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刀背藏身》還藏不藏?


這可能是史上國產電影最遍體鱗傷的一個“國產電影保護月”。

7月10日,網傳又一部電影撤檔——原計劃於7月19日上映的《刀背藏身》疑無法如期上映,截至發稿片方還未做出正式迴應。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稍有了解的人會知道,這部作品是導演徐浩峰繼《倭寇的蹤跡》、《師父》、《箭士柳白猿》後執導的第四部武俠電影,改編自自己的同名小說。

在這次的新聞之前,它早已命途多舛。

2017年4月,圍繞這部電影就發生過“導演放棄署名權風波”,徐浩峰在博客發文疑痛斥自己的作品變得面目全非,稱自己放棄導演署名權。

這種做法向來被認為是抗議自己的作品被篡改。但是也有人指出,徐浩峰執導的電影票房成績普遍一般,這背後恐怕又是一個“導演的個人風格和片方要考慮的商業利益孰輕孰重”的問題。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因此也有聲音認為,《刀背藏身》此時的退場,或許仍然是出於商業上的考量,謀求更好的上檔時機。

畢竟一般來說,影片撤檔與否其實是片方和發行方的主觀行為,往往是根據首映市場反響、同期電影競爭等因素,決定取消原有檔期,推遲上映,本質上是為了更好的票房。

不過,今年這個暑期檔的撤檔風波平添許多更復雜的因素。

在《刀背藏身》之前,觀眾已經遭遇了撤檔三連擊

6月24日下午,《少年的你》官微宣佈因“製作完成度和市場預判”,無法在原定的6月27日上映。

6月25日,曾因“技術原因”在上海國際電影節被取消放映的《八佰》,發文宣佈告別暑期檔。

7月5日,已經從《偉大的願望》改名為《小小的願望》宣佈因“製作原因”撤檔。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都是在前期就擁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品,市場期待較高,卻因為突然的撤檔打了大家一個措手不及。

雖然有人撤就有影片提檔跟上,但這個本該火爆的暑期檔依然是前所未有的冷清。因此網友也不禁疑惑,這個檔期不是夠空的了嗎?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扎堆撤檔為哪般?


其實就在一年前,2018年的暑期檔也很不平靜。

當年8月30日《北京青年報》的報道稱,這個暑期檔“有23部電影撤檔,令電影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混亂”。

堪稱一檔未上、一檔又撤,而且各有各的原因。

幾大撤檔代表事件,比如郭敬明的《爵跡2》原本定於7月6日上映,但是在6月27日宣佈因“製作原因”改檔,新檔期至今都杳無音訊。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國產動漫《昨日青空》,則是點映過後又宣佈撤檔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進入8月,先是8月7日電影《大轟炸》宣佈把檔期從8月17日改到了10月26日。

當時該片被洗錢、陰陽合同等負面消息連番猛錘,參與其中的范冰冰也是身處風口浪尖,撤檔避風頭顯然是不得不採取的操作。

撤檔時,片方還在信誓旦旦地喊著是為了“中國電影走出去”,後來果然只在北美等海外地區上映,在國內始終不見蹤影了。

兩天後,陳曉和杜鵑主演的以婚姻道德為主題的《如影隨心》宣佈告別七夕檔,原因是“為尊重發行方意見,導演決定增加拍攝內容”,以反映今年新出現的婚戀警示案例。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不難看出,這些突如其來的撤檔,基本無外乎幾個原因。

有的是因為主創人員突發重大負面新聞,極度影響了觀眾為其作品花錢的意願,勢必重創票房收入。

像是《一個勺子》宣佈定檔一週後,就因王學兵涉毒事件緊急撤檔,把王學兵的正面鏡頭幾乎都剪沒了才在大半年後上映;

吳秀波的婚姻醜聞發酵後,本想提檔上映的《情聖2》終究還是沒剛過吃瓜群眾的唾棄,默默地放棄早已定好的春節檔、選擇“來日再見”。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有的影片撤檔則是發生在上映幾天後,因為眼看入不敷出而緊急止損。

一個經典的案例便是生生被導演畢志飛炒火的《逐夢娛樂圈》,和《阿修羅》類似,因為質量問題被全網轟轟烈烈地罵,上映沒幾天就轟轟烈烈地宣佈退場。

像這樣的影片好歹還博了一波流量。更多的上映後再撤檔的影片,根本就是無聲無息地演了一出獨角戲。

什麼《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你往哪裡跑》、《愛之初體驗》……包括蕭敬騰2014年觸電處女作、和江疏影搭檔的《大宅男》也慘遭同樣的命運,更慘的是99%的人壓根不知道它們來過又灰溜溜地走了。

而這些上映過又緊急叫停的電影,片方給出的解釋基本都是“排片受到嚴重擠壓”、“市場空間狹小”等等。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雖然這些片子的質量一言難盡,但這種操作其實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選對檔期的確對電影上映的效果很重要。

像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通常會從專業調研機構處得到評估,使各大製片廠協調彼此影片的上映時間,避免在同一檔期互相爭奪同一受眾群體。

這種行業生態在中國電影市場尚不完善,許多電影發行公司得自己看著辦,選擇一個利益最大化的檔期,覺得賺不到就改。

去年吳孟達的《新烏龍院之笑鬧江湖》就是撤檔大潮中的活躍分子,輾轉騰挪了好幾個檔期,從春節跳到五月,從五月跳到七月,從七月跳到十月又提前到8月終於上映……一路上為了避開同期的《復聯3》、《我不是藥神》等大片費盡心思。

也正是因為像這樣的撤檔改檔的操作,大多出於比較單純的商業因素,因此觀眾對此做出的迴應也比較單純:

要麼是用腳投票成功後大快人心的群嘲,要麼是壓根不會給眼神的冷漠罷了。


輪到觀眾為撤檔操碎心


但是,如今關於國產片撤檔的種種,在輿論場中的反響變得愈發不“單純”。

從2017年《芳華》的撤檔風波開始,這種端倪就開始顯露。

當時原定於國慶檔上映的《芳華》,在已經開始點映和路演的情況下突然宣佈撤檔。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儘管當時馮小剛發文稱網上猜測的“因為預售不好,所以撤檔炒作博關注”是不真實的,但依然有不少聲音認定,“故意搞這麼一出,就是為了碰瓷炒作”。

而且《芳華》改期上映後票房成績出色,更為這種論調提供了證據。

這種思維時至今日愈演愈烈,當《八佰》突遭無法如期上映的情況,依然有人對片方的遭遇嗤之以鼻。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便是如今國產片撤檔風波中輿論的新現象:當人們找不到一部電影與市場因素直接相關的撤檔理由,便自覺地挖掘它無法與觀眾見面的合理性。

這個夏天,整個互聯網先是處於一種奇怪的默契中,默認了撤檔的電影一定是因為什麼外部原因“上不了”;但如果是因為自己看不慣的那個原因,那再好不過。

目前暑期檔撤檔三連的影片,均涉及解讀歷史或是爭議話題的題材,和自帶流量與爭議的主創人物,從諸多角度都能觸動輿論敏感的神經。

於是,以四行倉庫保衛戰為背景的《八佰》被指“洗白”爭議歷史人物、歷史觀不正確;

《少年的你》被認為校園暴力的主題不適宜這麼直接地展現,原作的抄襲融梗嫌疑使它罪加一等;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翻拍自韓國電影的《小小的願望》,僅因為預告片中有限的鏡頭和網傳的揣測,就已經被過度解讀出了“侮辱女性”、“宣揚淫穢違法之事”的意味。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核心的指責基本都會提到“誰讓你非要拍這些東西”,最終結論只有一個:“活該撤檔”

這就呈現出了一個非常弔詭的現象。

常識告訴我們,當規則處於完全隱蔽的高處,處於下位的參與者便免不了各種試探與揣摩。不難想象,電影從業者會為了自身作品與商業利益的安危,揣度、自省、小心翼翼。

但如今,這種自覺性已經下沉到了觀眾手中。

膨脹的輿論場似乎已經不滿足用口碑與聲望來主導一部電影的收益,開始主動參與那條線塵埃落定之前的部分。

討厭某個演員想借刀殺人的,試圖在各種令人不解的結果中找出規律性的,真心實意認為某些內容不配出現在大熒幕上的……

在當下的環境中,這些聲音都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並找到了與某種權威同仇敵愾的快感。

也正是在這種輿論氛圍中,一部國產電影遭遇的“撤檔”命運變得像個任人擺弄與攻擊的玩具。

如今每當又有電影撤檔消息傳來,人們究竟在爭些什麼?

新聞的評論區免不了單純的情緒宣洩,就像其他領域也經常發生的事情一樣,事情的核心已經不重要,站在邊緣的互相撕咬成了最能表達立場的途徑。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撤檔”二字在如今的電影環境裡,更是顯得愈發無足輕重。

或許這是因為人們本就沒有途徑知曉、也沒有義務關心一部電影上映前究竟遇到了什麼,習慣了自己只在某個節點之後才擁有選擇權。哪些電影因為什麼被拒之門外便顯得無所謂,只要有“我覺得可以”的電影登臺就行。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種逐漸蔓延的“自覺性”與絕對正確的價值觀緊緊捆綁,最終也許會帶來的結果,便是最能經得起道德審判的電影“眾望所歸”地填充我們的大熒幕。

然而,這就是中國電影期待的繁榮發展嗎?



前所未有的“國產電影撤檔月”,到底發生了什麼?


·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