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上海堡壘》的慘狀對於市場來講是天大的好事。資本會意識到如果一切以流量為導向,並不真能帶來利益。所謂流量藝人自帶一個億票房的腦殘言論,不攻自破。


文 | 許北斗


8 月 9 號上映的電影《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道歉了。

3.6 億成本,最終票房預計 2 億,豆瓣評分 3.3,貓眼評分 5.8,《上海堡壘》在票房和口碑上的雙重慘淡,與上映前鋪天蓋地的宣傳形成鮮明對比。有不少網友說,《流浪地球》剛剛打開的中國科幻大門,又被《上海堡壘》給合上了。

在遭遇諸多口誅筆伐後,導演滕華濤發微博進行了自我檢討:

"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上海堡壘》的慘狀對於市場來講是天大的好事。資本會意識到如果一切以流量為導向,並不真能帶來利益。所謂流量藝人自帶一個億票房的腦殘言論,不攻自破。


文 | 許北斗


8 月 9 號上映的電影《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道歉了。

3.6 億成本,最終票房預計 2 億,豆瓣評分 3.3,貓眼評分 5.8,《上海堡壘》在票房和口碑上的雙重慘淡,與上映前鋪天蓋地的宣傳形成鮮明對比。有不少網友說,《流浪地球》剛剛打開的中國科幻大門,又被《上海堡壘》給合上了。

在遭遇諸多口誅筆伐後,導演滕華濤發微博進行了自我檢討: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滕華濤導演其實不必道歉,相反應該獲得褒獎,因為他做了一件於中國電影功德無量的好事。

要說《上海堡壘》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有點過於抬舉它了。只要未來還有好的科幻作品上線,觀眾一定不吝惜一張電影票錢。與其說這部作品是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不如說是關上了流量電影的大門。


01

爛片營銷元年


爛片也能拿高票房這件事,還要從六年前說起。

2013 年,集結了劉德華、張靜初、林志玲、佟大為多位大牌明星,以中國首部特工大片為賣點的《天機·富春山居圖》甫一上映便惡評如潮。


"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上海堡壘》的慘狀對於市場來講是天大的好事。資本會意識到如果一切以流量為導向,並不真能帶來利益。所謂流量藝人自帶一個億票房的腦殘言論,不攻自破。


文 | 許北斗


8 月 9 號上映的電影《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道歉了。

3.6 億成本,最終票房預計 2 億,豆瓣評分 3.3,貓眼評分 5.8,《上海堡壘》在票房和口碑上的雙重慘淡,與上映前鋪天蓋地的宣傳形成鮮明對比。有不少網友說,《流浪地球》剛剛打開的中國科幻大門,又被《上海堡壘》給合上了。

在遭遇諸多口誅筆伐後,導演滕華濤發微博進行了自我檢討: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滕華濤導演其實不必道歉,相反應該獲得褒獎,因為他做了一件於中國電影功德無量的好事。

要說《上海堡壘》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有點過於抬舉它了。只要未來還有好的科幻作品上線,觀眾一定不吝惜一張電影票錢。與其說這部作品是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不如說是關上了流量電影的大門。


01

爛片營銷元年


爛片也能拿高票房這件事,還要從六年前說起。

2013 年,集結了劉德華、張靜初、林志玲、佟大為多位大牌明星,以中國首部特工大片為賣點的《天機·富春山居圖》甫一上映便惡評如潮。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這部作品雜糅了動作、虐戀、3D、科幻等多個商業元素的大片,劇情空洞、人設尷尬,在豆瓣創下了 2.9 分超低分記錄。

弔詭的是,其票房卻與口碑「背道而馳」,第一天便拿下 4600 萬票房,兩天破億,排片居首,最終以三億票房收官,是為大捷。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3 億票房似乎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 2013 年已經足以進入國產片票房前十。

就在一年前,《人再囧途之泰囧》才打開國產片十億票房時代,那一年中國電影市場也正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票倉。在此之前,國產片最高紀錄是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票房不過 6.7 億。

《富春》打開了「爛片營銷」的大門,它的成功同時也讓資本市場意識到,電影質量本身以及口碑,與票房並無必然關係。

觀眾的瘋狂吐槽、影評人的合力圍剿,並未阻止這部作品的高歌猛進。相反,負責該片營銷的北京無限自在,非常樂於利用這種高關注度來博取票房。

於是在 2013 年的端午節期間出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抱著「不看就不能評價」或者「要看看到底有多爛」的心態,觀眾們買票進場,有些地方《富春》的上座率甚至高達 100%。

《富春》的特殊之處不僅在「爛片營銷」,還在其商業運作模式。

打從一開始,打造一部好電影就不在製作方考慮範圍內,如何回饋資本才是其真命題。劉德華、張靜初、佟大為和林志玲兩岸三地四個明星針對的就是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其亂燉一般的商業元素也是如此,動作、愛情、科幻等等,都是為了面向更多的受眾。營銷層面則把《富春》定位於中國比較空白的「特工片」,早早放棄了一線城市觀眾,更多地跑到二三線城市做宣傳,並輔以本地媒體報道。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市場下沉」。

這種以做產品的思路來做電影,無疑獲得了資本方的青睞。對於他們來說,找市場定位、請大牌明星、做推廣宣傳這些東西只要花錢就能辦到,並且可控,這是他們最擅長的事情。

而內容創作才是不確定因素。

換句話說,如果口碑都不能影響票房,那為什麼還要專注於電影本身呢?一旦找到了能輕鬆掙錢的法門,資本會自然去規避複雜的、不可控的狀況。

伴隨著國產片票房飛速增長,電影開始淪為資本掙錢的捷徑。這種不顧內容,只顧明星和宣傳的生產方法,說是為國產片的爛片時代打開了一道門縫也不為過。


02

進擊的小時代


如果說《富春》只是打開了流量電影時代的一道門縫,那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就是一腳把這扇門踹開了。

和《富春》類似,同在 2013 年 6 月——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是國產片最黑暗的六月——上映的《小時代1》口碑遇冷,豆瓣僅有 4.7 分,但最終收穫了 4.83 億票房的好成績。


"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上海堡壘》的慘狀對於市場來講是天大的好事。資本會意識到如果一切以流量為導向,並不真能帶來利益。所謂流量藝人自帶一個億票房的腦殘言論,不攻自破。


文 | 許北斗


8 月 9 號上映的電影《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道歉了。

3.6 億成本,最終票房預計 2 億,豆瓣評分 3.3,貓眼評分 5.8,《上海堡壘》在票房和口碑上的雙重慘淡,與上映前鋪天蓋地的宣傳形成鮮明對比。有不少網友說,《流浪地球》剛剛打開的中國科幻大門,又被《上海堡壘》給合上了。

在遭遇諸多口誅筆伐後,導演滕華濤發微博進行了自我檢討: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滕華濤導演其實不必道歉,相反應該獲得褒獎,因為他做了一件於中國電影功德無量的好事。

要說《上海堡壘》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有點過於抬舉它了。只要未來還有好的科幻作品上線,觀眾一定不吝惜一張電影票錢。與其說這部作品是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不如說是關上了流量電影的大門。


01

爛片營銷元年


爛片也能拿高票房這件事,還要從六年前說起。

2013 年,集結了劉德華、張靜初、林志玲、佟大為多位大牌明星,以中國首部特工大片為賣點的《天機·富春山居圖》甫一上映便惡評如潮。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這部作品雜糅了動作、虐戀、3D、科幻等多個商業元素的大片,劇情空洞、人設尷尬,在豆瓣創下了 2.9 分超低分記錄。

弔詭的是,其票房卻與口碑「背道而馳」,第一天便拿下 4600 萬票房,兩天破億,排片居首,最終以三億票房收官,是為大捷。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3 億票房似乎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 2013 年已經足以進入國產片票房前十。

就在一年前,《人再囧途之泰囧》才打開國產片十億票房時代,那一年中國電影市場也正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票倉。在此之前,國產片最高紀錄是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票房不過 6.7 億。

《富春》打開了「爛片營銷」的大門,它的成功同時也讓資本市場意識到,電影質量本身以及口碑,與票房並無必然關係。

觀眾的瘋狂吐槽、影評人的合力圍剿,並未阻止這部作品的高歌猛進。相反,負責該片營銷的北京無限自在,非常樂於利用這種高關注度來博取票房。

於是在 2013 年的端午節期間出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抱著「不看就不能評價」或者「要看看到底有多爛」的心態,觀眾們買票進場,有些地方《富春》的上座率甚至高達 100%。

《富春》的特殊之處不僅在「爛片營銷」,還在其商業運作模式。

打從一開始,打造一部好電影就不在製作方考慮範圍內,如何回饋資本才是其真命題。劉德華、張靜初、佟大為和林志玲兩岸三地四個明星針對的就是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其亂燉一般的商業元素也是如此,動作、愛情、科幻等等,都是為了面向更多的受眾。營銷層面則把《富春》定位於中國比較空白的「特工片」,早早放棄了一線城市觀眾,更多地跑到二三線城市做宣傳,並輔以本地媒體報道。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市場下沉」。

這種以做產品的思路來做電影,無疑獲得了資本方的青睞。對於他們來說,找市場定位、請大牌明星、做推廣宣傳這些東西只要花錢就能辦到,並且可控,這是他們最擅長的事情。

而內容創作才是不確定因素。

換句話說,如果口碑都不能影響票房,那為什麼還要專注於電影本身呢?一旦找到了能輕鬆掙錢的法門,資本會自然去規避複雜的、不可控的狀況。

伴隨著國產片票房飛速增長,電影開始淪為資本掙錢的捷徑。這種不顧內容,只顧明星和宣傳的生產方法,說是為國產片的爛片時代打開了一道門縫也不為過。


02

進擊的小時代


如果說《富春》只是打開了流量電影時代的一道門縫,那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就是一腳把這扇門踹開了。

和《富春》類似,同在 2013 年 6 月——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是國產片最黑暗的六月——上映的《小時代1》口碑遇冷,豆瓣僅有 4.7 分,但最終收穫了 4.83 億票房的好成績。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比《富春》更過分的是,郭敬明採取了套拍的模式。也就是兩部作品一起拍,最後剪輯成了《小時代1》和《小時代2》,同年分別上映。

於是觀眾還沒在 6 月緩過勁來,兩個月後的 8 月份又迎來一次爛片暴擊。


套拍的方式將電影的製作成本壓縮到最小,兩部電影加起來不過 4700 萬的製作成本。雖然第二部的票房還沒到 3 億,但合起來斬獲了近 8 億票房。如果按一部來算的話,已經超過《鋼鐵俠3》,榮登 2013 年的內地票房亞軍。

郭敬明有作家、導演等多個身份,但其最出色的身份卻是商人。從其當年對待抄襲的態度便可以知道,出書也好,電影也罷,對內容創作本身他並不存在敬畏。最重要的,是如何成功,如何掙錢。

《小時代》系列在其天才般的商業運作下給電影人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在選角上,郭敬明唯一的標準就是顏值。首先使用了當年的「話題女王」、「爛片一姐」楊冪擔當主角,還啟用了陳學冬、柯震東、鳳小嶽這類小鮮肉。整個系列眾主演可謂演技爛得既透徹又平均,絲毫沒有讓觀眾感受到誰演技出眾的不適感。

郭敬明非常清楚自己的電影受眾,幾乎都是年輕女性和自己多年來積累的書迷。為此,他使用了高顏值的演員和浮誇的劇情來服務她們。

事實證明他的商業運作成功了。雖然《小時代4》受到柯震東吸毒的影響,票房沒有突破五億,但《小時代》系列最終以 17 億的成績成為中國最掙錢的系列電影之一。

要知道以其偷懶般的套拍模式,這個系列完全可以當做兩部作品(3和4也是套拍)去看待。

嚐到甜頭的郭敬明野心開始膨脹。

2016 年上映的《爵跡1》堪稱升級版《小時代》。范冰冰、吳亦凡、陳學冬、林允、王源等等一眾流量明星披甲上陣,加上以「魔幻大片」為賣點,顯然郭敬明希望《爵跡》系列能創造更輝煌的票房。

未曾想市場遇冷,投資高達 2 億的《爵跡1》在國慶檔先是不敵《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後又被《湄公河行動》彎道超車,僅收穫 3 億多票房。

《湄公河行動》的登頂,《爵跡1》的血虧,似乎冥冥中已經在昭示流量的衰弱。

郭敬明甚至在映後見面會向粉絲哭訴:是不是因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麼都是錯的?是不是隻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

《小時代》系列面對的批評並不少於《爵跡》,郭敬明卻未曾如此傷心。究其原因,對於一個資本來講,對電影好壞的評價並不能真的觸動他。

但是,影片的票房是他們的軟肋。電影再差也影響不到他們,票房虧損,投資失敗,才是要了他們的命——這也是滕華濤道歉的真正原因。

兩年後,不甘心的郭敬明攜《爵跡2》妄圖捲土重來,結果預售才八千元,不得已選擇退檔。


郭敬明的野望,最終眼看它高樓起,眼看它樓塌了。


03

「反骨仔」吳京


2017 年的暑期檔開篇有些暗淡。

2015 年,依靠《大聖歸來》、《煎餅俠》和《捉妖記》的強勢發揮,國產片在暑期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整個檔期票房高達 124 億。

但僅僅第二年就被打回原形。從 2013 年開始,暑期檔始終都維持著每年 30% 以上的增速,但 2016 年相比 2015 幾乎是原地踏步。

這一年在經歷了《美人魚》破 30 億票房的刺激後,被寄予厚望的暑期檔國產片紛紛折戟。《絕地逃亡》和《寒戰2》表現均不如預期,最後只有《盜墓筆記》面前破 10 億挽回了一點顏面。

進入 2017 年,因為春節檔的強勢,傳統的五一檔、端午檔可謂表現慘淡,上半年國產片比例已經低至約 39%。

流量小鮮肉+IP+營銷的玩法似乎開始失靈。彭于晏、余文樂的《悟空傳》,楊洋、劉亦菲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甚至集結了眾多流量小生、建軍節的獻禮片《建軍大業》市場表現都遠不及市場預期。

在 7 月 28 日之前,市場分賬票房不過 33 億,比兩年前的 55 億還要少 20 億。奇蹟的是,在七月的最後四天,分賬票房竟然多出了 13 億。

因為這一天《戰狼2》上映了。

《戰狼2》著實拯救了 2017 年的暑期檔。8 月份票房突破 73 億,僅《戰狼2》就貢獻了一大半。直至暑期檔收官,總票房達到 163 億,相較前一年增長了 22%。

《戰狼2》也以 56 億的驚人成績登頂中國票房總冠軍,甚至兩年後的《復仇者聯盟4》也未能打破這個記錄。


"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上海堡壘》的慘狀對於市場來講是天大的好事。資本會意識到如果一切以流量為導向,並不真能帶來利益。所謂流量藝人自帶一個億票房的腦殘言論,不攻自破。


文 | 許北斗


8 月 9 號上映的電影《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道歉了。

3.6 億成本,最終票房預計 2 億,豆瓣評分 3.3,貓眼評分 5.8,《上海堡壘》在票房和口碑上的雙重慘淡,與上映前鋪天蓋地的宣傳形成鮮明對比。有不少網友說,《流浪地球》剛剛打開的中國科幻大門,又被《上海堡壘》給合上了。

在遭遇諸多口誅筆伐後,導演滕華濤發微博進行了自我檢討: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滕華濤導演其實不必道歉,相反應該獲得褒獎,因為他做了一件於中國電影功德無量的好事。

要說《上海堡壘》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有點過於抬舉它了。只要未來還有好的科幻作品上線,觀眾一定不吝惜一張電影票錢。與其說這部作品是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不如說是關上了流量電影的大門。


01

爛片營銷元年


爛片也能拿高票房這件事,還要從六年前說起。

2013 年,集結了劉德華、張靜初、林志玲、佟大為多位大牌明星,以中國首部特工大片為賣點的《天機·富春山居圖》甫一上映便惡評如潮。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這部作品雜糅了動作、虐戀、3D、科幻等多個商業元素的大片,劇情空洞、人設尷尬,在豆瓣創下了 2.9 分超低分記錄。

弔詭的是,其票房卻與口碑「背道而馳」,第一天便拿下 4600 萬票房,兩天破億,排片居首,最終以三億票房收官,是為大捷。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3 億票房似乎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 2013 年已經足以進入國產片票房前十。

就在一年前,《人再囧途之泰囧》才打開國產片十億票房時代,那一年中國電影市場也正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票倉。在此之前,國產片最高紀錄是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票房不過 6.7 億。

《富春》打開了「爛片營銷」的大門,它的成功同時也讓資本市場意識到,電影質量本身以及口碑,與票房並無必然關係。

觀眾的瘋狂吐槽、影評人的合力圍剿,並未阻止這部作品的高歌猛進。相反,負責該片營銷的北京無限自在,非常樂於利用這種高關注度來博取票房。

於是在 2013 年的端午節期間出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抱著「不看就不能評價」或者「要看看到底有多爛」的心態,觀眾們買票進場,有些地方《富春》的上座率甚至高達 100%。

《富春》的特殊之處不僅在「爛片營銷」,還在其商業運作模式。

打從一開始,打造一部好電影就不在製作方考慮範圍內,如何回饋資本才是其真命題。劉德華、張靜初、佟大為和林志玲兩岸三地四個明星針對的就是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其亂燉一般的商業元素也是如此,動作、愛情、科幻等等,都是為了面向更多的受眾。營銷層面則把《富春》定位於中國比較空白的「特工片」,早早放棄了一線城市觀眾,更多地跑到二三線城市做宣傳,並輔以本地媒體報道。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市場下沉」。

這種以做產品的思路來做電影,無疑獲得了資本方的青睞。對於他們來說,找市場定位、請大牌明星、做推廣宣傳這些東西只要花錢就能辦到,並且可控,這是他們最擅長的事情。

而內容創作才是不確定因素。

換句話說,如果口碑都不能影響票房,那為什麼還要專注於電影本身呢?一旦找到了能輕鬆掙錢的法門,資本會自然去規避複雜的、不可控的狀況。

伴隨著國產片票房飛速增長,電影開始淪為資本掙錢的捷徑。這種不顧內容,只顧明星和宣傳的生產方法,說是為國產片的爛片時代打開了一道門縫也不為過。


02

進擊的小時代


如果說《富春》只是打開了流量電影時代的一道門縫,那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就是一腳把這扇門踹開了。

和《富春》類似,同在 2013 年 6 月——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是國產片最黑暗的六月——上映的《小時代1》口碑遇冷,豆瓣僅有 4.7 分,但最終收穫了 4.83 億票房的好成績。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比《富春》更過分的是,郭敬明採取了套拍的模式。也就是兩部作品一起拍,最後剪輯成了《小時代1》和《小時代2》,同年分別上映。

於是觀眾還沒在 6 月緩過勁來,兩個月後的 8 月份又迎來一次爛片暴擊。


套拍的方式將電影的製作成本壓縮到最小,兩部電影加起來不過 4700 萬的製作成本。雖然第二部的票房還沒到 3 億,但合起來斬獲了近 8 億票房。如果按一部來算的話,已經超過《鋼鐵俠3》,榮登 2013 年的內地票房亞軍。

郭敬明有作家、導演等多個身份,但其最出色的身份卻是商人。從其當年對待抄襲的態度便可以知道,出書也好,電影也罷,對內容創作本身他並不存在敬畏。最重要的,是如何成功,如何掙錢。

《小時代》系列在其天才般的商業運作下給電影人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在選角上,郭敬明唯一的標準就是顏值。首先使用了當年的「話題女王」、「爛片一姐」楊冪擔當主角,還啟用了陳學冬、柯震東、鳳小嶽這類小鮮肉。整個系列眾主演可謂演技爛得既透徹又平均,絲毫沒有讓觀眾感受到誰演技出眾的不適感。

郭敬明非常清楚自己的電影受眾,幾乎都是年輕女性和自己多年來積累的書迷。為此,他使用了高顏值的演員和浮誇的劇情來服務她們。

事實證明他的商業運作成功了。雖然《小時代4》受到柯震東吸毒的影響,票房沒有突破五億,但《小時代》系列最終以 17 億的成績成為中國最掙錢的系列電影之一。

要知道以其偷懶般的套拍模式,這個系列完全可以當做兩部作品(3和4也是套拍)去看待。

嚐到甜頭的郭敬明野心開始膨脹。

2016 年上映的《爵跡1》堪稱升級版《小時代》。范冰冰、吳亦凡、陳學冬、林允、王源等等一眾流量明星披甲上陣,加上以「魔幻大片」為賣點,顯然郭敬明希望《爵跡》系列能創造更輝煌的票房。

未曾想市場遇冷,投資高達 2 億的《爵跡1》在國慶檔先是不敵《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後又被《湄公河行動》彎道超車,僅收穫 3 億多票房。

《湄公河行動》的登頂,《爵跡1》的血虧,似乎冥冥中已經在昭示流量的衰弱。

郭敬明甚至在映後見面會向粉絲哭訴:是不是因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麼都是錯的?是不是隻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

《小時代》系列面對的批評並不少於《爵跡》,郭敬明卻未曾如此傷心。究其原因,對於一個資本來講,對電影好壞的評價並不能真的觸動他。

但是,影片的票房是他們的軟肋。電影再差也影響不到他們,票房虧損,投資失敗,才是要了他們的命——這也是滕華濤道歉的真正原因。

兩年後,不甘心的郭敬明攜《爵跡2》妄圖捲土重來,結果預售才八千元,不得已選擇退檔。


郭敬明的野望,最終眼看它高樓起,眼看它樓塌了。


03

「反骨仔」吳京


2017 年的暑期檔開篇有些暗淡。

2015 年,依靠《大聖歸來》、《煎餅俠》和《捉妖記》的強勢發揮,國產片在暑期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整個檔期票房高達 124 億。

但僅僅第二年就被打回原形。從 2013 年開始,暑期檔始終都維持著每年 30% 以上的增速,但 2016 年相比 2015 幾乎是原地踏步。

這一年在經歷了《美人魚》破 30 億票房的刺激後,被寄予厚望的暑期檔國產片紛紛折戟。《絕地逃亡》和《寒戰2》表現均不如預期,最後只有《盜墓筆記》面前破 10 億挽回了一點顏面。

進入 2017 年,因為春節檔的強勢,傳統的五一檔、端午檔可謂表現慘淡,上半年國產片比例已經低至約 39%。

流量小鮮肉+IP+營銷的玩法似乎開始失靈。彭于晏、余文樂的《悟空傳》,楊洋、劉亦菲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甚至集結了眾多流量小生、建軍節的獻禮片《建軍大業》市場表現都遠不及市場預期。

在 7 月 28 日之前,市場分賬票房不過 33 億,比兩年前的 55 億還要少 20 億。奇蹟的是,在七月的最後四天,分賬票房竟然多出了 13 億。

因為這一天《戰狼2》上映了。

《戰狼2》著實拯救了 2017 年的暑期檔。8 月份票房突破 73 億,僅《戰狼2》就貢獻了一大半。直至暑期檔收官,總票房達到 163 億,相較前一年增長了 22%。

《戰狼2》也以 56 億的驚人成績登頂中國票房總冠軍,甚至兩年後的《復仇者聯盟4》也未能打破這個記錄。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相比其他幾部同期國產片,《戰狼2》幾乎沒有任何優勢。

論 IP,《悟空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顯然比《戰狼1》更加出名。

論流量,彼時的吳京根本沒法和彭于晏、劉亦菲、楊洋等人相提並論,更何況《建軍》中的一眾小鮮肉。

論營銷,雖然後期覆盤很多人都說「愛國情懷」,但這沒法解釋為什麼同類題材的《建軍大業》表現不佳。

要知道在上映前,在《戰狼2》上壓上了全部身家的吳京根本沒錢做營銷推廣,只能用最「笨」的方式全國各地跑通告。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戰狼2》在電影創作中確實獲得了觀眾的認可。為了拍這部作品,吳京賣掉了房子湊了 8000 萬,幾乎全砸在製作上了。

雖然作品還有瑕疵,但這幾乎是最接近好萊塢水準的動作片。在開機之前,吳京專門前往洛杉磯與羅素兄弟會面,尋求了不少建議。最後經過羅素兄弟的牽線搭橋,請來了《美國隊長2》的動作指導。

當初《美國隊長2》的動作戲就堪稱漫威史上最佳,在吸取了其大量經驗之後,結合吳京對中國本土的理解,奇蹟就發生了。

在此之前,市場並不看好《戰狼2》,顯然在資本方眼中國產動作片和非流量的吳京組合並沒有什麼吸引力。之前吳京要拿 10 億票房的豪言,在一些網友眼中也是天方夜譚。

"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上海堡壘》的慘狀對於市場來講是天大的好事。資本會意識到如果一切以流量為導向,並不真能帶來利益。所謂流量藝人自帶一個億票房的腦殘言論,不攻自破。


文 | 許北斗


8 月 9 號上映的電影《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道歉了。

3.6 億成本,最終票房預計 2 億,豆瓣評分 3.3,貓眼評分 5.8,《上海堡壘》在票房和口碑上的雙重慘淡,與上映前鋪天蓋地的宣傳形成鮮明對比。有不少網友說,《流浪地球》剛剛打開的中國科幻大門,又被《上海堡壘》給合上了。

在遭遇諸多口誅筆伐後,導演滕華濤發微博進行了自我檢討: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滕華濤導演其實不必道歉,相反應該獲得褒獎,因為他做了一件於中國電影功德無量的好事。

要說《上海堡壘》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有點過於抬舉它了。只要未來還有好的科幻作品上線,觀眾一定不吝惜一張電影票錢。與其說這部作品是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不如說是關上了流量電影的大門。


01

爛片營銷元年


爛片也能拿高票房這件事,還要從六年前說起。

2013 年,集結了劉德華、張靜初、林志玲、佟大為多位大牌明星,以中國首部特工大片為賣點的《天機·富春山居圖》甫一上映便惡評如潮。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這部作品雜糅了動作、虐戀、3D、科幻等多個商業元素的大片,劇情空洞、人設尷尬,在豆瓣創下了 2.9 分超低分記錄。

弔詭的是,其票房卻與口碑「背道而馳」,第一天便拿下 4600 萬票房,兩天破億,排片居首,最終以三億票房收官,是為大捷。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3 億票房似乎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 2013 年已經足以進入國產片票房前十。

就在一年前,《人再囧途之泰囧》才打開國產片十億票房時代,那一年中國電影市場也正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票倉。在此之前,國產片最高紀錄是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票房不過 6.7 億。

《富春》打開了「爛片營銷」的大門,它的成功同時也讓資本市場意識到,電影質量本身以及口碑,與票房並無必然關係。

觀眾的瘋狂吐槽、影評人的合力圍剿,並未阻止這部作品的高歌猛進。相反,負責該片營銷的北京無限自在,非常樂於利用這種高關注度來博取票房。

於是在 2013 年的端午節期間出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抱著「不看就不能評價」或者「要看看到底有多爛」的心態,觀眾們買票進場,有些地方《富春》的上座率甚至高達 100%。

《富春》的特殊之處不僅在「爛片營銷」,還在其商業運作模式。

打從一開始,打造一部好電影就不在製作方考慮範圍內,如何回饋資本才是其真命題。劉德華、張靜初、佟大為和林志玲兩岸三地四個明星針對的就是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其亂燉一般的商業元素也是如此,動作、愛情、科幻等等,都是為了面向更多的受眾。營銷層面則把《富春》定位於中國比較空白的「特工片」,早早放棄了一線城市觀眾,更多地跑到二三線城市做宣傳,並輔以本地媒體報道。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市場下沉」。

這種以做產品的思路來做電影,無疑獲得了資本方的青睞。對於他們來說,找市場定位、請大牌明星、做推廣宣傳這些東西只要花錢就能辦到,並且可控,這是他們最擅長的事情。

而內容創作才是不確定因素。

換句話說,如果口碑都不能影響票房,那為什麼還要專注於電影本身呢?一旦找到了能輕鬆掙錢的法門,資本會自然去規避複雜的、不可控的狀況。

伴隨著國產片票房飛速增長,電影開始淪為資本掙錢的捷徑。這種不顧內容,只顧明星和宣傳的生產方法,說是為國產片的爛片時代打開了一道門縫也不為過。


02

進擊的小時代


如果說《富春》只是打開了流量電影時代的一道門縫,那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就是一腳把這扇門踹開了。

和《富春》類似,同在 2013 年 6 月——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是國產片最黑暗的六月——上映的《小時代1》口碑遇冷,豆瓣僅有 4.7 分,但最終收穫了 4.83 億票房的好成績。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比《富春》更過分的是,郭敬明採取了套拍的模式。也就是兩部作品一起拍,最後剪輯成了《小時代1》和《小時代2》,同年分別上映。

於是觀眾還沒在 6 月緩過勁來,兩個月後的 8 月份又迎來一次爛片暴擊。


套拍的方式將電影的製作成本壓縮到最小,兩部電影加起來不過 4700 萬的製作成本。雖然第二部的票房還沒到 3 億,但合起來斬獲了近 8 億票房。如果按一部來算的話,已經超過《鋼鐵俠3》,榮登 2013 年的內地票房亞軍。

郭敬明有作家、導演等多個身份,但其最出色的身份卻是商人。從其當年對待抄襲的態度便可以知道,出書也好,電影也罷,對內容創作本身他並不存在敬畏。最重要的,是如何成功,如何掙錢。

《小時代》系列在其天才般的商業運作下給電影人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在選角上,郭敬明唯一的標準就是顏值。首先使用了當年的「話題女王」、「爛片一姐」楊冪擔當主角,還啟用了陳學冬、柯震東、鳳小嶽這類小鮮肉。整個系列眾主演可謂演技爛得既透徹又平均,絲毫沒有讓觀眾感受到誰演技出眾的不適感。

郭敬明非常清楚自己的電影受眾,幾乎都是年輕女性和自己多年來積累的書迷。為此,他使用了高顏值的演員和浮誇的劇情來服務她們。

事實證明他的商業運作成功了。雖然《小時代4》受到柯震東吸毒的影響,票房沒有突破五億,但《小時代》系列最終以 17 億的成績成為中國最掙錢的系列電影之一。

要知道以其偷懶般的套拍模式,這個系列完全可以當做兩部作品(3和4也是套拍)去看待。

嚐到甜頭的郭敬明野心開始膨脹。

2016 年上映的《爵跡1》堪稱升級版《小時代》。范冰冰、吳亦凡、陳學冬、林允、王源等等一眾流量明星披甲上陣,加上以「魔幻大片」為賣點,顯然郭敬明希望《爵跡》系列能創造更輝煌的票房。

未曾想市場遇冷,投資高達 2 億的《爵跡1》在國慶檔先是不敵《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後又被《湄公河行動》彎道超車,僅收穫 3 億多票房。

《湄公河行動》的登頂,《爵跡1》的血虧,似乎冥冥中已經在昭示流量的衰弱。

郭敬明甚至在映後見面會向粉絲哭訴:是不是因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麼都是錯的?是不是隻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

《小時代》系列面對的批評並不少於《爵跡》,郭敬明卻未曾如此傷心。究其原因,對於一個資本來講,對電影好壞的評價並不能真的觸動他。

但是,影片的票房是他們的軟肋。電影再差也影響不到他們,票房虧損,投資失敗,才是要了他們的命——這也是滕華濤道歉的真正原因。

兩年後,不甘心的郭敬明攜《爵跡2》妄圖捲土重來,結果預售才八千元,不得已選擇退檔。


郭敬明的野望,最終眼看它高樓起,眼看它樓塌了。


03

「反骨仔」吳京


2017 年的暑期檔開篇有些暗淡。

2015 年,依靠《大聖歸來》、《煎餅俠》和《捉妖記》的強勢發揮,國產片在暑期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整個檔期票房高達 124 億。

但僅僅第二年就被打回原形。從 2013 年開始,暑期檔始終都維持著每年 30% 以上的增速,但 2016 年相比 2015 幾乎是原地踏步。

這一年在經歷了《美人魚》破 30 億票房的刺激後,被寄予厚望的暑期檔國產片紛紛折戟。《絕地逃亡》和《寒戰2》表現均不如預期,最後只有《盜墓筆記》面前破 10 億挽回了一點顏面。

進入 2017 年,因為春節檔的強勢,傳統的五一檔、端午檔可謂表現慘淡,上半年國產片比例已經低至約 39%。

流量小鮮肉+IP+營銷的玩法似乎開始失靈。彭于晏、余文樂的《悟空傳》,楊洋、劉亦菲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甚至集結了眾多流量小生、建軍節的獻禮片《建軍大業》市場表現都遠不及市場預期。

在 7 月 28 日之前,市場分賬票房不過 33 億,比兩年前的 55 億還要少 20 億。奇蹟的是,在七月的最後四天,分賬票房竟然多出了 13 億。

因為這一天《戰狼2》上映了。

《戰狼2》著實拯救了 2017 年的暑期檔。8 月份票房突破 73 億,僅《戰狼2》就貢獻了一大半。直至暑期檔收官,總票房達到 163 億,相較前一年增長了 22%。

《戰狼2》也以 56 億的驚人成績登頂中國票房總冠軍,甚至兩年後的《復仇者聯盟4》也未能打破這個記錄。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相比其他幾部同期國產片,《戰狼2》幾乎沒有任何優勢。

論 IP,《悟空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顯然比《戰狼1》更加出名。

論流量,彼時的吳京根本沒法和彭于晏、劉亦菲、楊洋等人相提並論,更何況《建軍》中的一眾小鮮肉。

論營銷,雖然後期覆盤很多人都說「愛國情懷」,但這沒法解釋為什麼同類題材的《建軍大業》表現不佳。

要知道在上映前,在《戰狼2》上壓上了全部身家的吳京根本沒錢做營銷推廣,只能用最「笨」的方式全國各地跑通告。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戰狼2》在電影創作中確實獲得了觀眾的認可。為了拍這部作品,吳京賣掉了房子湊了 8000 萬,幾乎全砸在製作上了。

雖然作品還有瑕疵,但這幾乎是最接近好萊塢水準的動作片。在開機之前,吳京專門前往洛杉磯與羅素兄弟會面,尋求了不少建議。最後經過羅素兄弟的牽線搭橋,請來了《美國隊長2》的動作指導。

當初《美國隊長2》的動作戲就堪稱漫威史上最佳,在吸取了其大量經驗之後,結合吳京對中國本土的理解,奇蹟就發生了。

在此之前,市場並不看好《戰狼2》,顯然在資本方眼中國產動作片和非流量的吳京組合並沒有什麼吸引力。之前吳京要拿 10 億票房的豪言,在一些網友眼中也是天方夜譚。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其中唯一稱得上是流量明星的張瀚,風評也不佳,很難想象他的出演能為票房做出什麼貢獻。結果沒想到的是,不是這個流量明星給《戰狼2》帶來了票房,相反是《戰狼2》讓他在公眾口碑中洗白了。

在彼時流量當道的情況下,吳京就像一個「反骨仔」,和整個市場都格格不入。《戰狼2》的成功讓過去只關注流量明星和話題引爆的資本方難以下嚥。

或許是為了安慰自己,也或許是為了繼續保持流量電影的穩定,向來疏於公關的吳京許多言論被轉發和嘲笑。《戰狼2》也被看做是吳京的曇花一現,不少流量電影的既得利益者都在等待著吳京的翻車。

結果一年以後,這個反骨仔又打了流量一耳光。


04

瘋狂春節檔


這幾年春節檔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但其實中國電影市場起初並沒有「春節檔」這個概念。

春節檔的前身是賀歲檔,最早來自香港。1997 年馮小剛的《甲方乙方》借用了這個概念,是內地首部賀歲片。也是從那時起,賀歲片成為了內地電影每年的標配。

廣義的賀歲檔是指從前一年的 12 月到春節結束,時間跨度長達三個月。國產片一般會集中在 12 月和次年的 1 月上映,相反春節這個檔期作為賀歲檔的尾巴,往往是引進片的天下。

這主要是因為,在過去,電影消費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春節回鄉後,看電影的人變少,市場也就自然遇冷。在十幾年前,影院在大年初一甚至會休息。

隨著影院和熒幕數量的增加,電影市場也逐漸下沉到三四線城市,「小鎮青年」成了觀影主力,因此帶動了春節檔的爆發。

在 2010 年,現象級電影《阿凡達》登錄中國,恰逢大年初一和情人節雙劍合璧,雖然上映一月有餘,在春節七天裡,《阿凡達》依然拿下了 1 億票房。好萊塢電影在幾年春節檔裡突出的表現,引來市場關注。

2013 年,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在大年初一上映,七天拿下驚人的 5.3 億票房,最後以 12.46 億票房問鼎當年的內地票房冠軍。到了 2016 年,星爺的《美人魚》又在春節檔爆發後創造了 33.6 億的票房神話。

再也沒有人懷疑春節檔的魔力,星爺將春節檔變成了最掙錢的檔期。春節檔從 2010 年的 1.55 億到 2019 年的 58 億,已經暴漲近 40 倍。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的春節檔。

2018 年的春節檔,之前最受關注的是《捉妖記2》和《唐人街探案2》,其次是《西遊記女兒國》,《紅海行動》最初排片只在第四位。但是從初三起其口碑開始逆襲,最終突破 30 億票房。

2019 年春節檔情況也極為相似。市場預測前三是甯浩的《瘋狂外星人》、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和韓寒的《飛馳人生》,科幻背景的《流浪地球》被認為不太適合春節檔。結果也是從初三起強勢反轉,票房突破 40 億成為國產片影史第二。

吳京也由此成為國內第一位百億先生。

雖然這兩年的春節檔電影談不上很標準的流量電影,但前期被看好的作品,基本也都是資本迎合市場之作。

長時間以來,資本市場都傾向於春節檔觀眾更偏愛閤家歡電影,因此喜劇和魔幻往往是主力。像《紅海行動》這種動作片是不被青睞的,更遑論《流浪地球》這種科幻片。

但是觀眾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更愛看哪種電影—— 很簡單,好看的那個。

無論是《紅海行動》還是《流浪地球》,都沒有刻意迎合市場,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都是簡單地做好自己,然後就逆襲了。

這也說明,在長久的資本運作下,觀眾已經非常反感用流量和 IP 來綁架票房的偷奸耍滑。爛片營銷時代基本宣告結束,再也沒有觀眾會因為「想看看到底有多爛」而走進影院。

讓爛片虧到投資方心疼,才是對資本市場最有力的打擊。


05

《上海堡壘》沒資格

關閉中國科幻的大門


《上海堡壘》的失敗,其實很早就被預料到了。

在江南的原著中,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部披著科幻外皮的愛情作品,邀請滕華濤作為導演也是出於這方面考慮。

在《流浪地球》成功,中國科幻元年的口號興起後,《上海堡壘》就突然變成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者,不斷在營銷層面蹭科幻的熱點。

這部作品可謂國產流量電影的集大成之作。

首先是江南原作的 IP 加持,然後又邀來擅長愛情片的滕華濤執導,演員選擇方面,鹿晗自然是流量小鮮肉的代表人物,營銷上則瘋狂打科幻牌,妄圖引爆話題。

結果這些曾經無往而不利的手段,最終失效了。

與所有國產流量電影類似,《上海堡壘》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盤外招上。演員、IP、特效等等,都是噱頭,最重要的都應該是電影本身。

《流浪地球》的成功並不是因為這是一部科幻片,其小演員的演技也遠遠談不上成熟。但是這部作品確實能讓人看到製作方的誠意。

流量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本方和製作方永遠把觀眾當成傻子。他們總認為只要把比較火熱的商業元素雜糅在一起,就能把觀眾騙進影院。

但是觀眾也是在成長的。經歷了幾年爛片的洗禮以後,大部分觀眾都對爛片選擇避而遠之。許多粉絲說,你不看怎麼能評價呢?

不好意思,現在大家都不傻了。

口碑和票房的雙重崩塌,也極大刺激了製作方。官微甚至口不擇言,一連發四條「這是爛片?」的微博質問觀眾。

"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上海堡壘》的慘狀對於市場來講是天大的好事。資本會意識到如果一切以流量為導向,並不真能帶來利益。所謂流量藝人自帶一個億票房的腦殘言論,不攻自破。


文 | 許北斗


8 月 9 號上映的電影《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道歉了。

3.6 億成本,最終票房預計 2 億,豆瓣評分 3.3,貓眼評分 5.8,《上海堡壘》在票房和口碑上的雙重慘淡,與上映前鋪天蓋地的宣傳形成鮮明對比。有不少網友說,《流浪地球》剛剛打開的中國科幻大門,又被《上海堡壘》給合上了。

在遭遇諸多口誅筆伐後,導演滕華濤發微博進行了自我檢討: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滕華濤導演其實不必道歉,相反應該獲得褒獎,因為他做了一件於中國電影功德無量的好事。

要說《上海堡壘》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有點過於抬舉它了。只要未來還有好的科幻作品上線,觀眾一定不吝惜一張電影票錢。與其說這部作品是關上了中國科幻的大門,不如說是關上了流量電影的大門。


01

爛片營銷元年


爛片也能拿高票房這件事,還要從六年前說起。

2013 年,集結了劉德華、張靜初、林志玲、佟大為多位大牌明星,以中國首部特工大片為賣點的《天機·富春山居圖》甫一上映便惡評如潮。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這部作品雜糅了動作、虐戀、3D、科幻等多個商業元素的大片,劇情空洞、人設尷尬,在豆瓣創下了 2.9 分超低分記錄。

弔詭的是,其票房卻與口碑「背道而馳」,第一天便拿下 4600 萬票房,兩天破億,排片居首,最終以三億票房收官,是為大捷。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3 億票房似乎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在 2013 年已經足以進入國產片票房前十。

就在一年前,《人再囧途之泰囧》才打開國產片十億票房時代,那一年中國電影市場也正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票倉。在此之前,國產片最高紀錄是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票房不過 6.7 億。

《富春》打開了「爛片營銷」的大門,它的成功同時也讓資本市場意識到,電影質量本身以及口碑,與票房並無必然關係。

觀眾的瘋狂吐槽、影評人的合力圍剿,並未阻止這部作品的高歌猛進。相反,負責該片營銷的北京無限自在,非常樂於利用這種高關注度來博取票房。

於是在 2013 年的端午節期間出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抱著「不看就不能評價」或者「要看看到底有多爛」的心態,觀眾們買票進場,有些地方《富春》的上座率甚至高達 100%。

《富春》的特殊之處不僅在「爛片營銷」,還在其商業運作模式。

打從一開始,打造一部好電影就不在製作方考慮範圍內,如何回饋資本才是其真命題。劉德華、張靜初、佟大為和林志玲兩岸三地四個明星針對的就是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其亂燉一般的商業元素也是如此,動作、愛情、科幻等等,都是為了面向更多的受眾。營銷層面則把《富春》定位於中國比較空白的「特工片」,早早放棄了一線城市觀眾,更多地跑到二三線城市做宣傳,並輔以本地媒體報道。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市場下沉」。

這種以做產品的思路來做電影,無疑獲得了資本方的青睞。對於他們來說,找市場定位、請大牌明星、做推廣宣傳這些東西只要花錢就能辦到,並且可控,這是他們最擅長的事情。

而內容創作才是不確定因素。

換句話說,如果口碑都不能影響票房,那為什麼還要專注於電影本身呢?一旦找到了能輕鬆掙錢的法門,資本會自然去規避複雜的、不可控的狀況。

伴隨著國產片票房飛速增長,電影開始淪為資本掙錢的捷徑。這種不顧內容,只顧明星和宣傳的生產方法,說是為國產片的爛片時代打開了一道門縫也不為過。


02

進擊的小時代


如果說《富春》只是打開了流量電影時代的一道門縫,那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就是一腳把這扇門踹開了。

和《富春》類似,同在 2013 年 6 月——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是國產片最黑暗的六月——上映的《小時代1》口碑遇冷,豆瓣僅有 4.7 分,但最終收穫了 4.83 億票房的好成績。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比《富春》更過分的是,郭敬明採取了套拍的模式。也就是兩部作品一起拍,最後剪輯成了《小時代1》和《小時代2》,同年分別上映。

於是觀眾還沒在 6 月緩過勁來,兩個月後的 8 月份又迎來一次爛片暴擊。


套拍的方式將電影的製作成本壓縮到最小,兩部電影加起來不過 4700 萬的製作成本。雖然第二部的票房還沒到 3 億,但合起來斬獲了近 8 億票房。如果按一部來算的話,已經超過《鋼鐵俠3》,榮登 2013 年的內地票房亞軍。

郭敬明有作家、導演等多個身份,但其最出色的身份卻是商人。從其當年對待抄襲的態度便可以知道,出書也好,電影也罷,對內容創作本身他並不存在敬畏。最重要的,是如何成功,如何掙錢。

《小時代》系列在其天才般的商業運作下給電影人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在選角上,郭敬明唯一的標準就是顏值。首先使用了當年的「話題女王」、「爛片一姐」楊冪擔當主角,還啟用了陳學冬、柯震東、鳳小嶽這類小鮮肉。整個系列眾主演可謂演技爛得既透徹又平均,絲毫沒有讓觀眾感受到誰演技出眾的不適感。

郭敬明非常清楚自己的電影受眾,幾乎都是年輕女性和自己多年來積累的書迷。為此,他使用了高顏值的演員和浮誇的劇情來服務她們。

事實證明他的商業運作成功了。雖然《小時代4》受到柯震東吸毒的影響,票房沒有突破五億,但《小時代》系列最終以 17 億的成績成為中國最掙錢的系列電影之一。

要知道以其偷懶般的套拍模式,這個系列完全可以當做兩部作品(3和4也是套拍)去看待。

嚐到甜頭的郭敬明野心開始膨脹。

2016 年上映的《爵跡1》堪稱升級版《小時代》。范冰冰、吳亦凡、陳學冬、林允、王源等等一眾流量明星披甲上陣,加上以「魔幻大片」為賣點,顯然郭敬明希望《爵跡》系列能創造更輝煌的票房。

未曾想市場遇冷,投資高達 2 億的《爵跡1》在國慶檔先是不敵《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後又被《湄公河行動》彎道超車,僅收穫 3 億多票房。

《湄公河行動》的登頂,《爵跡1》的血虧,似乎冥冥中已經在昭示流量的衰弱。

郭敬明甚至在映後見面會向粉絲哭訴:是不是因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麼都是錯的?是不是隻有我死了,你們才不會罵《爵跡》?

《小時代》系列面對的批評並不少於《爵跡》,郭敬明卻未曾如此傷心。究其原因,對於一個資本來講,對電影好壞的評價並不能真的觸動他。

但是,影片的票房是他們的軟肋。電影再差也影響不到他們,票房虧損,投資失敗,才是要了他們的命——這也是滕華濤道歉的真正原因。

兩年後,不甘心的郭敬明攜《爵跡2》妄圖捲土重來,結果預售才八千元,不得已選擇退檔。


郭敬明的野望,最終眼看它高樓起,眼看它樓塌了。


03

「反骨仔」吳京


2017 年的暑期檔開篇有些暗淡。

2015 年,依靠《大聖歸來》、《煎餅俠》和《捉妖記》的強勢發揮,國產片在暑期檔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整個檔期票房高達 124 億。

但僅僅第二年就被打回原形。從 2013 年開始,暑期檔始終都維持著每年 30% 以上的增速,但 2016 年相比 2015 幾乎是原地踏步。

這一年在經歷了《美人魚》破 30 億票房的刺激後,被寄予厚望的暑期檔國產片紛紛折戟。《絕地逃亡》和《寒戰2》表現均不如預期,最後只有《盜墓筆記》面前破 10 億挽回了一點顏面。

進入 2017 年,因為春節檔的強勢,傳統的五一檔、端午檔可謂表現慘淡,上半年國產片比例已經低至約 39%。

流量小鮮肉+IP+營銷的玩法似乎開始失靈。彭于晏、余文樂的《悟空傳》,楊洋、劉亦菲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甚至集結了眾多流量小生、建軍節的獻禮片《建軍大業》市場表現都遠不及市場預期。

在 7 月 28 日之前,市場分賬票房不過 33 億,比兩年前的 55 億還要少 20 億。奇蹟的是,在七月的最後四天,分賬票房竟然多出了 13 億。

因為這一天《戰狼2》上映了。

《戰狼2》著實拯救了 2017 年的暑期檔。8 月份票房突破 73 億,僅《戰狼2》就貢獻了一大半。直至暑期檔收官,總票房達到 163 億,相較前一年增長了 22%。

《戰狼2》也以 56 億的驚人成績登頂中國票房總冠軍,甚至兩年後的《復仇者聯盟4》也未能打破這個記錄。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相比其他幾部同期國產片,《戰狼2》幾乎沒有任何優勢。

論 IP,《悟空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顯然比《戰狼1》更加出名。

論流量,彼時的吳京根本沒法和彭于晏、劉亦菲、楊洋等人相提並論,更何況《建軍》中的一眾小鮮肉。

論營銷,雖然後期覆盤很多人都說「愛國情懷」,但這沒法解釋為什麼同類題材的《建軍大業》表現不佳。

要知道在上映前,在《戰狼2》上壓上了全部身家的吳京根本沒錢做營銷推廣,只能用最「笨」的方式全國各地跑通告。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戰狼2》在電影創作中確實獲得了觀眾的認可。為了拍這部作品,吳京賣掉了房子湊了 8000 萬,幾乎全砸在製作上了。

雖然作品還有瑕疵,但這幾乎是最接近好萊塢水準的動作片。在開機之前,吳京專門前往洛杉磯與羅素兄弟會面,尋求了不少建議。最後經過羅素兄弟的牽線搭橋,請來了《美國隊長2》的動作指導。

當初《美國隊長2》的動作戲就堪稱漫威史上最佳,在吸取了其大量經驗之後,結合吳京對中國本土的理解,奇蹟就發生了。

在此之前,市場並不看好《戰狼2》,顯然在資本方眼中國產動作片和非流量的吳京組合並沒有什麼吸引力。之前吳京要拿 10 億票房的豪言,在一些網友眼中也是天方夜譚。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其中唯一稱得上是流量明星的張瀚,風評也不佳,很難想象他的出演能為票房做出什麼貢獻。結果沒想到的是,不是這個流量明星給《戰狼2》帶來了票房,相反是《戰狼2》讓他在公眾口碑中洗白了。

在彼時流量當道的情況下,吳京就像一個「反骨仔」,和整個市場都格格不入。《戰狼2》的成功讓過去只關注流量明星和話題引爆的資本方難以下嚥。

或許是為了安慰自己,也或許是為了繼續保持流量電影的穩定,向來疏於公關的吳京許多言論被轉發和嘲笑。《戰狼2》也被看做是吳京的曇花一現,不少流量電影的既得利益者都在等待著吳京的翻車。

結果一年以後,這個反骨仔又打了流量一耳光。


04

瘋狂春節檔


這幾年春節檔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但其實中國電影市場起初並沒有「春節檔」這個概念。

春節檔的前身是賀歲檔,最早來自香港。1997 年馮小剛的《甲方乙方》借用了這個概念,是內地首部賀歲片。也是從那時起,賀歲片成為了內地電影每年的標配。

廣義的賀歲檔是指從前一年的 12 月到春節結束,時間跨度長達三個月。國產片一般會集中在 12 月和次年的 1 月上映,相反春節這個檔期作為賀歲檔的尾巴,往往是引進片的天下。

這主要是因為,在過去,電影消費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春節回鄉後,看電影的人變少,市場也就自然遇冷。在十幾年前,影院在大年初一甚至會休息。

隨著影院和熒幕數量的增加,電影市場也逐漸下沉到三四線城市,「小鎮青年」成了觀影主力,因此帶動了春節檔的爆發。

在 2010 年,現象級電影《阿凡達》登錄中國,恰逢大年初一和情人節雙劍合璧,雖然上映一月有餘,在春節七天裡,《阿凡達》依然拿下了 1 億票房。好萊塢電影在幾年春節檔裡突出的表現,引來市場關注。

2013 年,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在大年初一上映,七天拿下驚人的 5.3 億票房,最後以 12.46 億票房問鼎當年的內地票房冠軍。到了 2016 年,星爺的《美人魚》又在春節檔爆發後創造了 33.6 億的票房神話。

再也沒有人懷疑春節檔的魔力,星爺將春節檔變成了最掙錢的檔期。春節檔從 2010 年的 1.55 億到 2019 年的 58 億,已經暴漲近 40 倍。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的春節檔。

2018 年的春節檔,之前最受關注的是《捉妖記2》和《唐人街探案2》,其次是《西遊記女兒國》,《紅海行動》最初排片只在第四位。但是從初三起其口碑開始逆襲,最終突破 30 億票房。

2019 年春節檔情況也極為相似。市場預測前三是甯浩的《瘋狂外星人》、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和韓寒的《飛馳人生》,科幻背景的《流浪地球》被認為不太適合春節檔。結果也是從初三起強勢反轉,票房突破 40 億成為國產片影史第二。

吳京也由此成為國內第一位百億先生。

雖然這兩年的春節檔電影談不上很標準的流量電影,但前期被看好的作品,基本也都是資本迎合市場之作。

長時間以來,資本市場都傾向於春節檔觀眾更偏愛閤家歡電影,因此喜劇和魔幻往往是主力。像《紅海行動》這種動作片是不被青睞的,更遑論《流浪地球》這種科幻片。

但是觀眾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更愛看哪種電影—— 很簡單,好看的那個。

無論是《紅海行動》還是《流浪地球》,都沒有刻意迎合市場,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都是簡單地做好自己,然後就逆襲了。

這也說明,在長久的資本運作下,觀眾已經非常反感用流量和 IP 來綁架票房的偷奸耍滑。爛片營銷時代基本宣告結束,再也沒有觀眾會因為「想看看到底有多爛」而走進影院。

讓爛片虧到投資方心疼,才是對資本市場最有力的打擊。


05

《上海堡壘》沒資格

關閉中國科幻的大門


《上海堡壘》的失敗,其實很早就被預料到了。

在江南的原著中,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部披著科幻外皮的愛情作品,邀請滕華濤作為導演也是出於這方面考慮。

在《流浪地球》成功,中國科幻元年的口號興起後,《上海堡壘》就突然變成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接力者,不斷在營銷層面蹭科幻的熱點。

這部作品可謂國產流量電影的集大成之作。

首先是江南原作的 IP 加持,然後又邀來擅長愛情片的滕華濤執導,演員選擇方面,鹿晗自然是流量小鮮肉的代表人物,營銷上則瘋狂打科幻牌,妄圖引爆話題。

結果這些曾經無往而不利的手段,最終失效了。

與所有國產流量電影類似,《上海堡壘》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盤外招上。演員、IP、特效等等,都是噱頭,最重要的都應該是電影本身。

《流浪地球》的成功並不是因為這是一部科幻片,其小演員的演技也遠遠談不上成熟。但是這部作品確實能讓人看到製作方的誠意。

流量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本方和製作方永遠把觀眾當成傻子。他們總認為只要把比較火熱的商業元素雜糅在一起,就能把觀眾騙進影院。

但是觀眾也是在成長的。經歷了幾年爛片的洗禮以後,大部分觀眾都對爛片選擇避而遠之。許多粉絲說,你不看怎麼能評價呢?

不好意思,現在大家都不傻了。

口碑和票房的雙重崩塌,也極大刺激了製作方。官微甚至口不擇言,一連發四條「這是爛片?」的微博質問觀眾。

國產流量爛片衰亡史

而大家對此的迴應很簡單,一個字:是。

導演被迫出來迴應,雖然是道歉,但道歉的對象看來並不是觀眾。滕華濤言辭中依然把《上海堡壘》和中國科幻拴在一起,可是但凡對中國科幻電影哪怕有一點點敬畏,最該做的,就是別讓《上海堡壘》上映。

對中國科幻的支持不是買票去看《上海堡壘》,而是選擇不看它。

預計 2 億的票房也讓流量鮮肉的「神話」宣告破產。那些動不動就刷出來破紀錄的粉絲數、轉發量,反映到真實的票房數據上後,不堪一擊。

有些流量的粉絲說,劇情爛,那跟演員有什麼關係?抱歉,流量演員就是電影裡的花瓶,作品如果反響好,他的評價就會高,如果作品爛,他自然也得背鍋。

換句話說,如果《上海堡壘》豆瓣 8 分以上,票房 10 個億,粉絲們肯定會把不少功勞放在鹿晗身上吧?我相信這個成績哪怕砍一半,粉絲都會把偶像捧上天。

還有些粉絲哭訴,難道流量明星就是原罪?你們看不到他的努力嗎?

流量從來不是原罪,重點是你怎麼去利用它。要說努力,那麼多科班演員、專業演員努力了一輩子,也不見得有一次擔當主演的機會。流量明星對電影行業的入侵極大壓縮了這些好演員的生存空間,可是那個時候,哪有粉絲為他們伸冤呢?

或許在未來還會有不少這樣的資本玩具妄圖撈上一筆,但他們估錯了市場,小看了觀眾。流量電影時代已經走入末期,以後的高票房電影,一定會是口碑營銷的天下。

《上海堡壘》並沒有資格代表中國科幻,面對這樣的科幻電影,永遠只有一句話:

不要去看!

不要去看!

不要去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