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星光熠熠的片子成功吸引了鋪子的目光。

它集結了一大票知名香港明星:

任賢齊、楊千嬅、鄭秀文、梁詠琪、葉德嫻、袁詠儀、張智霖、郭富城、劉嘉玲、甄子丹、吳君如、應採兒、陳小春、林峰、周柏豪、李燦森......

是什麼片能有如此豪華的陣容呢?

不賣關子,說的就是它——

《不要膠下去!》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今年 5月 30 日,是香港的首個減塑環保日。

為了響應減塑環保行動,致力教育公眾減少使用塑料的非盈利團體 Eco Drive 就和本地慈善機構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合作,推出「不要膠下去!」運動。

並且,拍攝了一則同名短片——

[視頻時長:3分鐘]


該運動旨在呼籲公眾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減少城市不必要的浪費,避免產生塑料汙染。

此次減塑環保運動的背後,是香港日益嚴重的塑料汙染。

今年3月,國際環保在線發佈了一篇文章,指出過度包裝致使香港水域微塑料汙染濃度三年增長11倍。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除了香港,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被嚴重的塑料汙染搞得焦頭爛額。

不久前,一則國際新聞為眾多網友津津樂道。

韓國一座垃圾山已經燒了3個月,但全部燒完還要5年。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而韓國的鄰居,日本,面對塑料垃圾同樣束手無策。

去年7月,日本《讀賣新聞》曾報道過,一位關東地區從事廢舊垃圾處理行業的社長髮出了悲鳴:他的回收站內堆放的塑料垃圾高達5米,已經到了超過廢棄物處理法規定的保管基準的危險級別。

再看超級大國美國。

據彭博社報道,2018年,美國環保領域的領頭羊——俄勒岡州,有600多噸垃圾被堆在停車場上無處可去。

同樣,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部分資源回收工廠垃圾堆積如山,處理費用大增,回收業和市政單位的廢棄物處理作業大亂。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還有英國。

根據英國塑料回收機構調查,目前,英國國內正在上演嚴重的塑膠廢料堆積,不得不將更多的垃圾焚化和堆填。

......

不光陸地的塑料汙染嚴重,與之接壤的海洋同樣難逃厄運。

去年9月,鋪子曾給大家推薦過一部觸目驚心的紀錄片——《塑料海洋》(戳這裡回顧)。

這部紀錄片向觀眾詳細地介紹了海洋的塑料汙染狀況。

關於塑料汙染,它還向我們給出了一連串駭人聽聞的天文數字。

每隔50分鐘,僅美國就丟棄了2896噸塑料;每隔70分鐘,地球上就有1438噸塑料流入海洋。

每年大約有800萬噸塑料製品等垃圾被倒入海洋,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照此速度增長,2050年,海洋垃圾將會是2015年的10倍,海洋裡的塑料將會比魚多。

看完上面的天文數字,你們有沒有一種骨寒毛豎的感覺?

現在的大海,分明就是一鍋塑料濃湯啊。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人類對大海的“饋贈”如此豐厚,大海當然不可能無動於衷了。

久不久,大海也會“禮尚往來”。

由於全球洋流運動,海洋中不遠萬里的塑料垃圾也會漂洋過海來看你。

鋪子給大家講一個真實故事——

2015年,印度孟買的一名律師Afroz Shah,在Versova海灘購買了一所新房。

然而,海灘早已變成一個大型垃圾場,垃圾堆積如山。

一般人看到這種景象第一時間肯定就搬家了,但Afroz Shah沒有。

他開始帶上手套,堅持每天清理垃圾場。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漸漸地,人們被他的愚公精神打動。

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從四面八方趕來,加入隊伍。

幾個月下來,清潔隊伍竟然超過了一千人。

經過兩年時間的不懈努力,Afroz Shah和其他志願者在長達2.5公里的海灘上,清理了5000噸的垃圾。

Versova海灘重新變得美麗而迷人。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咦?這不是個勵志感人的故事嗎?

別急,故事還沒完。

去年,孟買迎來了季節風雨天。

退潮之後,沙灘上又出現了500噸的垃圾,惡臭盈天。

一夜回到解放前。

無奈嗎?絕望嗎?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收到大海“回饋”的,還有我國深圳。

去年10月,超強颱風“山竹”過境後,深圳海岸線留下了6600斤的海洋垃圾。而這些海洋垃圾中,大部分都是白色泡沫、塑料瓶、塑料袋.....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然而,這500噸、6600斤的海洋回吐垃圾相比起人類每年傾倒的800萬噸廢料,不過是滄海一粟。


每年800萬噸的塑料垃圾,對海洋生物而言,簡直就是滅頂之災。

看看觀察者網最近發佈的一則新聞——一位「孕婦」在意大利海岸擱淺。

這頭8米長的雌性抹香鯨因吞食44斤塑料而死亡。

儘管它腹中的胎兒已經成型,但因為塑料阻塞胃部,它無法給胎兒提供營養,最終一屍兩命。

更悲痛的是,這已經是意大利海岸今年發生的第五起慘案了。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塑料海洋》的結尾有這樣一段話,鋪子聽了很歉然——

如果鯨會說話,它們大概會問我們:“你們在想什麼?世界上的其他物種都在努力改善自己生存的生態環境,但人類就像是地球上的過客。”

除了海洋生物,以海為生的海鳥也沒能逃過這場塑料災難。

大量海鳥誤吞塑料垃圾,無法消化而活活餓死。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海鳥生物學家詹妮弗萊維斯博士列舉了一宗慘案:有一隻出生只有90天的海鳥,竟然吞下了 276片塑料,光是塑料的重量就佔了它體重的15%。

換做人體比例來算,那相當於我們的胃裡有6-8公斤塑料。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海鳥的屍骨早已腐化,但體內的塑料依舊完好如初。)


上面這些血淋淋的例子有沒有刺激到你?

先別難受,往下看,還有令你悚然的現實。

在紫外線、波浪與鹽類腐蝕的共同作用下,海洋中塑料會分裂成更小的碎屑和微粒。

據有關研究人員估計,海洋裡漂浮著的塑料碎片多達5萬億枚。

而這些塑料碎屑,也逃不過各種生物的饞嘴。

各種海洋生物對塑料微粒來者不拒。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螃蟹視之為珍饈美餚。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海龜嚼得津津有味。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魚類對塑料更是樂此不疲。

但是,科學家指出,一旦魚吞食塑料,毒素便會從塑料上轉移到魚的肌肉或脂肪。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別忘了,站在食物鏈的頂端的人類大部分可是海鮮愛好者啊。

而這些海鮮,最終又被捧上餐桌,供人類大快朵頤。

人類隨意丟棄的垃圾最終還是會迴歸到人類身上。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塑料汙染日益嚴重,其實正是我們肆意浪費所造成的。

過去60年,全球塑料生產量已從20世紀50年代的150萬噸,增加到全去年的3.35億噸。每隔16分鐘,全球就會生產出9534噸塑料;


全球每年大約使用一萬億個塑料袋,平均每分鐘兩百萬個,而每個塑料袋的使用時間僅有12分鐘。

平均每人/每年使用丟棄的塑料製品達136公斤,絕大部分只使用過1次。

你可能會說,塑料能回收重複利用啊。

鋪子告訴你一個無奈的事實,塑料每年的回收利用率不足7%。

為什麼會這樣呢?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些發達國家都是依賴向中國出口解決垃圾問題。


譬如,英國,就是一個垃圾出口大國。從2014到2016年,英國每年都要出口80萬噸塑料廢料,其中大約50萬噸運往了中國內地和香港。

但,在我國,塑料回收並沒有什麼高科技,僅僅是憑人力手工分類。

這樣的純手工分類回收,不僅效率低下,還會對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脅。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為了緩解環境汙染問題,2018年1月,我國正式實施拒絕進口24類洋垃圾的禁令。

自禁令生效起,那些靠中國解決垃圾問題的國家頓時焦頭爛額,垃圾堆積如山。

怎麼辦呢?

減塑才是正解!

去年3月,英女王就發怒了,王室產業不得使用塑料吸管和塑料瓶。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而「不要膠下去!」的主角,我國的特區香港,近年來也一直致力於引導市民減塑。

香港麥當勞已經推行「麥麥走飲管」,直接收起所有飲管,也不會主動隨飲品派發飲管。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香港宜家(IKEA)的所有分店、美食站,都不會向顧客提供一次性塑料袋,同時亦鼓勵顧客減少使用塑料外賣餐具。自攜食物盒於餐廳購買外賣的顧客,IKEA會提供折扣優惠。

但要說減塑理念最堅定的,還得數我們的非洲大兄弟。

目前,非洲的54個國家中,已有12個國家出臺了限塑的相關政策。

比如,盧旺達,非洲一個農業小國,從2008年開始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另一個非洲國家,肯尼亞,2017年9月開始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就連第三世界的非洲兄弟,都已經明白到塑料的巨大危害。

我們是不是該有所行動了?!!!

鋪子明白,目前在我國,全面禁塑很不現實。

但鋪子希望,看完這篇推文後,大家以後在使用塑料袋的時候多想幾秒,別輕易丟棄,儘量多使用一次。

不要以為扔掉了,它們就等於不見了

它們從來都不會輕易消失。

你隨手丟棄一個塑料製品只要一秒,但分解這些塑料垃圾卻需要百年。

儘量多使用一次。

為我們的後代著想一下,為無數海洋生物著想一下,為地球減輕一下負擔。

如若不然,吞下苦果的,還是人類自己。


半個香港娛樂圈,都為它出動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