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9月3日,《人民日報》13版——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專題,登刊文章《濰坊 產業興起來 農民富起來》,其中,農產品生產安全“安丘模式”作為綠色發展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典型被大篇幅報道。

濰坊 產業興起來 農民富起來

“我種的菌包,僅去年秋季一季就收入5萬多元。”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山甫村的高增臣嚐到甜頭,關掉經營多年的養殖場,專心種起黑木耳。在政府的幫助下,他與一家企業簽訂包銷合同後,今年又流轉了40畝土地,還帶動5戶村民種起黑木耳。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濰坊人民善於創新創造,探索出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先進經驗,創造出全國聞名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和壽光模式。進入新時代,濰坊打造三個模式升級版,繼續引領鄉村振興。

科技創新農業插上騰飛翅膀

一說到種地,不少人會感慨,累死累活一年,實在不易,增收也難。

以前,壽光市崔嶺西村大棚蔬菜種植戶崔江元也這樣認為。但是當農業遇到“物聯網+”“互聯網+”之後,他卻不再認同。他的智能手機裡裝了一款智慧農業APP,大棚內啥時候該通風了,該澆水了,要補光了……點點手機就能辦。“這手機成了俺種大棚的新農具。”崔江元說,“用上智能化設備,不僅種地輕鬆,收入也翻了好幾番。”

濰坊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生產和營銷模式,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種業是果蔬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圍繞搶佔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沿,濰坊建立起種業創新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據統計,目前全市從事種子研發企業達19家,佔全山東省的60%,育苗企業達260多家,新培育品種188個。

在壽光菜博會展示區,蔬菜大棚內水培、霧培等多種智慧化無土栽培展示與推廣讓人目瞪口呆,改變了人們“萬物土中生”的傳統觀念,蔬菜“無土生金”是“景”也是“技”,把農業從受土地利用條件的制約中解放出來。

綠色發展

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吃得好吃得健康,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濰坊市農業農村局的一位幹部說。

山東魯豐集團總經理劉海燕感同身受。最近,她正從安丘市調度往北京、青島等地運送的蔬菜。“這些蔬菜,與銷往美日歐的蔬菜一樣,都是按同樣標準組織生產的。蔬菜都帶著追溯碼,質量全程監控,在國內高端市場賣得很火。”

如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過去,土地分散,小片種植,化肥、農藥管理上也難,安丘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規模化種植基礎上的標準化管理。

趙英才年近七旬,見證了安丘市推進這一管理模式的進程。他侍弄了一輩子莊稼,最初種地被人管還有些不適應。不過,現在他管理著一家企業的1390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實行統一種植規劃、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藥供應、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產品檢測、統一市場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模式。“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賣出好價錢,參與種地的農民也得了實惠。”趙英才說。

高質量的農產品也得到國外客戶的青睞。據統計,濰坊有500多種農副產品及加工產品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蔬菜和畜牧產業出口創匯分別佔全國的1/18和1/8。

產業升級促進三產深度融合

走進濰坊市寒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裡面熱鬧非凡,參觀者絡繹不絕。

“通過產業園創建,濰縣蘿蔔一根就賣12元以上,頭茬西瓜每斤最貴可達30元。”入園企業郭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由守昌向參觀者介紹,除了直接銷售,寒亭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還探索蘿蔔和西瓜的深加工。在園區內,記者看到有濰縣蘿蔔脆、蘿蔔發酵飲料、西瓜脯、西瓜果酒等系列精深加工產品達到10餘種。據寒亭區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2018年濰縣蘿蔔、寒亭西瓜加工產值達12億元,是種植業產值3倍。

產業園還推行“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協議收購保底收益”等模式,2018年產業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在產業園的輻射帶動下,周邊鄉村旅遊、休閒農業、農村電商等第三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投資7000萬元新建了採摘觀光基地、虞河農業觀光帶2000畝,發展鄉村旅遊示範點17家、農村電商200餘家。

濰坊突出抓好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升,抓好骨幹龍頭企業培育,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增強與農民的利益聯結。目前,全市種植大戶有6.8萬家,農民合作社2.6萬家、家庭農場7227家,農業龍頭企業3100餘家,數量居山東之首。

"《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9月3日,《人民日報》13版——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專題,登刊文章《濰坊 產業興起來 農民富起來》,其中,農產品生產安全“安丘模式”作為綠色發展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典型被大篇幅報道。

濰坊 產業興起來 農民富起來

“我種的菌包,僅去年秋季一季就收入5萬多元。”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山甫村的高增臣嚐到甜頭,關掉經營多年的養殖場,專心種起黑木耳。在政府的幫助下,他與一家企業簽訂包銷合同後,今年又流轉了40畝土地,還帶動5戶村民種起黑木耳。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濰坊人民善於創新創造,探索出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先進經驗,創造出全國聞名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和壽光模式。進入新時代,濰坊打造三個模式升級版,繼續引領鄉村振興。

科技創新農業插上騰飛翅膀

一說到種地,不少人會感慨,累死累活一年,實在不易,增收也難。

以前,壽光市崔嶺西村大棚蔬菜種植戶崔江元也這樣認為。但是當農業遇到“物聯網+”“互聯網+”之後,他卻不再認同。他的智能手機裡裝了一款智慧農業APP,大棚內啥時候該通風了,該澆水了,要補光了……點點手機就能辦。“這手機成了俺種大棚的新農具。”崔江元說,“用上智能化設備,不僅種地輕鬆,收入也翻了好幾番。”

濰坊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生產和營銷模式,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種業是果蔬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圍繞搶佔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沿,濰坊建立起種業創新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據統計,目前全市從事種子研發企業達19家,佔全山東省的60%,育苗企業達260多家,新培育品種188個。

在壽光菜博會展示區,蔬菜大棚內水培、霧培等多種智慧化無土栽培展示與推廣讓人目瞪口呆,改變了人們“萬物土中生”的傳統觀念,蔬菜“無土生金”是“景”也是“技”,把農業從受土地利用條件的制約中解放出來。

綠色發展

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吃得好吃得健康,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濰坊市農業農村局的一位幹部說。

山東魯豐集團總經理劉海燕感同身受。最近,她正從安丘市調度往北京、青島等地運送的蔬菜。“這些蔬菜,與銷往美日歐的蔬菜一樣,都是按同樣標準組織生產的。蔬菜都帶著追溯碼,質量全程監控,在國內高端市場賣得很火。”

如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過去,土地分散,小片種植,化肥、農藥管理上也難,安丘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規模化種植基礎上的標準化管理。

趙英才年近七旬,見證了安丘市推進這一管理模式的進程。他侍弄了一輩子莊稼,最初種地被人管還有些不適應。不過,現在他管理著一家企業的1390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實行統一種植規劃、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藥供應、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產品檢測、統一市場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模式。“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賣出好價錢,參與種地的農民也得了實惠。”趙英才說。

高質量的農產品也得到國外客戶的青睞。據統計,濰坊有500多種農副產品及加工產品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蔬菜和畜牧產業出口創匯分別佔全國的1/18和1/8。

產業升級促進三產深度融合

走進濰坊市寒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裡面熱鬧非凡,參觀者絡繹不絕。

“通過產業園創建,濰縣蘿蔔一根就賣12元以上,頭茬西瓜每斤最貴可達30元。”入園企業郭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由守昌向參觀者介紹,除了直接銷售,寒亭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還探索蘿蔔和西瓜的深加工。在園區內,記者看到有濰縣蘿蔔脆、蘿蔔發酵飲料、西瓜脯、西瓜果酒等系列精深加工產品達到10餘種。據寒亭區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2018年濰縣蘿蔔、寒亭西瓜加工產值達12億元,是種植業產值3倍。

產業園還推行“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協議收購保底收益”等模式,2018年產業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在產業園的輻射帶動下,周邊鄉村旅遊、休閒農業、農村電商等第三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投資7000萬元新建了採摘觀光基地、虞河農業觀光帶2000畝,發展鄉村旅遊示範點17家、農村電商200餘家。

濰坊突出抓好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升,抓好骨幹龍頭企業培育,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增強與農民的利益聯結。目前,全市種植大戶有6.8萬家,農民合作社2.6萬家、家庭農場7227家,農業龍頭企業3100餘家,數量居山東之首。

《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人民日報》推介

農產品生產安全“安丘模式”

"《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9月3日,《人民日報》13版——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專題,登刊文章《濰坊 產業興起來 農民富起來》,其中,農產品生產安全“安丘模式”作為綠色發展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典型被大篇幅報道。

濰坊 產業興起來 農民富起來

“我種的菌包,僅去年秋季一季就收入5萬多元。”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山甫村的高增臣嚐到甜頭,關掉經營多年的養殖場,專心種起黑木耳。在政府的幫助下,他與一家企業簽訂包銷合同後,今年又流轉了40畝土地,還帶動5戶村民種起黑木耳。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濰坊人民善於創新創造,探索出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先進經驗,創造出全國聞名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和壽光模式。進入新時代,濰坊打造三個模式升級版,繼續引領鄉村振興。

科技創新農業插上騰飛翅膀

一說到種地,不少人會感慨,累死累活一年,實在不易,增收也難。

以前,壽光市崔嶺西村大棚蔬菜種植戶崔江元也這樣認為。但是當農業遇到“物聯網+”“互聯網+”之後,他卻不再認同。他的智能手機裡裝了一款智慧農業APP,大棚內啥時候該通風了,該澆水了,要補光了……點點手機就能辦。“這手機成了俺種大棚的新農具。”崔江元說,“用上智能化設備,不僅種地輕鬆,收入也翻了好幾番。”

濰坊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生產和營銷模式,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種業是果蔬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圍繞搶佔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沿,濰坊建立起種業創新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據統計,目前全市從事種子研發企業達19家,佔全山東省的60%,育苗企業達260多家,新培育品種188個。

在壽光菜博會展示區,蔬菜大棚內水培、霧培等多種智慧化無土栽培展示與推廣讓人目瞪口呆,改變了人們“萬物土中生”的傳統觀念,蔬菜“無土生金”是“景”也是“技”,把農業從受土地利用條件的制約中解放出來。

綠色發展

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吃得好吃得健康,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濰坊市農業農村局的一位幹部說。

山東魯豐集團總經理劉海燕感同身受。最近,她正從安丘市調度往北京、青島等地運送的蔬菜。“這些蔬菜,與銷往美日歐的蔬菜一樣,都是按同樣標準組織生產的。蔬菜都帶著追溯碼,質量全程監控,在國內高端市場賣得很火。”

如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過去,土地分散,小片種植,化肥、農藥管理上也難,安丘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規模化種植基礎上的標準化管理。

趙英才年近七旬,見證了安丘市推進這一管理模式的進程。他侍弄了一輩子莊稼,最初種地被人管還有些不適應。不過,現在他管理著一家企業的1390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實行統一種植規劃、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藥供應、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產品檢測、統一市場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模式。“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賣出好價錢,參與種地的農民也得了實惠。”趙英才說。

高質量的農產品也得到國外客戶的青睞。據統計,濰坊有500多種農副產品及加工產品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蔬菜和畜牧產業出口創匯分別佔全國的1/18和1/8。

產業升級促進三產深度融合

走進濰坊市寒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裡面熱鬧非凡,參觀者絡繹不絕。

“通過產業園創建,濰縣蘿蔔一根就賣12元以上,頭茬西瓜每斤最貴可達30元。”入園企業郭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由守昌向參觀者介紹,除了直接銷售,寒亭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還探索蘿蔔和西瓜的深加工。在園區內,記者看到有濰縣蘿蔔脆、蘿蔔發酵飲料、西瓜脯、西瓜果酒等系列精深加工產品達到10餘種。據寒亭區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2018年濰縣蘿蔔、寒亭西瓜加工產值達12億元,是種植業產值3倍。

產業園還推行“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協議收購保底收益”等模式,2018年產業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在產業園的輻射帶動下,周邊鄉村旅遊、休閒農業、農村電商等第三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投資7000萬元新建了採摘觀光基地、虞河農業觀光帶2000畝,發展鄉村旅遊示範點17家、農村電商200餘家。

濰坊突出抓好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升,抓好骨幹龍頭企業培育,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增強與農民的利益聯結。目前,全市種植大戶有6.8萬家,農民合作社2.6萬家、家庭農場7227家,農業龍頭企業3100餘家,數量居山東之首。

《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人民日報》推介

農產品生產安全“安丘模式”

《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9月3日,《人民日報》13版——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專題,登刊文章《濰坊 產業興起來 農民富起來》,其中,農產品生產安全“安丘模式”作為綠色發展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典型被大篇幅報道。

濰坊 產業興起來 農民富起來

“我種的菌包,僅去年秋季一季就收入5萬多元。”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山甫村的高增臣嚐到甜頭,關掉經營多年的養殖場,專心種起黑木耳。在政府的幫助下,他與一家企業簽訂包銷合同後,今年又流轉了40畝土地,還帶動5戶村民種起黑木耳。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濰坊人民善於創新創造,探索出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先進經驗,創造出全國聞名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和壽光模式。進入新時代,濰坊打造三個模式升級版,繼續引領鄉村振興。

科技創新農業插上騰飛翅膀

一說到種地,不少人會感慨,累死累活一年,實在不易,增收也難。

以前,壽光市崔嶺西村大棚蔬菜種植戶崔江元也這樣認為。但是當農業遇到“物聯網+”“互聯網+”之後,他卻不再認同。他的智能手機裡裝了一款智慧農業APP,大棚內啥時候該通風了,該澆水了,要補光了……點點手機就能辦。“這手機成了俺種大棚的新農具。”崔江元說,“用上智能化設備,不僅種地輕鬆,收入也翻了好幾番。”

濰坊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生產和營銷模式,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種業是果蔬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圍繞搶佔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沿,濰坊建立起種業創新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據統計,目前全市從事種子研發企業達19家,佔全山東省的60%,育苗企業達260多家,新培育品種188個。

在壽光菜博會展示區,蔬菜大棚內水培、霧培等多種智慧化無土栽培展示與推廣讓人目瞪口呆,改變了人們“萬物土中生”的傳統觀念,蔬菜“無土生金”是“景”也是“技”,把農業從受土地利用條件的制約中解放出來。

綠色發展

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吃得好吃得健康,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濰坊市農業農村局的一位幹部說。

山東魯豐集團總經理劉海燕感同身受。最近,她正從安丘市調度往北京、青島等地運送的蔬菜。“這些蔬菜,與銷往美日歐的蔬菜一樣,都是按同樣標準組織生產的。蔬菜都帶著追溯碼,質量全程監控,在國內高端市場賣得很火。”

如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過去,土地分散,小片種植,化肥、農藥管理上也難,安丘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規模化種植基礎上的標準化管理。

趙英才年近七旬,見證了安丘市推進這一管理模式的進程。他侍弄了一輩子莊稼,最初種地被人管還有些不適應。不過,現在他管理著一家企業的1390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實行統一種植規劃、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藥供應、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產品檢測、統一市場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模式。“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賣出好價錢,參與種地的農民也得了實惠。”趙英才說。

高質量的農產品也得到國外客戶的青睞。據統計,濰坊有500多種農副產品及加工產品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蔬菜和畜牧產業出口創匯分別佔全國的1/18和1/8。

產業升級促進三產深度融合

走進濰坊市寒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裡面熱鬧非凡,參觀者絡繹不絕。

“通過產業園創建,濰縣蘿蔔一根就賣12元以上,頭茬西瓜每斤最貴可達30元。”入園企業郭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由守昌向參觀者介紹,除了直接銷售,寒亭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還探索蘿蔔和西瓜的深加工。在園區內,記者看到有濰縣蘿蔔脆、蘿蔔發酵飲料、西瓜脯、西瓜果酒等系列精深加工產品達到10餘種。據寒亭區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2018年濰縣蘿蔔、寒亭西瓜加工產值達12億元,是種植業產值3倍。

產業園還推行“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協議收購保底收益”等模式,2018年產業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在產業園的輻射帶動下,周邊鄉村旅遊、休閒農業、農村電商等第三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投資7000萬元新建了採摘觀光基地、虞河農業觀光帶2000畝,發展鄉村旅遊示範點17家、農村電商200餘家。

濰坊突出抓好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升,抓好骨幹龍頭企業培育,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增強與農民的利益聯結。目前,全市種植大戶有6.8萬家,農民合作社2.6萬家、家庭農場7227家,農業龍頭企業3100餘家,數量居山東之首。

《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人民日報》推介

農產品生產安全“安丘模式”

《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來源: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9月3日,《人民日報》13版——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專題,登刊文章《濰坊 產業興起來 農民富起來》,其中,農產品生產安全“安丘模式”作為綠色發展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典型被大篇幅報道。

濰坊 產業興起來 農民富起來

“我種的菌包,僅去年秋季一季就收入5萬多元。”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山甫村的高增臣嚐到甜頭,關掉經營多年的養殖場,專心種起黑木耳。在政府的幫助下,他與一家企業簽訂包銷合同後,今年又流轉了40畝土地,還帶動5戶村民種起黑木耳。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濰坊人民善於創新創造,探索出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先進經驗,創造出全國聞名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和壽光模式。進入新時代,濰坊打造三個模式升級版,繼續引領鄉村振興。

科技創新農業插上騰飛翅膀

一說到種地,不少人會感慨,累死累活一年,實在不易,增收也難。

以前,壽光市崔嶺西村大棚蔬菜種植戶崔江元也這樣認為。但是當農業遇到“物聯網+”“互聯網+”之後,他卻不再認同。他的智能手機裡裝了一款智慧農業APP,大棚內啥時候該通風了,該澆水了,要補光了……點點手機就能辦。“這手機成了俺種大棚的新農具。”崔江元說,“用上智能化設備,不僅種地輕鬆,收入也翻了好幾番。”

濰坊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生產和營銷模式,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種業是果蔬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圍繞搶佔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沿,濰坊建立起種業創新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據統計,目前全市從事種子研發企業達19家,佔全山東省的60%,育苗企業達260多家,新培育品種188個。

在壽光菜博會展示區,蔬菜大棚內水培、霧培等多種智慧化無土栽培展示與推廣讓人目瞪口呆,改變了人們“萬物土中生”的傳統觀念,蔬菜“無土生金”是“景”也是“技”,把農業從受土地利用條件的制約中解放出來。

綠色發展

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吃得好吃得健康,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濰坊市農業農村局的一位幹部說。

山東魯豐集團總經理劉海燕感同身受。最近,她正從安丘市調度往北京、青島等地運送的蔬菜。“這些蔬菜,與銷往美日歐的蔬菜一樣,都是按同樣標準組織生產的。蔬菜都帶著追溯碼,質量全程監控,在國內高端市場賣得很火。”

如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過去,土地分散,小片種植,化肥、農藥管理上也難,安丘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規模化種植基礎上的標準化管理。

趙英才年近七旬,見證了安丘市推進這一管理模式的進程。他侍弄了一輩子莊稼,最初種地被人管還有些不適應。不過,現在他管理著一家企業的1390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實行統一種植規劃、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藥供應、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產品檢測、統一市場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模式。“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賣出好價錢,參與種地的農民也得了實惠。”趙英才說。

高質量的農產品也得到國外客戶的青睞。據統計,濰坊有500多種農副產品及加工產品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蔬菜和畜牧產業出口創匯分別佔全國的1/18和1/8。

產業升級促進三產深度融合

走進濰坊市寒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裡面熱鬧非凡,參觀者絡繹不絕。

“通過產業園創建,濰縣蘿蔔一根就賣12元以上,頭茬西瓜每斤最貴可達30元。”入園企業郭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由守昌向參觀者介紹,除了直接銷售,寒亭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還探索蘿蔔和西瓜的深加工。在園區內,記者看到有濰縣蘿蔔脆、蘿蔔發酵飲料、西瓜脯、西瓜果酒等系列精深加工產品達到10餘種。據寒亭區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2018年濰縣蘿蔔、寒亭西瓜加工產值達12億元,是種植業產值3倍。

產業園還推行“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協議收購保底收益”等模式,2018年產業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在產業園的輻射帶動下,周邊鄉村旅遊、休閒農業、農村電商等第三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投資7000萬元新建了採摘觀光基地、虞河農業觀光帶2000畝,發展鄉村旅遊示範點17家、農村電商200餘家。

濰坊突出抓好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升,抓好骨幹龍頭企業培育,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增強與農民的利益聯結。目前,全市種植大戶有6.8萬家,農民合作社2.6萬家、家庭農場7227家,農業龍頭企業3100餘家,數量居山東之首。

《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人民日報》推介

農產品生產安全“安丘模式”

《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來源: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9月3日,《人民日報》13版——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專題,登刊文章《濰坊 產業興起來 農民富起來》,其中,農產品生產安全“安丘模式”作為綠色發展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典型被大篇幅報道。

濰坊 產業興起來 農民富起來

“我種的菌包,僅去年秋季一季就收入5萬多元。”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山甫村的高增臣嚐到甜頭,關掉經營多年的養殖場,專心種起黑木耳。在政府的幫助下,他與一家企業簽訂包銷合同後,今年又流轉了40畝土地,還帶動5戶村民種起黑木耳。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濰坊人民善於創新創造,探索出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先進經驗,創造出全國聞名的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和壽光模式。進入新時代,濰坊打造三個模式升級版,繼續引領鄉村振興。

科技創新農業插上騰飛翅膀

一說到種地,不少人會感慨,累死累活一年,實在不易,增收也難。

以前,壽光市崔嶺西村大棚蔬菜種植戶崔江元也這樣認為。但是當農業遇到“物聯網+”“互聯網+”之後,他卻不再認同。他的智能手機裡裝了一款智慧農業APP,大棚內啥時候該通風了,該澆水了,要補光了……點點手機就能辦。“這手機成了俺種大棚的新農具。”崔江元說,“用上智能化設備,不僅種地輕鬆,收入也翻了好幾番。”

濰坊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生產和營銷模式,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種業是果蔬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圍繞搶佔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沿,濰坊建立起種業創新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據統計,目前全市從事種子研發企業達19家,佔全山東省的60%,育苗企業達260多家,新培育品種188個。

在壽光菜博會展示區,蔬菜大棚內水培、霧培等多種智慧化無土栽培展示與推廣讓人目瞪口呆,改變了人們“萬物土中生”的傳統觀念,蔬菜“無土生金”是“景”也是“技”,把農業從受土地利用條件的制約中解放出來。

綠色發展

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吃得好吃得健康,確保‘舌尖上的安全’。”濰坊市農業農村局的一位幹部說。

山東魯豐集團總經理劉海燕感同身受。最近,她正從安丘市調度往北京、青島等地運送的蔬菜。“這些蔬菜,與銷往美日歐的蔬菜一樣,都是按同樣標準組織生產的。蔬菜都帶著追溯碼,質量全程監控,在國內高端市場賣得很火。”

如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過去,土地分散,小片種植,化肥、農藥管理上也難,安丘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規模化種植基礎上的標準化管理。

趙英才年近七旬,見證了安丘市推進這一管理模式的進程。他侍弄了一輩子莊稼,最初種地被人管還有些不適應。不過,現在他管理著一家企業的1390畝標準化種植基地,實行統一種植規劃、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藥供應、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產品檢測、統一市場銷售的“六統一”管理模式。“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賣出好價錢,參與種地的農民也得了實惠。”趙英才說。

高質量的農產品也得到國外客戶的青睞。據統計,濰坊有500多種農副產品及加工產品出口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蔬菜和畜牧產業出口創匯分別佔全國的1/18和1/8。

產業升級促進三產深度融合

走進濰坊市寒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裡面熱鬧非凡,參觀者絡繹不絕。

“通過產業園創建,濰縣蘿蔔一根就賣12元以上,頭茬西瓜每斤最貴可達30元。”入園企業郭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由守昌向參觀者介紹,除了直接銷售,寒亭區現代農業產業園還探索蘿蔔和西瓜的深加工。在園區內,記者看到有濰縣蘿蔔脆、蘿蔔發酵飲料、西瓜脯、西瓜果酒等系列精深加工產品達到10餘種。據寒亭區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2018年濰縣蘿蔔、寒亭西瓜加工產值達12億元,是種植業產值3倍。

產業園還推行“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協議收購保底收益”等模式,2018年產業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在產業園的輻射帶動下,周邊鄉村旅遊、休閒農業、農村電商等第三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投資7000萬元新建了採摘觀光基地、虞河農業觀光帶2000畝,發展鄉村旅遊示範點17家、農村電商200餘家。

濰坊突出抓好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升,抓好骨幹龍頭企業培育,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增強與農民的利益聯結。目前,全市種植大戶有6.8萬家,農民合作社2.6萬家、家庭農場7227家,農業龍頭企業3100餘家,數量居山東之首。

《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人民日報》推介

農產品生產安全“安丘模式”

《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來源: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鄉村振興 齊魯樣板,安丘經驗成功入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