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黃山樣板”

環境保護 新安江 三農 農業 中國新聞網 中國新聞網 2017-08-30

【聚焦十九大】(砥礪奮進的五年)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黃山樣板”

中新社安徽黃山8月28日電 (黃俊軍 張強)發源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的新安江,幹流總長359公里,為錢塘江正源及浙江省最大入境河流,也是目前中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

2012年,新安江流域開展中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安徽、浙江以水質“約法”,共同設立環境補償基金。首輪的三年試點間,新安江水質保持為優,浙江千島湖營養化問題得到改善。2015年,皖浙兩省又簽訂了為期三年的新一輪生態補償協議。

截至目前,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09億元人民幣,其中試點補助資金30.2億元人民幣。

近年來,黃山市以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契機,加快建設山水相濟、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態經濟示範區。為此,黃山市推進補償機制試點和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實施了“10個全覆蓋和10個強力推進”工程。

休寧縣流口鎮流口村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徽派建築,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6年7月,流口村創辦了安徽首家“垃圾兌換超市”,村民可將戶內收集的可回收垃圾送至垃圾兌換超市,根據實際需要,按規定的兌換標準在垃圾兌換超市自主選擇所需的生活用品。

10個礦泉水瓶兌換一袋黃酒、5節舊電池兌換一包鹽……村民李順河提著自己收集的垃圾去村裡的“垃圾兌換超市”換購日用品。李順河說,垃圾兌換超市讓村民在得到實惠的同時,既美化了新安江源頭的生態環境,又提升了民眾的環保意識。目前,休寧的“垃圾兌換超市”已發展到14家,並在安徽省內外多地推廣。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裡。”初秋的新安江波光瀲灩,彷彿一幅浸染了詩意的水墨丹青。記者在新安江支流橫江(海陽段)看到,江面上的幾艘垃圾打撈船正在緊張作業,打撈著零星的雜物。像這樣的打撈隊,休寧全縣共有三支,對流域重要干支流開展河道日常保潔管護。

休寧縣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局長韓少俊介紹稱,過去到了汛期,江面上的垃圾最少需要二三十輛車拉走,接近100噸。“現在,即便是汛期也基本沒有了。”

為放大試點效應,形成社會化、多元化、長效化的保護和發展模式,黃山市2016年底發起創立首期規模20億元的新安江綠色發展基金,主要投向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綠色產業發展等領域。

此外,黃山市還將於今年10月舉行首屆新安江論壇,打造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國內交流與國際合作,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綠色產品研發展示,環保、節水、有機等綠色產品與技術推廣交易“三大平臺”。

現如今,在皖浙兩省嚐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所帶來的“甜頭”之後,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河北、天津、陝西、甘肅等多個省(區、市)先後開始推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4月印發的《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提出,要不斷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擴大補償範圍,合理提高補償標準,有效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