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是以一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論文步入數學殿堂的,這篇頗具學術價值的論文於1930年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時任中國科學社社長兼《科學》雜誌編輯部主編王璡在眾多來稿中發現了署名華羅庚撰寫的論文。

獨具慧眼的王璡意識到這篇數學論文的價值,在與華羅庚商榷修改意見後發表,同時又將這篇論文及作者華羅庚推介給時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由此成就了華羅庚的數學人生,王璡也被譽為是發現華羅庚的第一個伯樂。

王璡:他是發現數學家華羅庚的第一伯樂

王璡

王璡是著名化學史家和化學分析家,他與梅貽琦、秉志、胡剛復等人同為1909年第一屆“庚子賠款”留美生,也是“中國化學會”發起人之一,1928年蔡元培邀請他出任國立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由此可見王璡在當時化學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他也是中國化學史研究和近代分析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王璡(1888—1966)字季樑,浙江寧溪人,但他卻出生於福建閩侯,其少年時代也在福建長大的,皆因王璡之父王士駿曾在福建為官30餘載,先後在閩侯、福清、松溪、仙遊等地擔任6個縣九任縣令,最終官至知府銜直隸州知州,從四品大員。

王璡幼時由家人教其識字,年齡稍長被送入私塾接受傳統經史教育,國學基礎深厚,曾以童生名義參加過鄉試,福建因地處東南沿海,王氏父子都較早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1907年,王璡赴北京入“京師譯學館”學習英文,為的是嫻習外語,以利於溝通中西文化,“京師譯學館”的前身是“京師同文館”,是清末第一所官辦的外語專門學校,最初以培養外語翻譯和洋務人才為目的,以外國人為教習,隸屬於總理事務衙門,1902年被併入“京師大學堂”,即北京大學前身。

1909年8月,王璡與幾個同學相約參加了第一批庚款留美生考試,當時有630人應試,初試錄取了68人,再行復試時錄取了47人,王璡的中英文俱佳,但數理化卻差強人意,但最終因兩科成績平衡而被錄取。

王璡:他是發現數學家華羅庚的第一伯樂

第一批“庚子賠款”留美生合影

1909年10月,中國第一批庚款留美生由清朝外務部主事兼遊美學務處會辦唐國安等人率領,在上海乘“中國號”輪船赴美留學, 王璡因為數理化基礎太差而入美國柯興學院補習高中數理化課程,由於王璡立志學習化學工程,他必須要學好數理化課程,因此倍加用功學習,並利用業餘時間勤工儉學,以賺取自己所需的生活費用。

1911年9月,王璡考入美國理海大學攻讀化學工程專業,理海大學是1865年創校的私立研究型大學,也是“愛國者聯盟”創始學校之一,“愛國者聯盟”是由西點軍校、麻省理工學院、海軍學院、喬治敦大學等12所精英學府組成,其特點是學校規模較小,但卻是高度精英化的。

美國大學都非常重視實驗和實習,王璡對於美國人的務實精神十分讚賞,並經常到工廠實習,瞭解工廠的生產程序,體驗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從中獲得許多實踐能力,王璡經過四年的刻苦學習,於1915年獲得理海大學化學工程學士學位。

王璡:他是發現數學家華羅庚的第一伯樂

王璡

為了承擔起養家餬口的重擔,王璡放棄了進入研究院繼續深造的機會,於1916年回國受聘於湖南高等工業學校,不久又被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聘用,參與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化學工程系,後被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聘為教授併兼任化學系主任,當時中國化學人才奇缺,但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及後來的國立東南大學,卻聚集了一大批自然科學家,其中專攻化學的就有王璡、張子高等人。

1928年,王璡應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邀出任化學研究所所長,負責籌建化學研究所,相繼組建了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中藥、纖維素、油脂、油漆塗料、陶瓷玻璃等小組開展研究工作,為中國化學領域的科學研究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王璡:他是發現數學家華羅庚的第一伯樂

王璡

1932年8月4日,中國化學會在南京成立,王璡是45名發起人之一,第一屆理事長由金陵大學校長陳裕光出任,王璡出任上海分會理事長。

1934年8月,王璡應美國化學家艾薩克·科爾蜀夫教授邀請,前往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擔任訪問研究員,經過兩年的科學研究工作,於1936年獲得碩士學位,王璡在前往美國訪問之前,就辭去了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

1936年,王璡從美國回國後,應國立四川大學校長任鴻雋之邀擔任化學系教授,任鴻雋是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化學碩士,與王璡是老朋友,他們在美國留學期間就曾共同參與創建了“中國科學社”和《科學》雜誌的編輯工作。

王璡:他是發現數學家華羅庚的第一伯樂

中國科學社成員合影

1937年,王璡應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邀出任化學系主任,歷經了浙江大學快速發展時期,因為當時浙江大學匯聚了一批國內一流的著名教授,諸如蘇步青、陳建功、貝時璋、束星北、胡剛復、王淦昌、張紹忠、周厚復等人。

1938年8月,竺可楨力邀王璡出任師範學院院長,可謂是受命於危難之際,當時戰時辦學條件簡陋,經費和師資都短缺,但王璡都以其教育家的責任克服,不但創辦了實驗小學,還創辦了浙大附中,既解決了師範生實習場所,也解決了教職工子弟的求學難題,可謂是一舉雙得。

國民政府教育部於1941年實行“部聘教授”制度時,浙江大學的王璡、蘇步青、吳耕民被遴選為第一批“部聘教授”,第一批只遴選了30人,浙江大學就佔了十分之一,由此可見浙江大學的實力,以致李約瑟博士曾兩次訪問浙江大學,並給予極高的評價,甚至盛讚浙江大學為“東方的劍橋”。

浙江大學在遵義湄潭辦學期間,王璡與蘇步青、錢寶琮、江問漁、祝廉先、胡哲敷、張鴻謨等七人於1943年2月發起創辦了“湄江吟社”,其宗旨是“公餘小集,陶冶性情”,總共舉行了八次詩會,後集成《湄江吟社詩存》出版。

王璡:他是發現數學家華羅庚的第一伯樂

王璡(前排右二)與文學院師生合影

1946年秋,浙江大學從貴州湄潭遷回杭州原址繼續辦學,王璡也隨化學系回到了杭州,繼續在浙江大學化學系擔任教授。

1948年,國立中央研究院遴選第一屆院士時,王璡沒能入選81名院士名單,甚至沒能入選150人候選者名單中,這對曾擔任過化學研究所首任所長王璡來說,似乎有些不公平,因為曾擔任中央研究院各所所長的人大都當選,其箇中原因並不清楚,也可能是因為其缺少科研成果吧。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年逾花甲之年的王璡選擇留在了浙江大學,1951年化學系師資力量受到一定重創,化學系主任王葆仁教授被調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任副所長,其他部分教師也被抽調到北京中國科學院工作。

王璡:他是發現數學家華羅庚的第一伯樂

王璡(中)在實驗中

1952年,中國仿照蘇聯高等教育模式,對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已經擁有理、工、農、醫、文、法、師範七個學院的浙江大學,按照蘇聯模式被拆分,部分學科併入其他兄弟院校,留在杭州的院系拆分了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四所大學,原師範學院全部和文學院、理學院留在杭州的部分系科組建了浙江師範學院,辦學地址在原之江大學校址,王璡被調整到浙江師範學院化學系擔任教授。

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在全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遴選了233名學部委員,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推出第一批“院士”,王璡也沒有出現在這個名單之中。

王璡:他是發現數學家華羅庚的第一伯樂

王璡夫婦與孫輩合影

1956年6月,國務院高教部評定教授級別時,王璡與浙江師範學院院長陳立教授一同被評定為一級教授,這是一次含金量極高的評定,甚至超過一年前評定的學部委員。

1957年反右運動時,王璡的境況如何,沒有任何資料記載,1958年浙江大學重建化學系,但王璡並沒有被調回浙江大學任教,而是在浙江師範學院與新創建的杭州大學合併為杭州大學後,王璡又成為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

王璡一生共娶了四位夫人,前三位都是中國人,皆不幸因病去世,他的最後一位夫人德夢鐵是拉脫維亞人,她精通俄語、希伯來語、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和拉丁語等多種語言,他們相識相愛於浙大湄潭時期的“湄江吟社”,德夢鐵曾為浙江大學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外語人才。

王璡:他是發現數學家華羅庚的第一伯樂

王璡與夫人德夢鐵合影

王璡長子王秉忱曾於1930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與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曾經是同班同學,王秉忱因中學時期受父親好友呂彥直設計南京中山陵影響而轉入建築系學習,並曾因學習成績優異而留校任教,建國後曾擔任中南建築設計院副總建築師,他也是第一屆全國建築學會理事,曾參與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武漢歌劇院等許多著名建築。

王璡:他是發現數學家華羅庚的第一伯樂

王璡(左)與長子王秉忱合影

1966年5月文革爆發後,已經是78歲高齡的王璡沒能倖免,被紅衛兵以破四舊的名義抄家,搜走了一些被認為有價值的物品,當王璡教授被“上層”列為保護對象時,被抄家的物品又被完璧送了回來。

1966年12月28日,王璡家中來了一個自稱是紅衛兵的年輕人,他從抄家的紅衛兵那裡得知被抄家物品返還的消息後,遂心生歹意闖入王璡的家中,並用隨身攜帶的鐵棒,從背後偷襲了王璡的頭部,致使王璡非正常死亡,這是一件性質非常惡劣的刑事案件,一代化學宗師以這種方式離世,的確非常罕見,也令人非常吃驚。

王璡一生致力於中國化學領域研究和耕耘,尤其擅長化學微量元素分析,用古錢幣來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冶金史,主要著作有《五銖錢的化學成分》、《古代應用鉛鋅錫考》、《中國古代金屬化學》、《丹金術》等學術著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