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模式廣搭平臺 湖南勇當對非務實合作“先行者”

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各種造型的非洲手工藝品吸引參觀者駐足。 楊華峰 攝

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各種造型的非洲手工藝品吸引參觀者駐足。 楊華峰 攝

中新網長沙6月30日電 題:創新模式廣搭平臺 湖南勇當對非務實合作“先行者”

記者 白祖偕 傅煜

簽署84項合作文件,涉及非洲20多國、項目金額208億美元;53個非洲國家和中國28個省區市獨立設展,許多非洲國家展臺商品被“一搶而空”;觀展人氣爆棚,參展者達4萬多人次……29日,成果豐碩的第一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在湖南長沙落幕。

創新模式廣搭平臺 湖南勇當對非務實合作“先行者”

在中非經貿博覽會期間舉行的一場論壇上,非洲各國專家學者代表爭相與袁隆平合影留念。 王昊昊 攝

永久落戶湖南的中非經貿博覽會,是落實中非合作“八大行動”的重要舉措之一,它不僅將對湖南與非洲的交流與合作產生直接的重大影響,也將進一步加強中國其他地區與非洲的交流與合作。

深厚“湘非緣”架互動之橋

湖南與非洲雖遠隔萬里,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出的“黑石號”沉船裡,6萬餘件唐代瓷器中,就有5萬多件產自湖南的長沙窯。由此可見,早在1000多年前,湖南與非洲、西亞就有著密切的經貿往來。

追溯湘非兩地的交往合作史,不得不提及兩位湖南人:毛澤東幫助非洲人民不求報答,讓中非人民守望相助;袁隆平將雜交水稻帶到非洲,用種子改變當地民眾生活。他們不僅為湘非乃至中非的合作交流鋪設了橋樑,也為中非經貿博覽會永久落戶湖南增添了情感砝碼。

上世紀60年代,贊比亞需要一條通往坦桑尼亞出海口的交通命脈進行礦產貿易,在坦贊兩國政府向有關國家申請援建坦贊鐵路遭拒後,1965年,首次訪華的坦桑尼亞總統尼雷爾向中國政府提出協助修鐵路的請求,得到毛主席的積極支持。11年後,坦贊鐵路建成通車。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援外建設項目之一。

吃飯問題長期困擾著不少非洲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袁隆平的指導推動下,開設於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國際培訓班,累計培訓了近50個非洲國家的學員。埃及、幾內亞、利比里亞等16個非洲國家試種雜交水稻先後取得成功,每公頃普遍增產2噸以上,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非洲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

創新模式廣搭平臺 湖南勇當對非務實合作“先行者”

《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新書首發暨“網上中非經貿博覽會”上線儀式現場。 楊華峰 攝

幾天前,在中非經貿博覽會期間舉行的一場活動中,以國際稻作發展論壇理事會主席身份與會的袁隆平現場宣佈:“我們將每年派出青年科學家前往非洲相關國家,從事雜交水稻的科研、推廣、普及工作,繼續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農業和水稻,提高糧食產量。”

湘非交流合作結碩果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伴隨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不斷深入,湖南與非洲的交流合作變得更加多元。從大批產品、技術、設備等走進、建設非洲,到開創中國教育援非的“南蘇丹模式”,再到成為中國援非培訓任務最多的省份等,湖南將自身優勢和“非洲稟賦”充分結合,勇當對非務實合作“先行者”。

“湘非之間產業結構互補,合作空間巨大。”正如湖南省商務廳廳長徐湘平所言,非洲有豐富的日照、水資源、礦產資源和勞動力優勢,但農業生產普遍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礦產開採能力不足,而湖南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礦產品開採與深加工等領域優勢獨特。

基於此的湘非經貿合作結出累累碩果,讓雙方充分受益:中南大學在贊比亞成立中南大學生物冶金技術產學研合作基地,推廣生物冶金技術,高效利用贊比亞低品位銅資源;中車株洲與南非國有運輸集團合資設廠,既帶動了中國軌道交通裝備集群企業聯合出海,又促進了當地產業發展和就業;作為中國在非洲的先行先試樣板開發區,埃塞-湖南工業園開創了中非產能合作及中國建營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的新模式……

數據顯示,在中非經貿合作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湘非貿易連續4年保持50%以上增速,2018年達到28億美元;湖南在非洲投資的企業超過120家,合同投資總額近10億美元;湖南對非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完成業額約12億美元。

有別於架橋鋪路等“硬支撐”,由“出版湘軍”中南傳媒承擔的中國首個綜合性“教育援外”的“援南蘇丹項目”,則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軟援外”模式。自項目啟動以來,中南傳媒先後組織數百名南蘇丹教育部骨幹教師來華培訓。“我們對湖南有著不一樣的感情。”2018年8月,南蘇丹駐華大使約翰·安德嘉·杜庫在項目交付儀式上連連致謝。湖南還被南蘇丹政府授予“南蘇丹在華文化推廣大使省份”稱號。

新平臺開啟互利共贏新徵程

絡繹不絕的參展者湧入津巴布韋展臺,或忙著選購商品,或駐足欣賞精美展品。來自該國的犀牛、大象、長頸鹿等各種雕刻藝術品受到追捧。

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展館內呈現的火爆交易場景,或易地持續上演。6月29日,就在博覽會閉幕當日,彙集了2000餘種非洲特色產品,旨在為博覽會上“未盡興”的參展商、有意拓展中非貿易的中非企業家提供長期展示展銷平臺的湖南(高橋)非洲商品展銷館正式開館,人氣爆棚。

該平臺的搭建,僅是湖南拓展地方對非經貿合作的全新嘗試之一。從《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首發,到“網上中非經貿博覽會”上線等,湖南在本屆中非經貿博覽會期間推出一系列創新性平臺和活動,以期助力中非經貿合作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邁進。

“在平臺進口B2B網站上,平均每天有超過200條來自中國採購商的求購信息。產自非洲的鮮花、堅果、水果、紅茶等備受中國採購商青睞。”“網上中非經貿博覽會”運營負責人楊濤說。該平臺改變了傳統經貿方式效率低、成本高、週期長的現狀,為中非經貿合作構建了一條跨語言、跨時區、跨洲際的高效新通道。未來5年預計可實現入網商品、服務1億種,服務中非近5億用戶和100萬家企業,年進出口額超100億美元。

對於下一步的探索,徐湘平透露,湖南將通過組建對非經貿合作促進機構、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完善雙邊貿易促進機制,出臺對非經貿合作促進政策等舉措,力求形成可推廣複製的地方對非經貿合作新模式。

湘非交流合作未來可期。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表示,湖南將以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為新起點,與各方一道,以經貿、人文、旅遊、醫療、教育等領域為重點,加強同非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合作,打造永不落幕的中非經貿博覽會,為攜手共建新時代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有貢獻。(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