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崗南水庫,他們舍小家顧大家 移民村東朱豪村50歲了

滹沱河 移民 三農 西柏坡 河北新聞網 2017-05-06
為修崗南水庫,他們舍小家顧大家 移民村東朱豪村50歲了

東朱豪村紀念碑揭牌儀式

為修崗南水庫,他們舍小家顧大家 移民村東朱豪村50歲了

村民們歡聚一堂

通訊員 多風書 記者 蔡豔榮/文 多風書/圖

在剛過去的“五一”國際勞動節,革命老區平山縣崗南鎮東朱豪村舉全村之力,辦了一件大事兒——這一天溫塘站高速路口西側的東朱豪村口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來人往。鄉親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前來慶祝東朱豪村移民搬遷50週年立碑揭碑儀式。

為修水庫搬離故土50年 立碑紀念

平山縣崗南鎮副鎮長樑偉傑和東朱豪村黨支部書記任拴錄揭開紀念碑的絨布,“東朱豪村”四個紅色大字刻在紀念碑上。東朱豪村全體村民以及為東朱豪村建設提供幫助的鄰村幹部們,聚在東朱豪村大隊院同吃團圓飯,團結飯,共同慶祝東朱豪村移民搬遷50週年。

崗南水庫位於平山縣崗南鎮附近滹沱河干流上,是海河流域子牙河系滹沱河中游重要的大型水庫樞紐工程,是我省管轄的第一大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5900平方公里,總庫容17.04億立方米。水庫主要以防洪、城市供水為主,結合灌溉和供電。與下游28公里處的黃壁莊水庫實行聯合調度,擔負著石家莊市及其下游鐵路、公路、華北油田乃至京津的防洪安保責任和各類供水任務。

東朱豪村是在修建崗南水庫時,由從朱豪村移民搬遷出來的一部分村民建成的。當年,朱豪村被稱為平山縣第一灘。1955年建國初期,政府號召人們賣餘糧,支援國家建設,當時溫塘區的徵購任務是65萬斤,而朱豪村就賣出63.5萬斤。

1958年,國家為根治滹沱河水患,修建崗南水庫和黃壁莊水庫。滹沱河沿岸的村莊就要服從國家的安排,進行移民大搬遷。東朱豪村只是移民搬遷的一個小小縮影。那次移民搬遷,全縣移民搬遷135個村莊,兩萬戶家庭。

村民們舍小家顧大家做出貢獻

談到移民搬遷,75歲的劉法山深有感觸地說:“我們的老家朱豪村土地肥沃。搬家前朱豪村560多戶,2700多口人。我們顧全大局,響應黨的號召,捨棄賴以生存的家園和土地分散搬遷,開闢新的家園。”

“我和家人一生搬了三次家,現在70多歲了,真是故土難離!可是,國家的建設必須支持帶頭。當時家中有5口人,來到東朱豪村就是蓋房。當時都是土坯房,條件好點的外包個磚塊,沒有現在的水泥鋼筋混凝結構房。”現在回憶起當年,劉法山老人言語中仍是懷念。

當時的村幹部高玉山,劉國風,閆書林主持召開幹部會議。他們三個都是黨員,以身作則,帶領大家改變著東朱豪村吃水、澆地、吃菜三難局面。那時候村是集體經濟,一個夏天,每個人只能分到6斤小麥。生活來源是靠國家的救濟糧。搬遷初期生活困難可想而知。

村民們一邊蓋房安家,一邊尋找生活的出路。東朱豪村有三個生產隊,在移民局的幫助下,購買了農機、牛、馬和大車。

50年村民們把日子過得芝麻開花節節高

資料顯示:據《咸豐平山志校注》記載,朱豪村屬黃泥莊,後歸霍賓臺公社,因朱,郝二氏闢村故得名朱豪。

中共中央進駐西柏坡時,中央衛生部門於1947年4月—1949年春住朱豪村,因地肥水美,曾被聶榮臻元帥譽為中國北方“烏克蘭”。同年4月份解放軍“五分院”進駐朱豪村治療正太戰役傷員,1948年3月在朱豪村建“中央醫院(白求恩國際醫院醫生組建)”。朱豪村人民為新中國的解放和建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1958年—1967年因國家修建崗南水庫二次搬遷到現址,取名東朱豪。

歲月匆匆,東朱豪村移民搬遷已經走過50個年頭,在村民和村集體領導班子倡議下,決定為東朱豪村立個紀念碑,搞一個慶典活動。這個想法獲得全體村民的支持,大家自動捐款,並把日子定在了今年“五一”。

目前,東朱豪全村90戶,330餘口人,總耕地面積650餘畝。村民生活,村風村貌有了極大地改善和提高。1996年,村裡愛心人士捐款成立了秧歌隊,恢復了每年正月二十三日、六月二十八的傳統廟會,秧歌、武術表演齊聚。村民善良,民風淳樸。

“村民自發捐款支持村裡建設,人心向善,人心向美,村風正,民風順。”東朱豪存的老人們這樣評價本村。

在全體村民努力下,在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移民部門的支持下,村子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家家戶戶有存款,村裡有個體企業家,地板磚廠、水泥製品廠、養殖場、豆腐坊。全村核桃樹種植面積500多畝,村裡有超市兩家,設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幸福院。

1998年拓寬入村路寬5米,長1000米,村南河溝水域進行了倒虹吸建設,增加了土地灌溉面積。

從搬遷至今東朱豪村考入河北醫科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燕山大學、張家口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有40多名。他們為村裡爭了光,為祖國建設作出了貢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