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唱作人》收官之夜:它給華語音樂帶來了哪些可能性?

文 | 燕君

《我是唱作人》迎來了收官之戰。上半場的獲勝者樑博,熱狗,高進,對戰下半場的常石磊,郝雲,白舉綱,錢正昊。不得不承認,相比於此前一對一的battle,總決賽燃到飛起“團戰”賽制狠狠打了一把熱血牌,拋開勝負,觀眾更多看到的是屬於華語音樂以及華語音樂人的高光時刻:唱作人使出渾身解數,為原創音樂而戰;原創音樂不辱使命,傳唱閃光。

《我是唱作人》收官之夜:它給華語音樂帶來了哪些可能性?

截至目前,微博“我是唱作人”話題已經有超過52億的閱讀量,5394萬的討論量,豆瓣評分也始終保持在8.0分以上,其中多首原創歌曲先後蟬聯QQ音樂榜單首位,在同類音樂綜藝中實屬罕見。

這檔囊括了流行、民謠、搖滾、說唱等華語音樂不同類型,匯聚了18位實力唱作人,誕生了92首原創單曲的華語唱作人生態挑戰節目,悄然開啟了“華語原創音樂元年”,不僅以綜藝節目樣態拓展了華語原創音樂的傳播途徑,圈粉年輕的互聯網用戶,更為整個華語音樂的未來點亮燈塔:讓好音樂被聽到,既是價值觀,也是方法論。

破圈之旅

多元曲風直擊多維用戶

當下的主流音樂市場,流行音樂的宣發陣地已經發生了轉移,短視頻內容的流行,帶火了一大批旋律簡單,朗朗上口的歌曲,同時也拓展更寬廣的空間:華語音樂風格品類豐富多元,“被聽到”音樂可以更多;老歌新唱、翻唱,時代旋律有了更多解讀固然是好事,原創音樂的探索也從未止步,新人新作新風新曲同樣需要平臺呈現。

《我是唱作人》收官之夜:它給華語音樂帶來了哪些可能性?

《我是唱作人》給不同的唱作人以表現空間。音樂人來到這個舞臺上都各有訴求,或許他們有些人在過去給大眾的印象中,身上的原創特質並不明顯。比如王源第一期所說的:“希望大家拋開偏見來投這一票”,但是參加《我是唱作人》之後,他把音樂當做與外界溝通釋放的信號,充分表達內心的所思所想,這種踏踏實實迴歸內心,迴歸到音樂本身的做法,也讓觀眾真正的與他產生共鳴。

而像高進一般的傳統歌手,其的音樂風格在許多年輕人心目中,是屬於上一輩的"大俗大雅",在前期比賽中一度處於下位區的危險位置,但是高進卻用一場場挑戰自我的原創作品打破了人們的刻板印象,同時也說明了,在這個舞臺上,沒有命題作文,音樂人可以盡情的天馬行空發揮創作,其間有無數的可能性。

《我是唱作人》收官之夜:它給華語音樂帶來了哪些可能性?

《我是唱作人》給不同的華語音樂風格以展示空間。決賽團戰現場,樑式搖滾《我不知道》溫柔又堅定,《國王的新歌》霸氣又熱血,《不改》帶著撲面而來的金屬氣息席捲全場……可以說,不論用戶對於華語音樂的審美偏好是傳統的、先鋒的乃至小眾的、冷門的,《我是唱作人》都能滿足的同時,還能帶來新鮮感:不同器樂的混搭,不同風格的雜糅,華語音樂的魅力在不斷創新融合當中不斷髮酵,這座富礦還在孕育著更多的可能。

《我是唱作人》以其多元化的風格和形態,充分試探了國內當代聽眾的音樂接受度,從目前多首歌曲都得以傳唱的結果來看,側面印證出國內聽眾真實的音樂審美的轉變和提升。

音樂綜藝的破與立

迴歸音樂本身

《我是唱作人》“華語音樂人生態挑戰節目”的定位不是虛的,鏡頭不會說謊,除了忠於專業性,以不同維度評價原創音樂內容的得與失,唱作人面對殘酷賽制的緊張,直面觀眾的忐忑被鏡頭忠實地記錄下來。

《我是唱作人》收官之夜:它給華語音樂帶來了哪些可能性?

在節目中的demo互聽環節,音樂人迴歸到原始的錄音棚環境。這場屬於原創音樂的“武林大會”,高手之間的過招憑藉的是歌曲本身。在這個舞臺上沒有明星,唱作人用專業的視角審視對手的作品,連偶爾的“不服氣”也源於對音樂品質的堅持。同時,節目設立的101大眾評審機制,也為原創音樂提供了真實的測聽環境。101位“榨汁評審”,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專業樂評人,挖掘機師傅,石油工人,竹笛博士,搞笑藝人…他們像一個個縮影,代表著社會上形形色色的音樂審美者,他們齊聚到一個舞臺,像是一個鮮活的圈層範本,而投票結果,就是音樂打破圈層的動態展示。

《我是唱作人》收官之夜:它給華語音樂帶來了哪些可能性?

考慮到音樂綜藝節目的觀看感受,《我是唱作人》將趣味性更強的幕後花絮集結成為衍生小綜藝《開飯啦唱作人》,“綜藝感”和“娛樂性”交由其實現,年輕唱作人的“囧”“皮”“真”在其中恣意彰顯,音樂背後的“人”也因此而鮮活。除此之外,《我是唱作人》的音樂小課堂則承擔起科普的職責,與華語音樂相關的專業內容均能在此找到答案。三位一體的節目構成,打破了音樂綜藝節目原本較為單一的模式,立體、全景、沉浸式的音樂綜藝節目樣態初步形成。

回顧一下國內音樂綜藝發展的這幾年,由於題材沉陷同質化窠臼,普遍都存在過度剪輯,人為製造矛盾的情況,一時的話題度透支的卻是音樂綜藝的長久形象,行業也急切需要一檔優質的有責任感的節目做"強心劑"。《我是唱作人》作為大眾娛樂產品,有效承載原創音樂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展示出綜藝做為華語音樂生態下的一種渠道形式的重要性。

營銷路徑探索

公益商業雙贏,價值最大化

綜藝節目向來是廣告主的必爭之地:節目本身的覆蓋面廣,潛在用戶群體龐大;影響力強,找到符合品牌氣質的優質內容有助於進一步輸出品牌文化。對於綜藝節目本身來說,冠名商和品牌主的露出需求增多,如何在不損傷節目調性的前提下,巧妙的進行廣告植入,與品牌主之間發生良性碰撞,是許多綜藝與商業結合時的難點。

《我是唱作人》的營銷“殺手鐗”,一是場景化營銷,二是價值觀營銷,是音樂綜藝領域營銷路徑的成功探索,其成功經驗更能對未來整個綜藝內容的營銷帶來思索和借鑑。

場景化營銷顧名思義,就是把內容層面的多樣化和原創性理念同步到創新廣告層面,讓廣告兼具趣味性與信息量,變得好看起來。

《我是唱作人》收官之夜:它給華語音樂帶來了哪些可能性?

作為原創音樂綜藝節目,《我是唱作人》把場景營銷與內容緊密結合。“榨汁口播”的形式以口播說唱的形式唱出廣告,用原創音樂來表達商業信息,讓廣告內容更具美學價值和可看性,使得品牌信息更加有記憶點,實現了品牌與用戶的深度綁定。這種新穎的形式,也與年輕人自然與之產生親近感,建立起深層互動,真正達到品效合一的效果。

同時,正能量的價值觀營銷也是節目的一大亮點。比如從黑人牙膏的“耀作耀唱耀才華,耀你笑耀全場”,青島啤酒的“青島純生,為唱作而生”。從slogan就可以看出,當唱作屬性與品牌調性產生碰撞後,反而發生了巧妙的化學反應,廣告語除了押韻切中主題之外,還融入了唱作節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我是唱作人》從節目中傳遞出來的“自信”、“創新”、“勇敢”、“自由”等核心價值觀,不僅能夠為品牌很好的實現賦能,並且通過雙方價值深度認同,能夠實現內容與品牌、品牌與消費者、消費者與內容之間的多元深度共鳴,發生多重的聯動效應。

回顧《我是唱作人》第一季12期節目,從用戶,行業,商業層面,節目都做到了不同程度的創新,特別是經由唱作人創作節目傳播的歌曲,已經有效的擴充了華語音樂的流行樣本,為音樂人實現了有效造血。可以預見,在未來節目還會為華語音樂帶來更多的正向可能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