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牡丹消失後重開

牡丹 白牡丹 王士禛 高淳發佈 2017-05-28

花山牡丹消失後重開

清順治二年(1645),高淳花山白牡丹自明末消失後再次重開。

高淳“四寶”之一的花山白牡丹盛開於明代,有邢昉《遊花山觀白牡丹》詩可證。明崇禎十年(1637),白牡丹花開後,“寂然不復蒙蘗者十年”。本 年,其花始重開。其後,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高淳磚牆人葛長祚(字燕翼,號蒼巖,著有《三餘閣集》)登山遊玩,遇山中老人為之講述這一情景, 有感而發,遂撰寫了《花山牡丹花紀》。紀雲:花山牡丹皎潔異常,“稱揚海內久矣”,其“根荄無定,人盡知之”,但為什麼如此靈異,經歷明清鼎革而又重開? 葛長祚感嘆,“時代變更,凶荒薦至”。十年之間,高淳屢遭疫癘、兵戈等種種不祥,“花若前知之,而不忍出者”,與堯階之蓂、孔墓之檜沒有什麼不同。只要歲 獲豐收、士有騰達、官員廉明,則“花必開,開必盛”,“今歷年以來,或兩處併發,或一隙叢開,國色天香,備極濃豔”。葛長祚欣喜地認為“吾邑將有奇祥異 瑞”,故撰此文以紀之。國家安定,就是百姓之祥,值得欣喜。此外,當時白牡丹曾消失多年而後重開,也因此文而得知。葛長祚還有詩詠花山牡丹:“石上仙葩種 自奇,春風次第正開時。娉婷素質驕無語,謝卻胭脂淡點眉。”花山白牡丹天然所生,每年現身處飄忽不定,非人工可以種植。清初王士禎也在《池北偶談·談異 七·白牡丹》中記載了這一現象,其文曰:“高淳縣花山有白牡丹,歲開數枝,種非人力,亦無恆所。”乾隆十年(1745),花山玉泉寺所立《續田碑記》在告 誡後人要保護寺產時,提及廢棄產業的後果是,不但“花山、恆益兩僧之苦行可惜,玉泉仙花不且因之而減色乎”,是知當時白牡丹仍有開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