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

我們來到人世間,從初始的懵懂到最後的循規蹈矩,一步步按照人類社會既定的遊戲規則,把自己訓練成了一個個機器般的存在。到點上班,到點下班,上班時嚴格遵循勞動規則,拿著老闆的工資,萬事不由己,下了班又要遵守社會規則,跟著紅綠燈的指示行走或者停靠,誰家辦喜辦喪,敬多少禮,說什麼話,甚至哭笑等諸多事情都不由己,都有既定的規則。

我們就好像生活在套子裡的人,“應該怎麼怎麼樣”好似隨時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讓我們隨時檢驗自己的言行,是否在規則內。有時候稍有一點兒偏頗都會不由自主暗暗捏一把汗,瞅瞅四周的人是不是都在盯著自己——那個超出規則外的自己,格格不入。

"

我們來到人世間,從初始的懵懂到最後的循規蹈矩,一步步按照人類社會既定的遊戲規則,把自己訓練成了一個個機器般的存在。到點上班,到點下班,上班時嚴格遵循勞動規則,拿著老闆的工資,萬事不由己,下了班又要遵守社會規則,跟著紅綠燈的指示行走或者停靠,誰家辦喜辦喪,敬多少禮,說什麼話,甚至哭笑等諸多事情都不由己,都有既定的規則。

我們就好像生活在套子裡的人,“應該怎麼怎麼樣”好似隨時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讓我們隨時檢驗自己的言行,是否在規則內。有時候稍有一點兒偏頗都會不由自主暗暗捏一把汗,瞅瞅四周的人是不是都在盯著自己——那個超出規則外的自己,格格不入。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契科夫在《裝在套子裡的人》中塑造了別里科夫這個角色,角色最經典的口頭禪就是: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他總是在種種看不見的規則內行走生活,懼怕一切改變,同時把這種情緒病毒似地蔓延到周圍的環境中。

而《局外人》卻塑造了一個完全相反的人物,人物的口頭禪則是“我怎麼都行”,他總是冷眼旁觀,靜待周圍事物變化,超出世俗人的理解去生活,把自己從人情和規則中脫離開來,他覺得這些人都像機器人一樣生活、忙碌,毫無趣味,甚至結婚也是可有可無的。他更是因為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應該”表現得無比悲哀,而被認定是個冷血無情的人,最終被執行死刑。

《局外人》作者阿爾貝.加繆,法國著名作家、哲學家,1942年他憑藉該作品一舉成名,並與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當時法國最年輕的獲獎得主。他的作品始終從人的生存困境出發,解釋了世界的荒誕性,主張人類要直面荒誕,並在荒誕中奮起反抗,這使得他成為二戰後歐洲乃至全世界幾代青年的“精神導師”。而《局外人》正是加繆“荒誕系列”中的核心作品。

從加繆的身世理解默爾索

"

我們來到人世間,從初始的懵懂到最後的循規蹈矩,一步步按照人類社會既定的遊戲規則,把自己訓練成了一個個機器般的存在。到點上班,到點下班,上班時嚴格遵循勞動規則,拿著老闆的工資,萬事不由己,下了班又要遵守社會規則,跟著紅綠燈的指示行走或者停靠,誰家辦喜辦喪,敬多少禮,說什麼話,甚至哭笑等諸多事情都不由己,都有既定的規則。

我們就好像生活在套子裡的人,“應該怎麼怎麼樣”好似隨時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讓我們隨時檢驗自己的言行,是否在規則內。有時候稍有一點兒偏頗都會不由自主暗暗捏一把汗,瞅瞅四周的人是不是都在盯著自己——那個超出規則外的自己,格格不入。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契科夫在《裝在套子裡的人》中塑造了別里科夫這個角色,角色最經典的口頭禪就是: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他總是在種種看不見的規則內行走生活,懼怕一切改變,同時把這種情緒病毒似地蔓延到周圍的環境中。

而《局外人》卻塑造了一個完全相反的人物,人物的口頭禪則是“我怎麼都行”,他總是冷眼旁觀,靜待周圍事物變化,超出世俗人的理解去生活,把自己從人情和規則中脫離開來,他覺得這些人都像機器人一樣生活、忙碌,毫無趣味,甚至結婚也是可有可無的。他更是因為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應該”表現得無比悲哀,而被認定是個冷血無情的人,最終被執行死刑。

《局外人》作者阿爾貝.加繆,法國著名作家、哲學家,1942年他憑藉該作品一舉成名,並與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當時法國最年輕的獲獎得主。他的作品始終從人的生存困境出發,解釋了世界的荒誕性,主張人類要直面荒誕,並在荒誕中奮起反抗,這使得他成為二戰後歐洲乃至全世界幾代青年的“精神導師”。而《局外人》正是加繆“荒誕系列”中的核心作品。

從加繆的身世理解默爾索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加繆出生於阿爾及利亞君士坦丁省的一個小城,他出生沒多久,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父親即被應徵入伍,結果這一去就丟了性命,再也沒有回來。

之後,他被母親帶到了貧民窟與嚴厲的外祖母和殘疾的舅舅共同生活,母親靠在別人家當傭人獲得的微薄收入養活全家。加繆的幼年充滿了貧窮與痛苦的記憶,每日要為一日三餐而煩惱,住處骯髒、逼仄。

他的母親一家都是文盲,大字不識,不曾給到加繆任何人生的啟示,生活的經驗,但是加繆卻註定不會這樣終身與骯髒為伍。他鄉村學校的一位好老師名喚路易.熱爾曼發現了他的學習天分,極力勸說他的母親繼續供他學業。這位老師成為了加繆的大恩人,日後屢屢被他提及。

加繆果然不負眾望,一路拿到獎學金繼續深造。然而苦難還是追隨著他,他罹患了嚴重的肺結核,曾一度徘徊在死亡邊緣,所幸最後終於脫離了死神的魔爪。

坎坷的境遇和麵對生死的感悟,讓加繆從局外人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生與死,真實與虛幻,超脫於靈與肉的深刻思想,都慢慢衍生出來。

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平待遇,他沒有鬱鬱寡歡,沒有墮落、隨波逐流,而是始終在找尋一種東西,他稱自己“與世界溫柔的殘酷和解”,“在幸福的天空下,在大自然中,感到與之融洽,而絕非敵意,感覺生命並非始於痛苦,而是始於圓滿”。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與加繆的經歷有相似之處。他因為一部分猶太血統淪為德國集中營囚犯之後,父母、妻子均被納粹殘忍殺害。但是當他倖免於難時,他沒有繼續沉湎在往日的痛苦記憶之下,而是更加樂觀快樂得生活,並創造了一種意義療法,幫助他人從痛苦中分離出來,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對於他們來說,痛苦與苦難反而是推動人生和促進思考的基石,他們不但從痛苦中脫離出來,繼續保持明媚大度的心,相信世界的善意,同時思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去幫助他人,考慮到全人類的問題,努力尋求突破。

在《局外人》中,加繆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殺人犯的故事,但是“殺人”本身好像被弱化了,我們始終在糾結默爾索的殺人原因,殺人本身,“他”為什麼不講明他的殺人動機,也許可以得到寬大處理,或者在被審判的時候,努力為自己開脫,也許可以避免被處死。

但是這部作品之所以被稱為荒誕小說,是因為作者想通過人物表達某種思想,就像《裝在套子里人》一樣,是對社會現實的象徵和反諷。

作品中默爾索認清了規則中的古怪,思想從肉體超脫出來,以上帝視角看著周邊種種,發生的一切,瞭解到了人生的“無意義”。加繆通過主人公默爾索來闡述自己對這世界的種種感知。

但是瞭解到無意義和奮起反抗是兩回事,默爾索放棄了反抗,因為無意義,所以無作為,是一種消極的反應。而加繆卻在日後的作品中繼續探索,明確了面對無意義,仍然要做點什麼的積極的思想。

因此,默爾索在這部作品中被冠以“勇士”的名號,但同時他也是懦弱的。最後,他選擇了真實,卻也選擇了無作為,選擇了死亡。這是他與這個世界和解的方式,雖然令人痛惋,卻使人振聾發聵。

默爾索其實就是身邊的你我

"

我們來到人世間,從初始的懵懂到最後的循規蹈矩,一步步按照人類社會既定的遊戲規則,把自己訓練成了一個個機器般的存在。到點上班,到點下班,上班時嚴格遵循勞動規則,拿著老闆的工資,萬事不由己,下了班又要遵守社會規則,跟著紅綠燈的指示行走或者停靠,誰家辦喜辦喪,敬多少禮,說什麼話,甚至哭笑等諸多事情都不由己,都有既定的規則。

我們就好像生活在套子裡的人,“應該怎麼怎麼樣”好似隨時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讓我們隨時檢驗自己的言行,是否在規則內。有時候稍有一點兒偏頗都會不由自主暗暗捏一把汗,瞅瞅四周的人是不是都在盯著自己——那個超出規則外的自己,格格不入。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契科夫在《裝在套子裡的人》中塑造了別里科夫這個角色,角色最經典的口頭禪就是: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他總是在種種看不見的規則內行走生活,懼怕一切改變,同時把這種情緒病毒似地蔓延到周圍的環境中。

而《局外人》卻塑造了一個完全相反的人物,人物的口頭禪則是“我怎麼都行”,他總是冷眼旁觀,靜待周圍事物變化,超出世俗人的理解去生活,把自己從人情和規則中脫離開來,他覺得這些人都像機器人一樣生活、忙碌,毫無趣味,甚至結婚也是可有可無的。他更是因為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應該”表現得無比悲哀,而被認定是個冷血無情的人,最終被執行死刑。

《局外人》作者阿爾貝.加繆,法國著名作家、哲學家,1942年他憑藉該作品一舉成名,並與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當時法國最年輕的獲獎得主。他的作品始終從人的生存困境出發,解釋了世界的荒誕性,主張人類要直面荒誕,並在荒誕中奮起反抗,這使得他成為二戰後歐洲乃至全世界幾代青年的“精神導師”。而《局外人》正是加繆“荒誕系列”中的核心作品。

從加繆的身世理解默爾索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加繆出生於阿爾及利亞君士坦丁省的一個小城,他出生沒多久,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父親即被應徵入伍,結果這一去就丟了性命,再也沒有回來。

之後,他被母親帶到了貧民窟與嚴厲的外祖母和殘疾的舅舅共同生活,母親靠在別人家當傭人獲得的微薄收入養活全家。加繆的幼年充滿了貧窮與痛苦的記憶,每日要為一日三餐而煩惱,住處骯髒、逼仄。

他的母親一家都是文盲,大字不識,不曾給到加繆任何人生的啟示,生活的經驗,但是加繆卻註定不會這樣終身與骯髒為伍。他鄉村學校的一位好老師名喚路易.熱爾曼發現了他的學習天分,極力勸說他的母親繼續供他學業。這位老師成為了加繆的大恩人,日後屢屢被他提及。

加繆果然不負眾望,一路拿到獎學金繼續深造。然而苦難還是追隨著他,他罹患了嚴重的肺結核,曾一度徘徊在死亡邊緣,所幸最後終於脫離了死神的魔爪。

坎坷的境遇和麵對生死的感悟,讓加繆從局外人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生與死,真實與虛幻,超脫於靈與肉的深刻思想,都慢慢衍生出來。

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平待遇,他沒有鬱鬱寡歡,沒有墮落、隨波逐流,而是始終在找尋一種東西,他稱自己“與世界溫柔的殘酷和解”,“在幸福的天空下,在大自然中,感到與之融洽,而絕非敵意,感覺生命並非始於痛苦,而是始於圓滿”。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與加繆的經歷有相似之處。他因為一部分猶太血統淪為德國集中營囚犯之後,父母、妻子均被納粹殘忍殺害。但是當他倖免於難時,他沒有繼續沉湎在往日的痛苦記憶之下,而是更加樂觀快樂得生活,並創造了一種意義療法,幫助他人從痛苦中分離出來,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對於他們來說,痛苦與苦難反而是推動人生和促進思考的基石,他們不但從痛苦中脫離出來,繼續保持明媚大度的心,相信世界的善意,同時思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去幫助他人,考慮到全人類的問題,努力尋求突破。

在《局外人》中,加繆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殺人犯的故事,但是“殺人”本身好像被弱化了,我們始終在糾結默爾索的殺人原因,殺人本身,“他”為什麼不講明他的殺人動機,也許可以得到寬大處理,或者在被審判的時候,努力為自己開脫,也許可以避免被處死。

但是這部作品之所以被稱為荒誕小說,是因為作者想通過人物表達某種思想,就像《裝在套子里人》一樣,是對社會現實的象徵和反諷。

作品中默爾索認清了規則中的古怪,思想從肉體超脫出來,以上帝視角看著周邊種種,發生的一切,瞭解到了人生的“無意義”。加繆通過主人公默爾索來闡述自己對這世界的種種感知。

但是瞭解到無意義和奮起反抗是兩回事,默爾索放棄了反抗,因為無意義,所以無作為,是一種消極的反應。而加繆卻在日後的作品中繼續探索,明確了面對無意義,仍然要做點什麼的積極的思想。

因此,默爾索在這部作品中被冠以“勇士”的名號,但同時他也是懦弱的。最後,他選擇了真實,卻也選擇了無作為,選擇了死亡。這是他與這個世界和解的方式,雖然令人痛惋,卻使人振聾發聵。

默爾索其實就是身邊的你我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其實細細品味,故事主人公就是現實中的你我,我們苦於規則,卻又不得不遵從,不但用框架框死自己,也用同樣的框架套在身邊或者社會每個人的頭上。

網絡上頻頻發生的關於公交車讓座事件,因為年輕人遇到老人不讓座,被輿論指責,更有甚者,老人直接一耳光打過去,聲稱“不給讓座就是不對道德敗壞”。公交車上滾動播放“請給老幼孕讓座”,使得這個規則強烈得內化於每個人的心中,讓人下意識得把讓座與道德品質劃上了等號。

但是,也許這個年輕人專注思考沒有看見,或者勞累了一天無法起身,又或者遇到了極為傷心難過的事情……我們不能以這個社會約定俗成的每件事去要求他人,因為那是道德綁架,就因為不讓座,我們就說他是壞人嗎,這豈不是像審判默爾索的那群人一樣荒謬嗎。

我一個同學的母親去世了,大家參加完葬禮後議論,他在葬禮上也不哭,情緒也很平穩,就說他真是冷漠無情。

默爾索在母親的葬禮上就沒有哭,母親死後拒絕再看母親最後一眼,不知道母親年齡,葬禮第二天就與女友約會,看喜劇,這些成了人們認定默爾索冷酷的鐵證,說明他殺人是他無情冷漠情緒下的必然行動,於是,處死他,才是恢復社會平穩的必要手段。

但是,作品中有一段話,加繆借默爾索這樣說道:為什麼她要在晚年找一個“未婚夫”,為什麼她玩起了“從頭來過”的遊戲,養老院裡,一個個生命行將消逝,四周包裹著它的黑夜,如同一場憂傷的間歇,如此接近死亡的時刻,她應該感到解脫,並準備好從頭來過,沒有人有權利為她哭泣。

默爾索用真實來面對人們的質疑,在臨死前不作任何辯護,因為沒人會理解他,被規則套死的人們不會理解這些真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誰又能真正理解誰呢?

我們在用批判的眼光把對方放上審判席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對方經歷過什麼,他真實的情緒和心理是怎樣的,也許我們在他的位置上做的並不會比他還好。

"

我們來到人世間,從初始的懵懂到最後的循規蹈矩,一步步按照人類社會既定的遊戲規則,把自己訓練成了一個個機器般的存在。到點上班,到點下班,上班時嚴格遵循勞動規則,拿著老闆的工資,萬事不由己,下了班又要遵守社會規則,跟著紅綠燈的指示行走或者停靠,誰家辦喜辦喪,敬多少禮,說什麼話,甚至哭笑等諸多事情都不由己,都有既定的規則。

我們就好像生活在套子裡的人,“應該怎麼怎麼樣”好似隨時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讓我們隨時檢驗自己的言行,是否在規則內。有時候稍有一點兒偏頗都會不由自主暗暗捏一把汗,瞅瞅四周的人是不是都在盯著自己——那個超出規則外的自己,格格不入。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契科夫在《裝在套子裡的人》中塑造了別里科夫這個角色,角色最經典的口頭禪就是: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他總是在種種看不見的規則內行走生活,懼怕一切改變,同時把這種情緒病毒似地蔓延到周圍的環境中。

而《局外人》卻塑造了一個完全相反的人物,人物的口頭禪則是“我怎麼都行”,他總是冷眼旁觀,靜待周圍事物變化,超出世俗人的理解去生活,把自己從人情和規則中脫離開來,他覺得這些人都像機器人一樣生活、忙碌,毫無趣味,甚至結婚也是可有可無的。他更是因為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應該”表現得無比悲哀,而被認定是個冷血無情的人,最終被執行死刑。

《局外人》作者阿爾貝.加繆,法國著名作家、哲學家,1942年他憑藉該作品一舉成名,並與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當時法國最年輕的獲獎得主。他的作品始終從人的生存困境出發,解釋了世界的荒誕性,主張人類要直面荒誕,並在荒誕中奮起反抗,這使得他成為二戰後歐洲乃至全世界幾代青年的“精神導師”。而《局外人》正是加繆“荒誕系列”中的核心作品。

從加繆的身世理解默爾索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加繆出生於阿爾及利亞君士坦丁省的一個小城,他出生沒多久,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父親即被應徵入伍,結果這一去就丟了性命,再也沒有回來。

之後,他被母親帶到了貧民窟與嚴厲的外祖母和殘疾的舅舅共同生活,母親靠在別人家當傭人獲得的微薄收入養活全家。加繆的幼年充滿了貧窮與痛苦的記憶,每日要為一日三餐而煩惱,住處骯髒、逼仄。

他的母親一家都是文盲,大字不識,不曾給到加繆任何人生的啟示,生活的經驗,但是加繆卻註定不會這樣終身與骯髒為伍。他鄉村學校的一位好老師名喚路易.熱爾曼發現了他的學習天分,極力勸說他的母親繼續供他學業。這位老師成為了加繆的大恩人,日後屢屢被他提及。

加繆果然不負眾望,一路拿到獎學金繼續深造。然而苦難還是追隨著他,他罹患了嚴重的肺結核,曾一度徘徊在死亡邊緣,所幸最後終於脫離了死神的魔爪。

坎坷的境遇和麵對生死的感悟,讓加繆從局外人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生與死,真實與虛幻,超脫於靈與肉的深刻思想,都慢慢衍生出來。

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平待遇,他沒有鬱鬱寡歡,沒有墮落、隨波逐流,而是始終在找尋一種東西,他稱自己“與世界溫柔的殘酷和解”,“在幸福的天空下,在大自然中,感到與之融洽,而絕非敵意,感覺生命並非始於痛苦,而是始於圓滿”。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與加繆的經歷有相似之處。他因為一部分猶太血統淪為德國集中營囚犯之後,父母、妻子均被納粹殘忍殺害。但是當他倖免於難時,他沒有繼續沉湎在往日的痛苦記憶之下,而是更加樂觀快樂得生活,並創造了一種意義療法,幫助他人從痛苦中分離出來,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對於他們來說,痛苦與苦難反而是推動人生和促進思考的基石,他們不但從痛苦中脫離出來,繼續保持明媚大度的心,相信世界的善意,同時思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去幫助他人,考慮到全人類的問題,努力尋求突破。

在《局外人》中,加繆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殺人犯的故事,但是“殺人”本身好像被弱化了,我們始終在糾結默爾索的殺人原因,殺人本身,“他”為什麼不講明他的殺人動機,也許可以得到寬大處理,或者在被審判的時候,努力為自己開脫,也許可以避免被處死。

但是這部作品之所以被稱為荒誕小說,是因為作者想通過人物表達某種思想,就像《裝在套子里人》一樣,是對社會現實的象徵和反諷。

作品中默爾索認清了規則中的古怪,思想從肉體超脫出來,以上帝視角看著周邊種種,發生的一切,瞭解到了人生的“無意義”。加繆通過主人公默爾索來闡述自己對這世界的種種感知。

但是瞭解到無意義和奮起反抗是兩回事,默爾索放棄了反抗,因為無意義,所以無作為,是一種消極的反應。而加繆卻在日後的作品中繼續探索,明確了面對無意義,仍然要做點什麼的積極的思想。

因此,默爾索在這部作品中被冠以“勇士”的名號,但同時他也是懦弱的。最後,他選擇了真實,卻也選擇了無作為,選擇了死亡。這是他與這個世界和解的方式,雖然令人痛惋,卻使人振聾發聵。

默爾索其實就是身邊的你我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其實細細品味,故事主人公就是現實中的你我,我們苦於規則,卻又不得不遵從,不但用框架框死自己,也用同樣的框架套在身邊或者社會每個人的頭上。

網絡上頻頻發生的關於公交車讓座事件,因為年輕人遇到老人不讓座,被輿論指責,更有甚者,老人直接一耳光打過去,聲稱“不給讓座就是不對道德敗壞”。公交車上滾動播放“請給老幼孕讓座”,使得這個規則強烈得內化於每個人的心中,讓人下意識得把讓座與道德品質劃上了等號。

但是,也許這個年輕人專注思考沒有看見,或者勞累了一天無法起身,又或者遇到了極為傷心難過的事情……我們不能以這個社會約定俗成的每件事去要求他人,因為那是道德綁架,就因為不讓座,我們就說他是壞人嗎,這豈不是像審判默爾索的那群人一樣荒謬嗎。

我一個同學的母親去世了,大家參加完葬禮後議論,他在葬禮上也不哭,情緒也很平穩,就說他真是冷漠無情。

默爾索在母親的葬禮上就沒有哭,母親死後拒絕再看母親最後一眼,不知道母親年齡,葬禮第二天就與女友約會,看喜劇,這些成了人們認定默爾索冷酷的鐵證,說明他殺人是他無情冷漠情緒下的必然行動,於是,處死他,才是恢復社會平穩的必要手段。

但是,作品中有一段話,加繆借默爾索這樣說道:為什麼她要在晚年找一個“未婚夫”,為什麼她玩起了“從頭來過”的遊戲,養老院裡,一個個生命行將消逝,四周包裹著它的黑夜,如同一場憂傷的間歇,如此接近死亡的時刻,她應該感到解脫,並準備好從頭來過,沒有人有權利為她哭泣。

默爾索用真實來面對人們的質疑,在臨死前不作任何辯護,因為沒人會理解他,被規則套死的人們不會理解這些真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誰又能真正理解誰呢?

我們在用批判的眼光把對方放上審判席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對方經歷過什麼,他真實的情緒和心理是怎樣的,也許我們在他的位置上做的並不會比他還好。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前兩天看到一個新聞,一個父親為了救身患絕症的女兒傾家蕩產,最後不得已賣掉的兒子的婚房,兒子負氣出走,聲稱:什麼時候買下房子,什麼時候再回來。社會輿論譁然,一邊倒得指責這個兒子,說房子沒有可以再買,但是姐姐沒了能再回來嗎。

其實這個兒子已經很盡力了,積極給姐姐捐獻骨髓,賣房時也沒有說什麼。姐姐的病是絕症,再治下去也是填海之舉,很難說誰是誰非。

沒有處在對方的位置上,都只能做出自己主觀性的判斷,自己都做不到事事否和他人三觀評判的標準,也就對他人的判斷失了公允。

局外人格格不入,與此時的環境和人群相悖離。當你有時候恍惚間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時,你應該知道此刻的你是真實的;而當你想妄下斷言審判他人的時候,你也該瞭解你知道的真相也許並不完全是真實的。

還原真實,活在當下,與世界溫柔和解

"

我們來到人世間,從初始的懵懂到最後的循規蹈矩,一步步按照人類社會既定的遊戲規則,把自己訓練成了一個個機器般的存在。到點上班,到點下班,上班時嚴格遵循勞動規則,拿著老闆的工資,萬事不由己,下了班又要遵守社會規則,跟著紅綠燈的指示行走或者停靠,誰家辦喜辦喪,敬多少禮,說什麼話,甚至哭笑等諸多事情都不由己,都有既定的規則。

我們就好像生活在套子裡的人,“應該怎麼怎麼樣”好似隨時會出現在我們的腦海裡,讓我們隨時檢驗自己的言行,是否在規則內。有時候稍有一點兒偏頗都會不由自主暗暗捏一把汗,瞅瞅四周的人是不是都在盯著自己——那個超出規則外的自己,格格不入。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契科夫在《裝在套子裡的人》中塑造了別里科夫這個角色,角色最經典的口頭禪就是: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來。他總是在種種看不見的規則內行走生活,懼怕一切改變,同時把這種情緒病毒似地蔓延到周圍的環境中。

而《局外人》卻塑造了一個完全相反的人物,人物的口頭禪則是“我怎麼都行”,他總是冷眼旁觀,靜待周圍事物變化,超出世俗人的理解去生活,把自己從人情和規則中脫離開來,他覺得這些人都像機器人一樣生活、忙碌,毫無趣味,甚至結婚也是可有可無的。他更是因為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應該”表現得無比悲哀,而被認定是個冷血無情的人,最終被執行死刑。

《局外人》作者阿爾貝.加繆,法國著名作家、哲學家,1942年他憑藉該作品一舉成名,並與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當時法國最年輕的獲獎得主。他的作品始終從人的生存困境出發,解釋了世界的荒誕性,主張人類要直面荒誕,並在荒誕中奮起反抗,這使得他成為二戰後歐洲乃至全世界幾代青年的“精神導師”。而《局外人》正是加繆“荒誕系列”中的核心作品。

從加繆的身世理解默爾索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加繆出生於阿爾及利亞君士坦丁省的一個小城,他出生沒多久,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父親即被應徵入伍,結果這一去就丟了性命,再也沒有回來。

之後,他被母親帶到了貧民窟與嚴厲的外祖母和殘疾的舅舅共同生活,母親靠在別人家當傭人獲得的微薄收入養活全家。加繆的幼年充滿了貧窮與痛苦的記憶,每日要為一日三餐而煩惱,住處骯髒、逼仄。

他的母親一家都是文盲,大字不識,不曾給到加繆任何人生的啟示,生活的經驗,但是加繆卻註定不會這樣終身與骯髒為伍。他鄉村學校的一位好老師名喚路易.熱爾曼發現了他的學習天分,極力勸說他的母親繼續供他學業。這位老師成為了加繆的大恩人,日後屢屢被他提及。

加繆果然不負眾望,一路拿到獎學金繼續深造。然而苦難還是追隨著他,他罹患了嚴重的肺結核,曾一度徘徊在死亡邊緣,所幸最後終於脫離了死神的魔爪。

坎坷的境遇和麵對生死的感悟,讓加繆從局外人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生與死,真實與虛幻,超脫於靈與肉的深刻思想,都慢慢衍生出來。

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平待遇,他沒有鬱鬱寡歡,沒有墮落、隨波逐流,而是始終在找尋一種東西,他稱自己“與世界溫柔的殘酷和解”,“在幸福的天空下,在大自然中,感到與之融洽,而絕非敵意,感覺生命並非始於痛苦,而是始於圓滿”。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與加繆的經歷有相似之處。他因為一部分猶太血統淪為德國集中營囚犯之後,父母、妻子均被納粹殘忍殺害。但是當他倖免於難時,他沒有繼續沉湎在往日的痛苦記憶之下,而是更加樂觀快樂得生活,並創造了一種意義療法,幫助他人從痛苦中分離出來,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對於他們來說,痛苦與苦難反而是推動人生和促進思考的基石,他們不但從痛苦中脫離出來,繼續保持明媚大度的心,相信世界的善意,同時思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去幫助他人,考慮到全人類的問題,努力尋求突破。

在《局外人》中,加繆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殺人犯的故事,但是“殺人”本身好像被弱化了,我們始終在糾結默爾索的殺人原因,殺人本身,“他”為什麼不講明他的殺人動機,也許可以得到寬大處理,或者在被審判的時候,努力為自己開脫,也許可以避免被處死。

但是這部作品之所以被稱為荒誕小說,是因為作者想通過人物表達某種思想,就像《裝在套子里人》一樣,是對社會現實的象徵和反諷。

作品中默爾索認清了規則中的古怪,思想從肉體超脫出來,以上帝視角看著周邊種種,發生的一切,瞭解到了人生的“無意義”。加繆通過主人公默爾索來闡述自己對這世界的種種感知。

但是瞭解到無意義和奮起反抗是兩回事,默爾索放棄了反抗,因為無意義,所以無作為,是一種消極的反應。而加繆卻在日後的作品中繼續探索,明確了面對無意義,仍然要做點什麼的積極的思想。

因此,默爾索在這部作品中被冠以“勇士”的名號,但同時他也是懦弱的。最後,他選擇了真實,卻也選擇了無作為,選擇了死亡。這是他與這個世界和解的方式,雖然令人痛惋,卻使人振聾發聵。

默爾索其實就是身邊的你我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其實細細品味,故事主人公就是現實中的你我,我們苦於規則,卻又不得不遵從,不但用框架框死自己,也用同樣的框架套在身邊或者社會每個人的頭上。

網絡上頻頻發生的關於公交車讓座事件,因為年輕人遇到老人不讓座,被輿論指責,更有甚者,老人直接一耳光打過去,聲稱“不給讓座就是不對道德敗壞”。公交車上滾動播放“請給老幼孕讓座”,使得這個規則強烈得內化於每個人的心中,讓人下意識得把讓座與道德品質劃上了等號。

但是,也許這個年輕人專注思考沒有看見,或者勞累了一天無法起身,又或者遇到了極為傷心難過的事情……我們不能以這個社會約定俗成的每件事去要求他人,因為那是道德綁架,就因為不讓座,我們就說他是壞人嗎,這豈不是像審判默爾索的那群人一樣荒謬嗎。

我一個同學的母親去世了,大家參加完葬禮後議論,他在葬禮上也不哭,情緒也很平穩,就說他真是冷漠無情。

默爾索在母親的葬禮上就沒有哭,母親死後拒絕再看母親最後一眼,不知道母親年齡,葬禮第二天就與女友約會,看喜劇,這些成了人們認定默爾索冷酷的鐵證,說明他殺人是他無情冷漠情緒下的必然行動,於是,處死他,才是恢復社會平穩的必要手段。

但是,作品中有一段話,加繆借默爾索這樣說道:為什麼她要在晚年找一個“未婚夫”,為什麼她玩起了“從頭來過”的遊戲,養老院裡,一個個生命行將消逝,四周包裹著它的黑夜,如同一場憂傷的間歇,如此接近死亡的時刻,她應該感到解脫,並準備好從頭來過,沒有人有權利為她哭泣。

默爾索用真實來面對人們的質疑,在臨死前不作任何辯護,因為沒人會理解他,被規則套死的人們不會理解這些真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誰又能真正理解誰呢?

我們在用批判的眼光把對方放上審判席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對方經歷過什麼,他真實的情緒和心理是怎樣的,也許我們在他的位置上做的並不會比他還好。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前兩天看到一個新聞,一個父親為了救身患絕症的女兒傾家蕩產,最後不得已賣掉的兒子的婚房,兒子負氣出走,聲稱:什麼時候買下房子,什麼時候再回來。社會輿論譁然,一邊倒得指責這個兒子,說房子沒有可以再買,但是姐姐沒了能再回來嗎。

其實這個兒子已經很盡力了,積極給姐姐捐獻骨髓,賣房時也沒有說什麼。姐姐的病是絕症,再治下去也是填海之舉,很難說誰是誰非。

沒有處在對方的位置上,都只能做出自己主觀性的判斷,自己都做不到事事否和他人三觀評判的標準,也就對他人的判斷失了公允。

局外人格格不入,與此時的環境和人群相悖離。當你有時候恍惚間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時,你應該知道此刻的你是真實的;而當你想妄下斷言審判他人的時候,你也該瞭解你知道的真相也許並不完全是真實的。

還原真實,活在當下,與世界溫柔和解

《局外人》:一場真實與規則之間的較量

默爾索不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人,而是一個可憐的、赤裸裸的人,他所熱愛的,是如晝日般絕對的光明,甚至不為陰影留一點點餘地。他不是沒有感覺的人,他的內心被一股堅韌不折而意蘊深厚的激情驅使,驅使他追求一種“絕對”和“真實”。這個真實雖然只是從生活和感覺中衍生而來的消極真實,但沒有它,人類不可能戰勝自我,也不可能戰勝外部世界。

——阿爾貝.加繆

默爾索在街上偶遇的“機器人”般的女人,鄰居薩拉瑪諾與他的狗,皮條客雷蒙.桑泰斯與他的情婦,他們都在自己的規則和社會的規則下行為。“機器”女人每日固定往返,工作、生活,一板一眼;薩拉瑪諾天天打罵自己的狗,但是在狗走失後卻又極度悲傷,形成強烈反差;而雷蒙.桑泰斯雖然愛著女友,但是卻經常暴力相向,理由竟然是她不尊重他。

他們每一個人都好似很荒誕,過著無意義的生活,循規蹈矩,計較著得失,雖然痛苦卻又樂此不疲。於是,默爾索選擇了冷漠,視而不見,不參與其中,無所謂的態度。

當默爾索的女友瑪麗向他求婚時,他依然覺得婚姻也是沒意義的,只是個形式而已,他只知道現在他受瑪麗吸引,對她有感覺,這才是最有意義的,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一次所謂“朋友”間的假日生活,讓他看到了其中一對夫妻幸福的模樣,由此幻想出和瑪麗婚後的場景。這種踏實的感覺喚醒了他冷漠的身心,他覺得有生以來第一次對婚姻有了握在手裡的確實的意義感,那就是活在當下,把握住到手的幸福,珍惜眼前人。

但是一場意外,默爾索成了殺人犯,美好的生活化為泡影,他重新迴歸到虛無中,意義感的獲得和再喪失令他更加痛苦,唯一能夠握住的就是自己僅有的真實:不去撒謊。他坦然面對一切指責,既然沒人理解,索性一言不發。

世事沒有絕對,然而默爾索卻選擇了絕對的真實,誓死捍衛自己確信有意義的東西,顯得比我們任何人都要勇敢。

加繆說: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就像《黑客帝國》中的劇情,人類都循規蹈矩生活著,唯有那麼幾個人發現了虛假的端倪,能夠破除邊界,找到控制的來源,並掙脫束縛,獲得自由和意義。因此,意識到世界的荒謬,才是創造新世界的開始。

當你覺得格格不入時,當你意識到生活中的某種不對勁時,不要感到恐懼,因為你已經開始覺知到了真實。這時候的你,只需要牢牢把握住當下,做自己覺得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堅定內心,做真實的自己就好了。

而當我們開始做真實的自己,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撼動甚至改變世界,那時世界會因我們而變得不同。這樣的真實才是有意義的,是我們與這殘酷的世界溫柔的和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