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歷史算算賬:不搞競爭性貶值 中國做的比誰都多'

"
"
看看歷史算算賬:不搞競爭性貶值 中國做的比誰都多

北京時間8月6日,美國財政部發布聲明,宣佈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並指責中國違背了在二十國(G20)峰會上做出的人民幣不會競爭性貶值的承諾。

“美國財政部指責完全是指鹿為馬、顛倒黑白,在恪守不競爭性貶值承諾方面,中國比任何主要經濟體做的都要多。”14日,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董輔礽講座教授管濤在社科院舉辦的“重塑國際經濟金融新格局”研討會上說。

近年來,中國政府多次強調,中國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不變,不僅不會搞競爭性貶值,還要為匯率穩定創造條件。管濤表示,顯然,中國政府以實際行動兌現了這項承諾。

一個重要的事實依據是,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明顯升值。管濤表示,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從2009年初至今年6月份,人民幣、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的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分別升值17.1%、10.7%、-12.2%、-26.8%和1.7%,名義有效匯率指數分別升值11.6%、15.1%、-1.8%、-11.1%和-1.5%。可見,危機以來,雖然美元名義有效匯率指數升幅略高於人民幣,但考慮通脹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幅則遠高於美元。其他主要貨幣則基本是貶值,即使升值,幅度也非常小。

管濤指出,中國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進程是被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機海嘯所打斷。隨著中國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深化,從2005年“7.21”匯改到2007年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升值了13.3%,其中僅2007年就升了6.9%,2008年前三季度又升值了7.1%。然而,危機以來,主要經濟體先後實施低利率甚至負利率、寬流動性為特徵的非常規貨幣政策(UMP)。受其溢出影響,中國遭遇了熱錢流入的壓力,增加了匯改的阻力。

儘管近年來美元匯率指數持續走強,但在三輪量化寬鬆期間,美元指數則是震盪走低。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2008年11月至2011年7月,美聯儲兩次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後,美元實際和名義有效匯率指數分別下跌13.6%和10.5%,一度引起了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對美國發起貨幣戰爭的質疑。

管濤指出,可比口徑的人民幣實際和名義有效匯率指數,即便2015年“8.11”匯改以來,受中美經濟走勢和貨幣政策分化影響有所回落,但自歷史高點到今年6月,也僅僅分別回撤了7.4%和7.1%。而在前期,美元的實際和有效匯率指數都貶值10%以上。“如果這種情況下,美國都不算貨幣操縱的話,回撤幅度更小的人民幣匯率更算不上操縱了。”

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公告,優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報價機制,以提高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地位。中國通過採取宏觀審慎的逆週期調節措施保證了匯率的基本穩定,包括實施外匯風險準備金制度、引入逆週期調節因子等。

去年以來,受中美貿易紛爭加劇的衝擊,人民幣匯率屢次承壓。管濤表示,從去年6月15日美方正式公佈對價值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清單,到今年8月8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破“7”,美元指數累計升值2.9%,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累計下跌五毛八分錢(5804個基點)。其中,收盤價相對當日中間價偏弱累計貢獻了一塊一毛一分錢。“可見,即便不考慮美元升值的影響,僅收盤價偏弱就能讓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跌到七塊五毛錢。”

對於美國“人民幣貶值是中國央行刻意操縱”的指責,管濤強調,人民幣有漲有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美國將市場力量驅動的人民幣貶值視作匯率操縱,顯然是缺乏專業精神和基本常識的表現。美國這種亂貼“匯率操縱國”標籤的行為,正對其國際聲譽造成長遠傷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