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發到會師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保存力量北上抗日,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踏上漫漫長征路。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縱橫十餘省,長驅二萬五千裡,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草地,翻過雪山,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7月初,紅二、紅六軍團先後到達四川甘孜,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9日,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隆德西北的將臺堡會師。以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為標誌,長征全部勝利結束。

致敬長征|壯懷激越長征路

★四支長征部隊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於都、瑞金等地出發,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等11省,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裡;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衝出發,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陝西等8個省,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是最早到達陝北的一支紅軍;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等4省,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餘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等4省,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餘里。

致敬長征|壯懷激越長征路

★長征大事記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高舉抗日救亡旗幟,粉碎上百萬國民黨軍圍追堵截,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勝利進行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征。長征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蹟,譜寫了中國革命史的光輝篇章,是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的重大轉折。

北上抗日 紅軍拉開長征序幕

1934年10月17日, 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部開始南渡於都河,踏上長征路。同年11月16日,鄂豫皖省委根據中革軍委指示,率領紅二十五軍作為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從河南省羅山縣出發長征。中國共產黨把解決生存危機與拯救民族危亡緊緊聯繫在一起,北上抗日始終成為紅軍長征的旗幟和戰勝千難萬險的強大動力。

血戰湘江 中央紅軍損失慘重

國民黨軍在中央紅軍前進道路上逐次設置了四道封鎖線,妄圖堵截紅軍前進。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與優勢之敵在湘江兩岸血戰5晝夜,突破憑藉湘江天險重兵設防的第四道封鎖線,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湘江戰役是關係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也是長征中最慘烈的戰役。經此一戰,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從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 廣大紅軍指戰員對“左”傾冒險主義軍事路線的不滿達到頂點。

遵義會議 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3月10日至11日,中共中央負責人在貴州苟壩召開會議,在渡烏江之前,中央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全權指揮軍事。

四渡赤水 毛澤東的“得意之筆”

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打算北渡長江,到川西北創建新蘇區,遭到國民黨軍重兵堵截。從1935年1月底到4月初,毛澤東等指揮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三個月的時間四次渡過赤水,轉戰川黔滇三省,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的狂妄計劃。

這次作戰,毛澤東充分利用敵人的矛盾,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成為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範例。蔣介石視其為追擊以來的奇恥大辱,毛澤東視其為一生最得意之作。

巧渡金沙江 贏得戰略轉移主動權

1935年3月底,中央紅軍南渡烏江後,中革軍委得知蔣介石督戰所在的貴陽兵力空虛,於是佯攻貴陽,迫使蔣介石急調滇軍救駕,致雲南境內兵力空虛。毛澤東等旋即指揮中央紅軍主力向雲南急進,直逼昆明,調動滇北敵軍,於5月3日至9日乘虛渡過金沙江,擺脫了優勢國民黨軍的追堵攔截,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強渡大渡河 十七勇士建奇功

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順利通過了彝族聚居區,快速向大渡河方向挺進。此時,國民黨已在河北岸重兵設防,數十萬國民黨軍逼近,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之南。1935年5月25日,紅一軍團17名勇士在營長孫繼先的率領下,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乘一條小船分兩批強渡,在炮火掩護下順利控制渡口。為快速渡河,紅軍派1個團的先頭部隊沿著崎嶇山路晝夜強行120公里,於29日奪取瀘定橋,佔領瀘定城,保障了中央紅軍順利通過大渡河天險。

翻雪山 革命理想高於天

1935年5月29日晚,中共中央在四川瀘定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避開人煙稠密地區,向北走雪山一線。4月至7月,中央紅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紅六軍團分別翻越了夾金山、夢筆山等多座雪山。這些雪山海拔大多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人跡罕至,氣候變化無常。其中,夾金山更是被當地老百姓稱作“神山”,他們告訴紅軍只有神仙才能翻越。紅軍戰士多來自氣候炎熱的南方地區,數月行軍,糧食不足,衣著單薄,許多戰士一不留神就永遠倒在了雪山上。紅軍戰士憑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同舟共濟,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一次次征服了高山雪嶺。

過草地 野菜充飢志越堅

1935年8月21日,紅軍開始過草地。行軍隊左右兩路,平行前進。紅軍走過的松潘草地,位於青藏高原東部,南北綿延200公里,東西最寬處100公里,面積約1.52萬平方公里,自然環境極為惡劣。

由於松潘草地荒無人煙,補給困難,許多戰士草地沒過一半就吃完了乾糧,只能靠吃野菜、草根甚至皮帶充飢。在5至7天的第一次草地行軍中,飢餓、疾病、爛沼、瘴氣奪去了許多戰士的生命。面對極端困難的處境,紅軍官兵同甘共苦,以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從死神的威脅下奪路而出。

突破臘子口 走上抗日最前線

1935年9月,黨中央率陝甘支隊由俄界出發北上,17日到達岷山腳下的臘子口。臘子口是岷山山脈的一個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門戶。對紅軍來說,臘子口再險也要攻下來,否則就得重回草地去。敵軍憑險構築工事,紅軍強攻無果,遂兵分兩路,一路組織敢死隊夜襲奪取木橋,一路攀崖登壁繞道敵側,攻佔了長征中的最後一個天險,抵達甘肅哈達鋪鎮,徹底走出了雪山、草地。

三大主力會師 長征取得偉大勝利

1936年7月初,紅二、紅六軍團先後到達四川甘孜,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會師後,紅二、紅六軍團與紅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936年10月9日,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隆德西北的將臺堡(今屬寧夏西吉)會師。以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為標誌,長征全部勝利結束。

陝甘寧蘇區 中國革命新中心

黨中央到達陝北後,於1936年2月至7月,命令紅一方面軍先後發起東征和西征戰役,開闢了縱橫400餘里的新根據地,形成了陝甘寧蘇區,為紅軍主力會師創造了有利條件。陝甘寧蘇區最終成為全民族抗日救亡策源地和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


  •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大事記

1934年4月廣昌失守後,中央紅軍在蘇區內粉碎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已極少可能。到9月下旬,中央蘇區僅存瑞金、會昌、於都、興國、寧都、石城、寧化、長汀等縣狹小地區。在這種情況下,紅軍只能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由於軍事指導方針的錯誤,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1934年5月,中共中央書記處作出決定,將中央紅軍主力撤離根據地,並將這一決定報告共產國際。6月下旬,共產國際批准了這一決定。

●為籌劃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事宜,中共中央書記處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政治上由博古做主,軍事上由李德做主,督促軍事準備計劃的實施由周恩來負責。

●為實施戰略大轉移做準備,中共中央、中央政府決定設立贛南省。贛南省轄於都、尋安、門嶺、登賢、楊殷、贛縣、信康贛、興(寧)龍(川)等縣,即今天的於都、贛縣、信豐、南康、安遠、尋烏等縣(區),興國、會昌、萬安三縣各一部分以及廣東南雄、興寧、龍川等縣各一部分,當時人口約40萬人,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

●1934年5月17日,中革軍委決定在贛南的於都、登賢、贛縣、楊殷等4縣範圍內設立贛南軍區,中央政府副主席、中央書記處成員項英兼任軍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

●為調動和牽制敵人,減輕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壓力,1934年7月,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率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經福建北上到閩浙贛蘇區,與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團會合,組成紅十軍團。

●1934年9月29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執行委員會主席張聞天在《紅色中華》發表《一切為了保衛蘇維埃》的署名社論。這一社論,實際上是中央紅軍準備戰略轉移的第一個公開信號。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紅軍主力撤出中央蘇區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決定在中央蘇區成立中國共產黨中央分局(簡稱中央分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簡稱中央政府辦事處),項英為中央分局書記兼中央軍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陳毅為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統一領導中央蘇區和閩浙贛蘇區的紅軍和地方武裝繼續堅持鬥爭。

●中央紅軍長征前短短5個月,贛南蘇區人民節衣縮食、傾其所有,捐獻稻穀84萬擔、被毯2萬床、棉花8.6萬斤、布鞋5萬雙和軍費150萬元。

●1934年10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團離開福建汀州,經瑞金開到會昌珠蘭埠集結。

●1934年10月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離開興國的竹壩、洪門地區,經於都的富坑,於11日集結在於都的寬田、嶺背、段屋地區。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從瑞金出發,開始戰略轉移,13日到達於都縣城北的古田地區。

●1934年10月12日晚,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從石城南部出發,移駐於都曲洋、汾坑、車頭地區。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紅軍主力各部隊根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命令,在於都河以北地區集結完畢。

●1934年10月1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從興國縣城南部撤出戰鬥,到達於都縣城北地區。

●從1934年10月17日開始,中央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餘人,渡過於都河,踏上戰略轉移的征途,開始了著名的長征。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8.6萬餘人,其中贛南籍子弟兵就有五六萬人,約佔65%。

●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紅軍在贛縣王母渡、信豐新田之間突破國民黨軍設置的第一道封鎖線,向大餘、崇義進發。

●中央紅軍全部通過國民黨軍設置的第一道封鎖線後,毛澤東在信豐古陂神情凝重地說:“我們欠根據地人民的實在太多了。”

●1934年10月30日,中央紅軍全部離開大餘縣境,由大餘橫江、左拔一線進入崇義縣,翻越大山,離開贛南蘇區,向湖南進軍,踏上了更為艱辛而漫長的長征路。

●長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贛南籍烈士倒下。

●中央紅軍長征後,留下的紅二十四師和10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餘人及部分黨政工作人員,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在以信豐油山為中心的贛粵邊地區,浴血堅持三年游擊戰爭。(以上內容均據長征史料)

來源:贛南日報

編輯:戴文藝 編校:劉敏

值班主任:明心武 編審:陳昱鑫

推薦閱讀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