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編劇的第一部青春片

侯孝賢 陳坤厚 朱天文 臺灣 電影人程青松 2017-04-27

《小畢的故事》

(1983,臺灣)

編劇:侯孝賢、朱天文、丁亞民、許淑貞

導演:陳坤厚

主演:鈕承澤、崔福生、張純芳

獲獎:1983年第1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獎

侯孝賢編劇的第一部青春片

故事

畢媽媽早年受騙懷孕生下小畢,一個人艱苦生養。小畢6歲那年媽媽嫁給畢伯伯,小畢的名字也由此傳開。畢媽媽話不多,生活處處精細,她內心是感激畢伯伯給她一個家的。童年的小畢頑皮可愛,貪玩卻功課極好,父母對他疼愛有加,中學的他開始逃課早戀和打架,險些被退學,也終因一次打架致使朋友受傷,這次,畢伯伯怒罵小畢,他卻頂撞畢伯伯說,你不是我爸。這一切使畢媽媽內心崩潰,開煤氣自殺,留下小畢和兩個弟弟,那年小畢高中將畢業,他的青春也隨著媽媽的去世告一段落。而小畢的成長故事,都被鄰家女孩朱小帆看在眼裡。

侯孝賢編劇的第一部青春片

影評

朱天文的短篇小說通常下筆輕盈卻意味深長。這篇《小畢的故事》採用了散文式的敘事方式,將小畢的童年成長故事娓娓道來。故事以成人視角進行倒敘,借鄰家女孩朱曉彤之口旁觀小畢的青春歷程,以及他身後的家庭變遷。同樣,這部由陳坤厚導演,侯孝賢與朱天文編劇的同名電影,存留著原著的風韻,將小說可視化。這也是朱天文的魅力所在,她的文字本身就是精彩的電影。

出生於六零年代的小畢,在6歲隨媽媽進入畢家的時候,他的成長史才剛剛開始書寫。整部影片用兩個小時雕琢了小畢10年的青春。影片選取一些重要細節作為鋪陳,陳坤厚像是在精雕細琢一尊雕塑,將小畢的青春小史錯落有致地雕刻出來,這樣的小畢立體而鮮活,從任何角度看這尊雕塑作品,都將栩栩如生。拍攝這部少年小傳,更像是在做減法,陳坤厚有意將小畢漫長的10年成長曆程隱去,卻保留部分細節,而這些細節恰到好處地鐫刻在小畢的成長故事中。

文學理論中有種敘事方式,稱為“典型化方法,指作品創造出來的具有獨特個性、又能反映一定社會本質的某些方面的藝術形象。小畢就是那個典型形象,他似乎代表了六零年代青年的集體縮影。無論是小學時期的父母關係,亦或是校園的童年夥伴,這些細節縫在青春記憶中,一針一線密密麻麻,構成了一代人清晰而難忘的童年回憶。

在影片的描述中,彼時的臺灣眷村鄉風質樸,鄰里關係單純和諧,流動性很小。小畢的父親老畢,便屬於眷村常住居民的主要構成部分,他來自大陸北方,1949年後遷入臺灣,家中妻兒可能尚在大陸兩地分隔,最終在臺灣紮根娶妻生子,而小畢便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無論是小畢上課學習的國文,或是回家跟父親練毛筆、看書,都帶著某種淡淡的鄉愁。

侯孝賢編劇的第一部青春片

老畢是個遠離大陸的漂泊浪子,也許正因為背井離鄉,對家庭會無比珍視,一直承擔著“慈父”的角色,而小畢與父親的關係總是略顯生疏,這種“父與子”的曖昧關係貫穿始終。年幼淘氣的小畢自帶“小霸王”氣質,他到書店偷書,擺地攤做起了借閱生意,最終被抓進警察局,然而老畢卻對他絲毫不敢打罵。直到中學時期,鈕承澤扮演的“小畢”初登場,少年叛逆卻愈演愈烈,偷飯盒、寫情書、打群架,幾近被勒令退學,一度釀成大禍導致朋友受傷險些喪命,無奈之下從家裡偷錢做手術。父母也終於忍無可忍,最後,是不羈的小畢給風平浪靜的家庭染上一層死亡的氣息,母親開煤氣自殺,留下老畢和小畢兄弟三人。至此,小畢的青春也隨著母親的去世而匆匆收尾。

那年小畢正要考大學,此後全家搬到臺北郊區,作為敘述者的鄰家女孩朱曉彤也與小畢失去了聯繫。直到同學聚會,那段往事沉渣泛起。

從這個角度上,小畢的青春似乎更像是一部“問題少年養成記”。從童年單親到慈父嚴母,小畢的成長曆程如此波折。毫不誇張地說,《小畢的故事》這部青春自敘傳,可以和侯孝賢的《鼕鼕的假期》、《童年往事》一起,構成六零年代典型的“青春回憶敘事序列”。陳坤厚則是城市青年的記錄者,平靜地敘述著同代人的青春與命運的暗流湧動。

侯孝賢編劇的第一部青春片

作者:安宕宕,戲劇碩士,影評人,運營自媒體“開麥啦”。痴迷中國電影史,酷愛民國,胡金銓死忠粉,西部片資深愛好者。

本文刊登於《青春電影手冊——影史100佳青春電影》

侯孝賢編劇的第一部青春片

侯孝賢編劇的第一部青春片

《青年電影手冊》第七輯集結18位青春影評人

描述影史上最動人的100部青春片

程青松主編

徐靜蕾題寫書名

導演王小帥 巖井俊二 封面領銜

90後演員代表 春夏 董子健 青春對話

眾多電影人誠意推薦

我們共同見證 青春光影!

購買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062992029&wfr=c&ifr=itemdetail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