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的公開狡辯'

"

7月28日,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發佈《瑞華會計師事務所關於康得新項目2015年—2018年年報審計主要工作情況的說明》(下稱“《說明》”),意在通過列舉康得新年審中執行過的審計程序,證明自己“全面履行了應盡的職責義務”。可笑的是,該文恰恰說明了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在康得新造假事件上瀆職失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說明》稱,瑞華“關注媒體對公司的報道情況,2015年—2017年權威媒體對公司都是正面的報道”。然而事實是,對康得新的業績質疑由來已久。早在2013年,康得新就因為《康得新上市三年總資產近10倍 涉嫌財務造假》而停過牌,此後對康得新的質疑聲從未停止。而正是瑞華出具的一份又一份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為康得新背書,打臉質疑,屢屢誤導媒體、研究機構、投資者、監管層,這才讓質疑聲被當作噪音雜音、被抹殺被忽視。

《說明》稱,瑞華“親自函證”了所有銀行存款賬戶。言外之意,北京銀行在歷年銀行詢證函中有造假行為,北京銀行配合康得新財務造假。我們沒有看到瑞華的銀行詢證函底稿,無從判斷瑞華這一說法的真實性。就已公開的2018年度北京銀行關於康得新的回函看,北京銀行的說法是“餘額為零”,“存在歸集賬戶”,歸集餘額為122億。然而,即便北京銀行在銀行詢證函上配合康得新造假,瑞華對康得新財務報表存貸雙高到不可思議這一現象,缺乏基本的職業謹慎,沒有經過充分的分析複核論證,沒有向包括北京銀行在內第三方進一步核實。

收入方面,《說明》稱瑞華交叉對比了主要客戶的股權結構,核驗了合同、發貨單、簽收單、運單及回款單,取得了海關證明等。然而,市場上一直質疑康得新的一些大客戶是隱藏關聯方,瑞華卻僅通過股權關係就排除了關聯關係,並嚴重依賴從具有關聯嫌疑的客戶處取得的合同、詢證函等審計證據。事實上,市場質疑康得新宣稱業內龍頭,下游電子製造業的大廠卻幾乎沒有使用康得新的產品。進一步地,康得新產品的下游產業鏈集中於國內,有大量出口本就是反常現象。瑞華對此無動於衷,沒有對產品的最終去向採取任何審計措施,有意無意地被康得新制造的票據表象玩弄於鼓掌之中。

成本費用方面,《說明》稱瑞華檢查了明細、合同,抽查了憑證。然而大家都知道成本費用的審計難點重點在於完整性,《說明》中列舉的舉措只能核驗成本費用的真實性準確性,難以驗證完整性,也沒有提到其他有助於檢驗成本費用完整性的審計程序。

《說明》還說瑞華的審計人員辛苦地執行了額外程序,“觀察公司員工食堂用餐狀態,跟公司最基層的員工隨意聊天,感受員工的精神面貌,員工對在康得新公司上班感到很自豪,有歸屬感,都認為自己的公司很好”。不知道瑞華怎麼觀察它家其他審計客戶員工用餐狀態和精神面貌,製造業利潤這麼薄,員工抱怨“累”、“收入低”是常事,“員工都很自豪、有歸屬感、認為自己公司很好”在民營製造業企業這麼反常,難道不正應該引起警覺嗎?

《說明》稱,瑞華已經“按照中國註冊會計師審計準則要求,以風險審計為導向,制定了總體審計策略及具體審計計劃,對被審計單位重大風險項目執行了審計機構能夠執行的應有審計程序。本所根據實施的審計程序、獲得的審計證據,對康得新2015年-2017年的財務報表發表了相應的審計意見”。難道說我們的審計準則有這麼大漏洞,按照審計準則全都做到位,還能任憑119億利潤的財務造假髮生?事實上,從披露出來的審計程序審計工作看,瑞華恰恰在避重就輕,試圖通過蒐集大量容易串通、造假的無效低效審計證據矇混過關。

《說明》的意思,也是很多中介機構的想法,把程序走完把工作底稿、審計底稿做完,就什麼責任也沒有了。難道每年每家公司支付幾百幾千萬審計費,就是讓會計師事務所做作業來了?康得新造假案虛增利潤119億,駭人聽聞。為此累計動用資金500餘億,按2018年中國人均GDP64644元,相當於75萬人衣食住行的全部產出,這麼大動靜,瑞華看不見,口口聲聲“未發現異常”,下次大白天從它的嘴裡說出“未發現太陽”大概也不是不可能。

在整個審計工作中,瑞華是否存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顧製作審計底稿、無視各類風險跡象,拿人錢財替人辦事的情況?這需要徹底嚴肅的調查。而僅憑這些審計底稿,是否就能助瑞華與如此驚天大案撇清關係,如若瑞華成功脫罪,對整個會計界、審計界、資本市場意味什麼,這些問題需要所有人思考。

瑞華的《說明》都是審計相關的專業內容,普通讀者看不懂,專業人士因為沒有看到審計底稿,僅憑寥寥數語難以下結論,而能夠接觸到審計底稿、正參與調查的相關人士無需這些信息。那麼這份《說明》到底是給誰看的?瑞華髮布《說明》的動機與意圖,不妨再說說清楚,否則很難讓人不往諸如是否在給有關部門的調查工作施壓、是否在刻意誤導客戶與潛在客戶方面聯想。

在這份《說明》中,我們沒有看到瑞華對受到慘重損失的15萬餘股民和成千上萬債權人有一絲愧疚,我們沒有看到瑞華作為上市公司財務看門人嚴重失職任由特大造假在自己眼皮底下發生有一絲自責,我們沒有看瑞華對自己業已出現嚴重問題的審計技術、審計程序、職業操守、職業謹慎有一絲反省。相反,我們看到了諉過他人,我們看到了有恃無恐,我們看到了理直氣壯。而瑞華在立案調查期間,相關部門尚未有結論的情況下,公開宣稱自己“全面履行了應盡的職責義務”,給自己以毫無過錯的結論,這是何等囂張,何等猖狂。

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倚仗自己客戶多人脈廣,一旦有事,四面八方都會基於自身利益向監管施壓,於是屢屢犯禁以身試法,而又屢屢輕易過關,僅僅數百萬罰款便平安無事,日漸尾大不掉。除康得新案外,僅近期就前涉華澤鎳鈷、後陷輔仁藥業,已成為人們口中的“毒藥”、“毒瘤”、“癌”。

康得新造假事件,用證監會的話來說,“違法行為持續時間長、涉案金額巨大、手段極其惡劣、違法情節特別嚴重”,其造假手法、調查過程與結果、各方辯詞、處罰結果、各方最終結局都必將載入史冊。而此時此刻,瑞華不忙於配合調查、提供違法犯罪線索、追贓挽損、清理門戶,卻忙於炮製《說明》這一蒼白辯駁。這樣的舉動並非由涉事項目組、分支部門做出,而是由整個瑞華的代表做出的,讓人寒心與痛心。

當前的資本市場,用管清友的話來說,“十年之前的上市公司,大家認認真真造假,現在連造假都不認真,沒有匠人精神,簡直是在侮辱投資者和監管者的智商。”為什麼會這個樣子、怎麼就變成了這個樣子、接下來怎麼辦,標誌性事件中各方的一舉一動必將成為未來資本市場何去何從的註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