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換了那麼多條跑道,我最後發現,其實自己不需要換什麼跑道

國學 子路 論語 孔子 樑冬 自在睡覺 2018-12-14

睡睡平安之“樑注論語”,枕著論語,睡出更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樑在2018年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本文內容節選於喜馬拉雅音頻節目《睡睡平安》111期。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譯:子路聽到老師的教誨後,一定要去力行。但是如果聞道之後還沒有能夠力行、沒落實,他就很害怕聽老師跟他講新的東西。

樑冬|換了那麼多條跑道,我最後發現,其實自己不需要換什麼跑道

01

我們可能不需要學太多東西,只需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越學《論語》,小樑越覺得,我們不需要學太多東西。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認知並不一定要靠了解、吸收更多的名詞和概念而來,也可以從我們把一件事做到極致而來。

在今天這一篇裡,孔子講的是“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路的武功非常高,不僅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孔子的保鏢。之前小樑說過,孔子總是很擔心子路,覺得他有點兒魯莽,但子路的確是孔子身邊很親近的人之一。

子路有一個特點——心未動,身已遠。對於聽到的東西,馬上就要去行動、去實踐,所以他很害怕聽老師跟他講新的東西。因為老師跟他講新的東西時,他就會說:“別說,上一件事我還沒做完呢。”他的確是一位很特別的學生。

小樑及周遭的朋友跟子路恰好相反,通常是“身未動,心已遠”——心裡已經遊遍四方,但行動上還是沒什麼改變。

Nike有一句挺好的廣告詞——“just do it”。以前我聽到這句話,只是覺得“做吧”。隨著我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行動力卻越來越差,肌肉與組織的張力不足以應付念頭的起滅時,越發覺得那些能“言必信,行必果”,把一件事做透的人,在這個社會是多麼彌足珍貴。

樑冬|換了那麼多條跑道,我最後發現,其實自己不需要換什麼跑道

02

只要你喜歡一件事,就認真地做下去,不需要換跑道

我有一位老朋友叫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在我讀大學的時候,他就在做紀錄片。

我記得我讀大二的時候,陳曉卿學長回學校分享他拍紀錄片的心得。那時小樑聽著一位師兄講著略顯老土的紀錄片創作,而手上卻拿著當年的廣告雜誌,還有臺灣版的《關於網路營銷及策略總動員》,還有《遠見雜誌》等。

在1997年~1999年期間,當時的臺灣有很多“未來學者”。甚至從1994年、1995年開始,他們就已經在展望互動媒體的未來了。所以當時,我覺得這位師兄乾的事情,可能要落入歷史的塵埃了。

後來小樑去了一家香港的媒體公司學習、工作。幾乎一家電視臺的所有工種都幹了,編導、主持、體育、娛樂、時勢、財經,甚至連節目宣傳片和廣告企劃銷售案都要自己寫。

而那位師兄一直在拍紀錄片,偶爾有點個人的小小樂趣——對各種臭臭的食物,比如桂林米粉、酸菜魚、燒烤,以及地攤的食物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常常跟我們在某些犄角旮旯,分享種種小吃的快樂。

再後來,小樑從一家衛星電視公司去了一家互聯網公司,這位師兄依然在拍紀錄片。現在,他把自己的愛好——吃,變成了紀錄片裡一個更狹窄的、專門的內容——美食類紀錄片。

有一次,沈宏非先生、蔡瀾先生等若干位我的老師齊聚北京,和陳曉卿老師一起吃了一頓他的家鄉菜。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那頓飯局對中國的紀錄片影響深遠。而我作為當時參與人其中之一,卻不知道正在發生著什麼。吃吃喝喝,聊聊天,吃完各自回去做各自的事,而陳老師繼續深入,把美食紀錄片進行到底。

陳曉卿老師拍到後來,跟騰訊合作了《風味人間》。從1994年我第一次聽他講紀錄片,到前段時間有天晚上大家聚在辦公室重溫《風味人間》,已經有二十四五年的時間了。

1994年,我聽他拍紀錄片的時候,覺得他可能會過時。但現在,他卻越拍越精緻,他並沒有過時。

他沒有做互動營銷,沒有做搜索引擎,也沒有講各種懸而又懸的東西。只是在認真地拍好每個鏡頭,講好每個故事,到更遼闊的世界,呈現更深刻的人與食物的關係,藉由食物呈現世界的變化和世界本來的面目。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紀錄片做的就是這件事,用牆上的一隻蒼蠅的視角,旁觀及俯瞰著煙火人間呈現出的種種愛恨情愁、相聚離別。

陳曉卿老師活生生地在我面前展現了一個知行合一的角色,他從來沒有展望過不切實際的東西,只是認真地做自己能做的事,而且越做越好。

那天我們看完兩集《風味人間》後,看著片末出現的長長的一大段字幕——拍攝、導演、錄音、混合,文案,宣發……像個製作電影一樣的團隊,我在黑暗中深深地自責——我是走了多少彎路。

如果小樑一開始不管做什麼,只要是做一件不差的事,一直專注地做下去,應該做得也不會太差吧。

當然,凡走過的必將留下痕跡,凡尋找的必能找到答案。我們走過的一切彎路,其實都是直路,都是為了讓我們今天瞭解到,原來多餘的想法、多餘的念頭只會帶給未來多餘的悔恨。

事情沒有所謂新與舊、好與壞的區別,只要不犯法,只要你喜歡,那就認真地做下去,終歸是有價值的。

結合《論語》前面,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就是“just do it”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的存在,才讓這個世界呈現出它的“風味人間”。

你現在手頭上正在做的事是什麼呢?你是否覺得現在做的事沒有前途呢?你是否覺得應該換條跑道呢……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請想一想小樑這個反面例子——換了那麼多條跑道,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其實不需要換什麼跑道。

樑冬|換了那麼多條跑道,我最後發現,其實自己不需要換什麼跑道

03

踏踏實實地做,比說很多,更有意義

之前小樑去日本的時候,有一次走進了一家老夫妻開了將近六十年的拉麵館,老先生八十多歲了,還在親手做每一碗拉麵。

我覺得很可能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經歷過很多不靠譜的鬥爭,也經歷過泡沫時期——全民炒樓、全民炒股的瘋狂時期。

我們過去幾年經歷的瘋狂,三十年前在日本也是這樣。我站在東京的街頭,看著房價居然和北京差不多,甚至很多地方比北京還便宜,不禁感慨,這是一個人口密度三倍於北京的城市啊,竟然沒有堵車,一切井然有序。

有意思的是,一位朋友給我講起一個細節,他想在東京辦工作簽證,要填寫他在中國國內的收入,他寫的很少。日本人就不理解,這麼點兒收入怎麼在中國生活呢?他說:“我創業啊,給自己開的工資很少。”日本人就問:“為什麼你不給自己多開點兒工資呢?”

其實中國很多年輕人就像扎克伯格一樣,公司上完市,交了很多錢之後,又很多年不領工資,靠吃老本,然後再創造一家公司,用這種方式去賺錢。但在日本,很少有這樣的例子,所以他們總認為,你該有多少錢不是每個月能反映出來的嗎?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跟大家說明,在日本那樣一個看似又回到了工業時代,甚至半農業時代的社會,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醞釀出的很多東西,其實很值得我們去研究。

日本是如何做到,平均每年出一個諾貝爾獎得主(不是和平獎,而是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等硬科學指標的獎項)的呢?

他們是如何藉由不浮誇,或者浮誇完之後,迴歸事情的本質。不融資,不炒作,踏踏實實地工作,踏踏實實地發展,沒有新的學術概念,把每件事做到極致,然後創造一個不給人攻擊性的現象的呢?

全世界人都說日本已經“消失”了幾十年,所謂日本消失的幾十年,其實他們正在暗自蘊藏著能量。

有數據說過去的三十年,全世界的人都認為日本人沒前途了,房價也跌了。雖然日本有很多老年人仍然在工作第一線,人口老齡化非常嚴重,但他們卻成功地利用了這樣的原因,發展出了工業機器人制度,發展出了更好的醫療、教育和保險體系。

這一切都不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知識,而是因為人們經歷了泡沫,經歷了浮誇後,儒家精神再次迴歸,與現代科技結合後發展出的一種低調、溫和,沒有進攻性,暗自積蓄能量的狀態。

說了這麼多,小樑始終都在想一件事,或許是時候我們要回到一種新的狀態裡了,那就是——少說多做,或者不說多做。

時間會證明一切,我們做的一切努力,都會有回報;而說的一切,都會成為未來讓自己汗顏的原因。

樑冬|換了那麼多條跑道,我最後發現,其實自己不需要換什麼跑道

——今日互動——

在人生的進程中,

你換過幾次跑道?

現在,你對自己當下

正在走的這條路有信心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