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環境保護 經濟 高考 英國 教育 中國網教育頻道 2018-11-30
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變化,教育改革在全世界從未停止它的腳步。

我們的教育走到今天,隨著國家經濟形勢的良好發展產生了一些變化。經過三到四輪的課改,在技術、觀念上都有了一些全新的改變。但是,其實質性的教育形態和方式仍然幾十年不動搖。

於是,一方面,我們國力大增,另一方面,我們的教育卻固步自封,在追求高效、高分、高升學率的路上越跑越快。只可惜,估計方向跑錯了,我們在背離教育本義上的路越走越遠。

導語

01

全球主流教育的學習方式早已成功轉向,

我們還在猛攻填鴨式和灌輸式教育

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教育發達地區,幾乎無一例外地進行著“項目式學習、團隊合作學習、多學科融合學習、問題導向式學習、人工智能輔助學習、體驗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等。

儘管我們很多學校、很多地區也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實踐,但是,在整個主流學習方式上,我們始終不敢放棄講、講、講這根柺杖,即便有些實踐,也是走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在芬蘭,他們的學習方式可以是這樣的:以小組為單位,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找材料,搭建房子的任務;

在英國,一篇課文可以學習一天,因為他們還要進行角色體驗、表演、對話和改變原文意思進行重新創作;

在新加坡,他們已經不再在乎PISA的排名,而是注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比如:他們進行的任務驅動式合作學習方式,根據新加坡的氣候條件和地質特點,建造一棟綠色環保的大樓,用什麼材料?如何施工?流程等等,在合作學習中擦出很多的創造性火花。

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統計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沒有哪一個是考高分獲得的,都是靠解決尖端問題而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靠學習方式的轉變而獲得。你在那裡死記硬背,他在那裡動手動腦,最後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一個物理系的研究生,畢業就職到一個單位,有一天,辦公室突然沒電了,其他樓層都有,為何唯獨她這層樓沒電呢?東找西找,不知所何。一個民工走到電閘前,把跳閘的電閘輕輕合上,問題解決了。

極端個案雖不能說明什麼,但其諷刺的意味令人沮喪,更令人悲觀。我們幾十年來培養了不計其數的學霸級低能的人,根本原因就是學習方式的單調和孤立。

再不轉變,再不合作,一切個人努力都只是不解決實際問題的最好註腳。

02

全球主流教育已經在關注人的意義,

而我們還在死盯起跑線

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成為他更好的自己,這也是人的意義。這取決於首先保證學生是活生生的人。當我們把學生當成容器進行機械地灌輸學習的時候,教育的本義便蕩然無存。

於是,我們把學生當成動物一樣放在一個劃定的起跑線上,惡毒地鞭撻他們向前跑,不準輸就成為理所當然甚至天經地義。還美其名曰:我是為你好。

關於起跑論,社會上很多人頑強地認為是現實社會造成的,最有說服力的一句話就是:大家都在跑,你不跑輸了怎麼辦?我們要反問:贏了又如何?

恢復高考四十年,贏在起跑線的人和輸在起跑線上的人估計都不在少數。我們可以找出無數個例子說明贏了起跑線有多麼的榮耀和美好前程。但同時,我們也一定找得到無數個例子來證明贏了起跑線而最終悲慘悽楚甚至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實。

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著名詩人海子,絕對稱得上是贏在起跑線的人,我至今認為在中國現代詩歌界,海子的水平是可圈可點的,其實他人也好。

海子三歲能認3000個字,四歲可以背很多古詩詞,五歲上學,成績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拔尖。十五歲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十九歲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

假如你我家裡出一個這樣的孩子,是不是我們都會引以為傲甚至有榮耀凡塵的榮光?很可惜,天可嘆,二十五歲在山海關下一處鐵軌臥軌自殺,死前留下九個令人心寒的字: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可他的死留給親人的就是無盡的傷痛,給喜歡他的人留下了永遠的遺憾。不要以為這是個案,在中國的今天,這出悲劇,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只是你我運氣好,沒有降臨到我們頭上而已。

贏了如何?輸了如何?根本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但,一旦人的意義不在,輸贏毫無意義。所以,我們的教育應該即刻轉向,賦予學生學習成長有意義上來。

03

全球主流教育已經落實合作學習,

我們還在拼死競爭

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合作學習絕對是當今主流學習形式之一,可我們還在搞“提高一分,乾死千人”的勾當。實在是沒文化。

為什麼學習上不可以合作呢?非要把教育搞得血淋淋的?強調競爭的學習培養的結果大多是冷酷無情、個人極端主義和心胸狹隘之人,長大了怎麼會與人合作、對人友善、樂於溝通?

看看我們現在的一些就業大學生,一言不合便揚長而去,一點不如意就抱怨連天,似乎全世界都差他似的。個人主義到這個程度,你的分數再高也是個屁而已。

一些學校、一些地區已經在開展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索和實踐。其實,成熟的合作學習理論與實踐早就證明是全球更好的學習方式,我們有些人、有些學校就是不願意接納,可悲可惜。

04

教育走得太快,請等等落下的靈魂

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教育的問題出現在哪裡?教育的核心問題不是出在我們的術、不是出在我們學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術層面,原來我們的教育缺乏靈魂的東西。

我可以說這麼一句話,中國的教育技術層面已經走得太快了,“靈魂”跟不上了。

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

引導孩子轉向愛、善、智慧

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那麼我們現在能不能不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教育,從哲學的角度來看是不是靈魂出了問題。柏拉圖說過一句話“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那麼我請問轉向哪?往哪轉?引導孩子轉向分數、轉向才能、轉向才幹、轉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寫了一本書《教育就是解放心靈》。解放心靈,按柏拉圖的語境來說心靈究竟應該轉向哪裡?我研究的結果是轉向愛、轉向善、轉向智慧。

你學過哲學,在西方哲學裡面“愛智慧”就是哲學,那我加一個善,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有愛、善、智慧這三樣東西,你說這個人今後差一點技術、差一點才能,又能差到哪裡去呢?而恰恰這個東西是我們全世界的普適價值,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忘了。

教育就像養花一樣,

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

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人生就應該是一個“慢”的藝術,教育亦如此。我的一位學生的女兒,當年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帶到我家裡來看望我。

她說:“老師,你看我的孩子不愛吃飯,瘦小,黃毛丫頭,怎麼辦啊老師?”

我說:“你這孩子多少歲?”

“10歲。”

我說:“才10歲你著什麼急啊。”

“她學習成績也不行,吃飯也不行,比同齡人都要矮一頭,怎麼得了。”

我說:“你形象不錯,自己的孩子會差多少呢,你不要著急,太在乎這個東西沒用,養人要慢慢來,你著急她也不會長,拔苗敢拔嗎?”

2014年,高考結束以後,志願都填報完了,錄取通知書來了,她帶著一個亭亭玉立,長得很漂亮的女孩子來,說:“叫師爺爺。這就是當年那個黃毛丫頭。”

我說:“你看你當年是不是很著急?孩子幾年工夫,長得比你還高,比你還漂亮,這次還考了一個好大學。”她說:“當時我真的著急,現在還是覺得很自豪的。”

我從這個例子當中深刻地體會到教育就是“慢”的藝術,什麼叫教育?教育就像養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我把這句話送給你們兩個,子女就要這樣養,要慢,不要著急。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個學生

成才的途徑和方式沒有確定的指向

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現在的某些學校說“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都是這樣的無聊、矯情的語言,以為這樣就能把教育做好了?

不要今天看到我們校園門口上寫著“熱烈祝賀某某成為文(理)科狀元,考上清華、北大”,就以為這樣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成功。

我剛才說了,孩子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說一個孩子為什麼有價值?因為他有可能性,他有無限的可能性。

所以我的結論是:第一,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式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每一個學生成才的途徑和方式沒有確定指向。

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不要以為你的孩子現在喜歡畫畫、喜歡彈鋼琴,他今後就一定是個藝術家,可能他今後從事的工作和這個一點關係都沒有,他有無限可能性。

看一個孩子成績不行就開始下結論,說這孩子今後是擦皮鞋的或者將來沒有出息,哪有這樣的教育呢?

我們現在好多名校幹什麼事,名校選孩子讀書,因為優質教育資源有限,選擇名校的人就多,於是名校就有資格來進行篩選,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來說是對的,但是從做教育的角度來說又是錯的,選擇人的教育叫“偽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還要考試入學,兩科語數,小學低於198分,沒有特長,一律不能錄取。我所在的學校收的是幾十分、120左右的孩子,我們還是要把他們教出來的。

教育的新常態

就是要摒棄浮躁、功利,迴歸到教育規律

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現在有很多家長把自己的孩子當成手段,學這樣、學那樣、考狀元、讀名校都是臉面的問題,就是當成一種手段。一旦用孩子的成長來滿足我們成年人的某種慾望或者需求的時候,我們的教育一定出問題。

我說一個簡單的教育規律,看看我們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現在初中老師佈置作業,孩子11、12點基本上做不完,高三就更不說了。

十三四歲、十五六歲的孩子,他的成長規律是怎麼樣的?這些孩子在深夜11點到3點之間,尤其是1點到3點之間,腦垂體分泌兩種很重要的激素,一種叫性激素,一種叫生長激素。有光照、有壓力它不會分泌。

所以,孩子如果睡眠不好、壓力大,他長得就不好,這就是規律。如果老師懂了這個規律,那佈置作業的時候就一個要求,最遲10點半孩子必須入睡。因為孩子入睡兩個小時以後才可能進入深睡狀態。你看我們現在遵循這些規律了嗎?不管,使勁學,為了分數、為了技能、為了才幹。

所以我對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歸到教育的規律,慢慢地、靜靜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顯擺。一定會有我們想要的結果,那個時候我們的孩子不管是分數、才能,還是能力都很好,他們的靈魂也很豐滿。這才是教育新常態。

教育必須基於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

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教育怎麼做呢?這個問題也是教育的哲學思辨。沒有分數(檢驗)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談分數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這就是哲學。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哲學家是怎麼看待教育的,最經典的亞里士多德的原話“教育必須基於三個原則,中庸、可能和適當”。

中庸,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總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為上。我個人認為中庸才是人生、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學,就是說我們做教育不要太過頭了,也不要不夠,就這麼簡單。

什麼叫過頭?現在我們就做過頭了,在技術層面上不斷地改,改得我們老師都不知道怎麼上課了,領導也不知道怎麼佈置工作了。學校教育成了這樣子就是過了頭,忘記了還有教育規律,還有教育自身內在的東西。

第二個,可能”是指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未來具有一切可能性,現在他所學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數,不能代表他今後能做什麼,會做什麼。但是他現在又必須要分數,所以他又必須要勤奮學習。我個人認為這些都不能丟,這樣才能夠確保未來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這裡面有個適當,“適當”實際上是我們的教育的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規律,要適合孩子。不要看到鄰居家的孩子琴棋書畫什麼都學,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學。你是博士,說博士的兒子就要比別人學得多一些,這樣思考問題就錯了,不適合他的學了沒用,一定要學這個孩子內心喜歡的東西。

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

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

深度|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糾纏在起跑線上

我們的教育還是應該回到像孔子說的,孟子說的,包括蒙田說的,“教育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豐富。”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西塞羅,他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你看我們現在做教育都是為了適應外界,很多同學因為要去適應社會,結果就把社會最亂的東西學會了,我們學校教的主流價值全部忘了,所以就是必須要豐富內心。

簡單的說,學習或者教育對學生本身來說最核心的應該是為己的,不是為別人學的,不是為父母學的,而是為豐富自己學的,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他通過自己學到的東西再來回饋社會,這是我們的一個附屬產品。他為自己學的一個附屬產品、客觀產品就是他一定是為這個社會做好,他自己如果都不豐富怎麼能夠為社會好,他是破壞社會的。

來源 | 佔寶話樹人

作者 | 張克運

編輯 | 中國網教育頻道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小編推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