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綠色絲路”成型 頂層設計是關鍵

環境保護 節能減排 經濟 環境汙染 中華建設網 2017-05-26

中華建設網訊 近日,環保部發布了《“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現有多雙邊合作機制,深化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技術等領域的對話和交流,推動共同制定實施雙邊、多邊、次區域和區域生態環保戰略與行動計劃,推動將生態環保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轉型新引擎。

加速“綠色絲路”成型 頂層設計是關鍵

《規劃》強調,要加強生態環保合作機制和平臺建設、推進環保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建設、提高風險評估與防範的諮詢服務能力,推動生態環保信息產品、技術和服務合作,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綜合環保信息支持與保障。同時,設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基金。

推動設立專門的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基金,重點支持沿線國家生態環保基礎設施、能力建設和綠色產業發展項目。

毫無疑問,這是對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從頂層設計方面的有力支撐。

其實,自從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三年多的時間裡,中國一直在致力於建設一條綠色的“絲綢之路”。此次綠色“一帶一路”新規的落地,以生態為綱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綠色發展支撐,對絲綢之路城市帶的可持續發展、綠色“一帶一路”的成型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帶一路”要有綠色支撐

一帶一路”建設是黨中央戰略高度審視國際發展潮流,統籌國內國際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作為貫穿亞歐非、連接東西方的重要橋樑和紐帶,“一帶一路”也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串聯在一起,打造“一帶一路”生態共同體是順應全球生態演化的趨勢和潮流。

目前,在全球變化和快速城市化等劇烈人類活動作用下,絲綢之路城市帶面臨著嚴峻的資源環境危機和可持續發展難題。而生態城市是破解城市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矛盾,實現綠色、低碳、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金鑰匙。

建設生態城市,有利於培育“一帶一路”的綠色增長極,輻射帶動沿線地區綠色城市化,形成“一帶一路”綠色城市帶,輻射驅動沿線地區的綠色發展。

另外,東盟地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區域,擁有著豐富的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屬於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但是由於氣候變化、森林面積銳減、非法砍伐、非法野生動物狩獵、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生物物種銳減、生境破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喪失等在東南亞地區已經非常嚴峻。

當生態環境問題頻出,守住生態環保底線,建設“綠色絲路”,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自然成為“一帶一路”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在生態文明理與環境保護得到高度重視的今天,建設綠色絲綢之路顯得尤為重要。

加速“綠色絲路”成型 頂層設計是關鍵

綠色建設 面臨嚴峻挑戰

雖然,我們不斷凸顯和重視綠色在“一帶一路”中的重要位置,但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是,在推進綠色建設的過程中,會面臨眾多挑戰。目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許多國家,大部分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資源短缺、生態脆弱等問題,合作項目也存在著潛在的生態風險。

陸上通道經過的歐亞大陸是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的地區之一,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問題嚴重,氣候乾燥、降雨量極為稀少、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凸顯。海上通道多途經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節能減排壓力和海洋生態問題的困擾。

對此,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丁永建表示,為實現“一帶一路”目標,關注與治理沿線生態環境問題刻不容緩。

生態環境變化加劇

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加劇了“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生態環境變化,增加了該地區的生態脆弱性。據氣候數據分析顯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大部分地區年均降水量在500mm以下,水資源短缺。從NASA衛星資料中發現,世界第四大湖鹹海幾乎已經消失,世界最大的鹹水湖裡海面積正在不斷縮小。自2000年以來,水中汙染物使海豹免疫系統減弱而導致其大量死亡。由於過度捕撈,裡海魚類資源也在大大減少。

風沙治理問題進展遲緩

據西北研究院研究員屈建軍介紹,我國北方風沙區面積約有164萬平方公里,包括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戈壁及沙漠化土地。這部分區域也是中國境內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建設的關鍵區。

他表示,“一帶一路”沿線風沙的治理依舊面臨著眾多難題。首先,生態建設的科學理在具體實踐中貫徹不夠,雖然植被建設初期會出現一片生機的綠色景觀,但隨著土壤水分條件惡化,生態環境開始退化,新的沙化現象出現。

與此同時,風沙治理的標準與規範落後於生態建設的需求,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缺乏國家層面的引導和支持。另外,當前生態治理成效的科學評價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高效的跨部門協調機制亟待強化。

地區環境制度滯後性明顯

雖然“一帶一路”沿線的一些國家開展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技術改善措施,大力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本國和地區的環境保護進程。但這些沿線國家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尚沒有達成雙邊或者多邊的環境共識與環境合作機制,缺少區域性的環境組織和聯盟,在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也沒有達成系列協議。這就造成“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缺乏區域環境管理制度的有效支持。

種種問題制約著綠色“一帶一路”的建設,也制約著經濟帶上各國之間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守住生態環保底線,建設“綠色絲路”,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加速“綠色絲路”成型 頂層設計是關鍵

加速綠色成型 頂層設計是關鍵

一帶一路”橫跨亞歐非大陸,沿線國家由於大地構造、地貌格局、大氣環流、水分循環、動植物體系及人類活動形成一個複雜多樣、相互關聯的生態環境整體和生存與發展的命運共同體。建設綠色“一帶一路”,需重視頂層設計,從多方面協同發力。

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基於不同國家與地區生態環境狀況和相關環保要求,識別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開展綜合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合理佈局產能合作項目;加強環境應急預警領域的合作交流,提升生態環境風險防範能力。

加大對外援助支持力度,推動綠色項目落地實施。以生態環保、汙染防治、環保技術與產業、人員培訓與交流等為重點領域,優先開展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等基礎設施及能力建設項目,探索在境外設立生態環保合作中心。

加強環保合作機制和平臺建設

基於“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生態環境複雜性和跨國遷移性特徵,應借鑑國際上跨境環境管理模式,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環境保護聯盟,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合作機制的平臺支持和保障作用。制定跨區域環境保護引導性政策和相關環境標準與指南,建立區域環境監督管理制度,啟動生態環境共同行動指南。

在區域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達成統一共識。通過區域合作機制,形成“一帶一路”沿線生態環境保護政策體系,確保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化和程序化。

創新綠色金融機制 推動綠色投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面臨工業化進程和全球產業轉移帶來的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等多重挑戰,沿線國家加快經濟轉型升級、走綠色發展之路的願望也比較強烈。

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不僅要依靠環境治理技術的提高,還需要將綠色金融融入“一帶一路”的建設中,採用金融手段激勵引導資源的優化配置,在投融資決策過程中充分考量生態環境風險,控制汙染型投資。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對外投資機構,應參考赤道原則,建立高標準的環境風險管理制度,探索開發環境責任險等工具,積極推動綠色信貸的實施。

加強環境信息儲備 構建跨國環境信息網絡

沿線國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形成了緊密聯繫的環境利益網,要實現不同國家間的環境合作,應確保環境信息的公開與透明。

一帶一路”的題旨落在“互聯互通”,互聯互通重在信息網絡先行。通過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環境信息數據庫,不同國家的環境資源、信息和成果可實現共建共享。此外,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還可圍繞“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建立相關智庫機構,為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政策規劃和投資活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提供政策諮詢和方案評估。

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靈魂,絲路文化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文化內涵。隨著全球和區域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嚴峻挑戰,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共同需求。

綠色“一帶一路”的建設將有利於推進綠色投資、綠色貿易和綠色金融體系的發展,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加快綠色“一帶一路”的建設,以生態環保作為“一帶一路”的綠色轉型新引擎,頂層設計將發揮出關鍵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