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食街到代言人 協商共治成了成華社區的祕訣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平臺、基本單元,也是重要突破口。為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的生活社區,打造和諧的幸福家園,成都市成華區“堅持共建共享,做實民生福祉,建設幸福成華”,在社區治理方面,堅持多元協商共治,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法制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和組織化力度,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從美食街到代言人 協商共治成了成華社區的祕訣

在成華區多個社區,都在進行著共同協商治理的探索。在這種模式下,祥和裡成了美食一條街,華林社區有了“代言人”,而雙福路社區的老人更是直言不願搬走,成了著名的和諧社區。

祥和里社區:美食街的盛名 背後是你不知道的協商共治

成都的“好吃嘴”都知道,祥和裡有一批美食店,是閒暇時候聚會的好去處。在這條不長的“美食一條街”,有60多家餐飲商家,2200餘戶居民。很多市民不知道,祥和裡不光美食多,而且餐飲商家和社區居民的關係也非常和諧。聞名遐邇的“美食一條街”,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

時間回到三年前,越來越多的美食商家聚集到祥和裡,人聲鼎沸、車來車往、深夜營業也逐步成為常態。同時,也帶來了油煙、噪音、安全、堵塞等問題。美食商家的聚集,引發了社區居民大量的投訴、抱怨。

“燒烤籤簽到處丟,冒菜油整得這塊地又黑又髒”、“大熱天的,連窗子都沒法開,油煙子薰得窗戶都是黑的”、“12點之前可以睡覺我就謝天謝地了,沒得一刻是清淨的”……

祥和里美食街的名譽必須要捍衛,住宅戶的環境也不能鬆手。油煙、噪音、安全、堵塞,解決居民和商家矛盾已經迫在眉睫。

怎樣巧妙的化解矛盾呢?一次公益大賽,成為了社區解決矛盾的契機。2015年成華區舉辦公益創投大賽,祥和里社區以“祥和兒童之家”項目創新四點半學校運行機制奪得冠軍,“祥和兒童之家”社團也藉機培養出家長志願者、教師志願者、商家志願者三支團隊,致力於社區服務。

兒童上學問題可以用三方誌願者的模式,那美食商家和社區居民的問題,能否複製這種模式呢?祥和里社區藉此經驗,成立了“吃貨的天堂—商居自治聯盟”。他們組成了餐飲商家志願者8名、家長志願者4名以及教學志願者4名的執行團隊,通過向商家和居民發放問卷的形式瞭解各自的需求,根據問卷反饋結果協商形成公約。

接下來,商家、居民與執行團隊三方在公約的基礎下,協商創意策劃公益活動、美食節會等,平均每週一次。其中,全年的大型互動就有“端午節、七夕節、美食節、重陽節、社團感恩年會”5場。社區美食街更是成為商居自治聯盟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品牌活動。

朱林是祥和里美食街的餐飲店經營者。通過一次次的活動,他也逐漸理解了居民的需求。朱林說,在社區的幫扶下,各商家都加強了“自治”,通過加設廚具裝置解決油煙問題,配合居民作息協商解決噪音問題等等。

同樣發生改變的,還有祥和里社區的居民,趙麗就是其中一員。隨著聯盟的成立,她的態度也在發生著改變。以前她和很多人一樣,只會抱怨投訴,認為社區的治理與自己無關。如今,趙麗感慨,社區是大家的家園,要舒適就要一起出力。通過參與社區的志願者團隊,眾多社區居民主動和商家坐在一起,協商解決各種問題,有事好商量的態度在祥和裡受著大家的追捧。

從美食街到代言人 協商共治成了成華社區的祕訣

社區居民的感悟

從美食街到代言人 協商共治成了成華社區的祕訣

祥和里社區居民公益美食節

華林社區:“馮事有說法” 社區大姐開辦欄目助力社區自治

在成華區華林社區,有一位名人馮大姐,她的個人“品牌欄目”——《“馮”事有說法》可謂家喻戶曉。有事找馮大姐,成了社區居民的口頭禪。因為,很多問題、矛盾反饋給馮大姐,她總會想辦法通過院落自治委員會解決。

今年60歲的馮大姐被稱為是華林社區的“代言人”,她集多重身份於一身,黨支部委員、華林社區社會組織法人代表、華林社區藝術團團長。說起《“馮”事有說法》的誕生原因,馮大姐擺起了華林社區的“前世今生”。

其實,華林社區的居民80%都屬於徵遷安置戶,從以前的家安置到新居,不少的中老年人都不適應,換句話說就是沒有歸屬感。以前,和其他人一樣,馮大姐也對“新家”存在諸多不滿,小菜販隨意丟棄菜渣、居民生活垃圾亂丟、物管不作為、小區綠化差,再加之徵地拆遷帶來的矛盾,華林社區經常有居民去信訪。

“我們是社區的主人,自己的家肯定要自己掃。”愛管閒事的馮大姐坐不住了,她主動加入了社區院落自治委員會的選舉,自己帶頭美化小區。栽樹搞綠化,宣傳搞衛生,普法講安全,馮大姐用自己的熱情帶動了身邊不少的人。看著小區一點一點的變化,以前亂丟垃圾的居民現在主動監督起了社區的衛生,不亂丟的同時還阻止別人亂丟。

來自群眾中的馮大姐最懂得傾聽,就這樣,《“馮”事有說法》一個以大姐自己名字命名的欄目誕生了。說是個欄目,其實主要是馮大姐用來了解社區居民的需求並及時反饋的一個渠道。包括居民和物管的矛盾、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法治宣傳等等問題,馮大姐都會進行收集,並想辦法反饋解決。

從美食街到代言人 協商共治成了成華社區的祕訣

社區院落前的“壩壩會”

在華林社區的院落自治委員會,還有很多像馮大姐一樣的人。他們既是小區的居民,又是小區的自治者。通過這種方式,華林社區讓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社區建設之中,逐步讓華林社區這樣一個“農轉非”為主的社區,變身和諧宜居社區。目前華林社區院落自治委員會22人,其中18為均是通過“農轉非”安居到社區的居民。

華林社區的治理模式成功搭建起了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的平臺,提高了居民參與治理,服務社區的自覺意識,取得了社區院落“多元治理”的良好效果。

雙福路社區:老人不願搬走 直言我這個“窩”挺好

當你走近雙福路社區,最直接的體會可能就是環保和綠化。雙福路社區綠化面積佔總面積的38%,院落內的綠化、美化、亮化做得充分到位。社區書記何紅飆介紹說,這主要得益於雙福社區共治的特色,環保網格。

雙福路社區的環保網格主要針對轄區的餐飲、工地、汽車、醫療等領域進行一週一次的環保檢查,檢查的內容主要涉及廢水、氣體以及固體垃圾的排放是否達標。科技網格加監管網格合力構建了雙福路社區的環保運行體系,實現了社區整體環境的大提升。

從美食街到代言人 協商共治成了成華社區的祕訣

社區為老年人開展的採風活動

除了對社區環保的改善提升,雙福路社區在鄰里互助方面也透露著溫暖。

62歲的高婆婆在這裡生活了很久,子女們都在城區買了房子,但高婆婆卻執著地要留在這裡,“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窩,況且我現在這個窩這麼好。”據悉,雙福路社區現有空巢老人80餘人,殘疾人20餘人。基於此,雙福路社區成立“鄰里互助社”,網格員和社區志願者共同為社區老人服務。在雙福路社區,你看不到在小區急速騎車,隨意鳴笛的現象。發揚傳統美德、敬老助老、攜幼扶老,是社區一直對居民宣揚的,希望大家都能夠相關幫扶、和諧共處。因此,像高婆婆一樣的老年人對這裡深情而執著。

社會治理的核心在人,社區功能品質的提升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關係著城市的發展建設,內裡和睦,發展才能昌盛,加快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符合成都特大城市的治理規律,同時也彰顯著成華獨特的發展治理之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