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真的是偶遇。沿著回民街瞎逛,左拐右轉,不知不覺越走越僻靜,行人和商家都漸漸少了。然後,就看到了右手邊古色古香的牌坊和石碑。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大學習巷清真寺建築規模較大,僅次於東側的化覺巷清真大寺,故又稱西大寺 。石碑上記載是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見其歷史價值。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該寺始建於公元705年(唐 中宗乙巳年),初名“清教寺”,玄宗朝改名“唐明寺”,元中統間賜名“回回萬善寺”,及明洪武時賜名“清真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門口四柱三間石牌坊,牌坊門楣鐫刻“敕建陸次”,顯然是奉皇命修建的。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進門匾額估計是新描繪的,色彩絢麗。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邊上小字“大明洪武十七年季秋兵部尚書鐵鉉重修”。估計只有匾額是新描繪的,其他建築雖然雕樑畫棟,看得出昔日的輝煌,但顯然年久失修,近乎破敗。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省心閣是該寺主要建築之一,相傳建於宋代。明鄭和四下西洋回來後重建為四角形式建築,三層三重簷,翹角飛簷,造型十分飄逸靈動。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省心閣一樓是過道,可以看到二樓。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從過道看二樓圓形的圍欄。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碑亭,南碑亭內是著名的“鄭和碑”,即由明劉序撰寫的《重修清淨寺碑記》,正面漢文,背面為阿拉伯文,“碑記”中詳細敘述了明初三保太監鄭和求“賢”於西安西大寺的事蹟。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據傳說,鄭和奉明成祖之旨,準備率領龐大的遠洋艦隊再下西洋,雖然使團人數達兩萬之眾,但缺少精通阿拉伯語和錫蘭語的翻譯。於是,鄭和便專程來到久已聞名的長安城西大寺求賢選才。經過認真考核挑選,他選中了西大寺的掌教哈三,遂任命為西洋使團的“總翻譯”。哈三聰慧穩重,不負“鄭”望,在出使西洋途中,為鄭和出謀劃策,排憂解難,順利完成外交使命。

回京後,鄭和為哈三報功請賞,哈三再三謝絕,只要求聖上能恩澤西大寺,撥款修葺,他就感激不盡了。鄭和於是領旨重返長安城,並親自設計繪圖,選擇良材,召募能工巧匠。新修建的西大寺面貌一新,亭、臺、樓、殿佈置得宜,蔚為壯觀。據說寺內的“邦克樓 ”就是鄭和特別主持修建的標誌性建築。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後面遠遠的就是大殿,面寬七間,藍色琉璃瓦頂,面積約600平方米,可容納500多人同時作禮拜。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大殿中間是迴文匾額,右側是國民黨將領白崇禧題的興教建國。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白崇禧字不錯,允文允武,難怪生了個大作家兒子。白崇禧是回民。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院裡看省心閣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冬日午後,大殿前的照壁旁邊幾位回民兄弟姐妹在閒閒的晒太陽。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大殿威武,廊簷繁複精美。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大殿的另一側擺了一個不知道什麼石頭,石頭上立體感很強,自帶畫面。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有認識這種石頭的小夥伴嗎?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這個樓可能就是鄭和特別主持修建的標誌性建築——“邦克樓 ”。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從院子向外看,能看到馬路對面的照壁,精美的磚雕紋飾。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再見了,省心閣。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院外就是幽僻的大學習巷。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巷子裡三三兩兩的行人。

逛回民街,偶遇大學習巷清真寺

走幾步就看到大學習巷的牌坊立在巷口。

地址:大學習巷94號,距離鐘鼓樓不遠。不要門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