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

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為了讓說出來的話更有說服力,往往會去“講道理”。

那什麼是“講道理”呢?

按照邏輯學的定義,講道理也就是說理,它是一種運用抽象的思維形式、以概念、判斷、推斷等邏輯手段,去揭示生活的普遍本質的口語表達方法。

通俗來說,就是你說的話有沒有“可信性”。這個可信性,就是建基於你怎麼去闡述你的觀點,怎麼講解你的理由。這就是所謂的“道理”。

這個“道理”講得好不好,能不能讓別人明白,可不可以被別人接受,取決於你有沒有能力把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地說出來。

這就涉及到你的口才技能了。

想要運用好說理這個口才技能,我們一定要做到三個基本要求:

1,說話者應該秉持公允、客觀、全面的態度,去講述事情;

2,表達的觀點一定要鮮明,有針對性,而且論據充分、可靠;

3,語言表達上,要做到準確、簡練、嚴謹,同時生動和形象;

口語的說理和書面的說理,完全是兩回事。

你運用文字可以順暢地講述你的道理,是因為你有足夠時間去思考和組織話語,那麼在口頭表達上,說理的時機則是稍縱即逝了。

你必須要立刻就可以構建出你的論述內容,而且又做到符合邏輯,通俗易懂,這樣你與他人的溝通當中,才能取得主動權,讓道理站在自己的一方上。

想要做到這樣子,就必須要懂得運用一些說理的口才技巧了。而提高說理可信性的技巧,大概有三種方法。

"

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為了讓說出來的話更有說服力,往往會去“講道理”。

那什麼是“講道理”呢?

按照邏輯學的定義,講道理也就是說理,它是一種運用抽象的思維形式、以概念、判斷、推斷等邏輯手段,去揭示生活的普遍本質的口語表達方法。

通俗來說,就是你說的話有沒有“可信性”。這個可信性,就是建基於你怎麼去闡述你的觀點,怎麼講解你的理由。這就是所謂的“道理”。

這個“道理”講得好不好,能不能讓別人明白,可不可以被別人接受,取決於你有沒有能力把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地說出來。

這就涉及到你的口才技能了。

想要運用好說理這個口才技能,我們一定要做到三個基本要求:

1,說話者應該秉持公允、客觀、全面的態度,去講述事情;

2,表達的觀點一定要鮮明,有針對性,而且論據充分、可靠;

3,語言表達上,要做到準確、簡練、嚴謹,同時生動和形象;

口語的說理和書面的說理,完全是兩回事。

你運用文字可以順暢地講述你的道理,是因為你有足夠時間去思考和組織話語,那麼在口頭表達上,說理的時機則是稍縱即逝了。

你必須要立刻就可以構建出你的論述內容,而且又做到符合邏輯,通俗易懂,這樣你與他人的溝通當中,才能取得主動權,讓道理站在自己的一方上。

想要做到這樣子,就必須要懂得運用一些說理的口才技巧了。而提高說理可信性的技巧,大概有三種方法。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通過分析事理,構建出合理的理由

分析,就是通過分析問題和剖析事理,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因果關係,以此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從而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俞敏洪曾在一次題為《花兒在不同的季節開放》的演講當中,講過這樣一番話:

一朵花又開到敗,燦爛過後,落入泥土,“化作春泥更護花”——守護生命再次綻放出更多燦爛的花朵。

人可以比花兒做得更好,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們可以讓生命持續不斷地綻放出花朵來。只要我們不斷地努力,生命就會在不同階段綻放出不同的美麗花朵。

很多人不成功,是因為他沒有用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努力;很多人一生只能成功一次,就像流星一樣一閃過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懂得成功是一種持續不斷努力的過程。

當我們懂得人生每個階段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精彩時,也許我們的少年就會像春天的桃花一樣燦爛,青年就會像夏天的荷花一樣清香,中年就會像秋天的菊花一樣堅韌,老年就會像冬天的梅花一樣,給人們在寒冷中留下難忘的溫馨和動人的精神。

俞敏洪經常會在他的演講當中,說一些奮發向上的道理,給年輕人“灌雞湯”。其中,對事理的分析,就是其中一種方法。

在這段話裡,俞敏洪把花開的狀況,引申到人的努力上面。

於此,他就首先亮出自己的觀點:通過持續不斷地努力,我們可以讓生命持續不斷地綻放出燦爛的花朵。

接著,他在這個基礎之上,給出了自己的分析:“很多人之所以不成功”或者“很多人一生只能成功一次”的理由,就是因為“這些人不懂得成功是一種持續不斷努力的過程”。

最後基於這個分析,就得出最後相應的結論,讓聽眾知道,人也可以好像花兒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綻放出自己的精彩。

這種分析儘管“簡陋”,但符合日常生活中轉瞬即逝的溝通情況。

那怎麼才能提高自己這種分析的能力呢?大方向有兩個渠道:

1,提高對信息的把能能力;

現象(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增強你的知識儲備,或者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當你遇到問題時,就可以識別到問題的核心因素,發現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

例如俞敏洪就根據花兒綻放這個現象(信息)深入觀察,從而讓花兒綻放的過程跟人的努力過程聯繫在一起,這樣就可以構建出分析的條件。

2,提高邏輯思維的使用方法;

良好的邏輯思維,是分析的必要條件,缺乏邏輯思維,就很難對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的。

在分析問題的過程,比較重要的能力分別是觀察、判斷、推理、歸納、總結等。對問題提取假設,然後根據已有信息,對假設進行驗證,直到找到最符合的答案。

當你能夠針對事情給出自己的分析,如果別人持反對意見,你就可以直接反駁對方了。

"

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為了讓說出來的話更有說服力,往往會去“講道理”。

那什麼是“講道理”呢?

按照邏輯學的定義,講道理也就是說理,它是一種運用抽象的思維形式、以概念、判斷、推斷等邏輯手段,去揭示生活的普遍本質的口語表達方法。

通俗來說,就是你說的話有沒有“可信性”。這個可信性,就是建基於你怎麼去闡述你的觀點,怎麼講解你的理由。這就是所謂的“道理”。

這個“道理”講得好不好,能不能讓別人明白,可不可以被別人接受,取決於你有沒有能力把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地說出來。

這就涉及到你的口才技能了。

想要運用好說理這個口才技能,我們一定要做到三個基本要求:

1,說話者應該秉持公允、客觀、全面的態度,去講述事情;

2,表達的觀點一定要鮮明,有針對性,而且論據充分、可靠;

3,語言表達上,要做到準確、簡練、嚴謹,同時生動和形象;

口語的說理和書面的說理,完全是兩回事。

你運用文字可以順暢地講述你的道理,是因為你有足夠時間去思考和組織話語,那麼在口頭表達上,說理的時機則是稍縱即逝了。

你必須要立刻就可以構建出你的論述內容,而且又做到符合邏輯,通俗易懂,這樣你與他人的溝通當中,才能取得主動權,讓道理站在自己的一方上。

想要做到這樣子,就必須要懂得運用一些說理的口才技巧了。而提高說理可信性的技巧,大概有三種方法。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通過分析事理,構建出合理的理由

分析,就是通過分析問題和剖析事理,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因果關係,以此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從而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俞敏洪曾在一次題為《花兒在不同的季節開放》的演講當中,講過這樣一番話:

一朵花又開到敗,燦爛過後,落入泥土,“化作春泥更護花”——守護生命再次綻放出更多燦爛的花朵。

人可以比花兒做得更好,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們可以讓生命持續不斷地綻放出花朵來。只要我們不斷地努力,生命就會在不同階段綻放出不同的美麗花朵。

很多人不成功,是因為他沒有用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努力;很多人一生只能成功一次,就像流星一樣一閃過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懂得成功是一種持續不斷努力的過程。

當我們懂得人生每個階段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精彩時,也許我們的少年就會像春天的桃花一樣燦爛,青年就會像夏天的荷花一樣清香,中年就會像秋天的菊花一樣堅韌,老年就會像冬天的梅花一樣,給人們在寒冷中留下難忘的溫馨和動人的精神。

俞敏洪經常會在他的演講當中,說一些奮發向上的道理,給年輕人“灌雞湯”。其中,對事理的分析,就是其中一種方法。

在這段話裡,俞敏洪把花開的狀況,引申到人的努力上面。

於此,他就首先亮出自己的觀點:通過持續不斷地努力,我們可以讓生命持續不斷地綻放出燦爛的花朵。

接著,他在這個基礎之上,給出了自己的分析:“很多人之所以不成功”或者“很多人一生只能成功一次”的理由,就是因為“這些人不懂得成功是一種持續不斷努力的過程”。

最後基於這個分析,就得出最後相應的結論,讓聽眾知道,人也可以好像花兒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綻放出自己的精彩。

這種分析儘管“簡陋”,但符合日常生活中轉瞬即逝的溝通情況。

那怎麼才能提高自己這種分析的能力呢?大方向有兩個渠道:

1,提高對信息的把能能力;

現象(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增強你的知識儲備,或者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當你遇到問題時,就可以識別到問題的核心因素,發現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

例如俞敏洪就根據花兒綻放這個現象(信息)深入觀察,從而讓花兒綻放的過程跟人的努力過程聯繫在一起,這樣就可以構建出分析的條件。

2,提高邏輯思維的使用方法;

良好的邏輯思維,是分析的必要條件,缺乏邏輯思維,就很難對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的。

在分析問題的過程,比較重要的能力分別是觀察、判斷、推理、歸納、總結等。對問題提取假設,然後根據已有信息,對假設進行驗證,直到找到最符合的答案。

當你能夠針對事情給出自己的分析,如果別人持反對意見,你就可以直接反駁對方了。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用事實進行直接反駁

當你在說理時,能夠用確鑿的事實或者無可否認的道理做論據,以直接證明對方論點或者論據的錯誤,這也是一種強大的說理技巧。

例如:

小明和小東都是“三國迷”。一天,他們談起了一個“三國”的重要人物,周瑜。

小明嘆息地說:“周瑜這樣的軍事才子,替東吳打天下,卻年僅36歲就英年早逝了;要是他能夠活到跟諸葛亮一樣長壽的話,沒準三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我們常常慨嘆紅顏薄命,沒想到才子也是薄命啊!”

小東就直接用事實予以反駁:“也不是啦!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五六歲就作詩,9歲就通聲律,卻活到74歲;控制論的創始人諾波特·維納,10歲入大學,14歲就畢業於哈佛大學,也活到了70歲,他們不都是才子嗎?但他們並沒有薄命啊!”

小東就針對小明那句“才子也薄命”,用事實直接給予反駁,從而否定了小明這個觀點的不合理性,這就是用事實講道理的一種方式了。

可以看得出來,在運用事實進行直接反駁時,需要辨析對方語言概念中的錯誤,找到對方的邏輯漏洞,加以批駁。

再來看一個例子:

有一次,一個鞋油製造廠的老闆,想出了一個發財的點子。

他找到了著名劇作家蕭伯納,彬彬有禮地說:“您能夠允許我用您的名字,作為我的一個新品種鞋油的商標嗎?如果您同意這樣做,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會知道您的大名了。”

蕭伯納微笑地說:“不,也有例外!”

老闆愣住了,疑惑地問:“什麼例外呢?”

蕭伯納解釋道:“你忘記了那些沒有穿鞋的人哪!”

老闆聽出蕭伯納的意思,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

蕭伯納,就是根據對方語言的邏輯漏洞,用相應的事實(儘管沒穿鞋的人很少,但還是有)予以反駁。

這種講道理的方式,比起你用一大堆的話語去拒絕對方,更加有效,畢竟你的結論,是基於對方的論點上得出來的。

"

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為了讓說出來的話更有說服力,往往會去“講道理”。

那什麼是“講道理”呢?

按照邏輯學的定義,講道理也就是說理,它是一種運用抽象的思維形式、以概念、判斷、推斷等邏輯手段,去揭示生活的普遍本質的口語表達方法。

通俗來說,就是你說的話有沒有“可信性”。這個可信性,就是建基於你怎麼去闡述你的觀點,怎麼講解你的理由。這就是所謂的“道理”。

這個“道理”講得好不好,能不能讓別人明白,可不可以被別人接受,取決於你有沒有能力把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地說出來。

這就涉及到你的口才技能了。

想要運用好說理這個口才技能,我們一定要做到三個基本要求:

1,說話者應該秉持公允、客觀、全面的態度,去講述事情;

2,表達的觀點一定要鮮明,有針對性,而且論據充分、可靠;

3,語言表達上,要做到準確、簡練、嚴謹,同時生動和形象;

口語的說理和書面的說理,完全是兩回事。

你運用文字可以順暢地講述你的道理,是因為你有足夠時間去思考和組織話語,那麼在口頭表達上,說理的時機則是稍縱即逝了。

你必須要立刻就可以構建出你的論述內容,而且又做到符合邏輯,通俗易懂,這樣你與他人的溝通當中,才能取得主動權,讓道理站在自己的一方上。

想要做到這樣子,就必須要懂得運用一些說理的口才技巧了。而提高說理可信性的技巧,大概有三種方法。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通過分析事理,構建出合理的理由

分析,就是通過分析問題和剖析事理,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因果關係,以此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從而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俞敏洪曾在一次題為《花兒在不同的季節開放》的演講當中,講過這樣一番話:

一朵花又開到敗,燦爛過後,落入泥土,“化作春泥更護花”——守護生命再次綻放出更多燦爛的花朵。

人可以比花兒做得更好,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們可以讓生命持續不斷地綻放出花朵來。只要我們不斷地努力,生命就會在不同階段綻放出不同的美麗花朵。

很多人不成功,是因為他沒有用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努力;很多人一生只能成功一次,就像流星一樣一閃過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懂得成功是一種持續不斷努力的過程。

當我們懂得人生每個階段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精彩時,也許我們的少年就會像春天的桃花一樣燦爛,青年就會像夏天的荷花一樣清香,中年就會像秋天的菊花一樣堅韌,老年就會像冬天的梅花一樣,給人們在寒冷中留下難忘的溫馨和動人的精神。

俞敏洪經常會在他的演講當中,說一些奮發向上的道理,給年輕人“灌雞湯”。其中,對事理的分析,就是其中一種方法。

在這段話裡,俞敏洪把花開的狀況,引申到人的努力上面。

於此,他就首先亮出自己的觀點:通過持續不斷地努力,我們可以讓生命持續不斷地綻放出燦爛的花朵。

接著,他在這個基礎之上,給出了自己的分析:“很多人之所以不成功”或者“很多人一生只能成功一次”的理由,就是因為“這些人不懂得成功是一種持續不斷努力的過程”。

最後基於這個分析,就得出最後相應的結論,讓聽眾知道,人也可以好像花兒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綻放出自己的精彩。

這種分析儘管“簡陋”,但符合日常生活中轉瞬即逝的溝通情況。

那怎麼才能提高自己這種分析的能力呢?大方向有兩個渠道:

1,提高對信息的把能能力;

現象(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增強你的知識儲備,或者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當你遇到問題時,就可以識別到問題的核心因素,發現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

例如俞敏洪就根據花兒綻放這個現象(信息)深入觀察,從而讓花兒綻放的過程跟人的努力過程聯繫在一起,這樣就可以構建出分析的條件。

2,提高邏輯思維的使用方法;

良好的邏輯思維,是分析的必要條件,缺乏邏輯思維,就很難對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的。

在分析問題的過程,比較重要的能力分別是觀察、判斷、推理、歸納、總結等。對問題提取假設,然後根據已有信息,對假設進行驗證,直到找到最符合的答案。

當你能夠針對事情給出自己的分析,如果別人持反對意見,你就可以直接反駁對方了。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用事實進行直接反駁

當你在說理時,能夠用確鑿的事實或者無可否認的道理做論據,以直接證明對方論點或者論據的錯誤,這也是一種強大的說理技巧。

例如:

小明和小東都是“三國迷”。一天,他們談起了一個“三國”的重要人物,周瑜。

小明嘆息地說:“周瑜這樣的軍事才子,替東吳打天下,卻年僅36歲就英年早逝了;要是他能夠活到跟諸葛亮一樣長壽的話,沒準三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我們常常慨嘆紅顏薄命,沒想到才子也是薄命啊!”

小東就直接用事實予以反駁:“也不是啦!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五六歲就作詩,9歲就通聲律,卻活到74歲;控制論的創始人諾波特·維納,10歲入大學,14歲就畢業於哈佛大學,也活到了70歲,他們不都是才子嗎?但他們並沒有薄命啊!”

小東就針對小明那句“才子也薄命”,用事實直接給予反駁,從而否定了小明這個觀點的不合理性,這就是用事實講道理的一種方式了。

可以看得出來,在運用事實進行直接反駁時,需要辨析對方語言概念中的錯誤,找到對方的邏輯漏洞,加以批駁。

再來看一個例子:

有一次,一個鞋油製造廠的老闆,想出了一個發財的點子。

他找到了著名劇作家蕭伯納,彬彬有禮地說:“您能夠允許我用您的名字,作為我的一個新品種鞋油的商標嗎?如果您同意這樣做,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會知道您的大名了。”

蕭伯納微笑地說:“不,也有例外!”

老闆愣住了,疑惑地問:“什麼例外呢?”

蕭伯納解釋道:“你忘記了那些沒有穿鞋的人哪!”

老闆聽出蕭伯納的意思,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

蕭伯納,就是根據對方語言的邏輯漏洞,用相應的事實(儘管沒穿鞋的人很少,但還是有)予以反駁。

這種講道理的方式,比起你用一大堆的話語去拒絕對方,更加有效,畢竟你的結論,是基於對方的論點上得出來的。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運用舉例,增強你觀點的可信性

在我們講述的時候,列舉事理以說明道理,是其中比較有效的說理技巧。

它通過對事例進行闡述分析、歸納總結,用事實裡面所蘊含的真理去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這種舉證的方式有理有據,可以產生五顆辯駁的說服力量。

運用舉例法時,有四點需要注意的:

1,舉例要真實,如果例子太虛假就失去說理的基礎了;

2,舉例要恰當,所述事例以及它所包含的意義與觀點要相一致;

3,舉例要典型,給出的事例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代表性;

4,要分析事例,從事例中揭示某些道理,給人啟發,以證明觀點。

例如臺灣著名作者劉墉,在他的《瑩窗小語》一書中,說過“不完而美”這個觀點。

勸說朋友,話不必說盡,只要心領神會,便當止住,否則就是囉嗦。親朋小聚,飲不必求醉,秩序陶然快意,便當止住,否則就是酗酒。

做文章,句子不要太顯,詭文而詭文而橘諫,寓言以諷喻,點景以生情,意味更見深長。為繪畫,筆墨不必過周,以拙為巧,以空為靈,含不盡之意於畫外,境界更見悠遠。

話到七分,酒至微醺,筆墨疏宕,言辭婉約,古樸殘破,含蓄蘊藉,就是不完而美之最高境界。

劉墉為了說明“不完而美”才是最高的境界,一籮筐舉出了很多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我們一下子就瞭解到這個觀點的意思。

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當你在講述一個道理時,如果沒有提供相應的細節去佐證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就很難讓聽眾瞭解和明白你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觀點,得出那樣的結論。

而在舉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用到另一種說理技巧,就是類比說明了。

所謂類比說明,也算是舉例子的一樣,只不過是利用事物的相同屬性或者相似點,進行比較、對照,由個別推出個別的說理方法。

這種方法證明或反映的論題和論據,有時是一般性的原理,有時可以全是具體的事實。運用這種方式說理,可以深入淺出地揭示出事物發展的規律,把問題表達得明白透徹。

因此,在說理的過程當中,適當運用對比說明舉出例子,會更有說服效果。

"

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為了讓說出來的話更有說服力,往往會去“講道理”。

那什麼是“講道理”呢?

按照邏輯學的定義,講道理也就是說理,它是一種運用抽象的思維形式、以概念、判斷、推斷等邏輯手段,去揭示生活的普遍本質的口語表達方法。

通俗來說,就是你說的話有沒有“可信性”。這個可信性,就是建基於你怎麼去闡述你的觀點,怎麼講解你的理由。這就是所謂的“道理”。

這個“道理”講得好不好,能不能讓別人明白,可不可以被別人接受,取決於你有沒有能力把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地說出來。

這就涉及到你的口才技能了。

想要運用好說理這個口才技能,我們一定要做到三個基本要求:

1,說話者應該秉持公允、客觀、全面的態度,去講述事情;

2,表達的觀點一定要鮮明,有針對性,而且論據充分、可靠;

3,語言表達上,要做到準確、簡練、嚴謹,同時生動和形象;

口語的說理和書面的說理,完全是兩回事。

你運用文字可以順暢地講述你的道理,是因為你有足夠時間去思考和組織話語,那麼在口頭表達上,說理的時機則是稍縱即逝了。

你必須要立刻就可以構建出你的論述內容,而且又做到符合邏輯,通俗易懂,這樣你與他人的溝通當中,才能取得主動權,讓道理站在自己的一方上。

想要做到這樣子,就必須要懂得運用一些說理的口才技巧了。而提高說理可信性的技巧,大概有三種方法。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通過分析事理,構建出合理的理由

分析,就是通過分析問題和剖析事理,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因果關係,以此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從而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俞敏洪曾在一次題為《花兒在不同的季節開放》的演講當中,講過這樣一番話:

一朵花又開到敗,燦爛過後,落入泥土,“化作春泥更護花”——守護生命再次綻放出更多燦爛的花朵。

人可以比花兒做得更好,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們可以讓生命持續不斷地綻放出花朵來。只要我們不斷地努力,生命就會在不同階段綻放出不同的美麗花朵。

很多人不成功,是因為他沒有用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努力;很多人一生只能成功一次,就像流星一樣一閃過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懂得成功是一種持續不斷努力的過程。

當我們懂得人生每個階段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精彩時,也許我們的少年就會像春天的桃花一樣燦爛,青年就會像夏天的荷花一樣清香,中年就會像秋天的菊花一樣堅韌,老年就會像冬天的梅花一樣,給人們在寒冷中留下難忘的溫馨和動人的精神。

俞敏洪經常會在他的演講當中,說一些奮發向上的道理,給年輕人“灌雞湯”。其中,對事理的分析,就是其中一種方法。

在這段話裡,俞敏洪把花開的狀況,引申到人的努力上面。

於此,他就首先亮出自己的觀點:通過持續不斷地努力,我們可以讓生命持續不斷地綻放出燦爛的花朵。

接著,他在這個基礎之上,給出了自己的分析:“很多人之所以不成功”或者“很多人一生只能成功一次”的理由,就是因為“這些人不懂得成功是一種持續不斷努力的過程”。

最後基於這個分析,就得出最後相應的結論,讓聽眾知道,人也可以好像花兒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綻放出自己的精彩。

這種分析儘管“簡陋”,但符合日常生活中轉瞬即逝的溝通情況。

那怎麼才能提高自己這種分析的能力呢?大方向有兩個渠道:

1,提高對信息的把能能力;

現象(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增強你的知識儲備,或者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當你遇到問題時,就可以識別到問題的核心因素,發現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

例如俞敏洪就根據花兒綻放這個現象(信息)深入觀察,從而讓花兒綻放的過程跟人的努力過程聯繫在一起,這樣就可以構建出分析的條件。

2,提高邏輯思維的使用方法;

良好的邏輯思維,是分析的必要條件,缺乏邏輯思維,就很難對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的。

在分析問題的過程,比較重要的能力分別是觀察、判斷、推理、歸納、總結等。對問題提取假設,然後根據已有信息,對假設進行驗證,直到找到最符合的答案。

當你能夠針對事情給出自己的分析,如果別人持反對意見,你就可以直接反駁對方了。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用事實進行直接反駁

當你在說理時,能夠用確鑿的事實或者無可否認的道理做論據,以直接證明對方論點或者論據的錯誤,這也是一種強大的說理技巧。

例如:

小明和小東都是“三國迷”。一天,他們談起了一個“三國”的重要人物,周瑜。

小明嘆息地說:“周瑜這樣的軍事才子,替東吳打天下,卻年僅36歲就英年早逝了;要是他能夠活到跟諸葛亮一樣長壽的話,沒準三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我們常常慨嘆紅顏薄命,沒想到才子也是薄命啊!”

小東就直接用事實予以反駁:“也不是啦!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五六歲就作詩,9歲就通聲律,卻活到74歲;控制論的創始人諾波特·維納,10歲入大學,14歲就畢業於哈佛大學,也活到了70歲,他們不都是才子嗎?但他們並沒有薄命啊!”

小東就針對小明那句“才子也薄命”,用事實直接給予反駁,從而否定了小明這個觀點的不合理性,這就是用事實講道理的一種方式了。

可以看得出來,在運用事實進行直接反駁時,需要辨析對方語言概念中的錯誤,找到對方的邏輯漏洞,加以批駁。

再來看一個例子:

有一次,一個鞋油製造廠的老闆,想出了一個發財的點子。

他找到了著名劇作家蕭伯納,彬彬有禮地說:“您能夠允許我用您的名字,作為我的一個新品種鞋油的商標嗎?如果您同意這樣做,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會知道您的大名了。”

蕭伯納微笑地說:“不,也有例外!”

老闆愣住了,疑惑地問:“什麼例外呢?”

蕭伯納解釋道:“你忘記了那些沒有穿鞋的人哪!”

老闆聽出蕭伯納的意思,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

蕭伯納,就是根據對方語言的邏輯漏洞,用相應的事實(儘管沒穿鞋的人很少,但還是有)予以反駁。

這種講道理的方式,比起你用一大堆的話語去拒絕對方,更加有效,畢竟你的結論,是基於對方的論點上得出來的。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運用舉例,增強你觀點的可信性

在我們講述的時候,列舉事理以說明道理,是其中比較有效的說理技巧。

它通過對事例進行闡述分析、歸納總結,用事實裡面所蘊含的真理去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這種舉證的方式有理有據,可以產生五顆辯駁的說服力量。

運用舉例法時,有四點需要注意的:

1,舉例要真實,如果例子太虛假就失去說理的基礎了;

2,舉例要恰當,所述事例以及它所包含的意義與觀點要相一致;

3,舉例要典型,給出的事例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代表性;

4,要分析事例,從事例中揭示某些道理,給人啟發,以證明觀點。

例如臺灣著名作者劉墉,在他的《瑩窗小語》一書中,說過“不完而美”這個觀點。

勸說朋友,話不必說盡,只要心領神會,便當止住,否則就是囉嗦。親朋小聚,飲不必求醉,秩序陶然快意,便當止住,否則就是酗酒。

做文章,句子不要太顯,詭文而詭文而橘諫,寓言以諷喻,點景以生情,意味更見深長。為繪畫,筆墨不必過周,以拙為巧,以空為靈,含不盡之意於畫外,境界更見悠遠。

話到七分,酒至微醺,筆墨疏宕,言辭婉約,古樸殘破,含蓄蘊藉,就是不完而美之最高境界。

劉墉為了說明“不完而美”才是最高的境界,一籮筐舉出了很多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我們一下子就瞭解到這個觀點的意思。

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當你在講述一個道理時,如果沒有提供相應的細節去佐證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就很難讓聽眾瞭解和明白你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觀點,得出那樣的結論。

而在舉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用到另一種說理技巧,就是類比說明了。

所謂類比說明,也算是舉例子的一樣,只不過是利用事物的相同屬性或者相似點,進行比較、對照,由個別推出個別的說理方法。

這種方法證明或反映的論題和論據,有時是一般性的原理,有時可以全是具體的事實。運用這種方式說理,可以深入淺出地揭示出事物發展的規律,把問題表達得明白透徹。

因此,在說理的過程當中,適當運用對比說明舉出例子,會更有說服效果。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從使用的具體表現形式上,類比舉例的方式大概有四種:

1,喻證類比。

通過打比方、講故事、引例證的方式進行類比以說明某些道理。

我們先提出一個觀點,然後再用具體的事例去闡述這個觀點,就是運用舉例的故事去類比你的觀點,從而起到說服對方的作用。

2,說理類比。

在講述時,你列出的一個對象與對方提出的對象相比較,以此類推。

再由這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的相同之處,以此類比,進而得出兩個對象在其他屬性上也可能相同的結論,以論證自己觀點或反駁對方的觀點。

作家陸文夫所寫的小說不乏幽默風趣。有一次在紐約國際筆會第48屆年會上,有位西方人在陸文夫發言時問道:“陸先生,您對性文學怎麼看?”

陸文夫淡淡地答道:“西方朋友在接受一盒禮品時,往往是當著別人的面就打開來看。而中國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到客人離開以後,才打開盒子。”

陸文夫通過禮物這樣一種類比,表達出西方人跟中國對性文學的看法,不主張公開去談論這些事。

這種類比方式,就是說理類比了,用其他事情的道理,應用到當下事情的問題之上。

"

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為了讓說出來的話更有說服力,往往會去“講道理”。

那什麼是“講道理”呢?

按照邏輯學的定義,講道理也就是說理,它是一種運用抽象的思維形式、以概念、判斷、推斷等邏輯手段,去揭示生活的普遍本質的口語表達方法。

通俗來說,就是你說的話有沒有“可信性”。這個可信性,就是建基於你怎麼去闡述你的觀點,怎麼講解你的理由。這就是所謂的“道理”。

這個“道理”講得好不好,能不能讓別人明白,可不可以被別人接受,取決於你有沒有能力把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地說出來。

這就涉及到你的口才技能了。

想要運用好說理這個口才技能,我們一定要做到三個基本要求:

1,說話者應該秉持公允、客觀、全面的態度,去講述事情;

2,表達的觀點一定要鮮明,有針對性,而且論據充分、可靠;

3,語言表達上,要做到準確、簡練、嚴謹,同時生動和形象;

口語的說理和書面的說理,完全是兩回事。

你運用文字可以順暢地講述你的道理,是因為你有足夠時間去思考和組織話語,那麼在口頭表達上,說理的時機則是稍縱即逝了。

你必須要立刻就可以構建出你的論述內容,而且又做到符合邏輯,通俗易懂,這樣你與他人的溝通當中,才能取得主動權,讓道理站在自己的一方上。

想要做到這樣子,就必須要懂得運用一些說理的口才技巧了。而提高說理可信性的技巧,大概有三種方法。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通過分析事理,構建出合理的理由

分析,就是通過分析問題和剖析事理,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因果關係,以此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從而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俞敏洪曾在一次題為《花兒在不同的季節開放》的演講當中,講過這樣一番話:

一朵花又開到敗,燦爛過後,落入泥土,“化作春泥更護花”——守護生命再次綻放出更多燦爛的花朵。

人可以比花兒做得更好,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們可以讓生命持續不斷地綻放出花朵來。只要我們不斷地努力,生命就會在不同階段綻放出不同的美麗花朵。

很多人不成功,是因為他沒有用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努力;很多人一生只能成功一次,就像流星一樣一閃過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懂得成功是一種持續不斷努力的過程。

當我們懂得人生每個階段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精彩時,也許我們的少年就會像春天的桃花一樣燦爛,青年就會像夏天的荷花一樣清香,中年就會像秋天的菊花一樣堅韌,老年就會像冬天的梅花一樣,給人們在寒冷中留下難忘的溫馨和動人的精神。

俞敏洪經常會在他的演講當中,說一些奮發向上的道理,給年輕人“灌雞湯”。其中,對事理的分析,就是其中一種方法。

在這段話裡,俞敏洪把花開的狀況,引申到人的努力上面。

於此,他就首先亮出自己的觀點:通過持續不斷地努力,我們可以讓生命持續不斷地綻放出燦爛的花朵。

接著,他在這個基礎之上,給出了自己的分析:“很多人之所以不成功”或者“很多人一生只能成功一次”的理由,就是因為“這些人不懂得成功是一種持續不斷努力的過程”。

最後基於這個分析,就得出最後相應的結論,讓聽眾知道,人也可以好像花兒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綻放出自己的精彩。

這種分析儘管“簡陋”,但符合日常生活中轉瞬即逝的溝通情況。

那怎麼才能提高自己這種分析的能力呢?大方向有兩個渠道:

1,提高對信息的把能能力;

現象(信息)是客觀存在的。增強你的知識儲備,或者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當你遇到問題時,就可以識別到問題的核心因素,發現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聯。

例如俞敏洪就根據花兒綻放這個現象(信息)深入觀察,從而讓花兒綻放的過程跟人的努力過程聯繫在一起,這樣就可以構建出分析的條件。

2,提高邏輯思維的使用方法;

良好的邏輯思維,是分析的必要條件,缺乏邏輯思維,就很難對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的。

在分析問題的過程,比較重要的能力分別是觀察、判斷、推理、歸納、總結等。對問題提取假設,然後根據已有信息,對假設進行驗證,直到找到最符合的答案。

當你能夠針對事情給出自己的分析,如果別人持反對意見,你就可以直接反駁對方了。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用事實進行直接反駁

當你在說理時,能夠用確鑿的事實或者無可否認的道理做論據,以直接證明對方論點或者論據的錯誤,這也是一種強大的說理技巧。

例如:

小明和小東都是“三國迷”。一天,他們談起了一個“三國”的重要人物,周瑜。

小明嘆息地說:“周瑜這樣的軍事才子,替東吳打天下,卻年僅36歲就英年早逝了;要是他能夠活到跟諸葛亮一樣長壽的話,沒準三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我們常常慨嘆紅顏薄命,沒想到才子也是薄命啊!”

小東就直接用事實予以反駁:“也不是啦!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五六歲就作詩,9歲就通聲律,卻活到74歲;控制論的創始人諾波特·維納,10歲入大學,14歲就畢業於哈佛大學,也活到了70歲,他們不都是才子嗎?但他們並沒有薄命啊!”

小東就針對小明那句“才子也薄命”,用事實直接給予反駁,從而否定了小明這個觀點的不合理性,這就是用事實講道理的一種方式了。

可以看得出來,在運用事實進行直接反駁時,需要辨析對方語言概念中的錯誤,找到對方的邏輯漏洞,加以批駁。

再來看一個例子:

有一次,一個鞋油製造廠的老闆,想出了一個發財的點子。

他找到了著名劇作家蕭伯納,彬彬有禮地說:“您能夠允許我用您的名字,作為我的一個新品種鞋油的商標嗎?如果您同意這樣做,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會知道您的大名了。”

蕭伯納微笑地說:“不,也有例外!”

老闆愣住了,疑惑地問:“什麼例外呢?”

蕭伯納解釋道:“你忘記了那些沒有穿鞋的人哪!”

老闆聽出蕭伯納的意思,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

蕭伯納,就是根據對方語言的邏輯漏洞,用相應的事實(儘管沒穿鞋的人很少,但還是有)予以反駁。

這種講道理的方式,比起你用一大堆的話語去拒絕對方,更加有效,畢竟你的結論,是基於對方的論點上得出來的。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運用舉例,增強你觀點的可信性

在我們講述的時候,列舉事理以說明道理,是其中比較有效的說理技巧。

它通過對事例進行闡述分析、歸納總結,用事實裡面所蘊含的真理去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這種舉證的方式有理有據,可以產生五顆辯駁的說服力量。

運用舉例法時,有四點需要注意的:

1,舉例要真實,如果例子太虛假就失去說理的基礎了;

2,舉例要恰當,所述事例以及它所包含的意義與觀點要相一致;

3,舉例要典型,給出的事例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代表性;

4,要分析事例,從事例中揭示某些道理,給人啟發,以證明觀點。

例如臺灣著名作者劉墉,在他的《瑩窗小語》一書中,說過“不完而美”這個觀點。

勸說朋友,話不必說盡,只要心領神會,便當止住,否則就是囉嗦。親朋小聚,飲不必求醉,秩序陶然快意,便當止住,否則就是酗酒。

做文章,句子不要太顯,詭文而詭文而橘諫,寓言以諷喻,點景以生情,意味更見深長。為繪畫,筆墨不必過周,以拙為巧,以空為靈,含不盡之意於畫外,境界更見悠遠。

話到七分,酒至微醺,筆墨疏宕,言辭婉約,古樸殘破,含蓄蘊藉,就是不完而美之最高境界。

劉墉為了說明“不完而美”才是最高的境界,一籮筐舉出了很多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我們一下子就瞭解到這個觀點的意思。

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當你在講述一個道理時,如果沒有提供相應的細節去佐證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就很難讓聽眾瞭解和明白你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觀點,得出那樣的結論。

而在舉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用到另一種說理技巧,就是類比說明了。

所謂類比說明,也算是舉例子的一樣,只不過是利用事物的相同屬性或者相似點,進行比較、對照,由個別推出個別的說理方法。

這種方法證明或反映的論題和論據,有時是一般性的原理,有時可以全是具體的事實。運用這種方式說理,可以深入淺出地揭示出事物發展的規律,把問題表達得明白透徹。

因此,在說理的過程當中,適當運用對比說明舉出例子,會更有說服效果。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從使用的具體表現形式上,類比舉例的方式大概有四種:

1,喻證類比。

通過打比方、講故事、引例證的方式進行類比以說明某些道理。

我們先提出一個觀點,然後再用具體的事例去闡述這個觀點,就是運用舉例的故事去類比你的觀點,從而起到說服對方的作用。

2,說理類比。

在講述時,你列出的一個對象與對方提出的對象相比較,以此類推。

再由這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的相同之處,以此類比,進而得出兩個對象在其他屬性上也可能相同的結論,以論證自己觀點或反駁對方的觀點。

作家陸文夫所寫的小說不乏幽默風趣。有一次在紐約國際筆會第48屆年會上,有位西方人在陸文夫發言時問道:“陸先生,您對性文學怎麼看?”

陸文夫淡淡地答道:“西方朋友在接受一盒禮品時,往往是當著別人的面就打開來看。而中國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到客人離開以後,才打開盒子。”

陸文夫通過禮物這樣一種類比,表達出西方人跟中國對性文學的看法,不主張公開去談論這些事。

這種類比方式,就是說理類比了,用其他事情的道理,應用到當下事情的問題之上。

邏輯不好還想跟人講道理?三個方法,讓你擁有一副說理口才

3,同向類比。

取兩個在一系列屬性上相同的對象進行比較。由於A類對象具有某種屬性,從而推出B類對象也有該種屬性。屬性,就是事物的特點、特質。

例如別人問你,母親跟女朋友誰更重要,你就可以這樣回答他:“這個問題,相當於在你問我,大腦跟心臟哪個更重要似的。那你認為,這兩個身體部位哪個可以缺少?”

這樣就把家人、女朋友和大腦、心臟兩者的重要性相提並論,從而說服對方。

4,反向類比。

故意取兩個在一系列屬性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對象進行比較,以此來推論或駁斥對方的觀點,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說理目的。如:

子禽問他的老師墨子:“老師,多說話到底有沒有好處呢?”

墨子回答說:“蛤蟆和蒼蠅,白天黑夜不停地鳴叫,叫得口乾舌燥,非但沒有人聽它們的,反而厭惡它們的“聒噪”。

然而雞棚裡的公雞,只有在黎明前打鳴幾聲,大家聽到雞鳴後就知道天亮了,於是都很留意它們的叫聲。所以說話要說到點子上,要說得恰到好處。”

墨子,就通過蛤蟆和公雞這兩種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進行強烈的反向對比,用另一個不好去說明另一個的好,從而引申出說話要說得恰到好處的道理。

這種說理方式,是不是讓人一聽就懂呢?

平常講話也要如此,說道理不用太繁複,只要通過上述這些技巧,恰到好處地運用出來去幫助自己表達。

只有這樣,你說的道理才會有人聽,也願意去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