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普通人到天才,你應該用這個底層邏輯,重構個人心智模式'

"
"
從普通人到天才,你應該用這個底層邏輯,重構個人心智模式


世上的牛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天才型,一種進化型。

天才型的牛人,他的核心優勢,很早就具備了。進化型的牛人,一開始並不具備核心優勢,是通過不斷地練習,不斷地試驗,不斷地犯錯,然後才獲得優勢,脫穎而出。

比如,詩人李白是天才型的,杜甫就是進化型的。李白學不了,杜甫就可以學。

作為普通人,我們往往會認為那些很厲害的人,都是天賦異稟,具有我們常人無法企及的能力。

但是,他們中固然有不少是天才人物,但是更多的,在一開始也就是普通人,完全看不出異常之處。

而這些一開始很普通的人,後來之所以成為了牛人,就是因為四個字:終身成長。

很多朋友都表示,最後悔的事情,是大學時沒好好學習,高中卯足了勁考上了不錯的大學,但努力卻在那一刻戛然而止,放縱自己,結果虛度了很多本該好好積累的時光。

我們總是容易陷入舒適安逸的當下,在達到了成長的一個里程碑之後,要麼感覺自己已經足夠好了,滿足於當下的成功,要麼不願意去承受可能的失敗,止步不前,

其實真正的成長,是終身的,而那些所謂的一勞永逸,總會在某一個時刻讓你付出代價。


01

什麼是終身成長

先講一個演員的故事。

譚卓是這兩年“爆紅”的女演員,從《我不是藥神》,到在《延禧攻略》中飾演高貴妃,感覺像是一夜之間就走進了大家的視野。

其實並不是一夜爆紅。

她2009年出道,當時已經26歲了, 在《我不是藥神》裡扮演單親媽媽思慧時,她已經35歲了,這個年齡才算“熬出頭”的女演員真的不多。

"
從普通人到天才,你應該用這個底層邏輯,重構個人心智模式


世上的牛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天才型,一種進化型。

天才型的牛人,他的核心優勢,很早就具備了。進化型的牛人,一開始並不具備核心優勢,是通過不斷地練習,不斷地試驗,不斷地犯錯,然後才獲得優勢,脫穎而出。

比如,詩人李白是天才型的,杜甫就是進化型的。李白學不了,杜甫就可以學。

作為普通人,我們往往會認為那些很厲害的人,都是天賦異稟,具有我們常人無法企及的能力。

但是,他們中固然有不少是天才人物,但是更多的,在一開始也就是普通人,完全看不出異常之處。

而這些一開始很普通的人,後來之所以成為了牛人,就是因為四個字:終身成長。

很多朋友都表示,最後悔的事情,是大學時沒好好學習,高中卯足了勁考上了不錯的大學,但努力卻在那一刻戛然而止,放縱自己,結果虛度了很多本該好好積累的時光。

我們總是容易陷入舒適安逸的當下,在達到了成長的一個里程碑之後,要麼感覺自己已經足夠好了,滿足於當下的成功,要麼不願意去承受可能的失敗,止步不前,

其實真正的成長,是終身的,而那些所謂的一勞永逸,總會在某一個時刻讓你付出代價。


01

什麼是終身成長

先講一個演員的故事。

譚卓是這兩年“爆紅”的女演員,從《我不是藥神》,到在《延禧攻略》中飾演高貴妃,感覺像是一夜之間就走進了大家的視野。

其實並不是一夜爆紅。

她2009年出道,當時已經26歲了, 在《我不是藥神》裡扮演單親媽媽思慧時,她已經35歲了,這個年齡才算“熬出頭”的女演員真的不多。

從普通人到天才,你應該用這個底層邏輯,重構個人心智模式

35歲,擱別人身上都該面臨中年危機了。比如海清不就為中生代女演員喊話了嗎?

但好像中年危機這事在譚卓身上是沒在怕的。

她不是科班出身,沒有中戲上戲北電傳媒這樣的名校背景,按說已經是“笨鳥”了,但她沒有急於求成,反而穩紮穩打,大量閱讀、學習、體驗,提升自己。

她把很多精力放在鑽研藝術上,還曾跑到美國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期間採訪各種各樣的人。看似是幸運,彷彿被機會突然砸中,其實背後都是努力。

其實很多人像譚卓一樣:一開始並沒有很高的起點,學業普通、平臺普通、能力普通,沒有貴人提攜,不像那些履歷亮眼的人很容易一飛沖天。

但他們憑藉“終身成長”,一步步走了出來。

所以“終身成長”,就是一個人不斷自我進化的底層邏輯。

這就像一部系統不斷迭代的手機,從開始的1.0版本,然後通過自身代碼不斷更新,性能不斷提升,慢慢升級成2.0版本,然後繼續更新換代,在一個一個新版本的迭代中持續進化。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持續進化,那他最終面臨的就是被淘汰的命運。

02

“終身成長”背後的心智模式

“終身成長”的內核是一種成長型心智模式。

擁有這種心智模式的人,他們相信一個人可以通過投入熱情,教育,努力和堅持來發展自己的才能,他們關注的事情總是能不能從中學到東西,能力能不能變得更強,自己能不能繼續成長。

在成長型心智模式的驅動下,這類人更願意嘗試新事物,擁抱新變化,認為錯誤和失敗在所難免,所以總是敢於直面和克服挫折。

但是大多人所秉持的往往並不是成長型心智模式,而是與之相反的:僵固型心智模式。

持有僵固型心智模式的人,他們相信人的天分和才能是固定不變的,他們沒法通過任何方法來做出改變。

成長型心智模式和僵固型心智模式,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 · 德偉克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提出來的。

要判斷自己所擁有的是成長型心智模式還是僵固型心智模式,可以問自己幾個基礎問題:

1、你覺得智力和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嗎?
2、你認為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嗎?

如果否定,那你持有的是僵固型心智模式,反之,則是成長型心智模式。

"
從普通人到天才,你應該用這個底層邏輯,重構個人心智模式


世上的牛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天才型,一種進化型。

天才型的牛人,他的核心優勢,很早就具備了。進化型的牛人,一開始並不具備核心優勢,是通過不斷地練習,不斷地試驗,不斷地犯錯,然後才獲得優勢,脫穎而出。

比如,詩人李白是天才型的,杜甫就是進化型的。李白學不了,杜甫就可以學。

作為普通人,我們往往會認為那些很厲害的人,都是天賦異稟,具有我們常人無法企及的能力。

但是,他們中固然有不少是天才人物,但是更多的,在一開始也就是普通人,完全看不出異常之處。

而這些一開始很普通的人,後來之所以成為了牛人,就是因為四個字:終身成長。

很多朋友都表示,最後悔的事情,是大學時沒好好學習,高中卯足了勁考上了不錯的大學,但努力卻在那一刻戛然而止,放縱自己,結果虛度了很多本該好好積累的時光。

我們總是容易陷入舒適安逸的當下,在達到了成長的一個里程碑之後,要麼感覺自己已經足夠好了,滿足於當下的成功,要麼不願意去承受可能的失敗,止步不前,

其實真正的成長,是終身的,而那些所謂的一勞永逸,總會在某一個時刻讓你付出代價。


01

什麼是終身成長

先講一個演員的故事。

譚卓是這兩年“爆紅”的女演員,從《我不是藥神》,到在《延禧攻略》中飾演高貴妃,感覺像是一夜之間就走進了大家的視野。

其實並不是一夜爆紅。

她2009年出道,當時已經26歲了, 在《我不是藥神》裡扮演單親媽媽思慧時,她已經35歲了,這個年齡才算“熬出頭”的女演員真的不多。

從普通人到天才,你應該用這個底層邏輯,重構個人心智模式

35歲,擱別人身上都該面臨中年危機了。比如海清不就為中生代女演員喊話了嗎?

但好像中年危機這事在譚卓身上是沒在怕的。

她不是科班出身,沒有中戲上戲北電傳媒這樣的名校背景,按說已經是“笨鳥”了,但她沒有急於求成,反而穩紮穩打,大量閱讀、學習、體驗,提升自己。

她把很多精力放在鑽研藝術上,還曾跑到美國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期間採訪各種各樣的人。看似是幸運,彷彿被機會突然砸中,其實背後都是努力。

其實很多人像譚卓一樣:一開始並沒有很高的起點,學業普通、平臺普通、能力普通,沒有貴人提攜,不像那些履歷亮眼的人很容易一飛沖天。

但他們憑藉“終身成長”,一步步走了出來。

所以“終身成長”,就是一個人不斷自我進化的底層邏輯。

這就像一部系統不斷迭代的手機,從開始的1.0版本,然後通過自身代碼不斷更新,性能不斷提升,慢慢升級成2.0版本,然後繼續更新換代,在一個一個新版本的迭代中持續進化。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持續進化,那他最終面臨的就是被淘汰的命運。

02

“終身成長”背後的心智模式

“終身成長”的內核是一種成長型心智模式。

擁有這種心智模式的人,他們相信一個人可以通過投入熱情,教育,努力和堅持來發展自己的才能,他們關注的事情總是能不能從中學到東西,能力能不能變得更強,自己能不能繼續成長。

在成長型心智模式的驅動下,這類人更願意嘗試新事物,擁抱新變化,認為錯誤和失敗在所難免,所以總是敢於直面和克服挫折。

但是大多人所秉持的往往並不是成長型心智模式,而是與之相反的:僵固型心智模式。

持有僵固型心智模式的人,他們相信人的天分和才能是固定不變的,他們沒法通過任何方法來做出改變。

成長型心智模式和僵固型心智模式,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 · 德偉克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提出來的。

要判斷自己所擁有的是成長型心智模式還是僵固型心智模式,可以問自己幾個基礎問題:

1、你覺得智力和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嗎?
2、你認為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嗎?

如果否定,那你持有的是僵固型心智模式,反之,則是成長型心智模式。

從普通人到天才,你應該用這個底層邏輯,重構個人心智模式

當我們擁有了成長型心智模式,我們才能敢於去嘗試和探索,以自身進步為標準,不斷成長和超越自己,從而變得優秀,獲得成功。


03

如何重構終身成長的心智模式

從僵固型心智模式轉變為成長型心智模式,並不是一個瞬間的閃念就能大功告成。你要像其他技能的磨鍊一樣,不斷地練習,不斷地加強,形成新的思維習慣。

1、深刻理解

要轉變心智模式,我們要對不同的心智模式有深刻的理解。

關於這兩種心智模式的區別,主要有3點:

· 僵固型心智模式認為智力能力是先天決定,無法改變,所以這類人總是喜歡錶現自己,不惜代價去證明自己;成長型心智模式則相信智力能力是可以發展和提高的,他們的原則就是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 僵固型心智模式認為如果需要付出努力,那就說明自己不夠聰明;而成長性心智模式認為,不斷努力就可以不斷進步。

· 僵固型心智模式認為失敗和犯錯是自己無能的一種證明,所以會拼命避免和隱藏;而成長性心智模式則認為挫折和錯誤在所難免,關鍵是我們從中能夠學習到什麼,所以他們總是願意克服困難,迎接挑戰。

2、觀察和聆聽

你可以回顧一下整體的工作生活,觀察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採用僵固型心智模式,然後聆聽這個心智模式是如何“說服”你的。

比如你失戀了,僵固型心智模式會對你說:“你不夠好,不夠優秀,你永遠也成為不了理想的戀人。”

當你面對一個新的挑戰的時候,僵固型心智模式會建議你說:“你可能沒有這麼大能力,還是迴避吧,不然失敗就丟臉了。”

在觀察和聆聽的過程中,你就能夠感覺到僵固型心智模式是如何真正地影響你的。

3、對話

當你觀察到了自己的僵固型心智模式之後,你就要接受它,直面它,然後以成長型心智模式來與其對話。

比如,你遇到失敗了,面對僵固型心智模式,你不需要壓制內心的恐懼,而是接受它,對自己說:“我知道自己失敗了,我暫時還不太擅長做這件事情,但是我可以從失敗中理清思路,做一次新的嘗試。”

用成長型心智模式的對白的來打破僵固性心智模式的人格,我們就能夠轉換心智模式,從而持續成長。

4、行動

基於成長型心智模式的引導,你就可以採取對你的人生更有幫助的積極行動,開始探索,擁抱變化,從而讓自己真正地得到成長和進步。

比如,你在被批評的時候,成長型心智模式會引導你去認真對待負面的反饋。接下來,你就需要去找到自己被批評的原因,如果真的是自己的問題,那就及時去糾正錯誤的行為,用一種更好的思考和行為方式來處理類似的問題。

重要的是,我們願意進行心智上的對話,然後通過積極的行動來轉換心智模式,逐漸形成新的心智習慣。

"
從普通人到天才,你應該用這個底層邏輯,重構個人心智模式


世上的牛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天才型,一種進化型。

天才型的牛人,他的核心優勢,很早就具備了。進化型的牛人,一開始並不具備核心優勢,是通過不斷地練習,不斷地試驗,不斷地犯錯,然後才獲得優勢,脫穎而出。

比如,詩人李白是天才型的,杜甫就是進化型的。李白學不了,杜甫就可以學。

作為普通人,我們往往會認為那些很厲害的人,都是天賦異稟,具有我們常人無法企及的能力。

但是,他們中固然有不少是天才人物,但是更多的,在一開始也就是普通人,完全看不出異常之處。

而這些一開始很普通的人,後來之所以成為了牛人,就是因為四個字:終身成長。

很多朋友都表示,最後悔的事情,是大學時沒好好學習,高中卯足了勁考上了不錯的大學,但努力卻在那一刻戛然而止,放縱自己,結果虛度了很多本該好好積累的時光。

我們總是容易陷入舒適安逸的當下,在達到了成長的一個里程碑之後,要麼感覺自己已經足夠好了,滿足於當下的成功,要麼不願意去承受可能的失敗,止步不前,

其實真正的成長,是終身的,而那些所謂的一勞永逸,總會在某一個時刻讓你付出代價。


01

什麼是終身成長

先講一個演員的故事。

譚卓是這兩年“爆紅”的女演員,從《我不是藥神》,到在《延禧攻略》中飾演高貴妃,感覺像是一夜之間就走進了大家的視野。

其實並不是一夜爆紅。

她2009年出道,當時已經26歲了, 在《我不是藥神》裡扮演單親媽媽思慧時,她已經35歲了,這個年齡才算“熬出頭”的女演員真的不多。

從普通人到天才,你應該用這個底層邏輯,重構個人心智模式

35歲,擱別人身上都該面臨中年危機了。比如海清不就為中生代女演員喊話了嗎?

但好像中年危機這事在譚卓身上是沒在怕的。

她不是科班出身,沒有中戲上戲北電傳媒這樣的名校背景,按說已經是“笨鳥”了,但她沒有急於求成,反而穩紮穩打,大量閱讀、學習、體驗,提升自己。

她把很多精力放在鑽研藝術上,還曾跑到美國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期間採訪各種各樣的人。看似是幸運,彷彿被機會突然砸中,其實背後都是努力。

其實很多人像譚卓一樣:一開始並沒有很高的起點,學業普通、平臺普通、能力普通,沒有貴人提攜,不像那些履歷亮眼的人很容易一飛沖天。

但他們憑藉“終身成長”,一步步走了出來。

所以“終身成長”,就是一個人不斷自我進化的底層邏輯。

這就像一部系統不斷迭代的手機,從開始的1.0版本,然後通過自身代碼不斷更新,性能不斷提升,慢慢升級成2.0版本,然後繼續更新換代,在一個一個新版本的迭代中持續進化。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持續進化,那他最終面臨的就是被淘汰的命運。

02

“終身成長”背後的心智模式

“終身成長”的內核是一種成長型心智模式。

擁有這種心智模式的人,他們相信一個人可以通過投入熱情,教育,努力和堅持來發展自己的才能,他們關注的事情總是能不能從中學到東西,能力能不能變得更強,自己能不能繼續成長。

在成長型心智模式的驅動下,這類人更願意嘗試新事物,擁抱新變化,認為錯誤和失敗在所難免,所以總是敢於直面和克服挫折。

但是大多人所秉持的往往並不是成長型心智模式,而是與之相反的:僵固型心智模式。

持有僵固型心智模式的人,他們相信人的天分和才能是固定不變的,他們沒法通過任何方法來做出改變。

成長型心智模式和僵固型心智模式,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 · 德偉克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提出來的。

要判斷自己所擁有的是成長型心智模式還是僵固型心智模式,可以問自己幾個基礎問題:

1、你覺得智力和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嗎?
2、你認為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嗎?

如果否定,那你持有的是僵固型心智模式,反之,則是成長型心智模式。

從普通人到天才,你應該用這個底層邏輯,重構個人心智模式

當我們擁有了成長型心智模式,我們才能敢於去嘗試和探索,以自身進步為標準,不斷成長和超越自己,從而變得優秀,獲得成功。


03

如何重構終身成長的心智模式

從僵固型心智模式轉變為成長型心智模式,並不是一個瞬間的閃念就能大功告成。你要像其他技能的磨鍊一樣,不斷地練習,不斷地加強,形成新的思維習慣。

1、深刻理解

要轉變心智模式,我們要對不同的心智模式有深刻的理解。

關於這兩種心智模式的區別,主要有3點:

· 僵固型心智模式認為智力能力是先天決定,無法改變,所以這類人總是喜歡錶現自己,不惜代價去證明自己;成長型心智模式則相信智力能力是可以發展和提高的,他們的原則就是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 僵固型心智模式認為如果需要付出努力,那就說明自己不夠聰明;而成長性心智模式認為,不斷努力就可以不斷進步。

· 僵固型心智模式認為失敗和犯錯是自己無能的一種證明,所以會拼命避免和隱藏;而成長性心智模式則認為挫折和錯誤在所難免,關鍵是我們從中能夠學習到什麼,所以他們總是願意克服困難,迎接挑戰。

2、觀察和聆聽

你可以回顧一下整體的工作生活,觀察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採用僵固型心智模式,然後聆聽這個心智模式是如何“說服”你的。

比如你失戀了,僵固型心智模式會對你說:“你不夠好,不夠優秀,你永遠也成為不了理想的戀人。”

當你面對一個新的挑戰的時候,僵固型心智模式會建議你說:“你可能沒有這麼大能力,還是迴避吧,不然失敗就丟臉了。”

在觀察和聆聽的過程中,你就能夠感覺到僵固型心智模式是如何真正地影響你的。

3、對話

當你觀察到了自己的僵固型心智模式之後,你就要接受它,直面它,然後以成長型心智模式來與其對話。

比如,你遇到失敗了,面對僵固型心智模式,你不需要壓制內心的恐懼,而是接受它,對自己說:“我知道自己失敗了,我暫時還不太擅長做這件事情,但是我可以從失敗中理清思路,做一次新的嘗試。”

用成長型心智模式的對白的來打破僵固性心智模式的人格,我們就能夠轉換心智模式,從而持續成長。

4、行動

基於成長型心智模式的引導,你就可以採取對你的人生更有幫助的積極行動,開始探索,擁抱變化,從而讓自己真正地得到成長和進步。

比如,你在被批評的時候,成長型心智模式會引導你去認真對待負面的反饋。接下來,你就需要去找到自己被批評的原因,如果真的是自己的問題,那就及時去糾正錯誤的行為,用一種更好的思考和行為方式來處理類似的問題。

重要的是,我們願意進行心智上的對話,然後通過積極的行動來轉換心智模式,逐漸形成新的心智習慣。

從普通人到天才,你應該用這個底層邏輯,重構個人心智模式

04

不斷成長,不斷進化

作為一個普通人,終身成長的能力是我們最重要的能力。

能不能持續進化,是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最重要原因。

也許我們出身比不上別人、智商比不上別人、讀的學校比不上別人、能力比不上別人。

但是,只要有終身成長的思維,我們在持續進化,最後成就未必比不上別人。

所以,請一定要把僵固型思維轉化為成長型思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嘗試人生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並且持續不斷地提高自己。

遇到挫折,你唯一考慮的一件事就是:

我能不能從中學到東西,我可不可以變得更強,我能不能夠繼續成長。

當你不再用當下狹隘的視角來定義未來,而是不斷重構自己,不斷積累智慧和實力,最終,你將走過生活裡的一個個里程碑,實現富足而豐盈的人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