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萬物互聯的未來,華為正在謀劃一盤大棋。

“我們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無縫的智能化、智慧化生活體驗。手機成為個人的數字助理,包括家裡的環境設備、辦公設備,都能知道你的喜好、聽從你的命令,甚至主動給你提供服務,從而為你的生活提供便利。

這是大勢所趨,是人類追求舒適、方便、輕鬆的本性,否則就不會驅動人類的創新、發明、進步。”在此前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展望道。

為此,華為構建了一個包括“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華為希望通過全場景智慧化生活的實現,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貼心、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解放用戶的雙手和時間,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在5G和IoT成為行業趨勢和熱點的當下,華為的這個構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當下野蠻生長的IoT生態

嚴格意義上說,IoT(物聯網)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1999年,美國Auto-ID就率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聯網在中國又被稱之為傳感網。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傳感網。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

面對萬物互聯的未來,華為正在謀劃一盤大棋。

“我們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無縫的智能化、智慧化生活體驗。手機成為個人的數字助理,包括家裡的環境設備、辦公設備,都能知道你的喜好、聽從你的命令,甚至主動給你提供服務,從而為你的生活提供便利。

這是大勢所趨,是人類追求舒適、方便、輕鬆的本性,否則就不會驅動人類的創新、發明、進步。”在此前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展望道。

為此,華為構建了一個包括“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華為希望通過全場景智慧化生活的實現,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貼心、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解放用戶的雙手和時間,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在5G和IoT成為行業趨勢和熱點的當下,華為的這個構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當下野蠻生長的IoT生態

嚴格意義上說,IoT(物聯網)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1999年,美國Auto-ID就率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聯網在中國又被稱之為傳感網。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傳感網。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作為一項已經有20年曆史的技術和概念,IoT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的發展距離我們理想中的“萬物互聯”的願景相去甚遠。直到近兩年來,AI和5G等新興前沿技術的成熟和大範圍應用,才使得IoT的概念重放光芒,成為行業炙手可熱的新風口。

也正是因為近兩年行業對於IoT戰略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都在持續跟進這個風口,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行業呈現出來的一系列亂象和問題。

"

面對萬物互聯的未來,華為正在謀劃一盤大棋。

“我們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無縫的智能化、智慧化生活體驗。手機成為個人的數字助理,包括家裡的環境設備、辦公設備,都能知道你的喜好、聽從你的命令,甚至主動給你提供服務,從而為你的生活提供便利。

這是大勢所趨,是人類追求舒適、方便、輕鬆的本性,否則就不會驅動人類的創新、發明、進步。”在此前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展望道。

為此,華為構建了一個包括“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華為希望通過全場景智慧化生活的實現,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貼心、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解放用戶的雙手和時間,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在5G和IoT成為行業趨勢和熱點的當下,華為的這個構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當下野蠻生長的IoT生態

嚴格意義上說,IoT(物聯網)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1999年,美國Auto-ID就率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聯網在中國又被稱之為傳感網。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傳感網。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作為一項已經有20年曆史的技術和概念,IoT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的發展距離我們理想中的“萬物互聯”的願景相去甚遠。直到近兩年來,AI和5G等新興前沿技術的成熟和大範圍應用,才使得IoT的概念重放光芒,成為行業炙手可熱的新風口。

也正是因為近兩年行業對於IoT戰略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都在持續跟進這個風口,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行業呈現出來的一系列亂象和問題。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當前的IoT行業缺乏一個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只有遵循統一的標準協議,不同終端才能彼此發現、連接和對話,只有藉助這套標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IoT生態圈。

精明到骨子裡的廠商們當然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各家推出IoT終端的做法早已不稀奇,還希望能夠自主建立起一套能夠主導行業的協議和標準。

這就造成了目前“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規範”的行業現狀,大量的智能終端和設備由於標準和協議不同,產品和平臺獨立,互不兼容且彼此之間的數據無法共享,無法形成設備和數據、交互之間的聯動。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各自為政的IoT標準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糟糕的用戶體驗。在這樣的局面下,用戶要打造一個真正的未來智能生活場景,其面對的或許是數十家不同的協議和標準,以及成千上萬的來自不同品牌,不同廠商的終端設備。

這些設備不僅在設計、製造的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彼此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應用交互不能在一個統一平臺、統一的標準和邏輯下完成。日常生活中,僅在連接、激活設備這一項操作上,用戶可能就需要下載多個不同的APP,完成數不清的複雜操作。

同時不可忽視的還有成本問題。各家閉門造車式的IoT戰略背後,廠商需要承擔相應的硬件成本、研發成本以及運營成本,這些成本到了後期自然而然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就給IOT的大範圍普及提升了使用門檻。

另一方面,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也不利於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廠商進場,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行業壁壘。不僅不利於IoT這個新興產業未來的可持續創新發展,也無法凸顯其作為新興產業的核心商業價值。

全場景智慧化戰略的獨佔優勢

前面提到,華為將自家的全場景智慧化戰略概括為:“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其中:

"

面對萬物互聯的未來,華為正在謀劃一盤大棋。

“我們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無縫的智能化、智慧化生活體驗。手機成為個人的數字助理,包括家裡的環境設備、辦公設備,都能知道你的喜好、聽從你的命令,甚至主動給你提供服務,從而為你的生活提供便利。

這是大勢所趨,是人類追求舒適、方便、輕鬆的本性,否則就不會驅動人類的創新、發明、進步。”在此前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展望道。

為此,華為構建了一個包括“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華為希望通過全場景智慧化生活的實現,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貼心、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解放用戶的雙手和時間,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在5G和IoT成為行業趨勢和熱點的當下,華為的這個構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當下野蠻生長的IoT生態

嚴格意義上說,IoT(物聯網)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1999年,美國Auto-ID就率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聯網在中國又被稱之為傳感網。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傳感網。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作為一項已經有20年曆史的技術和概念,IoT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的發展距離我們理想中的“萬物互聯”的願景相去甚遠。直到近兩年來,AI和5G等新興前沿技術的成熟和大範圍應用,才使得IoT的概念重放光芒,成為行業炙手可熱的新風口。

也正是因為近兩年行業對於IoT戰略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都在持續跟進這個風口,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行業呈現出來的一系列亂象和問題。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當前的IoT行業缺乏一個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只有遵循統一的標準協議,不同終端才能彼此發現、連接和對話,只有藉助這套標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IoT生態圈。

精明到骨子裡的廠商們當然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各家推出IoT終端的做法早已不稀奇,還希望能夠自主建立起一套能夠主導行業的協議和標準。

這就造成了目前“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規範”的行業現狀,大量的智能終端和設備由於標準和協議不同,產品和平臺獨立,互不兼容且彼此之間的數據無法共享,無法形成設備和數據、交互之間的聯動。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各自為政的IoT標準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糟糕的用戶體驗。在這樣的局面下,用戶要打造一個真正的未來智能生活場景,其面對的或許是數十家不同的協議和標準,以及成千上萬的來自不同品牌,不同廠商的終端設備。

這些設備不僅在設計、製造的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彼此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應用交互不能在一個統一平臺、統一的標準和邏輯下完成。日常生活中,僅在連接、激活設備這一項操作上,用戶可能就需要下載多個不同的APP,完成數不清的複雜操作。

同時不可忽視的還有成本問題。各家閉門造車式的IoT戰略背後,廠商需要承擔相應的硬件成本、研發成本以及運營成本,這些成本到了後期自然而然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就給IOT的大範圍普及提升了使用門檻。

另一方面,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也不利於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廠商進場,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行業壁壘。不僅不利於IoT這個新興產業未來的可持續創新發展,也無法凸顯其作為新興產業的核心商業價值。

全場景智慧化戰略的獨佔優勢

前面提到,華為將自家的全場景智慧化戰略概括為:“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其中: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1個核心”即HiAI智慧終端計算平臺,提供芯、端、雲三個層面的技術開放;

“2個生態平臺”分別為HUAWEI HiLink平臺及HUAWEI Ability Gallery快服務智慧平臺,後者為聚合服務平臺,在多場景和多入口精準分發第三方的直達服務;

"

面對萬物互聯的未來,華為正在謀劃一盤大棋。

“我們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無縫的智能化、智慧化生活體驗。手機成為個人的數字助理,包括家裡的環境設備、辦公設備,都能知道你的喜好、聽從你的命令,甚至主動給你提供服務,從而為你的生活提供便利。

這是大勢所趨,是人類追求舒適、方便、輕鬆的本性,否則就不會驅動人類的創新、發明、進步。”在此前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展望道。

為此,華為構建了一個包括“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華為希望通過全場景智慧化生活的實現,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貼心、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解放用戶的雙手和時間,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在5G和IoT成為行業趨勢和熱點的當下,華為的這個構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當下野蠻生長的IoT生態

嚴格意義上說,IoT(物聯網)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1999年,美國Auto-ID就率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聯網在中國又被稱之為傳感網。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傳感網。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作為一項已經有20年曆史的技術和概念,IoT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的發展距離我們理想中的“萬物互聯”的願景相去甚遠。直到近兩年來,AI和5G等新興前沿技術的成熟和大範圍應用,才使得IoT的概念重放光芒,成為行業炙手可熱的新風口。

也正是因為近兩年行業對於IoT戰略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都在持續跟進這個風口,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行業呈現出來的一系列亂象和問題。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當前的IoT行業缺乏一個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只有遵循統一的標準協議,不同終端才能彼此發現、連接和對話,只有藉助這套標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IoT生態圈。

精明到骨子裡的廠商們當然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各家推出IoT終端的做法早已不稀奇,還希望能夠自主建立起一套能夠主導行業的協議和標準。

這就造成了目前“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規範”的行業現狀,大量的智能終端和設備由於標準和協議不同,產品和平臺獨立,互不兼容且彼此之間的數據無法共享,無法形成設備和數據、交互之間的聯動。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各自為政的IoT標準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糟糕的用戶體驗。在這樣的局面下,用戶要打造一個真正的未來智能生活場景,其面對的或許是數十家不同的協議和標準,以及成千上萬的來自不同品牌,不同廠商的終端設備。

這些設備不僅在設計、製造的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彼此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應用交互不能在一個統一平臺、統一的標準和邏輯下完成。日常生活中,僅在連接、激活設備這一項操作上,用戶可能就需要下載多個不同的APP,完成數不清的複雜操作。

同時不可忽視的還有成本問題。各家閉門造車式的IoT戰略背後,廠商需要承擔相應的硬件成本、研發成本以及運營成本,這些成本到了後期自然而然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就給IOT的大範圍普及提升了使用門檻。

另一方面,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也不利於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廠商進場,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行業壁壘。不僅不利於IoT這個新興產業未來的可持續創新發展,也無法凸顯其作為新興產業的核心商業價值。

全場景智慧化戰略的獨佔優勢

前面提到,華為將自家的全場景智慧化戰略概括為:“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其中: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1個核心”即HiAI智慧終端計算平臺,提供芯、端、雲三個層面的技術開放;

“2個生態平臺”分別為HUAWEI HiLink平臺及HUAWEI Ability Gallery快服務智慧平臺,後者為聚合服務平臺,在多場景和多入口精準分發第三方的直達服務;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3層產品佈局”即“1+8+N” :“1”是以“手機”為主入口;“8”是以“平板、PC、穿戴、HD、AI音箱、耳機、VR、車機”等為輔入口;“N”是“泛IoT硬件”,包括照明、安防、環境、清掃等,以實現覆蓋多個場景。

而這三大戰略,剛好就是華為IoT生態相較於其他物聯網生態的優勢所在。華為希望為用戶提供的是一種跨終端,跨系統,覆蓋全場景的無縫式服務和體驗。

依託華為構建起來的IoT智慧生態,華為用戶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任何華為生態設備上都能享受到同樣便捷的服務和一致的體驗。而要做到這一點,華為在構建自家的IoT生態層面做了不少的工作。

"

面對萬物互聯的未來,華為正在謀劃一盤大棋。

“我們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無縫的智能化、智慧化生活體驗。手機成為個人的數字助理,包括家裡的環境設備、辦公設備,都能知道你的喜好、聽從你的命令,甚至主動給你提供服務,從而為你的生活提供便利。

這是大勢所趨,是人類追求舒適、方便、輕鬆的本性,否則就不會驅動人類的創新、發明、進步。”在此前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展望道。

為此,華為構建了一個包括“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華為希望通過全場景智慧化生活的實現,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貼心、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解放用戶的雙手和時間,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在5G和IoT成為行業趨勢和熱點的當下,華為的這個構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當下野蠻生長的IoT生態

嚴格意義上說,IoT(物聯網)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1999年,美國Auto-ID就率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聯網在中國又被稱之為傳感網。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傳感網。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作為一項已經有20年曆史的技術和概念,IoT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的發展距離我們理想中的“萬物互聯”的願景相去甚遠。直到近兩年來,AI和5G等新興前沿技術的成熟和大範圍應用,才使得IoT的概念重放光芒,成為行業炙手可熱的新風口。

也正是因為近兩年行業對於IoT戰略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都在持續跟進這個風口,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行業呈現出來的一系列亂象和問題。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當前的IoT行業缺乏一個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只有遵循統一的標準協議,不同終端才能彼此發現、連接和對話,只有藉助這套標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IoT生態圈。

精明到骨子裡的廠商們當然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各家推出IoT終端的做法早已不稀奇,還希望能夠自主建立起一套能夠主導行業的協議和標準。

這就造成了目前“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規範”的行業現狀,大量的智能終端和設備由於標準和協議不同,產品和平臺獨立,互不兼容且彼此之間的數據無法共享,無法形成設備和數據、交互之間的聯動。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各自為政的IoT標準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糟糕的用戶體驗。在這樣的局面下,用戶要打造一個真正的未來智能生活場景,其面對的或許是數十家不同的協議和標準,以及成千上萬的來自不同品牌,不同廠商的終端設備。

這些設備不僅在設計、製造的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彼此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應用交互不能在一個統一平臺、統一的標準和邏輯下完成。日常生活中,僅在連接、激活設備這一項操作上,用戶可能就需要下載多個不同的APP,完成數不清的複雜操作。

同時不可忽視的還有成本問題。各家閉門造車式的IoT戰略背後,廠商需要承擔相應的硬件成本、研發成本以及運營成本,這些成本到了後期自然而然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就給IOT的大範圍普及提升了使用門檻。

另一方面,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也不利於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廠商進場,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行業壁壘。不僅不利於IoT這個新興產業未來的可持續創新發展,也無法凸顯其作為新興產業的核心商業價值。

全場景智慧化戰略的獨佔優勢

前面提到,華為將自家的全場景智慧化戰略概括為:“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其中: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1個核心”即HiAI智慧終端計算平臺,提供芯、端、雲三個層面的技術開放;

“2個生態平臺”分別為HUAWEI HiLink平臺及HUAWEI Ability Gallery快服務智慧平臺,後者為聚合服務平臺,在多場景和多入口精準分發第三方的直達服務;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3層產品佈局”即“1+8+N” :“1”是以“手機”為主入口;“8”是以“平板、PC、穿戴、HD、AI音箱、耳機、VR、車機”等為輔入口;“N”是“泛IoT硬件”,包括照明、安防、環境、清掃等,以實現覆蓋多個場景。

而這三大戰略,剛好就是華為IoT生態相較於其他物聯網生態的優勢所在。華為希望為用戶提供的是一種跨終端,跨系統,覆蓋全場景的無縫式服務和體驗。

依託華為構建起來的IoT智慧生態,華為用戶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任何華為生態設備上都能享受到同樣便捷的服務和一致的體驗。而要做到這一點,華為在構建自家的IoT生態層面做了不少的工作。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從一開始,華為在HiLink平臺的打造上都是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構建一個生態系統,培植維持這個生態所必須的陽光和土壤,進而讓每一個子系統都能實現可持續的增值和發展,其背後帶來的價值遠遠大於品牌自身創造的價值。

"

面對萬物互聯的未來,華為正在謀劃一盤大棋。

“我們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無縫的智能化、智慧化生活體驗。手機成為個人的數字助理,包括家裡的環境設備、辦公設備,都能知道你的喜好、聽從你的命令,甚至主動給你提供服務,從而為你的生活提供便利。

這是大勢所趨,是人類追求舒適、方便、輕鬆的本性,否則就不會驅動人類的創新、發明、進步。”在此前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展望道。

為此,華為構建了一個包括“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華為希望通過全場景智慧化生活的實現,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貼心、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解放用戶的雙手和時間,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在5G和IoT成為行業趨勢和熱點的當下,華為的這個構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當下野蠻生長的IoT生態

嚴格意義上說,IoT(物聯網)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1999年,美國Auto-ID就率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聯網在中國又被稱之為傳感網。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傳感網。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作為一項已經有20年曆史的技術和概念,IoT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的發展距離我們理想中的“萬物互聯”的願景相去甚遠。直到近兩年來,AI和5G等新興前沿技術的成熟和大範圍應用,才使得IoT的概念重放光芒,成為行業炙手可熱的新風口。

也正是因為近兩年行業對於IoT戰略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都在持續跟進這個風口,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行業呈現出來的一系列亂象和問題。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當前的IoT行業缺乏一個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只有遵循統一的標準協議,不同終端才能彼此發現、連接和對話,只有藉助這套標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IoT生態圈。

精明到骨子裡的廠商們當然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各家推出IoT終端的做法早已不稀奇,還希望能夠自主建立起一套能夠主導行業的協議和標準。

這就造成了目前“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規範”的行業現狀,大量的智能終端和設備由於標準和協議不同,產品和平臺獨立,互不兼容且彼此之間的數據無法共享,無法形成設備和數據、交互之間的聯動。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各自為政的IoT標準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糟糕的用戶體驗。在這樣的局面下,用戶要打造一個真正的未來智能生活場景,其面對的或許是數十家不同的協議和標準,以及成千上萬的來自不同品牌,不同廠商的終端設備。

這些設備不僅在設計、製造的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彼此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應用交互不能在一個統一平臺、統一的標準和邏輯下完成。日常生活中,僅在連接、激活設備這一項操作上,用戶可能就需要下載多個不同的APP,完成數不清的複雜操作。

同時不可忽視的還有成本問題。各家閉門造車式的IoT戰略背後,廠商需要承擔相應的硬件成本、研發成本以及運營成本,這些成本到了後期自然而然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就給IOT的大範圍普及提升了使用門檻。

另一方面,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也不利於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廠商進場,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行業壁壘。不僅不利於IoT這個新興產業未來的可持續創新發展,也無法凸顯其作為新興產業的核心商業價值。

全場景智慧化戰略的獨佔優勢

前面提到,華為將自家的全場景智慧化戰略概括為:“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其中: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1個核心”即HiAI智慧終端計算平臺,提供芯、端、雲三個層面的技術開放;

“2個生態平臺”分別為HUAWEI HiLink平臺及HUAWEI Ability Gallery快服務智慧平臺,後者為聚合服務平臺,在多場景和多入口精準分發第三方的直達服務;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3層產品佈局”即“1+8+N” :“1”是以“手機”為主入口;“8”是以“平板、PC、穿戴、HD、AI音箱、耳機、VR、車機”等為輔入口;“N”是“泛IoT硬件”,包括照明、安防、環境、清掃等,以實現覆蓋多個場景。

而這三大戰略,剛好就是華為IoT生態相較於其他物聯網生態的優勢所在。華為希望為用戶提供的是一種跨終端,跨系統,覆蓋全場景的無縫式服務和體驗。

依託華為構建起來的IoT智慧生態,華為用戶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任何華為生態設備上都能享受到同樣便捷的服務和一致的體驗。而要做到這一點,華為在構建自家的IoT生態層面做了不少的工作。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從一開始,華為在HiLink平臺的打造上都是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構建一個生態系統,培植維持這個生態所必須的陽光和土壤,進而讓每一個子系統都能實現可持續的增值和發展,其背後帶來的價值遠遠大於品牌自身創造的價值。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華為消費者BG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HiLink智能家居戰略,HiLink平臺可以兼容業界通用的連接協議,如WiFi,Zigbee,藍牙等。

作為覆蓋雲、端、邊、芯,HiLink是實現萬物互聯的全連接架構標準,能夠端對端對整個生態賦能,解決了不同品牌廠家智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能夠讓接入平臺的不同廠家設備之間以“普通話”溝通,從而通過場景化的智能聯動為用戶帶來全新的家居體驗。

"

面對萬物互聯的未來,華為正在謀劃一盤大棋。

“我們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無縫的智能化、智慧化生活體驗。手機成為個人的數字助理,包括家裡的環境設備、辦公設備,都能知道你的喜好、聽從你的命令,甚至主動給你提供服務,從而為你的生活提供便利。

這是大勢所趨,是人類追求舒適、方便、輕鬆的本性,否則就不會驅動人類的創新、發明、進步。”在此前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展望道。

為此,華為構建了一個包括“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華為希望通過全場景智慧化生活的實現,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貼心、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解放用戶的雙手和時間,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在5G和IoT成為行業趨勢和熱點的當下,華為的這個構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當下野蠻生長的IoT生態

嚴格意義上說,IoT(物聯網)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1999年,美國Auto-ID就率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聯網在中國又被稱之為傳感網。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傳感網。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作為一項已經有20年曆史的技術和概念,IoT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的發展距離我們理想中的“萬物互聯”的願景相去甚遠。直到近兩年來,AI和5G等新興前沿技術的成熟和大範圍應用,才使得IoT的概念重放光芒,成為行業炙手可熱的新風口。

也正是因為近兩年行業對於IoT戰略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都在持續跟進這個風口,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行業呈現出來的一系列亂象和問題。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當前的IoT行業缺乏一個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只有遵循統一的標準協議,不同終端才能彼此發現、連接和對話,只有藉助這套標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IoT生態圈。

精明到骨子裡的廠商們當然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各家推出IoT終端的做法早已不稀奇,還希望能夠自主建立起一套能夠主導行業的協議和標準。

這就造成了目前“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規範”的行業現狀,大量的智能終端和設備由於標準和協議不同,產品和平臺獨立,互不兼容且彼此之間的數據無法共享,無法形成設備和數據、交互之間的聯動。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各自為政的IoT標準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糟糕的用戶體驗。在這樣的局面下,用戶要打造一個真正的未來智能生活場景,其面對的或許是數十家不同的協議和標準,以及成千上萬的來自不同品牌,不同廠商的終端設備。

這些設備不僅在設計、製造的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彼此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應用交互不能在一個統一平臺、統一的標準和邏輯下完成。日常生活中,僅在連接、激活設備這一項操作上,用戶可能就需要下載多個不同的APP,完成數不清的複雜操作。

同時不可忽視的還有成本問題。各家閉門造車式的IoT戰略背後,廠商需要承擔相應的硬件成本、研發成本以及運營成本,這些成本到了後期自然而然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就給IOT的大範圍普及提升了使用門檻。

另一方面,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也不利於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廠商進場,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行業壁壘。不僅不利於IoT這個新興產業未來的可持續創新發展,也無法凸顯其作為新興產業的核心商業價值。

全場景智慧化戰略的獨佔優勢

前面提到,華為將自家的全場景智慧化戰略概括為:“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其中: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1個核心”即HiAI智慧終端計算平臺,提供芯、端、雲三個層面的技術開放;

“2個生態平臺”分別為HUAWEI HiLink平臺及HUAWEI Ability Gallery快服務智慧平臺,後者為聚合服務平臺,在多場景和多入口精準分發第三方的直達服務;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3層產品佈局”即“1+8+N” :“1”是以“手機”為主入口;“8”是以“平板、PC、穿戴、HD、AI音箱、耳機、VR、車機”等為輔入口;“N”是“泛IoT硬件”,包括照明、安防、環境、清掃等,以實現覆蓋多個場景。

而這三大戰略,剛好就是華為IoT生態相較於其他物聯網生態的優勢所在。華為希望為用戶提供的是一種跨終端,跨系統,覆蓋全場景的無縫式服務和體驗。

依託華為構建起來的IoT智慧生態,華為用戶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任何華為生態設備上都能享受到同樣便捷的服務和一致的體驗。而要做到這一點,華為在構建自家的IoT生態層面做了不少的工作。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從一開始,華為在HiLink平臺的打造上都是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構建一個生態系統,培植維持這個生態所必須的陽光和土壤,進而讓每一個子系統都能實現可持續的增值和發展,其背後帶來的價值遠遠大於品牌自身創造的價值。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華為消費者BG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HiLink智能家居戰略,HiLink平臺可以兼容業界通用的連接協議,如WiFi,Zigbee,藍牙等。

作為覆蓋雲、端、邊、芯,HiLink是實現萬物互聯的全連接架構標準,能夠端對端對整個生態賦能,解決了不同品牌廠家智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能夠讓接入平臺的不同廠家設備之間以“普通話”溝通,從而通過場景化的智能聯動為用戶帶來全新的家居體驗。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截止2019年中,華為HiLink平臺已經擁有超過3000萬註冊用戶、600家加盟生態夥伴、超過1000款認證產品,覆蓋了100多個生活品類。

就規模而言,華為HiLink平臺已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IoT生態之一,並且其產品和用戶規模目前依然維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

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之一,同時還是規模最大的芯片設計和製造商之一,華為在終端設備層面的技術和研發實力無須多言。

無論是上游的 IoT芯片,5G網絡通訊設備,還是終端層面的智能手機、智能音箱、智能大屏終端等有可能在未來整個IoT生態中承擔控制中樞以及流量入口的中心設備上,華為都擁有完善的產品線佈局和強大的軟硬件開發實力。

"

面對萬物互聯的未來,華為正在謀劃一盤大棋。

“我們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無縫的智能化、智慧化生活體驗。手機成為個人的數字助理,包括家裡的環境設備、辦公設備,都能知道你的喜好、聽從你的命令,甚至主動給你提供服務,從而為你的生活提供便利。

這是大勢所趨,是人類追求舒適、方便、輕鬆的本性,否則就不會驅動人類的創新、發明、進步。”在此前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展望道。

為此,華為構建了一個包括“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華為希望通過全場景智慧化生活的實現,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貼心、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解放用戶的雙手和時間,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在5G和IoT成為行業趨勢和熱點的當下,華為的這個構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當下野蠻生長的IoT生態

嚴格意義上說,IoT(物聯網)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1999年,美國Auto-ID就率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聯網在中國又被稱之為傳感網。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傳感網。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作為一項已經有20年曆史的技術和概念,IoT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的發展距離我們理想中的“萬物互聯”的願景相去甚遠。直到近兩年來,AI和5G等新興前沿技術的成熟和大範圍應用,才使得IoT的概念重放光芒,成為行業炙手可熱的新風口。

也正是因為近兩年行業對於IoT戰略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都在持續跟進這個風口,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行業呈現出來的一系列亂象和問題。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當前的IoT行業缺乏一個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只有遵循統一的標準協議,不同終端才能彼此發現、連接和對話,只有藉助這套標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IoT生態圈。

精明到骨子裡的廠商們當然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各家推出IoT終端的做法早已不稀奇,還希望能夠自主建立起一套能夠主導行業的協議和標準。

這就造成了目前“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規範”的行業現狀,大量的智能終端和設備由於標準和協議不同,產品和平臺獨立,互不兼容且彼此之間的數據無法共享,無法形成設備和數據、交互之間的聯動。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各自為政的IoT標準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糟糕的用戶體驗。在這樣的局面下,用戶要打造一個真正的未來智能生活場景,其面對的或許是數十家不同的協議和標準,以及成千上萬的來自不同品牌,不同廠商的終端設備。

這些設備不僅在設計、製造的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彼此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應用交互不能在一個統一平臺、統一的標準和邏輯下完成。日常生活中,僅在連接、激活設備這一項操作上,用戶可能就需要下載多個不同的APP,完成數不清的複雜操作。

同時不可忽視的還有成本問題。各家閉門造車式的IoT戰略背後,廠商需要承擔相應的硬件成本、研發成本以及運營成本,這些成本到了後期自然而然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就給IOT的大範圍普及提升了使用門檻。

另一方面,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也不利於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廠商進場,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行業壁壘。不僅不利於IoT這個新興產業未來的可持續創新發展,也無法凸顯其作為新興產業的核心商業價值。

全場景智慧化戰略的獨佔優勢

前面提到,華為將自家的全場景智慧化戰略概括為:“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其中: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1個核心”即HiAI智慧終端計算平臺,提供芯、端、雲三個層面的技術開放;

“2個生態平臺”分別為HUAWEI HiLink平臺及HUAWEI Ability Gallery快服務智慧平臺,後者為聚合服務平臺,在多場景和多入口精準分發第三方的直達服務;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3層產品佈局”即“1+8+N” :“1”是以“手機”為主入口;“8”是以“平板、PC、穿戴、HD、AI音箱、耳機、VR、車機”等為輔入口;“N”是“泛IoT硬件”,包括照明、安防、環境、清掃等,以實現覆蓋多個場景。

而這三大戰略,剛好就是華為IoT生態相較於其他物聯網生態的優勢所在。華為希望為用戶提供的是一種跨終端,跨系統,覆蓋全場景的無縫式服務和體驗。

依託華為構建起來的IoT智慧生態,華為用戶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任何華為生態設備上都能享受到同樣便捷的服務和一致的體驗。而要做到這一點,華為在構建自家的IoT生態層面做了不少的工作。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從一開始,華為在HiLink平臺的打造上都是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構建一個生態系統,培植維持這個生態所必須的陽光和土壤,進而讓每一個子系統都能實現可持續的增值和發展,其背後帶來的價值遠遠大於品牌自身創造的價值。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華為消費者BG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HiLink智能家居戰略,HiLink平臺可以兼容業界通用的連接協議,如WiFi,Zigbee,藍牙等。

作為覆蓋雲、端、邊、芯,HiLink是實現萬物互聯的全連接架構標準,能夠端對端對整個生態賦能,解決了不同品牌廠家智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能夠讓接入平臺的不同廠家設備之間以“普通話”溝通,從而通過場景化的智能聯動為用戶帶來全新的家居體驗。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截止2019年中,華為HiLink平臺已經擁有超過3000萬註冊用戶、600家加盟生態夥伴、超過1000款認證產品,覆蓋了100多個生活品類。

就規模而言,華為HiLink平臺已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IoT生態之一,並且其產品和用戶規模目前依然維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

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之一,同時還是規模最大的芯片設計和製造商之一,華為在終端設備層面的技術和研發實力無須多言。

無論是上游的 IoT芯片,5G網絡通訊設備,還是終端層面的智能手機、智能音箱、智能大屏終端等有可能在未來整個IoT生態中承擔控制中樞以及流量入口的中心設備上,華為都擁有完善的產品線佈局和強大的軟硬件開發實力。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通過完善的控制系統、技術、入口和協議標準以及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華為和合作夥伴一起打造完善、豐富的智能設備,構建真正的全場景智能化體驗。

華為目前推出了“華為智選”品牌,旗下包含華為AI音箱、720全效空氣淨化器、 iateey智能即熱飲水吧、海雀AI全景攝像頭、豪恩智能家庭套裝、匯泰龍智能指紋鎖、萊克智能循環扇.......等多款數量豐富,品類繁多的智能家居設備。通過HiLink平臺的智慧賦能,消費者可以藉此打造真正的智能生活場景,為生活帶來便利。

"

面對萬物互聯的未來,華為正在謀劃一盤大棋。

“我們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無縫的智能化、智慧化生活體驗。手機成為個人的數字助理,包括家裡的環境設備、辦公設備,都能知道你的喜好、聽從你的命令,甚至主動給你提供服務,從而為你的生活提供便利。

這是大勢所趨,是人類追求舒適、方便、輕鬆的本性,否則就不會驅動人類的創新、發明、進步。”在此前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展望道。

為此,華為構建了一個包括“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華為希望通過全場景智慧化生活的實現,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貼心、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解放用戶的雙手和時間,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在5G和IoT成為行業趨勢和熱點的當下,華為的這個構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當下野蠻生長的IoT生態

嚴格意義上說,IoT(物聯網)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1999年,美國Auto-ID就率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聯網在中國又被稱之為傳感網。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傳感網。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作為一項已經有20年曆史的技術和概念,IoT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的發展距離我們理想中的“萬物互聯”的願景相去甚遠。直到近兩年來,AI和5G等新興前沿技術的成熟和大範圍應用,才使得IoT的概念重放光芒,成為行業炙手可熱的新風口。

也正是因為近兩年行業對於IoT戰略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都在持續跟進這個風口,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行業呈現出來的一系列亂象和問題。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當前的IoT行業缺乏一個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只有遵循統一的標準協議,不同終端才能彼此發現、連接和對話,只有藉助這套標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IoT生態圈。

精明到骨子裡的廠商們當然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各家推出IoT終端的做法早已不稀奇,還希望能夠自主建立起一套能夠主導行業的協議和標準。

這就造成了目前“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規範”的行業現狀,大量的智能終端和設備由於標準和協議不同,產品和平臺獨立,互不兼容且彼此之間的數據無法共享,無法形成設備和數據、交互之間的聯動。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各自為政的IoT標準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糟糕的用戶體驗。在這樣的局面下,用戶要打造一個真正的未來智能生活場景,其面對的或許是數十家不同的協議和標準,以及成千上萬的來自不同品牌,不同廠商的終端設備。

這些設備不僅在設計、製造的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彼此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應用交互不能在一個統一平臺、統一的標準和邏輯下完成。日常生活中,僅在連接、激活設備這一項操作上,用戶可能就需要下載多個不同的APP,完成數不清的複雜操作。

同時不可忽視的還有成本問題。各家閉門造車式的IoT戰略背後,廠商需要承擔相應的硬件成本、研發成本以及運營成本,這些成本到了後期自然而然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就給IOT的大範圍普及提升了使用門檻。

另一方面,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也不利於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廠商進場,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行業壁壘。不僅不利於IoT這個新興產業未來的可持續創新發展,也無法凸顯其作為新興產業的核心商業價值。

全場景智慧化戰略的獨佔優勢

前面提到,華為將自家的全場景智慧化戰略概括為:“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其中: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1個核心”即HiAI智慧終端計算平臺,提供芯、端、雲三個層面的技術開放;

“2個生態平臺”分別為HUAWEI HiLink平臺及HUAWEI Ability Gallery快服務智慧平臺,後者為聚合服務平臺,在多場景和多入口精準分發第三方的直達服務;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3層產品佈局”即“1+8+N” :“1”是以“手機”為主入口;“8”是以“平板、PC、穿戴、HD、AI音箱、耳機、VR、車機”等為輔入口;“N”是“泛IoT硬件”,包括照明、安防、環境、清掃等,以實現覆蓋多個場景。

而這三大戰略,剛好就是華為IoT生態相較於其他物聯網生態的優勢所在。華為希望為用戶提供的是一種跨終端,跨系統,覆蓋全場景的無縫式服務和體驗。

依託華為構建起來的IoT智慧生態,華為用戶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任何華為生態設備上都能享受到同樣便捷的服務和一致的體驗。而要做到這一點,華為在構建自家的IoT生態層面做了不少的工作。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從一開始,華為在HiLink平臺的打造上都是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構建一個生態系統,培植維持這個生態所必須的陽光和土壤,進而讓每一個子系統都能實現可持續的增值和發展,其背後帶來的價值遠遠大於品牌自身創造的價值。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華為消費者BG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HiLink智能家居戰略,HiLink平臺可以兼容業界通用的連接協議,如WiFi,Zigbee,藍牙等。

作為覆蓋雲、端、邊、芯,HiLink是實現萬物互聯的全連接架構標準,能夠端對端對整個生態賦能,解決了不同品牌廠家智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能夠讓接入平臺的不同廠家設備之間以“普通話”溝通,從而通過場景化的智能聯動為用戶帶來全新的家居體驗。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截止2019年中,華為HiLink平臺已經擁有超過3000萬註冊用戶、600家加盟生態夥伴、超過1000款認證產品,覆蓋了100多個生活品類。

就規模而言,華為HiLink平臺已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IoT生態之一,並且其產品和用戶規模目前依然維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

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之一,同時還是規模最大的芯片設計和製造商之一,華為在終端設備層面的技術和研發實力無須多言。

無論是上游的 IoT芯片,5G網絡通訊設備,還是終端層面的智能手機、智能音箱、智能大屏終端等有可能在未來整個IoT生態中承擔控制中樞以及流量入口的中心設備上,華為都擁有完善的產品線佈局和強大的軟硬件開發實力。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通過完善的控制系統、技術、入口和協議標準以及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華為和合作夥伴一起打造完善、豐富的智能設備,構建真正的全場景智能化體驗。

華為目前推出了“華為智選”品牌,旗下包含華為AI音箱、720全效空氣淨化器、 iateey智能即熱飲水吧、海雀AI全景攝像頭、豪恩智能家庭套裝、匯泰龍智能指紋鎖、萊克智能循環扇.......等多款數量豐富,品類繁多的智能家居設備。通過HiLink平臺的智慧賦能,消費者可以藉此打造真正的智能生活場景,為生活帶來便利。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除了終端廠商之外,華為還加強了與西門子、博西家電、A.O.史密斯、松下以及奧克斯等傳統家電巨頭,以及包含中糧地產、綠地控股在內的房地產品牌之間的合作。通過與這些合作伙伴一起,共同來組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

鴻蒙OS與全場景智慧的未來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優勢就是“LiteOS”與“鴻蒙OS”共同構築的物聯網操作系統。在這方面,華為的優勢也很明顯。

眾所周知,前段時間剛剛發佈的鴻蒙OS,是華為多年之前便做出的戰略性佈局,為此華為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鴻蒙OS其本身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佈式特性,讓其在誕生之初就天然符合物聯網設備的應用特徵。

"

面對萬物互聯的未來,華為正在謀劃一盤大棋。

“我們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無縫的智能化、智慧化生活體驗。手機成為個人的數字助理,包括家裡的環境設備、辦公設備,都能知道你的喜好、聽從你的命令,甚至主動給你提供服務,從而為你的生活提供便利。

這是大勢所趨,是人類追求舒適、方便、輕鬆的本性,否則就不會驅動人類的創新、發明、進步。”在此前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展望道。

為此,華為構建了一個包括“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華為希望通過全場景智慧化生活的實現,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貼心、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解放用戶的雙手和時間,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在5G和IoT成為行業趨勢和熱點的當下,華為的這個構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當下野蠻生長的IoT生態

嚴格意義上說,IoT(物聯網)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1999年,美國Auto-ID就率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聯網在中國又被稱之為傳感網。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傳感網。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作為一項已經有20年曆史的技術和概念,IoT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的發展距離我們理想中的“萬物互聯”的願景相去甚遠。直到近兩年來,AI和5G等新興前沿技術的成熟和大範圍應用,才使得IoT的概念重放光芒,成為行業炙手可熱的新風口。

也正是因為近兩年行業對於IoT戰略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都在持續跟進這個風口,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行業呈現出來的一系列亂象和問題。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當前的IoT行業缺乏一個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只有遵循統一的標準協議,不同終端才能彼此發現、連接和對話,只有藉助這套標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IoT生態圈。

精明到骨子裡的廠商們當然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各家推出IoT終端的做法早已不稀奇,還希望能夠自主建立起一套能夠主導行業的協議和標準。

這就造成了目前“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規範”的行業現狀,大量的智能終端和設備由於標準和協議不同,產品和平臺獨立,互不兼容且彼此之間的數據無法共享,無法形成設備和數據、交互之間的聯動。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各自為政的IoT標準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糟糕的用戶體驗。在這樣的局面下,用戶要打造一個真正的未來智能生活場景,其面對的或許是數十家不同的協議和標準,以及成千上萬的來自不同品牌,不同廠商的終端設備。

這些設備不僅在設計、製造的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彼此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應用交互不能在一個統一平臺、統一的標準和邏輯下完成。日常生活中,僅在連接、激活設備這一項操作上,用戶可能就需要下載多個不同的APP,完成數不清的複雜操作。

同時不可忽視的還有成本問題。各家閉門造車式的IoT戰略背後,廠商需要承擔相應的硬件成本、研發成本以及運營成本,這些成本到了後期自然而然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就給IOT的大範圍普及提升了使用門檻。

另一方面,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也不利於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廠商進場,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行業壁壘。不僅不利於IoT這個新興產業未來的可持續創新發展,也無法凸顯其作為新興產業的核心商業價值。

全場景智慧化戰略的獨佔優勢

前面提到,華為將自家的全場景智慧化戰略概括為:“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其中: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1個核心”即HiAI智慧終端計算平臺,提供芯、端、雲三個層面的技術開放;

“2個生態平臺”分別為HUAWEI HiLink平臺及HUAWEI Ability Gallery快服務智慧平臺,後者為聚合服務平臺,在多場景和多入口精準分發第三方的直達服務;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3層產品佈局”即“1+8+N” :“1”是以“手機”為主入口;“8”是以“平板、PC、穿戴、HD、AI音箱、耳機、VR、車機”等為輔入口;“N”是“泛IoT硬件”,包括照明、安防、環境、清掃等,以實現覆蓋多個場景。

而這三大戰略,剛好就是華為IoT生態相較於其他物聯網生態的優勢所在。華為希望為用戶提供的是一種跨終端,跨系統,覆蓋全場景的無縫式服務和體驗。

依託華為構建起來的IoT智慧生態,華為用戶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任何華為生態設備上都能享受到同樣便捷的服務和一致的體驗。而要做到這一點,華為在構建自家的IoT生態層面做了不少的工作。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從一開始,華為在HiLink平臺的打造上都是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構建一個生態系統,培植維持這個生態所必須的陽光和土壤,進而讓每一個子系統都能實現可持續的增值和發展,其背後帶來的價值遠遠大於品牌自身創造的價值。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華為消費者BG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HiLink智能家居戰略,HiLink平臺可以兼容業界通用的連接協議,如WiFi,Zigbee,藍牙等。

作為覆蓋雲、端、邊、芯,HiLink是實現萬物互聯的全連接架構標準,能夠端對端對整個生態賦能,解決了不同品牌廠家智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能夠讓接入平臺的不同廠家設備之間以“普通話”溝通,從而通過場景化的智能聯動為用戶帶來全新的家居體驗。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截止2019年中,華為HiLink平臺已經擁有超過3000萬註冊用戶、600家加盟生態夥伴、超過1000款認證產品,覆蓋了100多個生活品類。

就規模而言,華為HiLink平臺已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IoT生態之一,並且其產品和用戶規模目前依然維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

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之一,同時還是規模最大的芯片設計和製造商之一,華為在終端設備層面的技術和研發實力無須多言。

無論是上游的 IoT芯片,5G網絡通訊設備,還是終端層面的智能手機、智能音箱、智能大屏終端等有可能在未來整個IoT生態中承擔控制中樞以及流量入口的中心設備上,華為都擁有完善的產品線佈局和強大的軟硬件開發實力。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通過完善的控制系統、技術、入口和協議標準以及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華為和合作夥伴一起打造完善、豐富的智能設備,構建真正的全場景智能化體驗。

華為目前推出了“華為智選”品牌,旗下包含華為AI音箱、720全效空氣淨化器、 iateey智能即熱飲水吧、海雀AI全景攝像頭、豪恩智能家庭套裝、匯泰龍智能指紋鎖、萊克智能循環扇.......等多款數量豐富,品類繁多的智能家居設備。通過HiLink平臺的智慧賦能,消費者可以藉此打造真正的智能生活場景,為生活帶來便利。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除了終端廠商之外,華為還加強了與西門子、博西家電、A.O.史密斯、松下以及奧克斯等傳統家電巨頭,以及包含中糧地產、綠地控股在內的房地產品牌之間的合作。通過與這些合作伙伴一起,共同來組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

鴻蒙OS與全場景智慧的未來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優勢就是“LiteOS”與“鴻蒙OS”共同構築的物聯網操作系統。在這方面,華為的優勢也很明顯。

眾所周知,前段時間剛剛發佈的鴻蒙OS,是華為多年之前便做出的戰略性佈局,為此華為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鴻蒙OS其本身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佈式特性,讓其在誕生之初就天然符合物聯網設備的應用特徵。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相對而言,雖然LiteOS並不如鴻蒙OS那樣聲名在外,但實際上現階段的鴻蒙OS就是由Linux內核、LiteOS以及鴻蒙微內核構成的。

LiteOS是華為針對物聯網領域推出的輕量級物聯網操作系統,具備輕量級、低功耗、互聯互通、組件豐富、快速開發等關鍵能力。LiteOS將基於物聯網的業務特徵打造領域性技術棧,為開發者提供 “一站式” 完整軟件平臺,有效降低開發門檻、縮短開發週期,可廣泛應用於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車聯網、LPWA等領域。

"

面對萬物互聯的未來,華為正在謀劃一盤大棋。

“我們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無縫的智能化、智慧化生活體驗。手機成為個人的數字助理,包括家裡的環境設備、辦公設備,都能知道你的喜好、聽從你的命令,甚至主動給你提供服務,從而為你的生活提供便利。

這是大勢所趨,是人類追求舒適、方便、輕鬆的本性,否則就不會驅動人類的創新、發明、進步。”在此前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展望道。

為此,華為構建了一個包括“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華為希望通過全場景智慧化生活的實現,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貼心、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解放用戶的雙手和時間,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在5G和IoT成為行業趨勢和熱點的當下,華為的這個構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當下野蠻生長的IoT生態

嚴格意義上說,IoT(物聯網)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1999年,美國Auto-ID就率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聯網在中國又被稱之為傳感網。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傳感網。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作為一項已經有20年曆史的技術和概念,IoT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的發展距離我們理想中的“萬物互聯”的願景相去甚遠。直到近兩年來,AI和5G等新興前沿技術的成熟和大範圍應用,才使得IoT的概念重放光芒,成為行業炙手可熱的新風口。

也正是因為近兩年行業對於IoT戰略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都在持續跟進這個風口,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行業呈現出來的一系列亂象和問題。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當前的IoT行業缺乏一個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只有遵循統一的標準協議,不同終端才能彼此發現、連接和對話,只有藉助這套標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IoT生態圈。

精明到骨子裡的廠商們當然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各家推出IoT終端的做法早已不稀奇,還希望能夠自主建立起一套能夠主導行業的協議和標準。

這就造成了目前“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規範”的行業現狀,大量的智能終端和設備由於標準和協議不同,產品和平臺獨立,互不兼容且彼此之間的數據無法共享,無法形成設備和數據、交互之間的聯動。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各自為政的IoT標準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糟糕的用戶體驗。在這樣的局面下,用戶要打造一個真正的未來智能生活場景,其面對的或許是數十家不同的協議和標準,以及成千上萬的來自不同品牌,不同廠商的終端設備。

這些設備不僅在設計、製造的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彼此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應用交互不能在一個統一平臺、統一的標準和邏輯下完成。日常生活中,僅在連接、激活設備這一項操作上,用戶可能就需要下載多個不同的APP,完成數不清的複雜操作。

同時不可忽視的還有成本問題。各家閉門造車式的IoT戰略背後,廠商需要承擔相應的硬件成本、研發成本以及運營成本,這些成本到了後期自然而然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就給IOT的大範圍普及提升了使用門檻。

另一方面,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也不利於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廠商進場,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行業壁壘。不僅不利於IoT這個新興產業未來的可持續創新發展,也無法凸顯其作為新興產業的核心商業價值。

全場景智慧化戰略的獨佔優勢

前面提到,華為將自家的全場景智慧化戰略概括為:“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其中: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1個核心”即HiAI智慧終端計算平臺,提供芯、端、雲三個層面的技術開放;

“2個生態平臺”分別為HUAWEI HiLink平臺及HUAWEI Ability Gallery快服務智慧平臺,後者為聚合服務平臺,在多場景和多入口精準分發第三方的直達服務;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3層產品佈局”即“1+8+N” :“1”是以“手機”為主入口;“8”是以“平板、PC、穿戴、HD、AI音箱、耳機、VR、車機”等為輔入口;“N”是“泛IoT硬件”,包括照明、安防、環境、清掃等,以實現覆蓋多個場景。

而這三大戰略,剛好就是華為IoT生態相較於其他物聯網生態的優勢所在。華為希望為用戶提供的是一種跨終端,跨系統,覆蓋全場景的無縫式服務和體驗。

依託華為構建起來的IoT智慧生態,華為用戶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任何華為生態設備上都能享受到同樣便捷的服務和一致的體驗。而要做到這一點,華為在構建自家的IoT生態層面做了不少的工作。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從一開始,華為在HiLink平臺的打造上都是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構建一個生態系統,培植維持這個生態所必須的陽光和土壤,進而讓每一個子系統都能實現可持續的增值和發展,其背後帶來的價值遠遠大於品牌自身創造的價值。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華為消費者BG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HiLink智能家居戰略,HiLink平臺可以兼容業界通用的連接協議,如WiFi,Zigbee,藍牙等。

作為覆蓋雲、端、邊、芯,HiLink是實現萬物互聯的全連接架構標準,能夠端對端對整個生態賦能,解決了不同品牌廠家智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能夠讓接入平臺的不同廠家設備之間以“普通話”溝通,從而通過場景化的智能聯動為用戶帶來全新的家居體驗。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截止2019年中,華為HiLink平臺已經擁有超過3000萬註冊用戶、600家加盟生態夥伴、超過1000款認證產品,覆蓋了100多個生活品類。

就規模而言,華為HiLink平臺已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IoT生態之一,並且其產品和用戶規模目前依然維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

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之一,同時還是規模最大的芯片設計和製造商之一,華為在終端設備層面的技術和研發實力無須多言。

無論是上游的 IoT芯片,5G網絡通訊設備,還是終端層面的智能手機、智能音箱、智能大屏終端等有可能在未來整個IoT生態中承擔控制中樞以及流量入口的中心設備上,華為都擁有完善的產品線佈局和強大的軟硬件開發實力。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通過完善的控制系統、技術、入口和協議標準以及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華為和合作夥伴一起打造完善、豐富的智能設備,構建真正的全場景智能化體驗。

華為目前推出了“華為智選”品牌,旗下包含華為AI音箱、720全效空氣淨化器、 iateey智能即熱飲水吧、海雀AI全景攝像頭、豪恩智能家庭套裝、匯泰龍智能指紋鎖、萊克智能循環扇.......等多款數量豐富,品類繁多的智能家居設備。通過HiLink平臺的智慧賦能,消費者可以藉此打造真正的智能生活場景,為生活帶來便利。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除了終端廠商之外,華為還加強了與西門子、博西家電、A.O.史密斯、松下以及奧克斯等傳統家電巨頭,以及包含中糧地產、綠地控股在內的房地產品牌之間的合作。通過與這些合作伙伴一起,共同來組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

鴻蒙OS與全場景智慧的未來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優勢就是“LiteOS”與“鴻蒙OS”共同構築的物聯網操作系統。在這方面,華為的優勢也很明顯。

眾所周知,前段時間剛剛發佈的鴻蒙OS,是華為多年之前便做出的戰略性佈局,為此華為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鴻蒙OS其本身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佈式特性,讓其在誕生之初就天然符合物聯網設備的應用特徵。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相對而言,雖然LiteOS並不如鴻蒙OS那樣聲名在外,但實際上現階段的鴻蒙OS就是由Linux內核、LiteOS以及鴻蒙微內核構成的。

LiteOS是華為針對物聯網領域推出的輕量級物聯網操作系統,具備輕量級、低功耗、互聯互通、組件豐富、快速開發等關鍵能力。LiteOS將基於物聯網的業務特徵打造領域性技術棧,為開發者提供 “一站式” 完整軟件平臺,有效降低開發門檻、縮短開發週期,可廣泛應用於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車聯網、LPWA等領域。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根據華為的規劃,未來LiteOS會融入鴻蒙OS之中,以此構建華為未來在IoT領域的軟件核心優勢。

"

面對萬物互聯的未來,華為正在謀劃一盤大棋。

“我們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提供無縫的智能化、智慧化生活體驗。手機成為個人的數字助理,包括家裡的環境設備、辦公設備,都能知道你的喜好、聽從你的命令,甚至主動給你提供服務,從而為你的生活提供便利。

這是大勢所趨,是人類追求舒適、方便、輕鬆的本性,否則就不會驅動人類的創新、發明、進步。”在此前的HUAWEI HiLink生態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展望道。

為此,華為構建了一個包括“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華為希望通過全場景智慧化生活的實現,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貼心、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解放用戶的雙手和時間,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在5G和IoT成為行業趨勢和熱點的當下,華為的這個構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當下野蠻生長的IoT生態

嚴格意義上說,IoT(物聯網)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

早在1999年,美國Auto-ID就率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當時這個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RFID技術和互聯網的基礎上。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物聯網在中國又被稱之為傳感網。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啟動了傳感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傳感網。同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提出了,“傳感網是下一個世紀人類面臨的又一個發展機遇”。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作為一項已經有20年曆史的技術和概念,IoT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內的發展距離我們理想中的“萬物互聯”的願景相去甚遠。直到近兩年來,AI和5G等新興前沿技術的成熟和大範圍應用,才使得IoT的概念重放光芒,成為行業炙手可熱的新風口。

也正是因為近兩年行業對於IoT戰略保持了極高的關注度,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都在持續跟進這個風口,隨之而來的就是整個行業呈現出來的一系列亂象和問題。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當前的IoT行業缺乏一個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要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只有遵循統一的標準協議,不同終端才能彼此發現、連接和對話,只有藉助這套標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IoT生態圈。

精明到骨子裡的廠商們當然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各家推出IoT終端的做法早已不稀奇,還希望能夠自主建立起一套能夠主導行業的協議和標準。

這就造成了目前“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規範”的行業現狀,大量的智能終端和設備由於標準和協議不同,產品和平臺獨立,互不兼容且彼此之間的數據無法共享,無法形成設備和數據、交互之間的聯動。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各自為政的IoT標準直接帶來的問題就是糟糕的用戶體驗。在這樣的局面下,用戶要打造一個真正的未來智能生活場景,其面對的或許是數十家不同的協議和標準,以及成千上萬的來自不同品牌,不同廠商的終端設備。

這些設備不僅在設計、製造的水平上參差不齊,而且彼此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應用交互不能在一個統一平臺、統一的標準和邏輯下完成。日常生活中,僅在連接、激活設備這一項操作上,用戶可能就需要下載多個不同的APP,完成數不清的複雜操作。

同時不可忽視的還有成本問題。各家閉門造車式的IoT戰略背後,廠商需要承擔相應的硬件成本、研發成本以及運營成本,這些成本到了後期自然而然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就給IOT的大範圍普及提升了使用門檻。

另一方面,前期高昂的成本投入也不利於一些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廠商進場,也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行業壁壘。不僅不利於IoT這個新興產業未來的可持續創新發展,也無法凸顯其作為新興產業的核心商業價值。

全場景智慧化戰略的獨佔優勢

前面提到,華為將自家的全場景智慧化戰略概括為:“1個核心驅動、2個生態平臺、3層產品佈局”,其中: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1個核心”即HiAI智慧終端計算平臺,提供芯、端、雲三個層面的技術開放;

“2個生態平臺”分別為HUAWEI HiLink平臺及HUAWEI Ability Gallery快服務智慧平臺,後者為聚合服務平臺,在多場景和多入口精準分發第三方的直達服務;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3層產品佈局”即“1+8+N” :“1”是以“手機”為主入口;“8”是以“平板、PC、穿戴、HD、AI音箱、耳機、VR、車機”等為輔入口;“N”是“泛IoT硬件”,包括照明、安防、環境、清掃等,以實現覆蓋多個場景。

而這三大戰略,剛好就是華為IoT生態相較於其他物聯網生態的優勢所在。華為希望為用戶提供的是一種跨終端,跨系統,覆蓋全場景的無縫式服務和體驗。

依託華為構建起來的IoT智慧生態,華為用戶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任何華為生態設備上都能享受到同樣便捷的服務和一致的體驗。而要做到這一點,華為在構建自家的IoT生態層面做了不少的工作。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從一開始,華為在HiLink平臺的打造上都是秉持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構建一個生態系統,培植維持這個生態所必須的陽光和土壤,進而讓每一個子系統都能實現可持續的增值和發展,其背後帶來的價值遠遠大於品牌自身創造的價值。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華為消費者BG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HiLink智能家居戰略,HiLink平臺可以兼容業界通用的連接協議,如WiFi,Zigbee,藍牙等。

作為覆蓋雲、端、邊、芯,HiLink是實現萬物互聯的全連接架構標準,能夠端對端對整個生態賦能,解決了不同品牌廠家智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能夠讓接入平臺的不同廠家設備之間以“普通話”溝通,從而通過場景化的智能聯動為用戶帶來全新的家居體驗。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截止2019年中,華為HiLink平臺已經擁有超過3000萬註冊用戶、600家加盟生態夥伴、超過1000款認證產品,覆蓋了100多個生活品類。

就規模而言,華為HiLink平臺已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IoT生態之一,並且其產品和用戶規模目前依然維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

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之一,同時還是規模最大的芯片設計和製造商之一,華為在終端設備層面的技術和研發實力無須多言。

無論是上游的 IoT芯片,5G網絡通訊設備,還是終端層面的智能手機、智能音箱、智能大屏終端等有可能在未來整個IoT生態中承擔控制中樞以及流量入口的中心設備上,華為都擁有完善的產品線佈局和強大的軟硬件開發實力。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通過完善的控制系統、技術、入口和協議標準以及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華為和合作夥伴一起打造完善、豐富的智能設備,構建真正的全場景智能化體驗。

華為目前推出了“華為智選”品牌,旗下包含華為AI音箱、720全效空氣淨化器、 iateey智能即熱飲水吧、海雀AI全景攝像頭、豪恩智能家庭套裝、匯泰龍智能指紋鎖、萊克智能循環扇.......等多款數量豐富,品類繁多的智能家居設備。通過HiLink平臺的智慧賦能,消費者可以藉此打造真正的智能生活場景,為生活帶來便利。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除了終端廠商之外,華為還加強了與西門子、博西家電、A.O.史密斯、松下以及奧克斯等傳統家電巨頭,以及包含中糧地產、綠地控股在內的房地產品牌之間的合作。通過與這些合作伙伴一起,共同來組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

鴻蒙OS與全場景智慧的未來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優勢就是“LiteOS”與“鴻蒙OS”共同構築的物聯網操作系統。在這方面,華為的優勢也很明顯。

眾所周知,前段時間剛剛發佈的鴻蒙OS,是華為多年之前便做出的戰略性佈局,為此華為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鴻蒙OS其本身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佈式特性,讓其在誕生之初就天然符合物聯網設備的應用特徵。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相對而言,雖然LiteOS並不如鴻蒙OS那樣聲名在外,但實際上現階段的鴻蒙OS就是由Linux內核、LiteOS以及鴻蒙微內核構成的。

LiteOS是華為針對物聯網領域推出的輕量級物聯網操作系統,具備輕量級、低功耗、互聯互通、組件豐富、快速開發等關鍵能力。LiteOS將基於物聯網的業務特徵打造領域性技術棧,為開發者提供 “一站式” 完整軟件平臺,有效降低開發門檻、縮短開發週期,可廣泛應用於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車聯網、LPWA等領域。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根據華為的規劃,未來LiteOS會融入鴻蒙OS之中,以此構建華為未來在IoT領域的軟件核心優勢。

華為的萬物互聯大棋

顯然,包括HiLink平臺、LiteOS、鴻蒙OS、華為智選系列產品、5G CPE、昇騰910等一系列平臺、新品和軟硬件技術成果的出現,已經把華為在IoT領域的野心暴露無遺。目前華為已經完成了從系統到硬件,平臺到生態的佈局。

可以看出,華為在很早之前便做出了前瞻性的謀劃和準備,目前華為已經在IoT領域形成了以海量終端用戶、家庭網絡連接、HiLink協議、LiteOS(鴻蒙OS)、HUAWEI IoT芯片為主的核心優勢。放眼目前的全球,能夠在如此全面的領域實現搶跑的廠商,只有華為。

未來,隨著5G技術的廣泛運用,以及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壯大,勢必將催生出更多的應用場景和用戶需求。

作為一家擁有強大技術創新基因和研發實力的品牌,華為在維持現有優勢的基礎上,有望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差異化的用戶體驗,實現真正的全場景智慧生活方式。而這也是下一階段,華為要搶佔的戰略高地。

正如此前餘承東所說:“未來五到十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核心戰略就是全場景智慧化生活體驗升級,不是之一而是唯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