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電力下調每股派息,發電轉型的試探與焦慮

本文4203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

未經許可嚴禁以任何形式轉載


南方能源觀察

微信號:energyobserver

歡迎投稿,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eo記者 姜黎

近日,相關財經媒體報道,華潤電力2018年擬派股息每股0.328港元,遠低於2016-2018年每年派息不低於每股0.875港元的承諾。

業內人士分析,為儘快搶佔風電資源,華潤電力加大投資,而在國資委新一輪減負債要求下,不得不降低原本承諾的股息。

2019年初各大電力央企紛紛“亮”出發力清潔能源的遠大目標:國家電投將把清潔能源裝機佔比提高至50%;華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舒印彪明確,將著力加強新能源裝機比例;華潤電力要努力實現2020年清潔能源裝機佔比提升至30%的戰略目標……

自2015年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啟幕,身處其中的中央發電企業不約而同地吹響從發電商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的“號角”。在需求端試水配售電,在供給側提升清潔能源比重,或急或緩,均有推進,而決定轉身速度的關鍵往往在於不同決策者對規模和效益的側重平衡,也越來越有賴於企業與地方政府開啟深度合作。

配售“大躍進”:路在何方?

作為2015年改革以來興起的新業務,售電在華潤電力已連續3年是單列獎項。2019年,華潤集團總會計師、華潤電力董事局主席李汝革強調,要強化電力營銷,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優化市場競爭決策機制,實現綜合效益最優。

翻閱發電企業改革之初的工作報告,各大集團或多或少都意識到電量計劃放開、售電側放開等試點即將對經營工作產生重大影響,而數年過去回頭再看,對如何踏入市場,發電側更像是經歷了一場自下而上的探索。

一位中層幹部回憶:收文(中發9號文)後20天,管理團隊和營銷團隊立即組織召開了第一次研討會。會議的關鍵是解讀9號文中與發電企業直接相關的一句話:允許符合條件的發電企業投資和組建售電主體進入售電市場,從事售電業務。但當天的討論並沒有明確的結果。

直到2016年,一家廣東售電公司一年內“狂攬”7000萬元,創造出人均利潤貢獻700萬元的奇蹟時,發電企業才終於放下為何要做售電的疑問,紛紛動作起來。

2016年到2018年可以說是華潤電力“橫掃”全國各個售電市場的階段。一位業內人士回憶,北京地區文件都還沒下發,他們的團隊就已全部到位。即便是在發電裝機佔比並不突出的地區,市場份額也做到了全國前三。

在各地區公司“自由發揮”初具規模之後,華潤從控股公司總部層面開始對售電業務進行統籌規劃,成立售電管理部,搭建貫通各大區的售電平臺。與此同時擴充金融、法律、電力等複合背景的人才。

“團隊很年輕,除了從電廠營銷、生產部門調任的骨幹以外,還在不斷配備‘新鮮血液’。”一位區域售電公司的負責人曾告訴eo。為了配合市場開拓型人才的發展,公司的績效評估管理體系也準備隨之調整。

華能在電力市場領域則早有一批儲備人才,2008年從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手中購入的大士能源使其擁有了參與國際電力市場的經驗。

“這個團隊輪番去新加坡市場學習,正準備大展身手。”三年前的一次採訪中,華能廣東公司的售電業務負責人自信滿滿。

但售電給企業帶來的正向衝擊並沒有維持多久。

改革初期的困惑重新浮出水面:在一個以電廠讓利為推動力的市場上,發售兩端就像左右手在不斷“拉鋸”,一邊希望價降得越多越好,吸引更多用戶,擴大市場份額,留給售端的價差空間也更大;另一邊期待在保證電量儘可能外銷的情況下,能少讓則少讓,多一釐都是損失。

售電只是電廠的直銷團隊,這一身份讓發電背景的售電公司越來越不知所措。增值服務隨之被寄望為新的“救命稻草”。

2017年下半年eo記者到訪一家央企區域售電公司時,相關負責人拿出了一張四象限圖,他們按照橫縱座標為戰略適配度和市場吸引力的框架,把售電可能延展的業務做了歸類,儲能和能效服務綜合得分較高,分佈式光伏、充電樁緊隨其後。

這些業務要麼價格機制“前途未卜”,要麼補貼銳減,和所有綜合能源項目一樣,只能一單一單去嘗試,而用戶側項目的推進往往涉及更多主體合作,體量大、決策流程長的央企發電多少有些不知所措。

售電之外的另一座“燈塔”是增量配網。但截至目前,除電網公司外,相比發電企業,具備更大優勢的主體是地方能源企業及工業用戶。

三峽集團一直嘗試進軍增量配網,在重慶、福建等地積極奔走。但2017年3月,福建配售電改革還沒正式開啟,長江電力卻掛牌轉讓福建省配電售電有限責任公司50%股權,轉讓底價為2008萬元。

一位不願具名的發電人士透露,增量配網投資“風頭”正盛時,發電企業內部決策也十分焦灼,權衡發電項目開發、上網電量等利弊之後,在一些地區最終還是沒能把配電作為必須佔領的“高地”。

2019年3月28日,胡敏赴華潤電力華東大區調研時提到要積極嘗試售電調峰調頻,及時根據售電業務發展需要調整管理手段。相關人士介紹,售電調峰調頻或指集合用戶側力量,開展需求響應、儲能等適應系統峰谷變化的業務。

2018年面對輔助服務這個“零和遊戲”場的興起,華潤的反應也極為迅速,與科陸、易事特、南都電源、科華恆盛等設備商合作投資了數個電廠和用戶側儲能項目,其中包括海豐電廠30MW國內最大規模的儲能調頻項目。

風電“搶灘潮”:誰是贏家?

如果說配售電領域各家興趣和投入不一,清潔能源對各大發電集團的吸引力卻是一致的。

華潤電力2017年年報顯示,今後目標是每年投產約1500兆瓦清潔能源項目,預計到2020年清潔能源項目權益裝機容量約佔公司總權益裝機容量的25%,而這一比例到2019年已加碼到30%。

2017年是其大刀闊斧處置煤電資產的一年。

根據年報,華潤電力燃煤電廠運營權益裝機容量為29815兆瓦,佔總運營權益裝機容量的82.6%,較2016年下降3.3個百分點。年內沒有新的燃煤機組投產,主動提前關停廣東興寧兩臺135兆瓦機組,同時減持了六枝電廠和蒼南電廠的股權。

興寧電廠一期項目為2*135MW燃煤發電機組,是廣東省“十五”重點項目,兩臺機組分別於2006年10月和2007年5月投入商運。由於機組參數低,煤耗最高可達380克/千瓦時,發電成本高企,經營出現虧損,即便比預計運行年限提早了近10年,固定成本尚未完全回收,華潤還是主動申請了提前關停。

在業界看來,這一步是聰明的。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做好煤電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工作的通知》 (發改能源【2016】855號 ),興寧電廠一方面獲得政府給予連續三年的基數補償電量,即每年不發電但按照一定基數電量給予補償結算;另一方面可以自主選擇線下或線上參與發電合同轉讓交易,將全部電量計劃轉讓。

此外,華潤電力還賣出了六枝電廠51%的股權。據eo瞭解,六枝電廠是華潤電力在西南地區建設的首個火力發電項目,建成後是貴州電網的主力電源點。相關業內人士卻用“最生不逢時的那撥燃煤電廠之一”來形容六枝:2015年開始,電力總體呈現供大於求,2016年正值貴州電力體制改革高峰期,上半年電廠忙著四處降價賣電,下半年轉而陷入電煤供應緊張的窘境。

從煤電抽離的重心很快傾注到了可再生能源領域。

“可再生能源尤其風電開發權的競爭愈加激烈,部分省份對燃煤機組的環保要求進一步提升。”李汝革在2018年中報中總結。

2017年底,華潤電力收購挪威能源公司Statkraft持有的英國Dudgeon海上風電項目30%股權及相關股東貸款,首次投資歐洲海上風電能源行業。

2018年上半年,華潤電力新投產風電運營權益裝機容量同比增長12%,光伏增長28%,達到2015年以來的增速最高值。得益於風電裝機規模增長和利用小時數提升,上半年來自清潔能源分部的利潤貢獻首次超越火電業務。根據2015年以來的年報,華潤風電場滿負荷平均利用小時一直超過全國風電機組平均水平。

一位多年從事風機制造的人士指出,華潤在陸上風電的投資一向比較穩健,投資的風電場主要位於華東、華中、華南等限電較少的地區,不過近兩年投資提速明顯,而對海上風電則顯得有些猶豫。知情人士告訴eo,集團認為海上項目早期投資巨大,施工難度高,技術從引進到應用也還在驗證期,但國內各家的搶佔速度似乎超出預期。

以水電見長的三峽勢頭正猛:2019年初,三峽集團官網發佈消息,截至2018年底,三峽新能源先後設立12家區域管理機構,累計獲取的海上風電資源儲備超過1000萬千瓦。

以積極開發海上風電資源的廣東為例,截至2018年中,647萬千瓦已經被瓜分完畢:中廣核遙遙領先,共取得3個場址、總裝機容量170萬千瓦,並已開始近海深水區資源的探索;國家電投獲得的裝機容量為150萬千瓦,三峽為140萬千瓦。

2018年7月,李汝革赴華南大區調研時指出,華潤電力應抓住開發機遇,搶佔優質資源,適度整合佈局,增進地方協同,超前謀劃海上風電業務,抓好項目前期工作,推動公司長遠生存和發展。

而上述業內人士透露,華潤集團主管電力的高管曾數次親自帶隊拜訪廣東,尋求與地方政府和當地風機廠商合作開發海上風電,至今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不過,拋開“熱門”省份江蘇、廣東,其他地區倒是初現眉目。比如,2018年中,華潤電力與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簽訂《關於建設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生態融合項目框架協議書》,計劃投資100億元,建設60-120臺海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6MW-10MW,規模為60萬千瓦,同時融合海洋生態養殖;2018年3月,與浙江溫州下轄蒼南縣簽訂正式開發協議,總投資約55億元,預計安裝60臺5MW海上風電機組,總裝機規模300MW。

2013年國家能源局將風電審批權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擁有了資源分配權,風資源成為與企業談條件的重要籌碼,央企能否打開風電投資局面,也越發取決於與地方政府能否建立深度合作關係。

而風電領域的這種集中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源於電價政策的全面收緊。

國家能源局早前發佈的《關於2018 年度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指出,尚未印發2018年風電度建設方案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增集中式陸上風電項目和未確定投資主體的海上風電項目應全部通過競爭方式配置和確定上網電價。

2019年4月16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召集華能、大唐、國家能源、國家電投、三峽、華潤電力、金風、遠景、明陽等企業和機構代表參加2019年風電上網電價政策討論會,會議擬降低I-IV類風資源區指導電價0.05元到0.06元不等,海上風電標杆電價也將下調。

為儘可能獲得更多高上網電價項目,2018到2019年是衝刺期。而國資委對央企降低資產負債率的要求並沒有放鬆。

2018年7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祕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國企降槓桿是中央的一個重大部署,降槓桿最重要的就是減負債。可再生能源項目的集中快速投資將使發電企業處於高位的資產負債率承受新的壓力。

“企業要在新業務拓展、發展規模和財務指標間不斷做選擇,越是處在轉型期越考驗決策者的智慧。”一位從事國有資本投資的人士說。

前述業內人士還提到,海上風電資源甚至比陸上風電和分散式風電更具稀缺性,為了保住電價,資金實力較強的企業拼命上項目,不但給電網接入和電力消納積聚壓力,部分項目設計還缺乏對技術細節的比對和探討,可能在無形中就增加了成本,贏了這一波“搶裝”也未必是最後的贏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