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先生:我不需要兒子孝順

胡適 國學 孟子 琉璃巧育兒 琉璃巧育兒 2017-10-23

胡適先生:我不需要兒子孝順

1.

最近跟著韓大爺讀胡適先生的作品,許多心得,諸多收穫。

胡適先生在他的詩《我的兒子》中說:

我實在不要兒子,

兒子自己來了。

“無後主義”的招牌,

於今掛不起來了!

譬如樹上開花,

花落天然結果。

那果便是你。

那樹便是我。

樹本無心結子,

我也無恩於你。

但是你既來了,

我不能不養你教你,

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

並不是我待你的恩誼。

將來你長大時,

這是我所期望於你:

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

不要做我的孝順兒子。

很有意思的一首詩,詩中禪明瞭一個鮮明的觀點:我不需要兒子愚孝於我,只要他成為堂堂正正的人。

別說在他們那個封建年代,就算在21世紀初的今天,甚至今後幾十年裡,這種思想都是極其開明解放的。

千百年來,中國傳宗接代的思想極其根深蒂固。胡適先生倡導新文化運動,至今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雖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種思想仍然無甚大改變。

人們生養兒子,看重的是“孝順”,“養老”,而非育人。因而這種為了孝順而孝順,有時候演變成了愚孝。

然而先生說,“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先生的立意非常深,站的角度也高。我的理解就是,人與人之間,靈魂與靈魂之間,原本是平等的,我們把你帶到這個世上來,本是無意的,著實不必居功。你原本也沒說要來,既然是我們無意中把你帶來這世間,需要向你道歉還來不及,更別說施恩了。又有何恩情?

先生又說:“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我待你的恩誼。”好吧,既然生了來,就要呵護你成長,就像種植物一樣,種下一個種子,待他長成好樹苗前,需要好好施肥,好好教育,好好照顧,免得長壞了,長歪了,是要給社會添亂的。看管你,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是人道上的義務。要是說成恩典,就有點過了。

先生還說“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順兒子。”意為站在我的角度來看,我只要你將來長大了,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至於那些養不養我老,報不報恩啥的,我也管不著。壓根就沒啥恩。將來怎麼對我都是你自己的事。

由此可知,胡適先生的自由主者思想有多麼超前開放。他覺得兒子與父親,是兩個平等的靈魂,我未經過你的同意,把你帶到世間,我原本是要道歉的,千萬別說我對你有恩。我有責任養你看管你,看管不好我是有責任的,禍害社會就是“子不教,父之過”了。長大後你要怎麼對我又是你的事。

說白了,先生主要倡導的就是自己有“育人”的責任,而不是為了享受“被養老”的福利。我生兒子,我撫養他,教養他,看管他,我為的是對得起自己把他帶到這世間來的這份責任,不給社會添亂,把他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帶他來是為了等我老了,來養育我的晚年,為我送終的。

生兒育女本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總有些人會把這當成給孩子的恩賜,讓孩子一生背上沉重的負擔。

如果注重於教育,注重於給孩子立德樹人,又何愁孩子不懂孝道不孝順,對父母不好?

2.

什麼是孝?《爾雅》裡說,“善事父母者為孝。”意思就是說,很好侍奉父母就是孝順。

孔子在《孝經》也談到,光是物質上滿足父母、供養父母是不足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

聖賢告訴我們“孝”是一切品行的道德根本。

這種尊敬和侍奉,是自然而然的。聖賢告誡我們不忘父母之恩,才是人之根本。

然而我們現在很多人的狀況就是信奉對父母的孝順二字。而把育兒次而待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很多人奉這句話為經典,按字面意思大家都以為是指沒有後代,就是對祖先,對父輩最大的不孝。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意思是曲解的。本意非如此。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本意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

原來不知從何開始,我們一直以來,都被這種曲解遮蔽了雙眼,矇蔽了思想。千百年來,多少家族以這句話奉上傳統,古訓。必須生兒子才有繼承家產的權利,生兒子才能傳宗接代,繼承家業,傳承煙火。更甚者,古代帝皇家三千後宮裡,母憑子貴,生了兒子的就有機會封為太子,而生了女兒的庶出,就要被掃地出門……

一代又一代過去了,雖然說社會進步,女權出頭。女子也頂得上半邊天。

然而還是不乏有為了追生兒子,生了一個又女兒仍不罷休。因為長輩的苛令,不得不服從。而對於孝順,原來只是以為只要一味地聽從,便是孝順父母。須不知,此為愚孝。

然後造成的結果就是,21世紀的中國,男女比例嚴重失衡,未來幾十年,適婚男子比女子多出上千萬。估計很多男人要打光棍了。

這種曲解聖賢書言的行為已經讓我們被矇蔽了千百年。我們在擬態環境裡生活了經年……

最近從韓大爺的領讀課程中,我學到了一個詞:擬態環境。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不是真實的,而是人為的,經過媒體的傳播,人為地造出許多自己以為是真的環境。

什麼是擬態環境?:“擬態環境”或稱“似而非環境”,是指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境,並不是客觀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後向人們所提示的環境。此觀點最早由美國政論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出。

所以,我們是真的是習慣性地生活在這個擬態環境裡,很少對許多所謂的權威發出質疑。父輩說的就是對的,就是需要絕對服從的。我們從來也沒有想過胡適先生的這種觀點,原來是可以以平等的角度看待的。

3.

現代人,經濟漸好,社會倡明,思想也逐漸開明。生了女兒也一樣視為掌上明珠,也一樣一視同仁。但仍然奉承“百善孝為先。”理解不同,養育的意義也就不同。

雖然信息閉塞的山裡鄉下,仍然擺脫不了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仍然為了養兒防老。但是漸漸地他們發現,老了後,女兒也一樣侍候父母,疼愛父母,甚至做得比兄弟還好,還盡孝。有些家庭,因為教育的缺陷,肚量狹窄,反而兄弟之間為了爭那一畝三分地,打得不可開交。更別說供養老父親老母親了。父母老了走不動了,扔來扔去的,推卸責任……

有父母每天苦大仇深地跟孩子嘮叨:“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長大以後一定要孝順我啊!”這樣的苦肉計,太不高明。孩子不但學不會孝順,還可能產生厭煩情緒。

世間百態,諸多心酸無奈。卻起源無不是和“教育”有關。

美國人的親子關係和我們完全不一樣。他們沒有這種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而是從小就培養獨立,什麼都要靠孩子自己去做。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關係。父母打孩子是要吃官司的,父母是可以不用幫孩子做太多的,哪怕到了兒子娶媳婦生孩子,父母也從來不用幫忙帶孫子的。因為他們認為:養育你的孩子是你的責任,我的責任就是養育你長大成人。

這種平等的關係,倒也是輕鬆自在。可以盡情地過好自己的人生。而不必像我們父輩那樣,老了還要帶孫子,操心這個那個,累不堪言。沒有好好安享晚年生活。

那天認識的一個在移民家庭長大的朋友,他們的親子的關係也是相對獨立的,孩子大了,父母可以放手了,天高海闊任他去。一家人住得天南地北的,散落在地球各個角落裡。姐姐警告弟弟說:沒什麼事別去麻煩父母親。

這也是平等的親子關係。自然,有些人看重感情多一些的,自然又忍受不得分離之苦,喜歡一家人在一起。和樂融融。

只是感覺這種過於獨立的親子關係,造成的卻是親情的缺失。反而感覺我們中國人到哪都是一大家子的熱鬧非凡的人間煙火味,是很滿足感動的一件事。

不同的原生家庭,衍生出不同的情感與生活方式。

4.

問下自己,你要孩子是為了什麼?傳宗接代?養兒防老?還是為了結婚禮金。又或者是為了孩子有出息,有一天光宗耀祖?

看到書裡一個很感動的答案說:

“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參與意味著付出與欣賞。”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爭臉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我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讓我們有機會和ta同行一段。

多麼美麗的答案呀!

是的,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經歷他的每一個成長曆程。從一粒種子在你的身體裡發芽開始,慢慢長大,以營養細心呵護他的成長,當他努力地拼命地鑽出來,來到這個世界上。

便是你們一生緣份的開始。

一個生命在成長,自她有成長的力量。

好好養育,好好看管,多些陪伴,少些呵斥與責備。

帶他去自由地奔跑,在太陽底下自由地撒歡,用愛去引導他認識這個美麗的世界,用深深的天性的愛,充滿他的心胸,感動他。讓他認識到這個世界多麼美好,多麼值得他留戀。

孩子是上天派來幫助我們完成父母這個角色、這個任務的。

有了孩子讓你陡然間變得勇敢,會甘願為他庇護,全部的愛為他的成長護航。

用愛的名義來教育他學會善良,學會堅強,學會獨立,學會勇敢……

用許多美麗的動聽的經典故事來告訴他,原來“孝道”是這麼一回事……

長大後,如此一個三觀正,品行優良的孩子,難道還不曉得孝順父母嗎?

總而言之,先生間接教育我們,既育人本身,應當重於孝順本身。

既為父母,有責任養育,有責任立德樹人,有責任崇德重教,而應當擯棄愚孝。


本文已在版權印備案,如需轉載請訪問版權印27009189

琉璃蘇比 原創作品。已委託“版權印”維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