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年薪百萬招博士,這在地產圈同樣很瘋狂'

""華為年薪百萬招博士,這在地產圈同樣很瘋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於高精尖人才,任正非從來都不掩飾自己的渴求。今年五月份,在美國製裁華為事件發酵得最嚴重的時候,任正非曾明確表示:“做芯片光砸錢不行,企業更需要物理學家、數學家等。”

很快在6月20日的內部講話中,任正非就給出了招攬人才的指令:今年華為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還想從世界範圍招進200-300名。

7月23日,任正非簽發的一份總裁辦電子郵件證明了他的決心。郵件內容顯示,華為將對8名2019屆博士生實行年薪制管理,其中兩名博士生年薪為182萬-201萬元,兩名博士生年薪在140.5萬-156.5萬元之間,另有四名博士生的年薪為89.6萬-100.8萬元。

給應屆博士生開出百萬年薪,華為大手筆網羅人才的動作成為輿論焦點。在任正非的設想中,這些天才“少年”在未來3-5年中,會讓華為煥然一新,全部“換槍換炮”,打贏未來的技術與商業戰爭。

找到並留住人才,一直都是企業的必修課,也是很多企業走向頂尖之路的開始。在地產界,像華為這樣對博士類人才青睞有加的不在少數,其中尤以碧桂園為甚。

2013年春天,與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的一次對話打開了楊國強的人才觀。楊國強問:“你管理平安萬億資產,有什麼祕方?”馬明哲回答:“我能有什麼祕方,就是用優秀的人,我這裡有很多年薪千萬的人。”

深受啟發的楊國強,回去之後就給碧桂園時任人力資源總經理彭志斌下達命令:給你30個億,找300個人回來。2013年下半年,面向全球招募地產類相關專業博士生的碧桂園“未來領袖計劃”啟動,創下行業先例,彼時碧桂園給入職博士們開出40萬+年薪的舉動也曾引起一時轟動。

碧桂園前CFO吳建斌在《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一書中透露,當時讓楊國強對博士生產生如此好感的主要原因是程光煜(現任碧桂園副總裁兼營銷中心總經理)的先例。

程光煜是加盟碧桂園的第一個博士生。2007年,碧桂園上市,程光煜也在這一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取得土木工程博士學位並加入碧桂園。在職期間,程光煜歷任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助理、總裁助理、項目總經理、運營中心總經理、粵閩區域總裁等職務。2014年6月,在碧桂園去家族化浪潮中,程光煜接棒楊國強侄子楊永潮,升任集團副總裁兼營銷中心總經理。

從博士畢業生到集團高管,程光煜用了7年時間。他的成功讓楊國強意識到,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比沒有博士學位的人,在能力上會高出一大截。“我給這些新入職的博士生的年薪高出同業一倍。錢不是問題。如果他們中的部分人日後像程博士一樣,能給企業賺大錢,這是多麼有意義的計劃。”

楊國強算過一筆賬,認為前期的高薪投入是完全可以承受的。《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書中寫道:剛開始幾年,每個博士年薪40萬,100個博士一年開支4000萬元,如果兩年後100人成才1人,此人年薪200萬元,公司給他1億元,他如果能賺回2億元,像程光煜那樣,就全部開支都賺回來了。如果成才不止1人,那回報會更可觀。

對於這些高薪、高學歷人才,楊國強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成才,為此碧桂園給所有簽約博士生提供經理級待遇,安排在集團總裁、副總裁、甚至楊國強身邊學習。

一位知情人士向時代財經透露,現任碧桂園海南區域副總裁吳道彪,2014年從東京大學博士畢業,一入職就安排在抓海外業務的碧桂園集團執行董事身邊學習,10個月後成為了楊國強祕書,之後歷任建築設計總監、海外設計院院長,並於2018年開始出任海南區域副總裁。“從博士畢業到中高層管理,才4年,職位升得特別快。”

有“未來領袖計劃”的學員在網上分享過,博士生大部分都是學習能力超強,且自尊心很強,不允許自己落後,這是他們能迅速成才的原因。但壓力也是顯而易見的,有“未來領袖計劃”的學員也透露,心理壓力極大。

自2013年下半年啟動至今,碧桂園的博士生隊伍逐年在擴大。2015年-2018年,從全球招收的博士生人數分別為256位、403位、1037位、1300位。即便在2018年優化組織架構的時候,未來領袖計劃也沒有停止招聘。

在楊國強的判斷中,碧桂園有機會成為世界第一,如果達不到,就是因為缺少像程光煜這樣的博士人才,“如果多幾個程博士,成為世界第一不是沒可能”。

有數據顯示,在近四五年內,碧桂園“未來領袖計劃”的學員已有近200人通過培訓和實戰走上區域總裁、區域副總裁、區域總裁助理、項目總經理等核心崗位。

在房地產圈子裡,招攬博士的並不是碧桂園一家。 萬科自2010年開始設立博士後研究工作站,2018年12月底在中南大學發佈的招聘簡章中顯示,截至2018年底,該工作站獲得專利總共168個;國內專利164個,國際專利4個;發明專利41個,實用新型102個,外觀專利25個。當時工作站共有在站博士後24人。

按照萬科的計劃,入職博士後在第一年先到一線項目進行學習,然後回工作站做研發,為企業運營和技術研發提供幫助。一位熟悉該工作站的人向時代財經表示,該工作站在專業技術上對萬科發展的推動作用比較大。

最近兩年,效仿碧桂園的同行也越來越多。陽光城於2017年推出了“博士領航計劃”,新城控股2018年啟動的“博睿計劃”同樣是針對全球博士畢業生,旭輝的“輝耀生”則面向全球博士與MBA畢業生,一年只有20多個名額。

對比來看,除了萬科招募的博士後是專注技術研究工作外,碧桂園、陽光城、新城控股、旭輝的博士們,都被寄予了迅速成為集團中高層管理人才的厚望,需要儘快帶來效益。

不過,也未必每一家房企都像楊國強那樣已經算好了賬,在更高的人力成本面前,專門針對博士生的人才招攬計劃在地產圈內仍是“非主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