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卡住的咽喉,蜀漢是怎麼丟失漢中的——姜維斂兵聚谷策略檢討

漢中是蜀漢的北大門,說是立國之本也毫不誇張,當年楊洪曾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劉備曾經以舉國之力和曹操爭漢中,漢中之戰中,諸葛亮坐鎮成都負責後勤調度,前線則是除了坐鎮荊州的關羽外,馬超,張飛,趙雲,黃忠,吳懿等等宿將盡出。當時為了回軍爭漢中,不得不跟孫權湘水劃界,放棄了荊州的長沙和桂陽兩郡。

漢中對於蜀漢的意義毋庸置疑,劉備集團奪取漢中後,對這塊地方當然也是足夠重視,劉備顯拔魏延為漢中太守鎮守漢中。《華陽國志》說“是後(漢中)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鎮漢中。”這是不誇張的說法,蜀漢重臣諸葛亮、吳懿、王平、蔣琬、費禕等國之砥柱都曾駐守漢中,諸葛亮則親自構建漢中的防禦體系,《資治通鑑》:魏明帝太和三年,諸葛亮築漢城於沔陽,築樂城於城固。

在諸葛亮時期,漢中的防禦體系被概括為“錯守諸圍”,也就是利用地理優勢,在漢中盆地邊緣的山地設防,建立諸多外圍軍事據點,然後以漢城和樂城為支撐點,相互策應,以西側的黃沙等據點扼守褒斜道和故道,以東側的興勢、黃金和赤阪封鎖儻駱道和子午道,核心戰略思想是拒敵於漢中平原之外,“敵若來攻,使不得入”。這套防禦體系和防守策略,經過了實踐的檢驗,是正確有效的。在諸葛亮時代經歷了曹真和司馬懿的大舉進攻,漢中安然無恙

被卡住的咽喉,蜀漢是怎麼丟失漢中的——姜維斂兵聚谷策略檢討

諸葛亮時期的漢中防禦策略,請橫屏查看。

在蔣費時期,漢中的防守策略,基本沿襲了諸葛亮時代的辦法,並經受住了曹魏正始五年(244年)曹爽那次大舉伐蜀的考驗,《魏書·三少帝紀》:“五年春二月,詔大將軍曹爽率眾徵蜀。”曹爽這次出兵,聲勢規模都很大,《三國志·王平傳》:“《蜀志·王平傳》:延熙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當時蔣琬率主力駐涪城,漢中守備力量不足三萬人,魏蜀雙方力量懸殊非常大,這和後來司馬昭伐蜀時候的情況有些類似的地方。當時就有人建議放棄興勢等外圍據點,固守漢城和樂城,等待援軍。這次危機的化解,則是守將王平貫徹了諸葛亮時期防禦策略的結果,他堅持據守興勢,黃金等外圍據點,扼控從秦嶺進入漢中的道口。(《蜀志·王平傳》:延熙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平曰:“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此計之上也。”)王平正確的策略最終讓曹爽的十萬大軍無功而返(《魏書·曹爽傳》:賊因山為固,兵不得進。)

不僅如此,費禕在曹爽退軍過程中,佔據有利地形,還狠狠地抽了曹爽一頓。《漢晉春秋》:費禕據三嶺以截爽,爽爭嶮苦戰,僅乃得過,所發牛馬運轉者,死失略盡。

在經過上一次曹爽伐蜀危機後,費禕親自鎮守漢中,防守策略依然是堅持諸葛亮的錯守諸圍戰略。《蜀書·後主傳》“大將軍費禕至漢中,行諸圍”。時間走到延熙十六年,蜀漢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就是費禕遇刺身亡,(《三國志》: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禕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諡曰敬侯。)在這之後姜維開始取得蜀漢的軍事主導權。

姜維掌軍之後,蜀漢的國防策略進行了重大調整。體現在漢中防禦策略上,就是從諸葛亮一直延續到蔣費時期的“錯守諸圍”,變成了姜維的“斂兵聚谷”。

被卡住的咽喉,蜀漢是怎麼丟失漢中的——姜維斂兵聚谷策略檢討

姜維的斂兵聚谷防禦策略,請橫屏查看。

那麼,什麼叫斂兵聚谷呢?

據《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載:“景耀元年,維……還成都,復拜大將軍。初,先主留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擊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幾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珍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這段話的解讀,歷來沒有什麼異議。核心思想就是將漢中的防守,收縮在漢城和樂城兩處,將這兩處作為漢中主要的支撐點,姜維所謂的撤圍,不一定是完全放棄原來的據點,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之前的辦法是實兵防守,完全不讓敵人通過據點。姜維是抽走圍守兵力, 因為兵力不足無法相互犄角,最後的局面就是每個據點形成一個一個的“孤島”,這和之前錯守諸圍戰略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強調“拒敵於境外”這個理念。姜維進一步解釋這樣做的原因是,之前的戰略雖然可以拒敵於國門之外,但是“不獲大利”,現在把敵軍放入漢中,使得他們在無法攻克要塞的時候,糧盡兵疲,再加以殲滅。

姜維的戰略雖然被後來的情況證明是完全失敗了,但是也不能說全然沒有一點合理之處,只是蜀漢走到朝綱崩壞,內部矛盾重重的地步之時,這套方案再也無法按他原來的思路來實施了,就連姜維本人也“羈旅託國”,根本無法像諸葛亮那樣能總攬全據,統一調動軍隊了,他甚至因為得罪了宦官黃皓,帶著從諸圍抽調的部隊跑到沓中去避禍了,作為心存漢室的“大將軍”,被逼到這個地步,實在是蜀漢亡國的先兆。

被卡住的咽喉,蜀漢是怎麼丟失漢中的——姜維斂兵聚谷策略檢討

魏軍攻入漢中形勢圖,請橫屏查看。

在司馬昭伐蜀的行動中,鍾會主力以十萬之眾,從儻駱道進入漢中,另外還有兩路分別從子午道和褒斜道同時穿越秦嶺,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進入漢中盆地。然後鍾會以李輔包圍了樂城的王含、荀愷包圍了漢城的蔣斌,這些諸據點的蜀漢守軍,因為兵力太少,根本無法和優勢兵力的魏軍在平原對抗,只能任由魏軍在漢中自由調度。鍾會這個時候自己帶兵攻陽安關,派胡烈攻關城。而在這個時候,更大的意外又出現了,陽平關守將蔣舒投降魏軍,導致漢中西側門戶大開,這個時候鍾會已經不在意漢樂二城了,留下兩萬人圍困住這支孤軍,自己率大眾直逼劍門關了。

後來西晉名將羊祜在談到蜀漢的漢中之失時,曾經毫不客氣地指出“凡以險阻得存者,謂所敵者同,力足自固…及進兵之日,曾無籓籬之限,斬將搴旗,伏屍數萬,乘勝席捲,徑至成都,漢中諸城,皆鳥棲而不敢出。非皆無戰心,誠力不足相抗。”一語道破了姜維戰略的失敗之處。

所幸的是,原來在隴右的姜維帶著他的主力部隊,先魏軍一步,退回到了劍門關。不然的話,如果鍾會搶先封鎖陽平關,他的主力部隊可能連歸路都沒有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