀漢亡國的卻是譙周。

譙周身為蜀漢大臣,為何不忠君之事,卻力主國君投降?

譙周其人,“奸臣之尤”

"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鼎立,以蜀漢最弱,曹魏最強。

  • 公元223年,諸葛亮受劉備臨終託孤,整理國政,平定南中,整軍備戰,意圖克定中原,但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
  •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途中,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軍政大權陸續由蔣琬、費禕、姜維掌握。

在姜維掌握軍權後,貫徹了諸葛亮的北伐遺志,連年北伐,雖勝多負少,卻因不能久佔雍涼之地,也多無功,導致了國困民疲。

姜維常年領兵在外,宦官黃皓利用後主劉禪寵信,專權擅政,敗壞朝局,姜維為避禍,領軍出蜀,在沓中屯田。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公元263年,曹魏反守為攻,分五路大舉伐蜀,

  • 黃皓謊報軍情,導致後主劉禪並未積極調兵備戰,
  • 姜維寡不敵眾,從沓中退守劍閣以阻止鍾會大軍入蜀,
  • 鄧艾偷渡陰平舊道,連克江油、綿竹,進而兵臨成都,
  • 蜀漢後主劉禪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在姜維回兵成都救援之前,開城投降,於是,蜀漢滅亡。

由此看,蜀漢滅亡,與宦官黃皓和光祿大夫譙周有直接關係。

黃皓只是一個宦官,縱然有翻天覆地之能,也僅能使蜀漢朝綱敗壞,而直接導致蜀漢亡國的卻是譙周。

譙周身為蜀漢大臣,為何不忠君之事,卻力主國君投降?

譙周其人,“奸臣之尤”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歷史上,蜀漢政權內部派系林立,有荊州派、東洲派、益州派三大派。

  • 荊州派,是劉備入蜀時的荊州舊部,以諸葛亮、楊儀、蔣琬、費禕等人為首,他們是蜀漢政權堅定的擁護者;
  • 東州派是劉焉父子入蜀時的舊部,以法正、李嚴、許靖、董允等人為首,他們也很支持蜀漢政權,是荊州派的盟友;
  • 益州派是益州本土士族,以譙周、周舒、杜瓊等人為首,他們雖然是四川本地人,卻不能夠進入政治核心圈,在蜀漢早期,是政治弱勢群體。

劉備生前,就發現了蜀漢政權的內部派系問題,但還沒有來得及化解政治矛盾,就在白帝城駕崩了。

但他在臨終前,還是留了一手,讓東州派首領李嚴與荊州派首領諸葛亮共同輔佐後主劉禪。

劉備看到,如果要維持蜀漢政權的穩定,一定要用外來勢力(荊州和東州兩派)打壓益州派。

"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鼎立,以蜀漢最弱,曹魏最強。

  • 公元223年,諸葛亮受劉備臨終託孤,整理國政,平定南中,整軍備戰,意圖克定中原,但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
  •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途中,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軍政大權陸續由蔣琬、費禕、姜維掌握。

在姜維掌握軍權後,貫徹了諸葛亮的北伐遺志,連年北伐,雖勝多負少,卻因不能久佔雍涼之地,也多無功,導致了國困民疲。

姜維常年領兵在外,宦官黃皓利用後主劉禪寵信,專權擅政,敗壞朝局,姜維為避禍,領軍出蜀,在沓中屯田。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公元263年,曹魏反守為攻,分五路大舉伐蜀,

  • 黃皓謊報軍情,導致後主劉禪並未積極調兵備戰,
  • 姜維寡不敵眾,從沓中退守劍閣以阻止鍾會大軍入蜀,
  • 鄧艾偷渡陰平舊道,連克江油、綿竹,進而兵臨成都,
  • 蜀漢後主劉禪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在姜維回兵成都救援之前,開城投降,於是,蜀漢滅亡。

由此看,蜀漢滅亡,與宦官黃皓和光祿大夫譙周有直接關係。

黃皓只是一個宦官,縱然有翻天覆地之能,也僅能使蜀漢朝綱敗壞,而直接導致蜀漢亡國的卻是譙周。

譙周身為蜀漢大臣,為何不忠君之事,卻力主國君投降?

譙周其人,“奸臣之尤”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歷史上,蜀漢政權內部派系林立,有荊州派、東洲派、益州派三大派。

  • 荊州派,是劉備入蜀時的荊州舊部,以諸葛亮、楊儀、蔣琬、費禕等人為首,他們是蜀漢政權堅定的擁護者;
  • 東州派是劉焉父子入蜀時的舊部,以法正、李嚴、許靖、董允等人為首,他們也很支持蜀漢政權,是荊州派的盟友;
  • 益州派是益州本土士族,以譙周、周舒、杜瓊等人為首,他們雖然是四川本地人,卻不能夠進入政治核心圈,在蜀漢早期,是政治弱勢群體。

劉備生前,就發現了蜀漢政權的內部派系問題,但還沒有來得及化解政治矛盾,就在白帝城駕崩了。

但他在臨終前,還是留了一手,讓東州派首領李嚴與荊州派首領諸葛亮共同輔佐後主劉禪。

劉備看到,如果要維持蜀漢政權的穩定,一定要用外來勢力(荊州和東州兩派)打壓益州派。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諸葛亮去世前,依然貫徹了打擊益州派的策略,以荊州派蔣琬、費禕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掌管軍政大權。

此後,費禕也重用東州派董允一起處理朝政。

益州本地士族長年受到了外來派系的壓制,因此對蜀漢政權沒有那麼強的歸屬感和忠誠度。

在荊州派費禕被刺殺後,大將軍姜維掌握蜀漢軍權,侍中陳祗掌握了政權。

"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鼎立,以蜀漢最弱,曹魏最強。

  • 公元223年,諸葛亮受劉備臨終託孤,整理國政,平定南中,整軍備戰,意圖克定中原,但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
  •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途中,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軍政大權陸續由蔣琬、費禕、姜維掌握。

在姜維掌握軍權後,貫徹了諸葛亮的北伐遺志,連年北伐,雖勝多負少,卻因不能久佔雍涼之地,也多無功,導致了國困民疲。

姜維常年領兵在外,宦官黃皓利用後主劉禪寵信,專權擅政,敗壞朝局,姜維為避禍,領軍出蜀,在沓中屯田。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公元263年,曹魏反守為攻,分五路大舉伐蜀,

  • 黃皓謊報軍情,導致後主劉禪並未積極調兵備戰,
  • 姜維寡不敵眾,從沓中退守劍閣以阻止鍾會大軍入蜀,
  • 鄧艾偷渡陰平舊道,連克江油、綿竹,進而兵臨成都,
  • 蜀漢後主劉禪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在姜維回兵成都救援之前,開城投降,於是,蜀漢滅亡。

由此看,蜀漢滅亡,與宦官黃皓和光祿大夫譙周有直接關係。

黃皓只是一個宦官,縱然有翻天覆地之能,也僅能使蜀漢朝綱敗壞,而直接導致蜀漢亡國的卻是譙周。

譙周身為蜀漢大臣,為何不忠君之事,卻力主國君投降?

譙周其人,“奸臣之尤”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歷史上,蜀漢政權內部派系林立,有荊州派、東洲派、益州派三大派。

  • 荊州派,是劉備入蜀時的荊州舊部,以諸葛亮、楊儀、蔣琬、費禕等人為首,他們是蜀漢政權堅定的擁護者;
  • 東州派是劉焉父子入蜀時的舊部,以法正、李嚴、許靖、董允等人為首,他們也很支持蜀漢政權,是荊州派的盟友;
  • 益州派是益州本土士族,以譙周、周舒、杜瓊等人為首,他們雖然是四川本地人,卻不能夠進入政治核心圈,在蜀漢早期,是政治弱勢群體。

劉備生前,就發現了蜀漢政權的內部派系問題,但還沒有來得及化解政治矛盾,就在白帝城駕崩了。

但他在臨終前,還是留了一手,讓東州派首領李嚴與荊州派首領諸葛亮共同輔佐後主劉禪。

劉備看到,如果要維持蜀漢政權的穩定,一定要用外來勢力(荊州和東州兩派)打壓益州派。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諸葛亮去世前,依然貫徹了打擊益州派的策略,以荊州派蔣琬、費禕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掌管軍政大權。

此後,費禕也重用東州派董允一起處理朝政。

益州本地士族長年受到了外來派系的壓制,因此對蜀漢政權沒有那麼強的歸屬感和忠誠度。

在荊州派費禕被刺殺後,大將軍姜維掌握蜀漢軍權,侍中陳祗掌握了政權。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陳祗是東州派,大力支持姜維北伐,但遭到了譙周的反對。

譙周蜀地大儒之一,在益州聲望極高,門下有陳壽、羅憲等學生。

他一直反對北伐的國家戰略,寫出了“窮兵黷武必將亡國”為主題的《仇國論》,認為修生養息,待時而動,但背後的動機卻是為益州本地士族爭取權利。

東漢末年流傳著一則讖語:

“代漢者,當塗高也”

就是說“塗高”可以取代東漢而擁有天下,那什麼是“塗高”呢?

益州派官員杜瓊曾對譙周進行過一種解釋:

“魏,闕名也,當塗而高,聖人取類而言耳……古者名官職不言曹;始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使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這明顯是在宣傳曹魏一統天下是天意,而蜀漢政權並不是天命所在。

身為蜀漢大臣,卻說出此亡國之論,令人唏噓不已。

陳祗去世後,益州派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鼎立,以蜀漢最弱,曹魏最強。

  • 公元223年,諸葛亮受劉備臨終託孤,整理國政,平定南中,整軍備戰,意圖克定中原,但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
  •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途中,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軍政大權陸續由蔣琬、費禕、姜維掌握。

在姜維掌握軍權後,貫徹了諸葛亮的北伐遺志,連年北伐,雖勝多負少,卻因不能久佔雍涼之地,也多無功,導致了國困民疲。

姜維常年領兵在外,宦官黃皓利用後主劉禪寵信,專權擅政,敗壞朝局,姜維為避禍,領軍出蜀,在沓中屯田。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公元263年,曹魏反守為攻,分五路大舉伐蜀,

  • 黃皓謊報軍情,導致後主劉禪並未積極調兵備戰,
  • 姜維寡不敵眾,從沓中退守劍閣以阻止鍾會大軍入蜀,
  • 鄧艾偷渡陰平舊道,連克江油、綿竹,進而兵臨成都,
  • 蜀漢後主劉禪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在姜維回兵成都救援之前,開城投降,於是,蜀漢滅亡。

由此看,蜀漢滅亡,與宦官黃皓和光祿大夫譙周有直接關係。

黃皓只是一個宦官,縱然有翻天覆地之能,也僅能使蜀漢朝綱敗壞,而直接導致蜀漢亡國的卻是譙周。

譙周身為蜀漢大臣,為何不忠君之事,卻力主國君投降?

譙周其人,“奸臣之尤”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歷史上,蜀漢政權內部派系林立,有荊州派、東洲派、益州派三大派。

  • 荊州派,是劉備入蜀時的荊州舊部,以諸葛亮、楊儀、蔣琬、費禕等人為首,他們是蜀漢政權堅定的擁護者;
  • 東州派是劉焉父子入蜀時的舊部,以法正、李嚴、許靖、董允等人為首,他們也很支持蜀漢政權,是荊州派的盟友;
  • 益州派是益州本土士族,以譙周、周舒、杜瓊等人為首,他們雖然是四川本地人,卻不能夠進入政治核心圈,在蜀漢早期,是政治弱勢群體。

劉備生前,就發現了蜀漢政權的內部派系問題,但還沒有來得及化解政治矛盾,就在白帝城駕崩了。

但他在臨終前,還是留了一手,讓東州派首領李嚴與荊州派首領諸葛亮共同輔佐後主劉禪。

劉備看到,如果要維持蜀漢政權的穩定,一定要用外來勢力(荊州和東州兩派)打壓益州派。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諸葛亮去世前,依然貫徹了打擊益州派的策略,以荊州派蔣琬、費禕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掌管軍政大權。

此後,費禕也重用東州派董允一起處理朝政。

益州本地士族長年受到了外來派系的壓制,因此對蜀漢政權沒有那麼強的歸屬感和忠誠度。

在荊州派費禕被刺殺後,大將軍姜維掌握蜀漢軍權,侍中陳祗掌握了政權。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陳祗是東州派,大力支持姜維北伐,但遭到了譙周的反對。

譙周蜀地大儒之一,在益州聲望極高,門下有陳壽、羅憲等學生。

他一直反對北伐的國家戰略,寫出了“窮兵黷武必將亡國”為主題的《仇國論》,認為修生養息,待時而動,但背後的動機卻是為益州本地士族爭取權利。

東漢末年流傳著一則讖語:

“代漢者,當塗高也”

就是說“塗高”可以取代東漢而擁有天下,那什麼是“塗高”呢?

益州派官員杜瓊曾對譙周進行過一種解釋:

“魏,闕名也,當塗而高,聖人取類而言耳……古者名官職不言曹;始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使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這明顯是在宣傳曹魏一統天下是天意,而蜀漢政權並不是天命所在。

身為蜀漢大臣,卻說出此亡國之論,令人唏噓不已。

陳祗去世後,益州派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公元263年,當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

  • 有人建議後主守住城池,等姜維回援;
  • 有人建議後主投奔吳國;
  • 也有人建議後主逃亡南中,伺機反攻;
  • 唯有譙周力主開城投降。

這與當初張昭力主孫權投降曹操一事何曾相似!

本地士族對於政權和國君的忠誠度遠遠比不上他們對自己家族前途的擔憂,他們最在意的不是國家的前途,而是自家的興衰。

王夫之曾就蜀漢投降一事評價譙周:

“人知馮道之惡,而不知譙周之為尤惡也。……國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為異說以解散人心,而後終之以降,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憯矣哉!讀周仇國論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

他將譙周說成“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可見譙周的做法並不僅不被被後世正統所認可,更將其稱之為“奸臣中的最惡”

然而,陳壽所著《三國志》卻對譙周的評價非常高。

"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鼎立,以蜀漢最弱,曹魏最強。

  • 公元223年,諸葛亮受劉備臨終託孤,整理國政,平定南中,整軍備戰,意圖克定中原,但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
  •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途中,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軍政大權陸續由蔣琬、費禕、姜維掌握。

在姜維掌握軍權後,貫徹了諸葛亮的北伐遺志,連年北伐,雖勝多負少,卻因不能久佔雍涼之地,也多無功,導致了國困民疲。

姜維常年領兵在外,宦官黃皓利用後主劉禪寵信,專權擅政,敗壞朝局,姜維為避禍,領軍出蜀,在沓中屯田。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公元263年,曹魏反守為攻,分五路大舉伐蜀,

  • 黃皓謊報軍情,導致後主劉禪並未積極調兵備戰,
  • 姜維寡不敵眾,從沓中退守劍閣以阻止鍾會大軍入蜀,
  • 鄧艾偷渡陰平舊道,連克江油、綿竹,進而兵臨成都,
  • 蜀漢後主劉禪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在姜維回兵成都救援之前,開城投降,於是,蜀漢滅亡。

由此看,蜀漢滅亡,與宦官黃皓和光祿大夫譙周有直接關係。

黃皓只是一個宦官,縱然有翻天覆地之能,也僅能使蜀漢朝綱敗壞,而直接導致蜀漢亡國的卻是譙周。

譙周身為蜀漢大臣,為何不忠君之事,卻力主國君投降?

譙周其人,“奸臣之尤”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歷史上,蜀漢政權內部派系林立,有荊州派、東洲派、益州派三大派。

  • 荊州派,是劉備入蜀時的荊州舊部,以諸葛亮、楊儀、蔣琬、費禕等人為首,他們是蜀漢政權堅定的擁護者;
  • 東州派是劉焉父子入蜀時的舊部,以法正、李嚴、許靖、董允等人為首,他們也很支持蜀漢政權,是荊州派的盟友;
  • 益州派是益州本土士族,以譙周、周舒、杜瓊等人為首,他們雖然是四川本地人,卻不能夠進入政治核心圈,在蜀漢早期,是政治弱勢群體。

劉備生前,就發現了蜀漢政權的內部派系問題,但還沒有來得及化解政治矛盾,就在白帝城駕崩了。

但他在臨終前,還是留了一手,讓東州派首領李嚴與荊州派首領諸葛亮共同輔佐後主劉禪。

劉備看到,如果要維持蜀漢政權的穩定,一定要用外來勢力(荊州和東州兩派)打壓益州派。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諸葛亮去世前,依然貫徹了打擊益州派的策略,以荊州派蔣琬、費禕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掌管軍政大權。

此後,費禕也重用東州派董允一起處理朝政。

益州本地士族長年受到了外來派系的壓制,因此對蜀漢政權沒有那麼強的歸屬感和忠誠度。

在荊州派費禕被刺殺後,大將軍姜維掌握蜀漢軍權,侍中陳祗掌握了政權。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陳祗是東州派,大力支持姜維北伐,但遭到了譙周的反對。

譙周蜀地大儒之一,在益州聲望極高,門下有陳壽、羅憲等學生。

他一直反對北伐的國家戰略,寫出了“窮兵黷武必將亡國”為主題的《仇國論》,認為修生養息,待時而動,但背後的動機卻是為益州本地士族爭取權利。

東漢末年流傳著一則讖語:

“代漢者,當塗高也”

就是說“塗高”可以取代東漢而擁有天下,那什麼是“塗高”呢?

益州派官員杜瓊曾對譙周進行過一種解釋:

“魏,闕名也,當塗而高,聖人取類而言耳……古者名官職不言曹;始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使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這明顯是在宣傳曹魏一統天下是天意,而蜀漢政權並不是天命所在。

身為蜀漢大臣,卻說出此亡國之論,令人唏噓不已。

陳祗去世後,益州派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公元263年,當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

  • 有人建議後主守住城池,等姜維回援;
  • 有人建議後主投奔吳國;
  • 也有人建議後主逃亡南中,伺機反攻;
  • 唯有譙周力主開城投降。

這與當初張昭力主孫權投降曹操一事何曾相似!

本地士族對於政權和國君的忠誠度遠遠比不上他們對自己家族前途的擔憂,他們最在意的不是國家的前途,而是自家的興衰。

王夫之曾就蜀漢投降一事評價譙周:

“人知馮道之惡,而不知譙周之為尤惡也。……國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為異說以解散人心,而後終之以降,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憯矣哉!讀周仇國論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

他將譙周說成“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可見譙周的做法並不僅不被被後世正統所認可,更將其稱之為“奸臣中的最惡”

然而,陳壽所著《三國志》卻對譙周的評價非常高。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三國志》中,

  • 對荊州派首領諸葛亮的評價並不高;
  • 對堅持北伐的姜維的評價更是差到離譜(“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 卻對使蜀國滅亡的譙周的評價非常之高(“譙周詞理淵通,為世碩儒,有董、揚之規……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

陳壽原為蜀臣,卻在《三國志》中,

  • 以曹魏為正統,設立《本紀》,並在書寫曹操、司馬懿等當權之時,極盡曲筆迴護;
  • 以蜀漢為割據,只設《列傳》,並對蜀漢政權頗有微詞。

這無疑使人困惑,但仔細想,卻是與益州派對蜀漢政權的不滿有很大的關係。

"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鼎立,以蜀漢最弱,曹魏最強。

  • 公元223年,諸葛亮受劉備臨終託孤,整理國政,平定南中,整軍備戰,意圖克定中原,但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
  •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途中,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軍政大權陸續由蔣琬、費禕、姜維掌握。

在姜維掌握軍權後,貫徹了諸葛亮的北伐遺志,連年北伐,雖勝多負少,卻因不能久佔雍涼之地,也多無功,導致了國困民疲。

姜維常年領兵在外,宦官黃皓利用後主劉禪寵信,專權擅政,敗壞朝局,姜維為避禍,領軍出蜀,在沓中屯田。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公元263年,曹魏反守為攻,分五路大舉伐蜀,

  • 黃皓謊報軍情,導致後主劉禪並未積極調兵備戰,
  • 姜維寡不敵眾,從沓中退守劍閣以阻止鍾會大軍入蜀,
  • 鄧艾偷渡陰平舊道,連克江油、綿竹,進而兵臨成都,
  • 蜀漢後主劉禪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在姜維回兵成都救援之前,開城投降,於是,蜀漢滅亡。

由此看,蜀漢滅亡,與宦官黃皓和光祿大夫譙周有直接關係。

黃皓只是一個宦官,縱然有翻天覆地之能,也僅能使蜀漢朝綱敗壞,而直接導致蜀漢亡國的卻是譙周。

譙周身為蜀漢大臣,為何不忠君之事,卻力主國君投降?

譙周其人,“奸臣之尤”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歷史上,蜀漢政權內部派系林立,有荊州派、東洲派、益州派三大派。

  • 荊州派,是劉備入蜀時的荊州舊部,以諸葛亮、楊儀、蔣琬、費禕等人為首,他們是蜀漢政權堅定的擁護者;
  • 東州派是劉焉父子入蜀時的舊部,以法正、李嚴、許靖、董允等人為首,他們也很支持蜀漢政權,是荊州派的盟友;
  • 益州派是益州本土士族,以譙周、周舒、杜瓊等人為首,他們雖然是四川本地人,卻不能夠進入政治核心圈,在蜀漢早期,是政治弱勢群體。

劉備生前,就發現了蜀漢政權的內部派系問題,但還沒有來得及化解政治矛盾,就在白帝城駕崩了。

但他在臨終前,還是留了一手,讓東州派首領李嚴與荊州派首領諸葛亮共同輔佐後主劉禪。

劉備看到,如果要維持蜀漢政權的穩定,一定要用外來勢力(荊州和東州兩派)打壓益州派。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諸葛亮去世前,依然貫徹了打擊益州派的策略,以荊州派蔣琬、費禕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掌管軍政大權。

此後,費禕也重用東州派董允一起處理朝政。

益州本地士族長年受到了外來派系的壓制,因此對蜀漢政權沒有那麼強的歸屬感和忠誠度。

在荊州派費禕被刺殺後,大將軍姜維掌握蜀漢軍權,侍中陳祗掌握了政權。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陳祗是東州派,大力支持姜維北伐,但遭到了譙周的反對。

譙周蜀地大儒之一,在益州聲望極高,門下有陳壽、羅憲等學生。

他一直反對北伐的國家戰略,寫出了“窮兵黷武必將亡國”為主題的《仇國論》,認為修生養息,待時而動,但背後的動機卻是為益州本地士族爭取權利。

東漢末年流傳著一則讖語:

“代漢者,當塗高也”

就是說“塗高”可以取代東漢而擁有天下,那什麼是“塗高”呢?

益州派官員杜瓊曾對譙周進行過一種解釋:

“魏,闕名也,當塗而高,聖人取類而言耳……古者名官職不言曹;始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使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這明顯是在宣傳曹魏一統天下是天意,而蜀漢政權並不是天命所在。

身為蜀漢大臣,卻說出此亡國之論,令人唏噓不已。

陳祗去世後,益州派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公元263年,當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

  • 有人建議後主守住城池,等姜維回援;
  • 有人建議後主投奔吳國;
  • 也有人建議後主逃亡南中,伺機反攻;
  • 唯有譙周力主開城投降。

這與當初張昭力主孫權投降曹操一事何曾相似!

本地士族對於政權和國君的忠誠度遠遠比不上他們對自己家族前途的擔憂,他們最在意的不是國家的前途,而是自家的興衰。

王夫之曾就蜀漢投降一事評價譙周:

“人知馮道之惡,而不知譙周之為尤惡也。……國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為異說以解散人心,而後終之以降,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憯矣哉!讀周仇國論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

他將譙周說成“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可見譙周的做法並不僅不被被後世正統所認可,更將其稱之為“奸臣中的最惡”

然而,陳壽所著《三國志》卻對譙周的評價非常高。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三國志》中,

  • 對荊州派首領諸葛亮的評價並不高;
  • 對堅持北伐的姜維的評價更是差到離譜(“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 卻對使蜀國滅亡的譙周的評價非常之高(“譙周詞理淵通,為世碩儒,有董、揚之規……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

陳壽原為蜀臣,卻在《三國志》中,

  • 以曹魏為正統,設立《本紀》,並在書寫曹操、司馬懿等當權之時,極盡曲筆迴護;
  • 以蜀漢為割據,只設《列傳》,並對蜀漢政權頗有微詞。

這無疑使人困惑,但仔細想,卻是與益州派對蜀漢政權的不滿有很大的關係。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有人說,如果諸葛亮生前可以藉口除掉譙周的話,蜀漢將不會早亡。然而,歷史不會假設,諸葛亮也不可能無故殺死蜀中大儒。

何況即使沒有譙周,也會有其他益州派對蜀漢政權心存不滿。

或許,這就是蜀漢的命運吧,印證了杜瓊的那句“當塗高者,魏也”。

"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鼎立,以蜀漢最弱,曹魏最強。

  • 公元223年,諸葛亮受劉備臨終託孤,整理國政,平定南中,整軍備戰,意圖克定中原,但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
  •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途中,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軍政大權陸續由蔣琬、費禕、姜維掌握。

在姜維掌握軍權後,貫徹了諸葛亮的北伐遺志,連年北伐,雖勝多負少,卻因不能久佔雍涼之地,也多無功,導致了國困民疲。

姜維常年領兵在外,宦官黃皓利用後主劉禪寵信,專權擅政,敗壞朝局,姜維為避禍,領軍出蜀,在沓中屯田。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公元263年,曹魏反守為攻,分五路大舉伐蜀,

  • 黃皓謊報軍情,導致後主劉禪並未積極調兵備戰,
  • 姜維寡不敵眾,從沓中退守劍閣以阻止鍾會大軍入蜀,
  • 鄧艾偷渡陰平舊道,連克江油、綿竹,進而兵臨成都,
  • 蜀漢後主劉禪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在姜維回兵成都救援之前,開城投降,於是,蜀漢滅亡。

由此看,蜀漢滅亡,與宦官黃皓和光祿大夫譙周有直接關係。

黃皓只是一個宦官,縱然有翻天覆地之能,也僅能使蜀漢朝綱敗壞,而直接導致蜀漢亡國的卻是譙周。

譙周身為蜀漢大臣,為何不忠君之事,卻力主國君投降?

譙周其人,“奸臣之尤”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歷史上,蜀漢政權內部派系林立,有荊州派、東洲派、益州派三大派。

  • 荊州派,是劉備入蜀時的荊州舊部,以諸葛亮、楊儀、蔣琬、費禕等人為首,他們是蜀漢政權堅定的擁護者;
  • 東州派是劉焉父子入蜀時的舊部,以法正、李嚴、許靖、董允等人為首,他們也很支持蜀漢政權,是荊州派的盟友;
  • 益州派是益州本土士族,以譙周、周舒、杜瓊等人為首,他們雖然是四川本地人,卻不能夠進入政治核心圈,在蜀漢早期,是政治弱勢群體。

劉備生前,就發現了蜀漢政權的內部派系問題,但還沒有來得及化解政治矛盾,就在白帝城駕崩了。

但他在臨終前,還是留了一手,讓東州派首領李嚴與荊州派首領諸葛亮共同輔佐後主劉禪。

劉備看到,如果要維持蜀漢政權的穩定,一定要用外來勢力(荊州和東州兩派)打壓益州派。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諸葛亮去世前,依然貫徹了打擊益州派的策略,以荊州派蔣琬、費禕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掌管軍政大權。

此後,費禕也重用東州派董允一起處理朝政。

益州本地士族長年受到了外來派系的壓制,因此對蜀漢政權沒有那麼強的歸屬感和忠誠度。

在荊州派費禕被刺殺後,大將軍姜維掌握蜀漢軍權,侍中陳祗掌握了政權。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陳祗是東州派,大力支持姜維北伐,但遭到了譙周的反對。

譙周蜀地大儒之一,在益州聲望極高,門下有陳壽、羅憲等學生。

他一直反對北伐的國家戰略,寫出了“窮兵黷武必將亡國”為主題的《仇國論》,認為修生養息,待時而動,但背後的動機卻是為益州本地士族爭取權利。

東漢末年流傳著一則讖語:

“代漢者,當塗高也”

就是說“塗高”可以取代東漢而擁有天下,那什麼是“塗高”呢?

益州派官員杜瓊曾對譙周進行過一種解釋:

“魏,闕名也,當塗而高,聖人取類而言耳……古者名官職不言曹;始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使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這明顯是在宣傳曹魏一統天下是天意,而蜀漢政權並不是天命所在。

身為蜀漢大臣,卻說出此亡國之論,令人唏噓不已。

陳祗去世後,益州派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公元263年,當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時,

  • 有人建議後主守住城池,等姜維回援;
  • 有人建議後主投奔吳國;
  • 也有人建議後主逃亡南中,伺機反攻;
  • 唯有譙周力主開城投降。

這與當初張昭力主孫權投降曹操一事何曾相似!

本地士族對於政權和國君的忠誠度遠遠比不上他們對自己家族前途的擔憂,他們最在意的不是國家的前途,而是自家的興衰。

王夫之曾就蜀漢投降一事評價譙周:

“人知馮道之惡,而不知譙周之為尤惡也。……國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為異說以解散人心,而後終之以降,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憯矣哉!讀周仇國論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

他將譙周說成“處心積慮,唯恐劉宗之不滅”,可見譙周的做法並不僅不被被後世正統所認可,更將其稱之為“奸臣中的最惡”

然而,陳壽所著《三國志》卻對譙周的評價非常高。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三國志》中,

  • 對荊州派首領諸葛亮的評價並不高;
  • 對堅持北伐的姜維的評價更是差到離譜(“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 卻對使蜀國滅亡的譙周的評價非常之高(“譙周詞理淵通,為世碩儒,有董、揚之規……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

陳壽原為蜀臣,卻在《三國志》中,

  • 以曹魏為正統,設立《本紀》,並在書寫曹操、司馬懿等當權之時,極盡曲筆迴護;
  • 以蜀漢為割據,只設《列傳》,並對蜀漢政權頗有微詞。

這無疑使人困惑,但仔細想,卻是與益州派對蜀漢政權的不滿有很大的關係。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有人說,如果諸葛亮生前可以藉口除掉譙周的話,蜀漢將不會早亡。然而,歷史不會假設,諸葛亮也不可能無故殺死蜀中大儒。

何況即使沒有譙周,也會有其他益州派對蜀漢政權心存不滿。

或許,這就是蜀漢的命運吧,印證了杜瓊的那句“當塗高者,魏也”。

諸葛亮生前若除掉這個人,蜀漢未必早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