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侯孝賢的光影創作歷程,曾為梁朝偉、舒淇拍攝最美電影長鏡頭


解密侯孝賢的光影創作歷程,曾為梁朝偉、舒淇拍攝最美電影長鏡頭

說到華語電影,侯孝賢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他是臺灣新電影運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獲獎無數。

2007年,侯孝賢導演在香港浸會大學做了三天講座。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就是由這次講座的內容匯聚而成。

小時候,侯孝賢家附近的公路旁有棵芒果樹,他常常爬上樹摘芒果吃,在樹上一邊吃芒果,一邊聽知了叫,聽自行車路過發出的“嘎吱”聲。

初中時,侯孝賢迷上了電影和小說,常常偷偷溜去戲院看各種片子,跟哥哥租書看武俠小說。

藝專畢業後,侯孝賢的第一份工作是賣電腦的推銷員,和電影八竿子打不著。每天打著領帶,騎個摩托車去派名片。

後來機緣巧合之下,他才進了劇組當場記。之後,從場記到編劇、從導演到製片,這中間又經歷了七八年的積累和沉澱。

侯孝賢的電影裡有很多長鏡頭。長鏡頭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鏡頭不動,固定在一個位置,然後讓演員表演。

侯孝賢說,他最開始使用長鏡頭的原因,其實是那個時候臺灣沒有所謂的專業演員,只有職業演員,他們的表演方式非常固定,像工人幹活一樣。

侯孝賢不喜歡這樣,他寧可請熟人、請朋友的朋友過來演。

但是,請這些人來演戲有一個大問題:一旦鏡頭拉近,軌道往前推,他們很容易緊張,表演就會很不自然。

侯孝賢只好把攝影機固定到遠處的一個位置,這樣演員能放鬆不少。

時間久了,長鏡頭也給侯孝賢帶來啟發,是什麼樣的啟發呢?

那就是電影與真實的問題。

長鏡頭意味著演員不僅僅需要按照劇本講話,還要遵循現實空間中真實的狀態。

比如拍吵架的戲,侯導不是拍兩個人站在畫面中間吵架,也不是追著每一個演員的神情走,而是將鏡頭放置在固定的位置,拍兩個人從外面吵架回來的狀態,將角色的小習慣與細節都收納進來。

解密侯孝賢的光影創作歷程,曾為梁朝偉、舒淇拍攝最美電影長鏡頭

對於再現真實,侯導提出另外一個詞“表裡”,這就像小說裡蘊涵的深層意義一樣,有時候意義就在表層,有時候意義又會隱藏起來。

像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晚春》,電影中,媽媽去世後,父親和女兒生活在一起,女兒反對別人給父親介紹新的妻子,更反對別人給自己介紹男人。

這種幽婉的情緒怎麼拍出來呢?

小津安二郎呈現的是一個很簡單的表象,所有的訊息都是漸進和埋藏的,表面上很簡單,感覺沒有什麼嚴重的戲劇性。但是累積起來,底層便有個暗流,是驚濤駭浪的。

這種表象和影像裡面隱藏的暗流,就是電影的表裡,是非常細節的展現。

電影無法讓兩個畫面同時發生,只好讓視覺焦點遊離在兩個畫面之間,表象的狀態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東西,另外一種狀態,需要靠著時間積累慢慢體會。

侯導認為,在寫實方面,影像與文字是不一樣的,用文字,可以看到一個女子,或者一件很過癮的事,它可以描述,可以抽象、可以繞,怎麼樣都可以。

但影像沒法繞,就得把這種質呈現出來,安排一些行為,或者是尋找,把質找出來。

除了談到電影的內容創作,侯孝賢也講述了自己在拍攝過程中,如何挑選演員,以及與演員磨合的經驗。

舒淇第一次和侯孝賢合作的時候,侯導一般會給一個情境讓她演,也沒有具體對白,舒淇壓力非常大,限制越少難度越大啊!

她硬著頭皮演,有時候演到激動之處,甚至會拿著椅子砸人。

後來舒淇在戛納第一次看完全片,回到房間裡淚水就嘩啦啦地流。

因為以前在香港演戲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短鏡頭,拍幾秒就拍下一條,短鏡頭情緒是不連貫的、演員也無法深入,而這是她第一次開始自覺地意識到表演是怎麼回事,角色可以演到什麼程度。

有人問侯孝賢:如何讓演員為一部戲做準備?

侯導說自己一般不會太乾涉演員,但會根據演員的不同特性給對方留一些空間。

解密侯孝賢的光影創作歷程,曾為梁朝偉、舒淇拍攝最美電影長鏡頭

比如舒淇拍《千禧曼波》的時候,他知道舒淇壓力很大,就把開工時間定在下午,讓舒淇可以有時間去運動,晚上不超過十一點就收工。

所以舒淇每天都精神飽滿,要不然沒有能量來在戲裡爆發。

梁朝偉喜歡看書,候導就丟一些書給他看。拍《悲情城市》的時候,侯導給梁朝偉看了很多書。

有時候梁朝偉都忘了這是侯導推薦的書,反而給侯導介紹那本書的內容。

《咖啡時光》的時候,侯島看到淺野忠信在畫畫,畫的是一個城市在蜘蛛的肚子裡面。侯導覺得這個非常有趣,後來電影裡也真的用到了淺野的畫。

侯孝賢的電影成就了很多演員,演員也成就了電影。

關於侯孝賢拍電影的祕密,今天就先給您介紹就到這裡。

如果你想發現更多侯孝賢電影中的細節,可以繼續去讀這本書《戀戀風塵:侯孝賢談電影》。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