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淮安清江閘

一天看完淮安區的古蹟,第二天我驅車前往北面的清江浦區。關於這個清江浦區名字的來歷,也很複雜,改來改去的,就不贅述了。淮安的歷史變遷跟三條河糾纏在一起,分別是京杭大運河、淮河以及奪淮又離淮的黃河,我要去的,就是大運河上的一處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的文保點之一,同時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清江閘。 清江閘,又稱清江大閘,始建於明朝初年,用以控制運河流量和調節運河水位,以緩解湍急的水流,使漕運船隻能順利通過。(以上摘自網絡)沒去清江閘之前,以為這是個船閘,去了清江閘,還以為這是個船閘,直到在網上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還真不是個船閘,只是用來控制運河水流量的一個閘口。說到為什麼要建這麼個閘口,據說是當時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淮河水大,運河水低,為了既要擋住淮河水,後來是奪淮之後的黃河水,使其不至肆虐運河兩岸,又要不至截斷運河水,影響航運,古人在沒有現代鋼筋水泥的情況下,用石頭壘砌了清江閘。清江閘的設計原理是,收縮河道,節制流量。清江閘的寬度是7米,而閘前來水向,運河的寬度是20多米,閘口的寬度是正常河床的三分之一,這樣一來,上游來水大部被急劇收縮的閘口阻擋在閘外。但由於上游來水量並沒有減少,於是就在閘口處形成了水位差,閘前閘後水位最大落差能有2-3米,湍急的水流在閘口形成了一個小瀑布。

2-3米的水位差,對於來往的船隻,就是災難了,上游下水的船,入閘前得先調正船位,在激流中對準7米寬的閘口,飛流而下,入閘後,還有防備船隻被激流裹挾著撞上閘牆石壁,導致船毀人亡,因此下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闖關”。而下游上水的船,要逆著激流攀上閘前水位高企的河道,只能依靠閘前的人力絞盤了,這上水過閘被船主們稱作“過境”。

現在的清江閘,閘前閘後的水位是一致的,水流平緩,平靜無波,那是因為黃河後來又離淮而去,奪路去了山東,失去自然河道的淮河經治理走了人工水道,運河也往西開了新道,原來的河段被改叫裡運河,失去了通航功能,清江閘成了一個古蹟,一個景點,再也沒有當年萬艘漕船帆檣銜尾,綿亙數裡的壯觀景象。只有狹窄的閘口依舊,高峻的閘牆依舊。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淮安清江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