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記》當中,開篇的《五帝本紀》內記載: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大意是黃帝名叫公孫軒轅,生下來的時候就十分神異。“弱”,即未滿七歲時,就很能說話,年少時就德智俱全,年長愈發敦肅敏銳,成年時則聞見明辯。後來黃帝習用干戈,廣伐諸侯,教民耕戰,最終“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是中華民族的一大始祖,歷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莫不供奉朝拜。時至今日也仍然作為連接世界各地華夏子民的紐帶,年年享受祭祀。

黃帝的祖先是誰?

那麼所記載的少典是誰呢?

有一說法,少典是諸侯國號,並非人名。《史記》後文《秦本紀》中,寫到“大業(人稱)娶少典氏而生柏翳”,在以封地名為姓的時代,這應該說明了司馬遷採用的說法應該是“少典”為國號。然而《國語》有記載:少典娶有蟜氏之女,而生黃帝、炎帝;《帝王代紀》卻又推翻了這種結論,因為根據這裡的記載,黃帝和炎帝差了五百年。但總體上講,黃帝應該是被稱為少典氏的有熊國國君的後代。

根據政權的誕生時間,黃帝之前的歷史大致為:有熊少典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氏。這裡提一下《帝王代紀》,它是繼《史記》以後第二部對帝王家世進行詳盡整理的著作,又唐朝時為了避諱,所以流傳至今使用較廣的書名是《帝王世紀》:它將歷史推到了三皇時代;又因為它出於晉人皇甫謐之手,根據史料年限上的臨近原則,在討論黃帝以前的歷史時它可以作為一份重要參照。那麼,按其上記載,在黃帝之前,有炎帝一脈,首先是神農氏,一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這之後則:承、臨、明、直、氂、衰、榆罔,總共九世,傳位五百三十年;順帶一提,據此來考慮的話,那“炎帝”就指的是九個人。從第一位嘗百草的神農氏開始,到與黃帝交戰的榆罔,都是炎帝。但平日我們並稱的“炎黃”中,“炎”通指與黃帝齊名但相差五百年的那位神農氏,而“黃”也通指黃帝一脈中的第一位開創者。

黃帝的祖先是誰?

那麼黃帝和炎帝的血脈交聯是怎麼回事呢?前面提到這一世少典(第一代世公少典君)根據通婚傳統,娶了有蟜氏的兩個女兒,姐姐生下了最後一任炎帝榆罔,妹妹生下了黃帝,證明了黃帝軒轅氏和炎帝神農氏之間的直接的親緣關係。而少典氏政權和神農氏政權在時間上是有所重疊的,少典氏第二代中誕生了神農氏的第一代,總之炎黃同祖,並無異議。

有熊氏建國,號少典,建都涿鹿。有熊氏族部落第一任酋長諱烈山氏,又號厲山氏。而這源於伏羲女媧部族的發展,有熊是諸部落其中之一。

伏羲女媧部族起源於伏羲女媧的兄妹通婚。而伏羲作為有文字記錄的創世神,制定了大量的禮儀制度,讓百姓得以有紀律的生活。他創立了書契、音樂、婚姻制度,還教人漁獵。最為偉大的是他創作了“八卦,”這種用來解釋天地萬物規律的方法。而女媧的故事在其後數千年的父系社會中主要是以傳說的形式流傳下來,摻雜了很多神話色彩,卻很少有確切的文字史料記載,但這也側面證實了女媧作為華夏民族之母的地位和形象力從未消失。

伏羲女媧都是燧人氏的子嗣。燧人氏則是萬姓之祖,《屍子》有云:“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後世奉為“火祖”,位列三皇之首,尊稱“燧皇”。燧人氏為有巢氏之子,史傳有巢氏是人類原始巢居的發明者、巢居文明的開拓者,仰韶前文化時期古越族人。

黃帝的祖先是誰?

《莊子·盜跖》曰:“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韓非子·五蠹》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

而我們與動物區別開的人類歷史,是從有巢氏開始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