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繁峙縣,古又作虖池或滹池,俗稱葡萄河。是海河水系子牙河的上游支流之一。經石家莊市的平山、鹿泉、靈壽、正定、藁城入無極縣,再往東流經深澤、衡水市的安平、饒陽,在滄州市獻縣與滏陽河匯合為子牙河,子牙河在天津入海河注入渤海。滹沱河全長約600千米,流域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


"

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繁峙縣,古又作虖池或滹池,俗稱葡萄河。是海河水系子牙河的上游支流之一。經石家莊市的平山、鹿泉、靈壽、正定、藁城入無極縣,再往東流經深澤、衡水市的安平、饒陽,在滄州市獻縣與滏陽河匯合為子牙河,子牙河在天津入海河注入渤海。滹沱河全長約600千米,流域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滹沱河發源地山西繁峙縣橋兒溝村

滹沱河歷史上名稱多異。《山海經》名滹池,《禮記》稱作惡池,《史記》稱滹它也作亞沱,《漢書》《水經注》叫滹沱,西兩河方言則稱“葡萄河”。“滹”本為“呼”,即呼嘯之意,“沱”即“滂沱”。惡池、滹池、滹沱等稱謂,都是取水急凶猛之意。

滹沱河水性湍悍,遷徙靡定。上流雖設堤防,也經常淤漫。在山區穿行峽谷,囿於地形,很少變動,進入平原則改道異常頻繁與瑣碎,其精確的改道路線亦無法劃分,在無極、藁城、晉州一帶主要有三條河道,即北道、南道、中道。其中滹沱河中道改道最為頻繁,整個晉州從南到北四十多千米都曾經是滹沱河中道。

"

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繁峙縣,古又作虖池或滹池,俗稱葡萄河。是海河水系子牙河的上游支流之一。經石家莊市的平山、鹿泉、靈壽、正定、藁城入無極縣,再往東流經深澤、衡水市的安平、饒陽,在滄州市獻縣與滏陽河匯合為子牙河,子牙河在天津入海河注入渤海。滹沱河全長約600千米,流域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滹沱河發源地山西繁峙縣橋兒溝村

滹沱河歷史上名稱多異。《山海經》名滹池,《禮記》稱作惡池,《史記》稱滹它也作亞沱,《漢書》《水經注》叫滹沱,西兩河方言則稱“葡萄河”。“滹”本為“呼”,即呼嘯之意,“沱”即“滂沱”。惡池、滹池、滹沱等稱謂,都是取水急凶猛之意。

滹沱河水性湍悍,遷徙靡定。上流雖設堤防,也經常淤漫。在山區穿行峽谷,囿於地形,很少變動,進入平原則改道異常頻繁與瑣碎,其精確的改道路線亦無法劃分,在無極、藁城、晉州一帶主要有三條河道,即北道、南道、中道。其中滹沱河中道改道最為頻繁,整個晉州從南到北四十多千米都曾經是滹沱河中道。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在唐宋及以前時期滹沱河在無極南部西兩河附近經過,即滹沱河北道,亦即現今河道。據晉縣誌載“西漢更始二年(公元24年)劉秀在下曲陽(今晉州)凍河頭冰渡滹沱河”至今凍河頭村名未變,位於晉州東北隅。又載“五代時河流郡北之侯城村”。侯城村位於今滹沱河南岸附近。據唐朝地理志《元和郡縣誌》載,滹沱河在鼓城(今晉州)北13裡,即當今無極縣西兩河和晉州市張家莊之間。

宋政和元年(1111年),滹沱河改道於藁城東北角處流向東南方向,至晉縣南入葫蘆河(即寧晉泊),即滹沱河中道。

元代至順元年(1330年),滹沱河大水,再次改道自藁城而東,經兩河南、晉州北、束鹿(今辛集)北、深澤南出境。

元后期至明代初,河道則南移到冀州、衡水一線。自此,滹沱河與滏陽河的關係開始逐漸密切起來。

"

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繁峙縣,古又作虖池或滹池,俗稱葡萄河。是海河水系子牙河的上游支流之一。經石家莊市的平山、鹿泉、靈壽、正定、藁城入無極縣,再往東流經深澤、衡水市的安平、饒陽,在滄州市獻縣與滏陽河匯合為子牙河,子牙河在天津入海河注入渤海。滹沱河全長約600千米,流域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滹沱河發源地山西繁峙縣橋兒溝村

滹沱河歷史上名稱多異。《山海經》名滹池,《禮記》稱作惡池,《史記》稱滹它也作亞沱,《漢書》《水經注》叫滹沱,西兩河方言則稱“葡萄河”。“滹”本為“呼”,即呼嘯之意,“沱”即“滂沱”。惡池、滹池、滹沱等稱謂,都是取水急凶猛之意。

滹沱河水性湍悍,遷徙靡定。上流雖設堤防,也經常淤漫。在山區穿行峽谷,囿於地形,很少變動,進入平原則改道異常頻繁與瑣碎,其精確的改道路線亦無法劃分,在無極、藁城、晉州一帶主要有三條河道,即北道、南道、中道。其中滹沱河中道改道最為頻繁,整個晉州從南到北四十多千米都曾經是滹沱河中道。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在唐宋及以前時期滹沱河在無極南部西兩河附近經過,即滹沱河北道,亦即現今河道。據晉縣誌載“西漢更始二年(公元24年)劉秀在下曲陽(今晉州)凍河頭冰渡滹沱河”至今凍河頭村名未變,位於晉州東北隅。又載“五代時河流郡北之侯城村”。侯城村位於今滹沱河南岸附近。據唐朝地理志《元和郡縣誌》載,滹沱河在鼓城(今晉州)北13裡,即當今無極縣西兩河和晉州市張家莊之間。

宋政和元年(1111年),滹沱河改道於藁城東北角處流向東南方向,至晉縣南入葫蘆河(即寧晉泊),即滹沱河中道。

元代至順元年(1330年),滹沱河大水,再次改道自藁城而東,經兩河南、晉州北、束鹿(今辛集)北、深澤南出境。

元后期至明代初,河道則南移到冀州、衡水一線。自此,滹沱河與滏陽河的關係開始逐漸密切起來。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河道由藁城東北角折而向東南,經晉州釣魚臺、大沙莊,至束鹿入深州護駕池匯滏陽河,即滹沱河之中道。據嘉靖年藁城縣誌載“滹沱河在邑城北、發源於雁門繁峙,經靈獸(今靈壽)、平山過真定至藁城四公埔,而南逼邑城之乾隅(西北角),順流東注至城艮隅(東北角)一里許,復曲折東南而下。”

明萬曆十年(1582年),滹沱河分為南、北、中三支,南支自藁城往南經梅花鎮、趙縣至寧晉入寧晉泊,即滹沱河之南道;中支由藁城往東南,穿晉州,經束鹿南,後轉東北過深州至武強與滏陽河匯;北支由藁城往東,經兩河南、晉縣北,沿束鹿、深澤邊界行安平、饒陽之間,大致沿滹沱河北道流經。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滹沱河於藁城正公村東沖決而南,經晉縣周頭村入白牧河。

清康熙五年(1666年),河水氾濫,自晉縣古城寨分成五股,三股東流過辛集入深州,二股東南流經束鹿入冀州。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河水又改道,從晉縣胡士莊南流,經束鹿彭六佐、劉家莊、新興路至車城,折由耿虔寺北向東南流,經南智邱、郭西入冀州。


"

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繁峙縣,古又作虖池或滹池,俗稱葡萄河。是海河水系子牙河的上游支流之一。經石家莊市的平山、鹿泉、靈壽、正定、藁城入無極縣,再往東流經深澤、衡水市的安平、饒陽,在滄州市獻縣與滏陽河匯合為子牙河,子牙河在天津入海河注入渤海。滹沱河全長約600千米,流域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滹沱河發源地山西繁峙縣橋兒溝村

滹沱河歷史上名稱多異。《山海經》名滹池,《禮記》稱作惡池,《史記》稱滹它也作亞沱,《漢書》《水經注》叫滹沱,西兩河方言則稱“葡萄河”。“滹”本為“呼”,即呼嘯之意,“沱”即“滂沱”。惡池、滹池、滹沱等稱謂,都是取水急凶猛之意。

滹沱河水性湍悍,遷徙靡定。上流雖設堤防,也經常淤漫。在山區穿行峽谷,囿於地形,很少變動,進入平原則改道異常頻繁與瑣碎,其精確的改道路線亦無法劃分,在無極、藁城、晉州一帶主要有三條河道,即北道、南道、中道。其中滹沱河中道改道最為頻繁,整個晉州從南到北四十多千米都曾經是滹沱河中道。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在唐宋及以前時期滹沱河在無極南部西兩河附近經過,即滹沱河北道,亦即現今河道。據晉縣誌載“西漢更始二年(公元24年)劉秀在下曲陽(今晉州)凍河頭冰渡滹沱河”至今凍河頭村名未變,位於晉州東北隅。又載“五代時河流郡北之侯城村”。侯城村位於今滹沱河南岸附近。據唐朝地理志《元和郡縣誌》載,滹沱河在鼓城(今晉州)北13裡,即當今無極縣西兩河和晉州市張家莊之間。

宋政和元年(1111年),滹沱河改道於藁城東北角處流向東南方向,至晉縣南入葫蘆河(即寧晉泊),即滹沱河中道。

元代至順元年(1330年),滹沱河大水,再次改道自藁城而東,經兩河南、晉州北、束鹿(今辛集)北、深澤南出境。

元后期至明代初,河道則南移到冀州、衡水一線。自此,滹沱河與滏陽河的關係開始逐漸密切起來。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河道由藁城東北角折而向東南,經晉州釣魚臺、大沙莊,至束鹿入深州護駕池匯滏陽河,即滹沱河之中道。據嘉靖年藁城縣誌載“滹沱河在邑城北、發源於雁門繁峙,經靈獸(今靈壽)、平山過真定至藁城四公埔,而南逼邑城之乾隅(西北角),順流東注至城艮隅(東北角)一里許,復曲折東南而下。”

明萬曆十年(1582年),滹沱河分為南、北、中三支,南支自藁城往南經梅花鎮、趙縣至寧晉入寧晉泊,即滹沱河之南道;中支由藁城往東南,穿晉州,經束鹿南,後轉東北過深州至武強與滏陽河匯;北支由藁城往東,經兩河南、晉縣北,沿束鹿、深澤邊界行安平、饒陽之間,大致沿滹沱河北道流經。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滹沱河於藁城正公村東沖決而南,經晉縣周頭村入白牧河。

清康熙五年(1666年),河水氾濫,自晉縣古城寨分成五股,三股東流過辛集入深州,二股東南流經束鹿入冀州。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河水又改道,從晉縣胡士莊南流,經束鹿彭六佐、劉家莊、新興路至車城,折由耿虔寺北向東南流,經南智邱、郭西入冀州。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清雍正三年(1725年),滹沱河於晉州周頭村決口東徙,直衝束鹿新城,環城東流,瀰漫四野。翌年(1726年)怡親王允祥親勘滹沱河,題準開挖引河一道。

清乾隆四年(1739年),河道逐漸北移,出藁城入晉州,在無極龍泉固(今屬晉州)分為兩大支。南支沿深、晉、束邊界東下,出深澤縣入安平天平溝;北支繞龍泉固村北東下。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河水大漲,滹沱河自晉州分三支:一支自晉州南徙經趙蘭莊、大尚村及趙縣大夫莊入寧晉;一支由晉州東北流,經束鹿小章、棗莊、北里廂、清官店一帶入安平界;一支由晉州東行,經束鹿良馬村、大土莊一帶入深州界。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滹沱河分二支:一支由藁城往東南,經晉州總十莊、寧晉大陸村、於冀州馬頭李附近入滏陽河;一支由藁城往東,經晉州、束鹿舊城、深州位橋、中奉,在武強入滏陽河。

清道光初年(1821年),滹沱河全歸寧晉泊。

清咸豐元年(1851年),河水暴漲,由藁城樓下村決口,經朋學入晉州,經相古莊直往東洩。南北寬幾十裡,低者為急流,高地為漫流。咸豐三年,河水更大,自晉州城南分三股急流,經束鹿東洩出境。


"

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繁峙縣,古又作虖池或滹池,俗稱葡萄河。是海河水系子牙河的上游支流之一。經石家莊市的平山、鹿泉、靈壽、正定、藁城入無極縣,再往東流經深澤、衡水市的安平、饒陽,在滄州市獻縣與滏陽河匯合為子牙河,子牙河在天津入海河注入渤海。滹沱河全長約600千米,流域面積約2.6萬平方千米。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滹沱河發源地山西繁峙縣橋兒溝村

滹沱河歷史上名稱多異。《山海經》名滹池,《禮記》稱作惡池,《史記》稱滹它也作亞沱,《漢書》《水經注》叫滹沱,西兩河方言則稱“葡萄河”。“滹”本為“呼”,即呼嘯之意,“沱”即“滂沱”。惡池、滹池、滹沱等稱謂,都是取水急凶猛之意。

滹沱河水性湍悍,遷徙靡定。上流雖設堤防,也經常淤漫。在山區穿行峽谷,囿於地形,很少變動,進入平原則改道異常頻繁與瑣碎,其精確的改道路線亦無法劃分,在無極、藁城、晉州一帶主要有三條河道,即北道、南道、中道。其中滹沱河中道改道最為頻繁,整個晉州從南到北四十多千米都曾經是滹沱河中道。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在唐宋及以前時期滹沱河在無極南部西兩河附近經過,即滹沱河北道,亦即現今河道。據晉縣誌載“西漢更始二年(公元24年)劉秀在下曲陽(今晉州)凍河頭冰渡滹沱河”至今凍河頭村名未變,位於晉州東北隅。又載“五代時河流郡北之侯城村”。侯城村位於今滹沱河南岸附近。據唐朝地理志《元和郡縣誌》載,滹沱河在鼓城(今晉州)北13裡,即當今無極縣西兩河和晉州市張家莊之間。

宋政和元年(1111年),滹沱河改道於藁城東北角處流向東南方向,至晉縣南入葫蘆河(即寧晉泊),即滹沱河中道。

元代至順元年(1330年),滹沱河大水,再次改道自藁城而東,經兩河南、晉州北、束鹿(今辛集)北、深澤南出境。

元后期至明代初,河道則南移到冀州、衡水一線。自此,滹沱河與滏陽河的關係開始逐漸密切起來。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河道由藁城東北角折而向東南,經晉州釣魚臺、大沙莊,至束鹿入深州護駕池匯滏陽河,即滹沱河之中道。據嘉靖年藁城縣誌載“滹沱河在邑城北、發源於雁門繁峙,經靈獸(今靈壽)、平山過真定至藁城四公埔,而南逼邑城之乾隅(西北角),順流東注至城艮隅(東北角)一里許,復曲折東南而下。”

明萬曆十年(1582年),滹沱河分為南、北、中三支,南支自藁城往南經梅花鎮、趙縣至寧晉入寧晉泊,即滹沱河之南道;中支由藁城往東南,穿晉州,經束鹿南,後轉東北過深州至武強與滏陽河匯;北支由藁城往東,經兩河南、晉縣北,沿束鹿、深澤邊界行安平、饒陽之間,大致沿滹沱河北道流經。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滹沱河於藁城正公村東沖決而南,經晉縣周頭村入白牧河。

清康熙五年(1666年),河水氾濫,自晉縣古城寨分成五股,三股東流過辛集入深州,二股東南流經束鹿入冀州。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河水又改道,從晉縣胡士莊南流,經束鹿彭六佐、劉家莊、新興路至車城,折由耿虔寺北向東南流,經南智邱、郭西入冀州。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清雍正三年(1725年),滹沱河於晉州周頭村決口東徙,直衝束鹿新城,環城東流,瀰漫四野。翌年(1726年)怡親王允祥親勘滹沱河,題準開挖引河一道。

清乾隆四年(1739年),河道逐漸北移,出藁城入晉州,在無極龍泉固(今屬晉州)分為兩大支。南支沿深、晉、束邊界東下,出深澤縣入安平天平溝;北支繞龍泉固村北東下。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河水大漲,滹沱河自晉州分三支:一支自晉州南徙經趙蘭莊、大尚村及趙縣大夫莊入寧晉;一支由晉州東北流,經束鹿小章、棗莊、北里廂、清官店一帶入安平界;一支由晉州東行,經束鹿良馬村、大土莊一帶入深州界。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滹沱河分二支:一支由藁城往東南,經晉州總十莊、寧晉大陸村、於冀州馬頭李附近入滏陽河;一支由藁城往東,經晉州、束鹿舊城、深州位橋、中奉,在武強入滏陽河。

清道光初年(1821年),滹沱河全歸寧晉泊。

清咸豐元年(1851年),河水暴漲,由藁城樓下村決口,經朋學入晉州,經相古莊直往東洩。南北寬幾十裡,低者為急流,高地為漫流。咸豐三年,河水更大,自晉州城南分三股急流,經束鹿東洩出境。


衡水故事 | 滹沱河道的變遷

2019年7月23日,“紅色西柏坡,多彩石家莊”第四屆河北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專題推介會在北京舉行。,大會定於2019年10月14至16日在石家莊舉辦。屆時,石家莊將建成106公里“滹沱河生態走廊”,打造出涵蓋紅色、生態、古文化、新業態等四大系列重點文旅項目。

清同治七年(1868年),滹沱河在藁城東北角決口,經無極牛辛莊、藁城兩河(今無極西兩河)、晉州辛莊(今無極東辛莊)等村之南,即現今河道。據無極縣志載,“同治七年六月大雨,滹沱氾濫,徙入縣西南境”。另藁城縣誌載“滹沱河向自城東折而南,經興安村、彭學村(今朋學村)入晉州境,同治七年決於城東北隅,改道經兩河堡之南入晉州之北辛莊”。

清同治七年(1868年)改道後迄今150年,西兩河村南之滹沱河一直行現道而無大變。

來源:《滹沱河畔西兩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